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铁环(教案) 体育二年级上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滚铁环(教案) 体育二年级上册(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2-07-03 12: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滚铁环”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这秋冬的季节,我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滚铁环,课中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通过小游戏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学练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滚铁环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滚”出快乐,“滚”出健康,“滚”出趣味。并通过团队合作、集体评价与展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队精神。
二、相关分析:
1、教学对象:二年级(3)班
2、学生滚铁环学习基础分析:
心理特点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喜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滚铁环的运动,但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注意力容易转移。
生理特点分析:二年级学生身体正处生长发育时期,上肢力量不强,协调性、稳定性较弱,运动能力开始出现差异,学习滚铁环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认知能力分析:二年级学生通过前两课次的滚铁环学习,已经初步尝试了直线滚铁环的动作,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懂得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
运动能力分析:二年级学生通过前两课次的滚铁环学习,学生已初步尝试的进行直线滚铁环,并体会棒与环的最佳接触点。
3、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滚铁环,共设4课次,本课是第三课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玩圈,在玩中尝试找出能推好圈的小窍门,然后设计不同的练习场地与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每个练习场地都有明确的区域划分。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练习,但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寻找改进方法的能力是有限的,毕竟他们只是二年级的学生,需要分层教学,其中有教师的引导,还有小干部和优秀生的指导帮助,这样的话课堂效果就会更好,最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体验、相互合作、自主学练的活动形式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学习重难点:
1、初步学会滚铁环的动作——初步掌握推圈的预备姿势,在推圈的实践过程中寻找钩与铁环的最佳接触点。
2、学会综合活动——障碍接力赛中单跳双落及单脚跳等动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四、主要教学环节:
(一)活跃情绪,激发“玩”兴阶段
本课的导入是教师运用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喜好的游戏方式,充分活动开身体各部分,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兴趣。在滚铁环教学时,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紧密结合,试试身手、找窍门的练习方法使学生逐步从熟悉圈性-→感知滚铁环的动作-→基本掌握滚铁环的方法-→能较平稳地直线滚铁环的过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促进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二)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合作探究,掌握技能阶段
小学生兴趣广泛,乐于交往,然而在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课中我采用8小组活动形式,通过用言语启发、引导、及时鼓励,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创想、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在良好的团队学习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感受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懂得关心他人,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帮助自己的同伴共同提高。
在对对练的活动中,我利用1*1,2*2的小组形式,充分发挥了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分层教学是我因生制宜的一个教学手段,即让已经掌握的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又让掌握比较差的学生由老师辅导,争对性的辅助学生掌握其要领达成学习目标(滚铁环的掌控能力),享受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三) 创新思维,陶冶情操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在综合活动:跳圈接力赛中,我设计让学生自主创编活动的方法,接纳一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比赛,使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更有助于同学间形成友好、民主的关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达到不断改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问题预计:
滚铁环对技术动作要求很高,学生们很想把它滚好,可有的同学就是滚不起来,即使滚起来了,铁圈也跑得远远的,人也追不上,怎么办?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得到了考验,兴趣也逐渐降低了,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利用两种不同的启动方式把圈推好。
由于本课的活动器材为金属质地,所以在上课时规定小朋友拿圈及拿棒时的安全动作,及活动中的规范推圈要求,并及时在
年级 二年级 人数 62 日期 08.11.13 执教
班级 1 组班形式 自然班男/35、女/27 周次 课次
内容 主题 民族民间体育—滚铁环4—(3) 综合活动:跳圈接力赛2—(2) 重点 1、掌握钩与环的最佳接触点 2、手脚配合
难点 1、相互合作 2、 自主创想
学习 目标 1、能基本掌握直线“滚铁环”,发展灵敏及协调等基本活动能力。 2、和同伴一起创编一种跳圈接力的游戏,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3、利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与团队竞争意识,并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扬。
课序 时间 教学内容 运动负荷 教与学的活动︳ 组织与队形
次数 时 间 强度
一 1’ 课堂常规: 小干部整队 师生问好 宣布教学内容 30” 一/1、教与学: 师生问好 揭示课题 一/2、要求:快、静、齐 四列横队 ***** ***** ***** ***** ●
二 3’ 热身游戏: “城门、城门几丈高” 3-4 20”×3 中 二/1、教与学: (1)教师讲解热身游戏的方法与规则 (2)师生共同进行热身练习 (3)及时讲评、表扬 二/2、要求:愉快积极、活动充分 安全小贴示: 中速跑动、合理避让 散点 ———————– ︳ ︳ ︳ ︳ ︳ ︳ ︳ ︳
三 18’ 民族民间体育: 滚铁环 1、试试身手 a、自由练习 b、找窍门 c、直线推圈 2、对对练 a、1对1的互练 b、2对2的互练 c、分层练习 10 10 8 8 8 8 10”×10 10”×10 10”×8 10”×8 10”×8 10”×8 中 上 三/1、教与学: (1)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滚铁环”运动的兴趣 (2)教师加强安全提示 (3)学生进行现有滚铁环能力的展示 (4)教师加强巡视,积极参与 (5)教师、学生示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窍门 对比后得出:a1“启动时顺势轻推圈”a2“启动时左手平稳推圈” b “钩与环的最佳接触点” c眼看前方推圈成直线 (6)教师指导,参与练习 (7)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面对面的练习推环 (8)小组体验练习,交流心得,积极开展互评 (9)学生分层展示,学习能力略差的学生由老师亲自教练 (10)教师及时评讲 (11)小结学习情况,鼓励表扬 ★安全小贴示: 安全的持圈姿势,在活动中避免碰撞 三/2、要求:找准钩与环的最佳接触点,仔细观察、正确互评 散点 * * * * * * * * * * * ● 小组分散 (8组8个区域)
四 10’ 综合活动: 跳圈接力赛 1、创想练习 2、比一比,赛一赛 3 3 30”×3 40”×3 中 中 四/1、教与学: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要求,强调团队合作 (2)小组合作练习,拼一拼,跳一跳, 教师加强安全提示 (3)教师指导,参与练习 (4)小组展示,交流心得 (5)采纳一组适合比赛的方法进行集体游戏 (6)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要求,加强安全提示 (7)集体进行障碍接力赛,教师及时指正游戏不足 (8)开展互评 (9)比一比,赛一赛 (10)师生共同小结游戏 ★安全小贴示: 安全的持圈姿势,在活动中避免碰撞 四/2、要求:团结协作、遵守规则、体验成功 小组分散 (8组8个区域) * * * * * * * * * * * *
五 2’ 放松活动: 鲤鱼穿龙门 1 50” 小 五/1、教与学: 教师提出放松游戏方法 师生共同进行放松练习 ★安全小贴示: 放松要充分,课后要洗手,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五/2、要求:轻松愉快 小组分散 ———————— ↑ ———————— * * * * * * * * * * * *
六 1’ 小结下课 六/1、教与学: 集体回忆、小结所学本领 表扬,宣布课的结束 六/2、要求:认真听讲 散点 * * * * * * * * * * * ●
安全保障 1、场地平整,没有尖锐的物体,如小石子、钉子等(课前检查场地) 2、充分的准备活动 3、集合时持圈、棒的正确握法。 4、强调依次有序的进行练习,加强组内学生的保护与指导。 场地 器材 铁圈31套(两人一套)
预计 练习密度 强度
全课 内容主题 中等
48%左右 45%左右
课后小结 教学思路很广,大胆创新,教态自然,能够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自然,和谐的相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融为一片,使学生们始终保持高涨,兴奋的情绪,使课堂环境宽松,活跃。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紧密结合,试试身手、找窍门的练习方法使学生逐步从熟悉圈性-→感知滚铁环的动作-→基本掌握滚铁环的方法-→能较平稳地直线滚铁环的过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真正做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课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使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堂、新理念、新方法,促进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课中用语言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