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究情节的摇摆
_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梳理小说情节。
2.结合小说情节,理解并掌握“摇摆”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多媒体展示山水图片,在轻音乐《神秘园之歌》中开始导语)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二、研读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情节主线是什么?(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说以“葫芦”为线索,爱葫芦(发生)、买葫芦(发展)、失葫芦(高潮)、弃葫芦(结局)
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哪一部分最为精彩?为什么?
(学生回答)高潮部分,因为这部分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二)深入品味
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小说高潮部分。
请画出高潮部分的情节起伏图:
2.介绍“摇摆”的有关知识。
高潮部分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便是波澜起伏,换用一个术语来说就是“摇摆”。那么究竟什么是“摇摆”?为什么要使情节“摇摆”呢?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如下内容)
情节的摇摆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3.情节“摇摆”常用的技巧。
多媒体展示以下小说中的片断,让学生判断其中所用的技法,以便温故而知新。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我的叔叔于勒》:悬念法
(2)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张弛法(情节进展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3)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合法(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4)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故乡》:插叙法
她在镜子跟前脱下了那些围着肩头的大氅之类,想再次端详端详无比荣耀的自己。但是陡然间她发出了一声狂叫。她已经没有那串围着颈项的金刚钻项链了!
———《项链》:突转法(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所用技巧,深入了解各种技巧的特征和作用。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只作点拨、补充)
(1)清兵卫上课时玩葫芦被教员发现既是一种巧合,使矛盾骤起;又是突转,使形势急转直下。
(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作者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插叙这个教员的爱好。
(3)教员来家访的时候,父亲恰巧不在家,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清兵卫的父亲回来后会怎么样呢?
(4)清兵卫担心教员发现自己另外的葫芦,但是小说故意不让他发现,让我们读者随着清兵卫一起从紧张的心情中“透了一口大气”;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又回来了,父亲不仅狠狠地打骂了清兵卫,并拿起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他剩余的所有葫芦,把他送入了绝望的谷底!这是典型的张弛法。
三、学以致用
在学习了这么多种摇摆之术后,我们是不是也该一试身手了?请运用情节摇摆的一两种技巧,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下面这个故事进行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