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
*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仁人之心
它的源头就在——孟子
*
*
王语暴以好乐 庶几
有诸 独乐乐
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羽旄 则王矣
yù
shùjī
zhū
Yuè lè
lè
Wèi lè
yuè
cù è
máo
wàng
生字认读
自主学习
*
*
*
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4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介词,表示被动
告诉
介词,把
取独
差不多
兼词,之乎
副词,只
*
5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6曰:“可得闻与?”
7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8曰:“不若与人。”
9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10曰:“不若与众。”
取独
犹如
疑问代词,哪一个
语气助词,欤
那么
不如
*
11“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介词,替,给
动词,弹奏
全,都
最痛苦的地步
介词,在
取独
*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词尾,…的样子
动词,称王,成就王业
或许
凭什么
*
*
1、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表明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
*
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
一类是世俗之乐。
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先王之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
*
*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 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
*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
形象生动
水到渠成
由谈乐(yuè)而言乐(lè)
正反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
4.体会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和齐宣王两次回答 “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
(作用: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写作特色
1.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
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
*
*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
与民同乐,是治国之本
与人同乐,是立人之本
学会分享、分担
人生即修行,
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结 束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