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03 06:28:05

文档简介

开封市 2021-2022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D  3. B  4. A  5. A  6. B  7. D  8. C  9. C  10. B  11. C  12. A
二. 非选择题
13. (1)粮食安全意识产生较早;统治者重视;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一点 2 分,3 点 6 分)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科技;政府制定政策(信贷保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
法律法规保障;发放粮食补贴;保障粮食购销储运。 (一点 2 分,任意 4 点 8 分)
意义:提高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为世界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点 2 分,两点 4 分)
(3)中东战争;石油危机;西方经济滞涨;自然灾害(任意 2 点 4 分)
启示:重视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制度、政策保障;提高粮食安全意识等。 (一点 2 分,任意 2
点 3 分)
14. 示例 1:
观点:中国与欧洲的差距始于 16 世纪前后。
论述:中西方的差距在 16 世纪便开始显示出端倪。 从经济角度而言,欧洲主要国家在 16 世纪前后,
纷纷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而这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而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
了物质基础。 在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仅昙花一现,此后明清两代均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进
入世界市场的脚步。 所以中西方在经济上的差距便在此时开始了。
从思想角度而言,欧洲在 16 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这些为欧洲的思想,解放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进而为启蒙思想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而同时期中国,依旧桎梏于宋明理学之中,尽管在明末清初
也出现了“启蒙思想家”,但影响有限,故而思想上的差距亦从此开始。
综上,中国与欧洲的差距逐渐拉大,最终导致中国出现了近代百年以来的屈辱。
示例 2:
观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论述:15 ~ 16.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西欧部分国家加速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
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这些
因素共同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综上,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 (1)原因:商鞅变法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不符合儒家德治思想;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二世而亡的教训;
董仲舒提升儒学地位的需要。 (一点 3 分,三点 9 分)
(2)因素:社会环境影响;现实政治的需要;史学家的阶级立场、史识、史德;史学观念、研究视角、掌
握史料的不同。 (一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
16. (1)奠定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基础;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贡献;编写科研专著;积极培养人才。
(一点 3 分,任意 3 点 9 分)
(2)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努力;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 (一点 2
分,任意三点 6 分)开封市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II(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I卷上,第II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正义云:“武王娶太公女为后。”此后,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周灵王时期,周王室“求后于齐”,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这说明西周
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B.以宗法方式巩固政治统治
C.联姻是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 D.联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2.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初六,自朔暨晦,可移诸树:竹、漆、桐、梓、松、柏、杂木。····正月初八,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正月初九,上辛,扫除韭畦中枯叶。九月,治场圃,涂囷仓,修窦窖”这表明中国古代
A.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B.农业水平领先世界
C.农业种植的区域化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3.宋代史料中,“兴讼”、“嚣讼”、“健讼”等词语俯拾皆是,伴随着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讼学”与职业“讼师”也应运而生。材料表明宋代
A.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风气恶化 B.私有经济发展导致维权意识增强
C.理学不断发展导致社会观念转化 D.专制主义强化导致道德水平降低
4.王阳明说:“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在此,王阳明强调
A.求“理”方法无需过于繁琐 B.实践出真知
C.格物的前提是认识真理 D.良知即天理
5.辛亥革命前后,“华盛顿”一词在媒体报刊和政界要员访谈中频繁出现。1913年《大陆报》记者弥勋访问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就一直以中国华盛顿而自居。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共和的理念广为传播 B.崇洋媚外的社会氛围浓厚
C.袁世凯积极准备复辟帝制 D.政府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6.1919年,针对林琴南对北大的质疑,蔡元培回答:“尊孔者多矣,宁曰覆孔?”并认为五常“则伦理学中之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而一切科学皆为增进知识之需,宁有铲之之理欤?”据此可知蔡元培
A.强调自由民主推动科学进步 B.肯定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兼容并包思想曾发生过动摇 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7.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宣传画,这一作品
A.反映出以钢为纲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
C.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实现
D.表达了建设国家的时代风尚
8.下图反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其中1990-1995年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
A.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对经济调节手段的正确认识 D.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
9.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A.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行省是实行法治的必要前提
C.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10.19世纪中期,一首《德意志之歌》在德意志流行,“德意志······高于世界上的一切!德国的妇女,德国的忠诚,德国葡萄酒,德国的歌声,应当在世界之上保持,古老而又美好的名声···贯穿我们的整个一生。”由此可知
A.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B.国家统一成为了时代主题
C.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 D.启蒙运动催生了人权意识
11.十月革命前,列宁秉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但1921年苏俄却开始承认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经济。列宁的这种变化
A.有利于战胜国内外敌人 B.是直接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D.与马克思的理论背道而驰
12.2016年英国脱欧,美国激进主义者特朗普当选总统,新冠疫情的爆发将全球化焦虑推向峰值,各国对全球化的支持度大幅下降,拉美和欧洲尤甚。保护主义在疫情爆发后一度成为一个褒义词。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挑战 B.疫情使英美关系由合作走向对抗
C.逆全球化是各国理性选择 D.美试图构建以它为主的单极世界
第II卷(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题为选考题,请从中任选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选,则按作答的第一题评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6年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此外,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材料三1972-1974年发生世界性粮食危机。1小麦期货价格创下了125年新高,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3.31美元急升到12.9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在1972-1974年间,上涨了2倍。世界粮食库存锐减,谷物库存降至年消费类的10%。
——摘编自中华粮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1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72-1974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启示。(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接触,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间接的,经过这中间的亚洲内陆,有时隔绝,有时畅通。在这种情况之下,两个大文化系统起起伏伏,终究各走各的道路。在16世纪之后,海洋航道开通,东方和西方能够直接接触了。于是,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决定了此后两个文化分别开展的方向。总的来讲,16世纪以后,恰好是欧洲走完了从盛到衰、从谷底要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而中国则是在汉唐两次盛世以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近代四五百年的接触中,中国的衰世碰到了欧洲的盛世,就不免有招架无力之感。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词,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
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6分)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以下材料是赵九章生平简介的部分内容:
1907年,赵九章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192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7月,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气象学家费克和德芬特教授,攻读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动力海洋学。
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
1949年5月,与竺可桢商议气象研究所拒迁台湾之事;6月,当选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2年,组建海浪研究组,安排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与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成立佘山工作站;
1958年8月,主持技术组多次开会,研讨我国搞卫星与探空火箭的问题;
1963年致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武汝扬,建议在地球物理系内试办研究生班;
1965年由赵九章主编的《高空大气物理学》(上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九章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得到发展的因素。(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