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4: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桥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摇摆”这种情节运行方式的作用。
体会象征手法在文本中被运用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相互提问并解答,感受思维的碰撞。
理清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故事中感受作者对德国现状的思考,以及对小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况的关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小说情节,感受情节的摇摆,解决课前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文本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写作本意。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级的情节设计,能够产生优秀的短篇小说,但不能产生优秀的长篇小说,因为短篇小说短小精悍,情节比人物显而易见,而长篇小说的一般形式(如果有的话),只在最后才能看出来。
——博尔赫斯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阅读体会?
明确:言简意赅,意蕴深厚。
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小说讲的是一个受伤的士兵,他被安排在一座新桥边熟人,他每次都把一位漂亮的姑娘漏数,直到有一天主任统计员来检查,他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斗争,最终出人意料的交上鸿运获得了数马车的美差。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教师引导:并不仅仅是爱情故事,还有更深刻的意味需要我们去探讨。
(三)课堂探讨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短篇小说,要想用情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情节的运行上匠心独运。
明确:引入知识点“摇摆”——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犹疑不定的状态。
教师引导:课前预习《在桥边》一文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随机抽取部分问题展示出来)可见大多数问题围绕两个方面,“我”的工作与爱情。首先我们来探讨在工作方面,显现出的“摇摆”。
关于“我”的工作,大家提出了以下这些问题,大家边看边思考,重读《在桥边》是否让你有了新的理解,能够为同学答疑解惑?(展示关于工作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懂问题,可以请提问者解释)
【工作方面】
1.苏瑾雯:为什么以数字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什么数字毫无意义、空洞?
2.王宇瑄:第一段描写人们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3.徐君:为什么他们喜爱数字的捷报?
4.胡欣悦:为什么我对统计和数字的不准确而抱歉?
5.王沁蓓:我到底按什么方式计数?
6.戚书婕:为什么心情不好时就不去数或者故意算漏?
7.周洁:第三段为何我暗自高兴,就少数一个人?
8.邱紫薇:文章中对我计数工作的情节描写有何作用?
9.余莹:面对每天过桥人数差异这么多的情况他们不怀疑吗?为什么不进入统计就会永垂不朽?
10.蔡雯凤:为什么对面数汽车的矿工关系到我的反应问题?
11.武玥:为什么我懂得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还有人来检查我?
12.胡欣悦:主任统计员出现的作用?
13.李玉敏:文章中说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可为什么后文中写主任统计员数“我很可靠”?
14.李玉敏:数过桥的人与数马车有关系吗?
15.王宇瑄:叙述最后我被调去数马车这一情节的作用?
16.蔡雯凤:最后我被调走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7.王沁蓓:为什么后来调我去数马车,我会很高兴?
18.汤妍:为什么数马车是个美差?
19.黄铎:数人的意义何在?
20.郑艺蕾:数桥上的人对他有什么意义?
21.余莹:他们统计数据要干嘛?
22.陈冰艳:在桥边数数的这份工作意味着什么?
23.胡欣悦:文章为什么提到那么多数字与计算?
24.陈莹莹:为什么他们要我数人?
25.陈齐祥:自己数桥上走过的人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教师引导的问题:
1.“我”的工作是什么?这份工作哪儿来的?
明确: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
2.“我”如何对待这份工作?
明确:心理:厌恶,却又不敢丢弃。
表现:平日里:暗自高兴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发起怜悯来,送给他们几个;恼火时,没有烟抽时,只给一个平均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姑娘经过时: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被警告之后,主任统计员来检查时:我像发疯似的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形成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
3.“我”工作的结果如何?
明确:只少算了一个人,那就是我心爱的小姑娘。
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我将建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摇摆:数与不数,有工作与丢饭碗}
教师引导:为什么即便被考察,“我”也要冒险少数心爱的姑娘?究竟是怎么样的女孩,能让“我”如此如痴如狂?既然是解读文本,我们不妨用文字说话,替主人公给这位姑娘写封情书。(这期间,可以借助所展示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开拓思路)
【爱情方面】
1.梁远立:这个姑娘美不美?
2.王露:我喜欢她哪一点?
3.王宇瑄:为什么我不愿让自己心爱的姑娘知道我爱她?
4.余莹:为什么我不愿意把心爱的姑娘统计进去?
5.无名氏:为什么我不愿意把姑娘计数?计数进姑娘又会怎么样?
6.杨可:我为什么不让小姑娘知道我爱她?
7.陈齐祥:为什么希望她得到小费?
8.无名氏:“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姑娘”如何理解这句话?
9.李星悦:小姑娘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10.黄铎:很爱她和数人有何关系?
11.龚婷:姑娘与我工作的联系?
12.李文睿:我的这份职业与我暗恋的姑娘有何联系?
13.李玉敏:是否因为我对女孩的暗恋促使我去参加计数工作?
14.胡欣悦:我与小姑娘的结果?
教师引导的问题:
1.“我”的姑娘是谁?
明确: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在冷饮店工作。
2.“我”怎样对待她?
明确: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
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不方便。
3.“我”的爱情结果如何?
明确: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
{摇摆:见与不见,结局好与坏}
(四)探讨主题
教师引导:工作上的数与不数,爱情方面的结局好坏,正是本文情节方面的摇摆运行造就的,反之亦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故事还会有别的深意吗?
明确:简介伯尔创作小说的特点:
前期:取材二战,反映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后期: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痛苦彷徨,揭露战后西德的种种不公。这种小说也被称之为“废墟文学”或“不顺从文学”。
简介创作背景:
德国人记得在民生凋敝的二战后,孩子们如何跟在运煤车的后头偷偷捡拾从晃动的火车上掉落下来的煤块。这是取自龙应台《雪白的布》中的一段描述。可见当时二战后,德国正处于艰难时期、重建时期。
教师引导: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你对文本的主旨有了新的疑惑或者新的理解吗?(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
【主旨方面】
1.邱紫薇:文章的结局会是什么?
2.杨可:我的腿是怎么坏的?
3.王露:我为什么会被缝补腿,我经历了什么?
4.代恒:主角是否因战争而残疾?
5.李文睿:故事发生的背景?
6.李星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7.王沁蓓:我到底代表的是哪种人物形象?
8.童乐:女孩象征着什么?
9.牛奕:姑娘对我的意义?
10.陈冰艳:文中的他们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11.董乐:桥代表了什么?
12.陈莹莹:该篇文章讽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13.杨可:他们所说的未来完成式是指什么?
14.代恒:为什么以省略号作为结局?
教师引导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给“我”安排数人的工作?又为什么将“我”塑造成不可靠的人?
明确:从数字代替人的角度来看,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异化成为冷冰冰的数字、空洞的百分比,没有了特质。
从不认真计数的行为来看,所谓的皇帝让人人都有“暮为田舍良,朝坐天子堂”的梦想,百姓则用“红嘴绿鹦哥”来欺骗皇帝,也就是说“我”是在用这种行为反抗这种现实。
作者安排这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有何用意?
明确:当人物被边缘化、异化时,要挖一个小孔让自己喘息,就好像阿Q“闹革命”。由此向读者表明,即便生活不易,有那么多人经历着战后的创伤,但也要对未来包含希望、心存美好。
(五)课堂小结
或许我们也曾对生活失望过、迷惘过,但只要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那明天总归是新的一天。
(六)课外拓展
也有人对这篇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对人民的强烈同情,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在桥边
摇摆
工作:数 不数
爱情:喜 悲
主旨:反对战争、同情大众、充满希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