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概论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因素政治:革命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政府政策,如民国剪发
经济:西方物质文明
社会经济发展 如改革开放后
文化:西方文化传播
近代教育发展
思想解放潮流
其他:有识之士一、概论一)四大变化时期1、鸦片战争后
主要原因
(1)政治:
政府政策: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等
革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外国商品倾销、民资产生发展
(3)西方文化传播,近代教育发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2、中华民国建立后
主要原因
(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民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如
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经济:民资进一步发展
(3)西方文化传播(新文化运动)
3、新中国成立后
主要原因
(1)政治:两半社会结束
政府政策
各种运动影响(如文革)
(2)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4、改革开放后主要原因
(1)政治:政府政策(决定改革开放)
(2)经济:
改革,生产力发展(农村、城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中外交流
(3)思想解放,观念变化,教育发展,科技发展主要表现
服饰多样化
解决了温饱问题
民航大国,铁路发展
三)变化特点 西方影响明显
新旧冲突(近代最为明显)、中西碰撞
城市沿海与乡村内地发展不均衡
社会生活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生活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不断加深
中国社会生活虽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传统)四)趋势: 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多元化五)启发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二、以服饰为例:(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2、女装:以旗袍为代表。(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礼义廉耻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以文治国三省吾身(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1、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中式便服。2、女装:列宁装、布拉吉(即连衣裙)、中式便服。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布拉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8--) 服装向“穿得好”转变,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丰富多样。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放”(民主政治的影响)。小结:以饮食为例: 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北方喜吃面食、肉类;南方喜吃米饭、海鲜。并形成著名的传统四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由于战乱频繁加上灾荒,广大的农村别说是西餐,就是普通的饭都吃不饱。清末以及民国时期 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读图思考:旧上海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哪些?2、公路畜力车
黄包车
自行车 和汽车
有轨电车(20C初)20C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汽车制造业(一五计划)
近代民主思想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和习俗1、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戊戌变法:主张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