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导入:孔子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圣人,他的智慧给人类留下太多的启迪和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作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又会给我们展示怎样的生存智慧呢?大家打开《先秦诸子选读》第20页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知”。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文题解读
课堂活动
一、自由朗读全文(2分钟)
二、小组合作,共同消除课文字音生僻词的障碍,并整理通假字和特殊句式。(3分钟)
三、根据思考问题,结合注释,疏通文意。(5分钟)
四、师生合作探导。
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分析理解文中透露的作者的观点;
重点难点:
3.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体会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人生的格言。
大家齐读,整理预习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
1、为下列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知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提示:(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通_______。
(提示:(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提示:(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结合问题,研读文本
1、结合文章一二则,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三、四、五则,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六则中孔子在其中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孔子第七则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结合第九、十则思考: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抽查翻译情况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①
②
③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问题思考。
1、结合文章一二则,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根据文章三、四、五则,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这里的“道”其实也可以说成道德.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不保护人,恰恰是人去保护道。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去保卫真理.去捍卫正义. 什么叫强者? 能去保卫道的人,就叫强者,只渴望道来庇护自己的人叫弱者。
这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课内外或生活中有什么实例?
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
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在沈阳、哈尔滨、大连的一些幼儿园及幼儿辅导学校看到,开设英语、心算、古诗、数学等课程在这些学校中已相当普遍,有些课程的深度甚至达到或超过小学范畴。面对这些超前化发展的幼儿教育方式,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智力的提前开发,将为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打下良好基础,但也有家长和部分专家担忧,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
文理分科是"急功近利"
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搞虚假政绩
政绩的好与坏是由百姓来评价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课内外或现实生活中有何实例?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庄子 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 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长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 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曾子杀彘zhì]”是则家喻户晓的故事, 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讲诚信就能安邦强国,不讲诚信就要亡国亡民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 金。商鞅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竖立起了威信,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的变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全国。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si ,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燃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就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后就愤然离去。褒姒见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会在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sì也被俘。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的原则
课堂小结: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的不少言论都体现了深刻的生存智慧,充满了启示意义。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
大家齐读课文,然后归纳课文内容。
(一)关于做学问,孔子主要阐述了三点:要实事求是,正视无知;要勤于思考,大胆探索;要惜时,自强不息,进学不已。
(二)关于对待错误,孔子的观点是:要勇于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三)关于做人处世,孔子认为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诚信,诚信为做人立世之本。
(四)关于为政之道,孔子主要阐述了两点: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因小失大;二要取信于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文:掩饰
B
课堂训练
【解析】 A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B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代词,代子路;C均为动词,担任;D一定/假使,如果。
C
【解析】 A“民无信不立”的意思是老百姓不信任,政府就无法站住脚;B.孔子是说要想办成一件事,就必须付诸行动,想办法解决问题;D.不是孔子的看法,而是子夏的言论。
C
【解析】 “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
课后巩固练习
1:孔子认为怎样做人?
2:你还知道关于孔子其他人生的智慧?
1、孔子认为怎样做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2、孔子的智慧
1.敢于面对无知承认无知——两小儿辩日、不虚伪、真诚
2.不安于无知——勤于思考、不耻下问、终身教育、与时俱进
3.知错必改——人谁而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停下来也是进步。
4.改过能获得众人
的尊敬——刮目相看
5.敢于正视过错——不
文过饰非。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此地无银三百两。
6 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由浅入深地认识“道”提高自己,必须经历一个苦闷、挣扎、思考,并不断欣喜的过程,然后获得无穷尽的人生快乐,进而胸装天地众生,
仁者爱人,大济苍生,此所谓“人能弘道”者也。 如果仅仅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工具,并非真的去顿悟天地,领悟人生之真谛,并非真心诚意地做仁者之事,那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道貌岸然。
——重视道德修养,不虚伪、表里如一
7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并不是简单之容忍他人行为,而是承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包容各国的理想与文化,不仅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8不要贪婪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百年大计
9无诚信寸步难行
10无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