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2 19: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王制》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王语暴以好乐 庶几
有诸 独乐乐
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羽旄 则王矣
yù 
shùjī
zhū
yuè lè

Wèi lè
yuè
cù è
máo
wàng
生字认读
自主学习
可得闻与
今王田猎于此
与,通“欤”。
田,通“畋”,打猎。
问题归纳
独乐乐,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今王鼓乐于此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弹奏、敲出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问题归纳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问题归纳
暴见于王,
王语暴以好乐,
何以能鼓乐也?
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我被齐王召见,(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状语后置)
凭什么(为什么)能奏乐呢?(宾语前置)
合作探究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接见,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也许就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课文层次及内容初步理解
第一层:庄暴向孟子讨教“王之好乐,则何如?”
第二层:孟子缓解齐宣王的窘态,借题发挥
第三层:孟子通过引导及描述讲解“与民同乐”的道理。
问题1.读第一层: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正面引出论题;
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合作探究——
问题探讨
2. 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是因为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 “惭其好之不正”。 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尊敬孟子怕他说自己喜欢俗乐,而荒于国事。
3.如何理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4.联系实际说说,你都看到哪些“与民同乐”“忧民之忧”的现象?
结语
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就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
课后作业
1.自主学习第二则、第三则。
2.翻译句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