(共14张PPT)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高二年级(下)先秦诸子选读(选修)人教2003课标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学习《孟子》的说理方法;
3、继承《孟子》仁义礼智的道德思想,追求高尚的德行境界。
导入
我们大家都知道,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说,“但是他的意思不是指人性原本都是善的,而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几棵非常小的、可以发展成善德(比如仁义礼智)的苗子,人性中其余更多的部分则与禽兽没有什么差别。美德就来自于保持和发扬人性中这一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君子与小人是如何走向不同的人生境界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分析文本第2、3则
1、齐读第2、3则
几希:jī xī 极少,一点点
羞恶:xiū wù 耻己之不善也为羞﹙羞耻﹚
憎人之不善也为恶(憎恶)
2、自主梳通文意,讨论交流,关注文言现象。
庶民:一般人
庶务:众物、万物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去:丢弃
所以
分析文本第2、3则
翻译:
①恻隐之心,仁也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③翻译第3则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判断句
分析文本第2、3则
思考
1.孟子的“四心”指的是什么?
2.“四心”与“四端”有什么关系?
3.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什么?
分析文本第2、3则
思考
3.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什么?
由文段“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可知,孟子从人与禽兽的不同来确立人的道德与尊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人与人是完全相等的,每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衣冠禽兽的路。”所以美德就来自于保持和发扬人性中这一点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
分析文段第1则
1.齐读第1则,注意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内通“纳”交,结交
要通“徼”求取
然通“燃”燃烧
分析文段第1则
2.自主梳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现象。
所以
乡党:家里、乡里
辞让:推让、谦让
贼:残害
始:刚刚
达:通,这里指泉水流出去
分析文段第1则
翻译: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否定判断、介词结构后置、固定词组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分析文段第1则
3.本则孟子说理的方法有哪些?
层进式
对比式
举例式
课堂小结
孟子真是一位善于激发世人自信心的思想家。本节里,我们看到了孟子用他丰富而又极具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和严父慈母般的心肠彰显了人们自身的巨大潜能。他用“四心”确立了人的道德和要求,而当自己能够决定成为德行高尚的“君子”,可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小人,这样的结局是在令人感到痛惜、悲哀!
作业
1.在孟子看来,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呢?(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并自主学习3、4、5章节找到答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