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4:3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素芭
教学目标:
学习体会人物形象刻画方法并加以运用;
能概括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而感受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体会唯美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进一步把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常见作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体会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一)由学生填写泰戈尔的名句切入:
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赏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飞鸟集》)(节选)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
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1 素芭的身世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 素芭的生活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 素芭的朋友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 素芭的同伴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 素芭的婚事 --------残酷的现实,孤独的哭诉;
6 素芭的悲剧 --------悲伤的眼泪,凄苦的结局;
探环境
素芭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1自然环境
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在远离尘嚣的小村庄,有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是一幅绝妙的风景,一切无比美好,无比温暖。
2社会环境——父母
父母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父母对待素芭的句子并分析)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所以她是父母心中的压力、残疾、污点、包袱,对她冷漠、欺骗,对女儿的内心和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关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更多的爱护。
3社会环境——村里人
村民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回答)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
“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村里人没有过多的同情,似乎把这个哑巴女孩看成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3社会环境——帕勒达帕
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找出能够表现帕勒达帕对素芭感情态度的句子并分析)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也并不关心她、理解她。对于她的不满意的婚事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生活的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只有在大自然里,只有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快乐和温暖,在人群里,她得到的只有伤害。
素芭与动物
1)阅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2)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得如此细致、如此温馨?
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善良、不幸和孤独。
四、明手法,析形象
1、泰戈尔塑造素芭这个哑女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手法?阅读全文,说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明确:
A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作者对素芭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素芭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表述,对她的性格加以诗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独特、美丽和聪慧。
B侧面烘托(自然 )
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至纯至真至善至美,还从中找寻到了宁静、安慰和心灵上的自由,有着无言的快乐。作者几乎用了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无言的欢乐。
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回应她,小动物也会依恋她、安慰她,“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惟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两头牛“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贴近她的身子,用犄角轻轻地摩挲她的臂弯,竭力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小猫“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毫不迟疑地占据素芭温暖的怀抱”。
作者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可见,侧面烘托让素芭的形象更动人。
C反面衬托(父母 村民 帕勒达帕 )
大自然和动物们给予素芭安慰和温暖,而素芭的父母却将其视为负担,村民歧视排斥她,人类唯一的朋友不关注、不理解她,素芭从周围人身上得到的只有冷漠麻木。在鲜明的对比中,她和人的关系,远不如和大自然、动物们来得亲密和谐。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
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2素芭是一个 ( ) 的女孩。 (四字词语)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素芭是一个善良孤寂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素芭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探主旨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你认为哪一种解读更准确?
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于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而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其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明确: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素芭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泰戈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女性被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的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松,读得却沉重无比。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泰戈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女性被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美丽聪慧的素芭只能忍受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主题归纳: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