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2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2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2 22:11:12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C D B A D B A D
32 33 34 35
A A C D
(1)原因,答2点共4分:
商品经济发展: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竞相奢靡之风盛行; 言之有理即可。
意义:答4点共8分:
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冲击封建传统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
一定程度促进民众思想解放,推动新思想出现:
一定程度反映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
共13分:差异(共6分):
中国:城乡消费差异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置田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英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爆发了光荣革命,推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刺激国内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原因(共7分):中国:明朝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理学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阻碍。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41.共12分,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阐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自我发展与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
其他论题参考:中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44.共15分
(1)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直接救济和长期政策相结合;救济形式多样化;注重环境保护。(7分)
(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农业危机;促进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环境问题;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8分)
45共15分
(1)历史原因:西方大国的殖民行为,如蒙巴顿方案;宗教分歧: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差异;民族矛盾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仇视、仇杀;国家环境:世界大国在印、巴地区的角逐。(7分)
武器装备(或科技发展);对战争资源的控制与掌控;国家实力(或国际环境)。(8分)
共15分
(1)背景: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7分)
(2)作用: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举贤荐能,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讨伐山越,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提拔本土将领,笼络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有利于巩固政权。(8分)红河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4. 考古发现,西周大多诸侯国的青铜器皿上出现了与周王铭文书写极为相似的文字形式,这不仅在黄河中下游诸侯国出土,而且在南方的吴、越等诸侯国也多有发现。这表明当时(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 D.工官制下对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25. 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6. 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7. 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社会的形成 B.民间教育的发达 C.宋代理学的兴起 D.频繁的对外交流
28. 《天演论》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1906年《民报》主要撰稿人胡汉民评价《天演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
A.《天演论》催生国人民族观念 B.维新思想已逐渐走向成熟
C.“物竞天择”观念受民众推崇 D.“进化论”助推革命浪潮
29. 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
A.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30. 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历史学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来金、宋元之际、明清之交、晚清等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树立民族自信心 B.吸取历史教 C.探寻抗战的方法 D.抨击日本侵略
31. 下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32. 古雅典通过定期“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公元前430年伯里克里曾因没有通过信任投票而被免职。在公元前430﹣355年间,被告发的将军达35人。公元前330年,为防止恶意告发,又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这些举措(  )
A.加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B.不利于行政系统的通畅运行
C.避免了官员权力的滥用与腐败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3.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3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 )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35. 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展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已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A.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和平与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二、材料题
40.(2小题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传统的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消费观不断涌现。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时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展现出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城市风气逐步由淳朴转为奢靡,商贾地主奢侈腐化,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张邦建《明代中后期消费的特点及消费观的变化》
材料二
17、18世纪,社会各阶层奢侈消费经济逐渐兴起,随着贸易大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大量金钱被投入到时尚奢侈品消费当中。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这样描绘当时的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每个人都出手阔气。”与16世纪不同的是17、18世纪英国消费竞争的主体主要是个人,消费竞争是为了展示个人的地位和荣誉。
——摘编自昊冠中《现代消费社会的起源:17、18世纪英国消费问题研究》
(1)(1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普遍存在社会奢侈消费风尚的原因,并简析其积极意义。
(2)(13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和17、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并简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41. (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尊崇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古代中国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选考题
44.(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农业改革。罗斯福批准公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实行有储“休耕”,提高农产品价格。但是补助大多进了大地主的腰包,佃农几乎没有获得补助。获得资助的农场主采用机械干活,失业的佃农涌入城镇。沙尘暴严重的地区许多家庭得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提供了其他援助,包括提供粮食和种苗贷款等。农业调整署向小麦种植户提供几百万美元的补助,鼓励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用能使土壤增肥的高梁代替导致土地贫瘠的小麦。联邦政府还出台了长期政策,旨在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遏制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
——摘鯿自约翰 马克 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影响。(8分)
45.(15分)【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印、巴之间的争端和矛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与两个国家在民族和宗教特性差异基础上的利益对立直接联系在一起、同时,国家环境,特别是两个国家所在地区的诸多因素,也会在客观上给两国关系的变化产生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印关系的急剧变化。就是影响印、巴关系的外因之一。
材料二:(第二次印、巴战争) 双方倾其全力交战,使它们在短时间内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和军用储备。及时补充作战物质,对尚未实现武器装备全部国产化的巴基斯坦,是一个至关重要又非常紧迫的问题……第二次印、巴战争再一次证明了,在现代化战争中,先进的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对战争资源的有效控制和掌控。
——《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印、巴矛盾长期难以解决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现代成争的因業有哪些?(8分)
46.(2小题共15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周瑜,子公瑾,庐江舒地人。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瑜在巩固东吴政权中的作用。(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