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课前检测:
读准下列字音:
羁鸟 拙 榆柳荫后檐
暧暧 久在樊笼里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田园诗一体。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也就是所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疏通文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适应世俗
气质、情致
指山林
世俗的种种束缚
陶渊明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
被关在笼子中的鸟。羁,约束。
南面的田野。
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翻译: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理解:
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三十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迷蒙隐约的样子。
隐约的样子
指村落
顶端
翻译: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理解:
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门户庭院
世俗的繁杂琐事。
静室
余暇、空闲
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世俗。
翻译: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理解:
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疑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精讲解疑:
1、《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意思:回归到田园去生活居住,你认为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2.围绕题眼会引发你哪些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归
3.从何而归?(用原文回答)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 比喻官场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4.为何而归 (用原文回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解析:
本性使然。同时,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5.归向何处?(用原文回答)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解析:
到田野劳作,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6.归去如何?(用原文回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
(1)文中描绘田园风光时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意象:
(1)看见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深巷、桑树、
户庭、虚室
远人村、墟里烟
(2)听见的: 狗吠、鸡鸣
特点:
恬静、幽雅、空阔、简陋。
近景
远景
静景
动景
(2)这些景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歌运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和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住宅周围有十多亩田地,茅草小屋有八九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昏暗中可以看见远处的村庄,村落的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狗叫声从幽深的巷中传来,鸡鸣声在桑树的顶端响起。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思考:
1.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分别比喻什么?表明了什么问题?
(1)“尘网”“樊笼”比喻官场,写出了官场的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这两个比喻,表明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从而表达了他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2)“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的自比。这两个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后深受束缚,极不自由,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2.作者为何落入尘网?
“误落尘网中”。说明入仕做官不是陶渊明的本意,而是一大失误。
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3. “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1)“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
(2)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拙”字,本义是“笨”,引申义是“原始的、本真的”。作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一个政治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作者追求生命中最本真的,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不愿同流合污。总之,作者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和心灵的回归。
4.“虚室有余闲”中的“虚”是何意?这句诗作何理解?
(1)“虚”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的房子”。这句诗可以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的房子里觉得很清闲。
(2)“室”还可解释为人的内心,“虚室”则有“空明的心境”之意。如此,这句诗就可以理解为:空明的心境使人拥有了闲适的情趣。
5.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分析。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6.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当堂训练:
1.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
D
2.比较阅读陶渊明的下面二首诗,完成习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节选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1)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举出诗句作具体分析。
厌恶官场、回归自然或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2)陶渊明的田园诗,因淡远的风格为人称颂。“淡”指平淡自然;“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请联系上面的诗歌,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淡”指平淡自然;如内容上描写的是田园风光,平常的农村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在此抱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又如形式上,诗中使用的是朴素的语言,直率自然地叙事抒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白描的手法,毫无斧凿痕迹。“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如语言上虽是白描,但经过高度的提炼,含有丰富的形象: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这是一种宁静安谧,怡然自适的境界。作者营造一个淳朴宁静的田园,对抗黑暗污浊的官场,表现出洁身自好的孤傲之情。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 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误落尘网中 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恋旧林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池鱼思故渊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A项“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理解错误,“樊笼”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
A
4.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对故乡的思念。它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以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
5.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分析错,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但诗中透露的是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和“池鱼”的热爱。
A
6.下列对诗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从做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实际上仅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B.诗句中的“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从而反衬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热爱。
C.“暧暧远人村”,是说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暧暧”,意思是模糊不清。
D.“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陶渊明安守本分、清贫乐道的思想。“守拙”的意思是说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
D项“陶渊明本性朴实,不善于做官”和诗意不符,“守拙”,指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D
7.下面有关陶渊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解析:A项,“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五柳先生’称之”错误,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A
8.理解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2)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3)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9.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气质、情致。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人官场的罗网里,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南面的田野开荒,我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本题中,D项,“我安守清贫回归故里”理解错误。“守拙”是“持守愚拙的本性”的意思。
10.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中的“俗”指社会风尚,就读书人来说,也就是读书做官的那一套。“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
B. 本诗描绘了诗人由官场回归农村之后的田园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欢快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C. 诗人在诗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尘世的生活有清醒的认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D. “久在樊笼里”一句中的“樊笼”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句中所说的“尘网”,既指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也指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
C
拓展探究:
1.讨论,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名句积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惜时》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惜时》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
5.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拟挽歌辞三首》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
7.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闲情赋》
8.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赠羊长史·并序》
9.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并序》
10.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