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1)

文档属性

名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14 17: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材地位
本课上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下启中国百年近(现)代化的历程,是中国人在痛苦与艰难中探索的开始。
(三)教材结构
教材以“变”为轴,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和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的产生的讲述,说明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材涉及的历史跨度长,课文内容不太完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材整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基础知识。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近代经济变动的主要史实。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再现历史,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的“阵痛”与“进步”,理解社会进步的艰难与曲折。
(五)教学重点
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依据:学生对于自然经济的概念及解体原因理解不准确,需要教师提供相关材料进行引导提示,民族资本主义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体,应使学生准确理解。)
(六)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依据:洋务运动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普通中学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够充分,教材内容是仍然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资源,对于经济史的内容并不熟悉,尤其是对于本课的各种新的概念和知识还比较陌生。学生两极分化正在形成,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
2、教法:史料教学法(呈现史料—解读史料—认识史料)
3、学法:以史料为基础,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自主学习和对问题的合作探究经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古代农耕图和英国机器生产图,设想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后情况会怎样? 思考,进入课堂主题,感受到明清以后东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领悟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必然性。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一:传统的经济结构的解体。 问题1:“母亲”为何要“放弃心爱的纺车”?说明了什么?问题2: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问题1反映的历史现象思考,这两种变化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何影响?问题3: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和外国产品的涌入,能否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 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引起学生兴趣、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本课难点解决的要求。
探究二: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问题1:在鸦片战争后饱受排斥的“师夷长技”在二十年后却被一些官员又拾了回来?问题2: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什么?问题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问题4: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自主梳理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通过材料了解重点洋务企业的兴办的目的和特征,为评价洋务运动作出铺垫。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用多种史观、多种角度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的能力,尝试用不同史观分析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探究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问题1:通过这段对话,你知道朱家人为什么要办厂吗?问题2:最早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域分布和行业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为何会有这种特点?问题3:材料中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还有哪些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过对话剧剧本的解读,探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背景。通过对地图、材料的分析,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交流想法,深化认识 理清脉络,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以中国近代化为主线,注重知识有效落实,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这较为充分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要善于把握师生互动对话中的生成性问题,实现有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