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教学目的:1、熟悉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与特点。
2、加深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3、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梳理高考题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理解环境与小说中人物、情节之间的多边关系。
教学难点:梳理高考试题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十一月十五日新一届领导人与中外记者见面,中国即将开始新的征程。现在需要我们关注的不是他们将以何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带领全中国的人民奔向小康,大家注意他们身后的巨幅画作。这幅图是著名画家侯德昌的大手笔称为《幽燕金秋图》,它气势磅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展示了中国人的豪迈气概。如果,把背景换成了《中国好声音》那么他们马上就变成了好声音的评 委了。可见,环境多么重要。
二、复习
1、什么是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例如,2007年高考宁夏卷中的“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考查的就是社会环境;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的“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则是对自然环境的考查。
2、题型总结:
(1)概括环境特点
(2)分析环境描写手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知能构建
(一)概括环境特点的5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 “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来看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来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三)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角度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四)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四、咀嚼经典高考题目,提升审题答题技能。
(一)高考曾经这样考
1.(2012·江苏卷)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邮差先生》)
2.(2010·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溜索》)
3.(2010·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考生拟题)
(二)品答案,悟技巧,不丢分
1.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以壁顶为观察点,(1分)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3分)使人如临其境。(1分)
3.特点:采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1分)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分)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1分)
五、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014·重庆卷)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第一问,根据第②段文本的表述,“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即“具有传统文明的古奥”。“化石一样的小城里”充满了唐宋、明清气息,“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都表现古城的历史悠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问,围绕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回答。这些传统文化与丰厚底蕴,正是陈皮匠成长的文化土壤,这也为后文描写这个与众不同的皮匠作了铺垫。
2、答案:
①体现了古城的隐秘幽僻、静谧,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②提供了故事背景,展现人物(陈皮匠)的生活环境。为陈皮匠恬静和自信的性格特点及下文陈皮匠爱历史、喜欢收集古书等情节做铺垫。
(二)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3年山东卷《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1、读答案,找问题
答案一:
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的傍晚,农村中劳动人民日常的作息和自然的乡村风景,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有自己的规律,生老病死,自然界的事物都按照规律在发展下去。
问题:对景物本身的理解很到位,但思考角度单一,缺少概括。
答案二:
运用景物描写,描写农舍,田野里一片宁静,交代了时间已经黄昏,地点在田野,我对周围的所见所闻,渲染气氛,呼应开头,午后环境,烘托主题,衬托了作者的心理。
问题:答题思路较全面,但缺少分析,没有分点回答,脱离文本。
2、参考答案
①描写了乡村生活的情形,渲染了乡间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环境角度)
②烘托了牛和老人的和谐。(人物角度)
③深化了小说“人生历经磨难,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好好活着”的主题,增添了小说意旨绵长的韵味。(主题角度)
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情节角度)
3、小结答题规范应注意事项
①踩点要全,要有多角度意识,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考虑。
②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空洞。
③准确判断环境描写的作用,语言力求精准。
④分点作答。
六、 总结:
莫言接收记者采访时说,小说这种严肃文学可以让人了解别人了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同时引发你的思考,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过。这是一个古老而严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来增长自己的阅历,让自己也去思考这个严肃而又古老的问题。我们就到小说中,到书中,去寻找指引方向的灯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