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
*
*
*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思想核心:
*
*
实行“仁政”
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孟子的说理特征:
善用比喻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孟子》寓言比喻特点和生动的语言。
4.探究孟子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
*
*
*
导入: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射雕英雄传》 东邪黄药师
*
*
第二则学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
*
*
字音
处( )室 餍( )
瞷( ) 施( )从
墦( ) 讪( )
ch yàn
jiàn yí
fán shàn
读ch 作动词义;读chù作名
词义,如“处所”“到处”等。
*
*
1.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2.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3.卒之东郭墦间;
1.良人:丈夫; 餍:吃饱;反:通“返”
2.瞷:窥视; 之:往,到…去;
3. 卒:最终; 墦:坟墓
重点字词
*
*
5.与其妾讪其良人。
6.又顾而之他。
7. 施施从外来。
5.讪:讥笑怨骂
6.顾:回头看、环视
7.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
*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夫晋,何厌之有
(1)文中宾语前置句:
良人未之知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
*
问题探究:
文中“良人”的“餍足之道”是什么?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顾而之他”
*
*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本则寓言的
寓意是什么?
*
*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
*
第四则学习
孟子见梁襄王
*
*
重点字词梳理
①出,语人曰
②卒然问曰
③天下恶乎定
④定于一
⑤孰能与之
⑥浡然兴之
⑦今夫天下之人牧
⑧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⑨由水之就下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yù参与、亲附;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读“fú”,那;人牧:人君
伸长
由:通“犹”; 就:流向
*
*
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禾苗:苗:
百姓:
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百姓归附
大水流向低处
*
*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本则故事的
寓意是什么?
*
*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寓言和比喻”: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
寓言的“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写法
探究
*
*
“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
*
*
※ 总结: 孟子设喻的特点
1.设喻取材于熟悉的,喜欢的,具体的事物。
2.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
*
探讨:你认为孟子思想在当时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什么意义。
提示:
在那个诸侯争霸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似乎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哪个君主“明”,民自然就会归附他,天下自然就会归他所有。这一点上,他未免过低的估计了战争的作用,又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仁政的力量。兼并天下本来就是一项残酷的政治斗争,必然要付出血的代价。争霸,是国力、智谋、武力的综合较量,乖乖在家等着,有谁会拱手送上土地?
*
*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而是历史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哀。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孟子。//在当今的社会,当美国人以暴易暴,无法从伊拉克脱身时,当朝鲜用发展核武器威胁美国陷入战争的阴影之中时,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始抬头时,我们更需要孟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
*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提示: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说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在与梁襄王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