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8单元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8单元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02 18: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01页例1、102页例2及相关习题。
2.教材100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在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由此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包瓜子这些常见的、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教材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千克的符号“kg”,结合具体实物给出了净含量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3.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质量单位“吨”奠定了基础。
备已学知识
1.对轻、重的认识。
2.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称量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实物,让学生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中直观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数感。
备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认识克及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理解)
问题导入 1克有多重?(教材101页例1)
过程讲解
1.认识质量单位克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1包口香糖重3克;一包菊花茶重12克;一袋瓜子重100克。
像计量硬币、口香糖、菊花茶、瓜子这样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感受1克有多重
把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就会感觉到很轻很轻,好像手上没有放东西一样,这个2分硬币约重1克。
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体还有很多,如:1枚图钉、2枚曲别针……
3.称量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1)称量工具的选用。
称量比较轻并且需要较高精度的物体的质量时,一般用天平。
(2)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使用天平时,先调节天平,使天平左右两端平衡。一般情况下,天平左边托盘放入物体,右边托盘放入砝码,指针指向正中央时,天平平衡,此时砝码的质    量就是物体的质量。
(3)称出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在天平右边托盘上放入1克砝码,在左边托盘上一粒一粒放入黄豆,大约放入6粒黄豆后天平平衡,即1克黄豆大约有6粒。(以测量者的数据为例)
归纳总结 
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表示。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天平来称。
知识点二 认识千克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掌握运用)
问题导入 1千克有多重?(教材102页例2)
重点提示 “净含量”指容器中的物体实际有多重。
过程讲解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书写格式 国际上通常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因此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可以写作:1 kg=1000 g。
购买包装好的商品,包装袋上都会注明这种商品的质量。如:一桶洗衣液净含量5千克,一箱苹果净含量25千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通常用字母“kg”表示。
2.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1)观图,寻找数学信息。
1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1千克。
(2)推导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500+500=1000(克)。
1千克=1000克
(3)得出结论。
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盘秤 弹簧秤 体重秤
  4.用盘秤、弹簧秤以及体重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根据指针所指向的数值读出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物体的质量就是几千克。
     归纳总结 
1.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克=1000克。
2.用以“千克”为单位的秤称量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有几千克。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选择:一包洗衣粉重1000(A)。
A.千克        B.克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正确理解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一定要明确: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要在头脑中形成“克”和“千克”的直观认识,这样才能结合具体物品和所给的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错解改正 B
温馨提示 选择质量单位时,可以参考教材中的例子,即1个2分硬币约重1克,2袋盐重1千克,以此建立质量观念。
误区二 比大小:6千克6000克
错解分析 此题是关于数量的比较,不但要看具体的数,还要考虑单位名称。通过观察可知,应该先把6千克转化成6000克,或者把6000克转化成6千克,统一单位后再进行比较。
错解改正 =
温馨提示 比较质量的大小时,如果单位相同,可以直接比较;如果单位不同,应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
备综合能力
能力点 运用等量代换法解决求水果质量的问题
典型例题 +=8千克
+=9千克
+=5千克
、 和的质量各是多少千克?
方法一
思路分析 
2个西瓜+1个菠萝+1串香蕉=8千克+9千克=17千克
2个西瓜+5千克=17千克 2个西瓜=17千克-5千克=12千克 1个西瓜=6千克
将“1个西瓜=6千克”代入题中前两个等式,便可以求出另外两种水果的质量。
正确解答
2个西瓜的质量:8+9-5=12(千克)
1个西瓜的质量:12÷2=6(千克)
1个菠萝的质量:8-6=2(千克)
1串香蕉的质量:9-6=3(千克)
方法二
思路分析 
2个菠萝+2个西瓜+2串香蕉=8千克+9千克+5千克=22千克 1个菠萝+1个西瓜+1串香蕉=11千克
用这个等式分别减去题中的三个等式就可以求出三种水果的质量。
正确解答 8+9+5=22(千克)
22÷2=11(千克)
1串香蕉的质量:11-8=3(千克)
1个菠萝的质量:11-9=2(千克)
1个西瓜的质量:11-5=6(千克)
方法总结 等量代换法是解决此类问题最常用的方法。
备教学资料
中国古代人民如何测量质量
最早,人们只能凭借感觉测量物体的多少,如“手捧为升”量粮食。我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测量粮食的多少仍用升、斗、合等,再逐步过渡到用石、钧、斤、两等。
我国古代人民最早是使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天平的本质是等臂杠杆(古称衡),支点在中间,两端分别挂上待测物体与砝码(古称权),杠杆水平静止时,物重与权重相等,从砝码的质量可知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质量很准确,但要求配备成套的砝码,携带很不方便,并且量程受到限制,不能很大。西汉后,权衡器逐渐转化为不等臂的杆秤、秤砣。杆秤量程广,使用和携带都很方便,制作也简单,受到人们的欢迎,一直流传至今。 人们对质量这一概念的认识比长度和时间晚,直到18世纪,才由牛顿确立了质量的概念。
数学童话——千克和克的故事
千克和克是同胞兄弟,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一天,白鸽小姐请千克和克到家里做客。白鸽小姐想复称一下刚从金店买回的一对金耳环,便请千克和克帮忙。千克迫不及待地说:“我来称。”可是称来称去好像没有质量一样。
怎么会没有质量呢?克说:“我称称看,5.8克。”白鸽小姐笑眯眯地说:“对,对。”
克看到千克垂头丧气的样子,高兴地说:“怎么样,还是我的本领大吧。”
千克涨红了脸,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
又过了几天,猴王举行生日宴会,邀请千克和克去赴宴。猴王说:“感谢大家的光临,今天买了许多水果,请大家尽情享用吧。”
克见表现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很神气地说:“猴王,让我来帮你复称一下吧。”
克刚称,便大叫起来,猴王跑过去一看,只见克被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了。
千克笑了笑,说:“还是让我来吧。”结果千克很轻松地就称出了西瓜的质量是7.5千克,苹果的质量是8千克,桃子的质量是5千克,雪梨的质量是6千克。
猴王看见克不高兴的样子,说:“你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能互相帮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千克和克听猴王这么一说,都伸出了友好的手,从此,彼此相互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