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
苏轼
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
2
3
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了解苏轼生平及其主要成就,了解文赋的形式特点,了解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
把握作者由乐转悲再到喜的情感经历,感受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
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侧重于抒写个人心志、托物言志、咏物抒情、针砭现实。语言较大赋朴素。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
苏洵、苏辙
三苏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
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才高八斗
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北宋年间著名的文字狱,苏轼被抓进乌台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结果苏轼被抓进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又称乌台),被关4个月。在狱中受审时,受尽凌辱,最后屈打成招。由于多方营救,加上神宗本来很赏识苏轼的才华,才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司马光等人也受到贬斥和罚款。
仕途坎坷
被贬黄州期间,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7月15日和16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次遭贬至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继位后,遇赦北还,在常州病逝。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59岁惠州
62岁儋州
逝世常州
苏轼的仕途
一生足迹所至,有现在的四川眉山,河南的开封、临汝,山东密州,江苏的徐州、扬州、常州,浙江的杭州、湖州,还有安徽、河北、广东、海南,等等。
综观苏轼一生,从文学方面看,他是一个最大的成功者,他在文学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是宋代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但从政治上看,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课文朗诵,整体感知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请各用一个字概括苏轼的情感。
1段 泛舟诗酒——其情( )矣
2-3段 凭古伤今——其情( )矣
4-5段 感悟人生——其情( )矣
乐
悲
喜
以江山风月作骨
——林云铭
此赋通篇只说风月
——金圣叹
苏子之乐,为何而乐?(从文中找依据)
第一部分
清风徐来,月徘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诵诗,唱歌,饮酒属客
美景
纵,凌,凭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乐事
豪情
自然“水月”
柔和之美
欣赏风月
既望,月圆之夜
良辰
乐由景生,
尽显月下泛舟之乐
1.朗读第2段,思考:苏子愀然,缘何而悲?
第二部分
客人倚歌而和,发出幽怨悲凉的箫声。
美人渴望而不可即,理想难以实现。
外因
内因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政治理想
“美人”指一种理想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遭贬谪后政治的失落、苦闷,理想难以实现
2.读第3段,思考:客诉悲情,悲自何生?
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哉)历史对比
“天地”“沧海”——“蜉蝣”“一粟”对比
“长江永无穷”——“吾生之须臾”对比
历史“水月”
苍凉之意
凭吊古人、感怀水月
——岁月无情,英雄不在之悲
——天地辽阔,自身渺小之悲
——自然永恒,人生短暂之悲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知不可乎骤得”的矛盾
——超然不得,理想难就之悲
1.悲从歌声中来:怀才不遇之悲、遭受贬谪之怨,
2.古今对比、人生与自然对比:功业未成之叹、生命短暂之悲
1.读第4段,思考:苏子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
第三部分
变——天地万物瞬息万变
不变——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
得志淡然,失意泰然,随缘而安
旷达乐观
2.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的精神寄托,不强求
俸禄官位,摒弃荣辱得失,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清风明月为我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到自然中寻找慰藉、快乐;在逆境中能坦然、乐观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周国平
取与不取
作者的生活态度
哲理“水月”
人生须臾
乐观豁达
随遇而安、豁达乐观
历史“水月”
苍凉之意
凭吊古人
自然“水月”
柔和之美
欣赏风月
3.你如何看待苏子的观点?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助其破除执我、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
5.听了苏子的解释后,客人豁然开朗,结尾转悲为喜有何蕴义?
既照应开头超然物外的快乐,又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与暗示,表明作者即使遭到迫害,也依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4.读第5段,思考:杯盘狼藉,为何如此?
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忘情尘世的洒脱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赤壁(景)—主歌客和、主客之悲(情)—苏子之悟、主客尽欢(理)
自然 “水月” 历史 “水月” 哲理 “水月”
总结思路
乐由景生,
尽显月下泛舟之乐
1.悲从歌声中来:怀才不遇之悲、遭受贬谪之怨,
2.古今对别、人生与自然对比:功业未成之叹、生命短暂之悲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助其破除执我、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
问题探究
作者在《赤壁赋》中营造了一场主客问答,你认为这一场主客问答是真实存在的吗?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儒者: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者: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者:好学老庄,齐万物,齐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