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人教版选修
郑人有且买履者
请问:如果你老师,如何处理学生上课
说话的现象?
性格诊脉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如过去,未来不如现在,所以必须事事以古为法,至少也要保持现状。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得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竞争,他们就立刻退让,使对方在没有对象之下自行崩溃。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地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法家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只有君主严厉地实行法治,才能发挥国家的功能,完成秩序与和平。
——柏杨《中国人史纲》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感受“诸子文化”,领略“传统魅力”
---韩非子
作者其人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韩国(河南省)贵族。曾与李斯同师事“荀况”。天生口吃但善于写作。因建议韩王变法未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受秦王政重视,被邀出使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陷害,自杀于狱中。其学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并集法家学说之大成。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术”,影响后世君主。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深入人心 ,如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扁鹊治病》、《宋人疑邻》、《曾子杀猪》、
《螳螂捕蝉》等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主要思想
寓言特征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短小精悍、趣味性强的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
释 题
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古代寓言故事》等。
探究: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应该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的措施。
文本探究
《易经》曾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请许学者
郢书
燕说
或者不宜今乎
遗燕相国书
王大说
qíng
yǐng
yān shuō
yí
wèi
yuè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译文:郑县有个叫卜子的人,让他的妻子做裤子,他妻子问:“现在这条裤子做成什么样子?”卜子说:“像我的旧裤子。”他妻子因而把新裤子弄破,使它像旧裤子。
郢地有个给燕相国信的人,在夜里写着,烛火不亮,就对拿烛的人说:“举高烛火。”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把烛火举高并不是这封信的意思。燕相收到信后却解释说:“举高烛火,就是祟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指选拔有才有德的人任用他们。”燕相告诉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信的本意。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类人。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座位上,等到去集市时却忘了带上。已经挑好了鞋,才说道:“我忘记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去取。等到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
四、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通假字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卜子妻写弊裤也
燕相白王,王大说
而置之其坐
反归取之
2、指出下列句式
今裤何如?
举烛者,尚明也;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请”通“情” 实在
“弊”通“敝” 破旧
“说”通“悦” 喜悦
“坐”通“座” 座位
“反”通“返” 返回
宾语前置
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3、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如是不能更也
令如故裤
夜书,火不明
举烛
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赞许
如果这样
像
动词 丈量
名词 尺码
举高
选拔,举荐
告诉
名—状,在夜里
(一)第二则中写了哪几则寓言故事?
1、卜妻为裤
2、郢书燕说
3、郑人买履
(二)这几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分别反映了韩非的哪些观点?
(二)这几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分别反映了韩非的 哪些观点?
寓意:
卜妻为裤——讽刺那些刻板守旧、不知变通、愚昧无知的人 。
郢书燕说——讽刺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曲解古人之意.
郑人买履——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
观点:
1、效法先王时要懂得变通。
2、理解古代帝王的话不能妄加猜测、穿凿附会。
3、要根据现实研究和制定治国方略。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墨家以及老庄之徒都主张效法先王;荀子嘴里说的虽然是“法后王”,跟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其实却是完全一致的。韩非子反对这种法先王的思潮,因为先王们治理天下的措施太渺茫广远了。
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措施,或许不适宜于今天吧?
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也, ……先王之言, 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 ……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像这样却又不能改变它。……(就像下面说的)卜子之妻仿照旧裤子的样子毁坏新裤子,……古代帝王的话,有针对的事情很小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重大的;有针对的事情很大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小的;所以,古代帝王的话现在不一定可以明白。……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说。不采取适合国事的措施而考虑取法古代帝王,都是下面说的不照着脚的大小来买鞋子,却回家取尺码的人啊!
请联系实例谈谈三则寓言给你带来的启示?
能力提升
卜妻为裤
寓意:讽刺那些刻板守旧、不知变通、愚昧无知的人 。
启示:世界在运动,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历史在前进。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势,人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提升自我,善于变通的思维和方法都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变通决定出路,学会变通就能在种种困境面前游刃有余。不变通就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就永远无法突破。
郢书燕说
寓意:讽刺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态度。
启示:我们应该正确全面理解书本或者他人的意思,不能穿凿附会,曲解其原意 。
郑人买履
寓意: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
启示:我们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俗语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7、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 ——林肯
(三)拓展研究 一个中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懂得变通。
国策
变通
一国两制
经融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
科技研发
一带一路
????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