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教学设计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5: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炮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析:《炮兽》是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场景为话题,意在告诉学生场景的概念及作用。本文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九三年》的开头部分,在典型的场景描绘中为后续故事的开展奠定基调,同时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作者,感受社会生活,体悟文化差异提供抓手。本文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雨果创作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及场景的诸多作用。
教学目标设置: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雨果及其创作风格,明确从四个维度认识作家的方法。
2.明确场景的概念及作用。
3.鉴赏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1.研读赏析明确层层铺叙的创作技巧及场景的作用。
2.学以致用验证并熟练掌握场景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找准文本鉴赏点,有针对性地阅读小说的阅读习惯。
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泰河中学高一一班的学生,作为普通班,该班学生语文基本较为薄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一般。
教学策略分析: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走进作家,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初读感知难度较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紧接着通过研读赏析、疑难探究深入文本,让学生欣赏雨果特有的创作手法,明确场景的作用及对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最后采用学以致用的方法巩固本堂课的知识点,并布置课后作业,以A、B套餐的形式点燃学生参与激情。
教学过程:
导入
神秘莫测的大海上上演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雨果的《炮兽》,来看一看
这出海上事故。
二、走进雨果
师:回顾已知,同学们对雨果有怎样的了解?(生答,生补充,师补充)
(一)生平经历
天资聪慧,少年神童,当选院士,积极斗争。政局动荡,被迫流亡,一十九年,终回巴黎。安然逝世,举行国葬,万民瞻仰,显荣身后。
(二)创作成就
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三)名言思想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四)他人评价
法国作家阿兰赞道:“雨果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他永远以自由为本,犹如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
法国作家于勒·勒纳评论:“雨果的创作技巧不同凡响,对他的天才并无妨碍。”   
总结:在介绍作家时,除了常见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就,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借助作家本人的名言警句和他人的评价来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他。
初读感知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文本,小说围绕着滑脱的大炮展开,出现了船员(水手)、船长、大副、炮队队长、神秘老头(将军)等人物,他们和这尊大炮有着不同的联系。
师:根据上述框架图,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生说,生补充,师总结)
PPT显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门没有锁好的大炮滑脱,在甲板上肆虐,造成极大的破坏。人们(船员、船长和大副)束手无策,失职的炮队队长挺身而出,与炮兽进行激烈搏斗,在神秘老人的帮助下,制伏炮兽。最终,他被授予圣路易十字勋章,并判处死刑。(全班齐读)
师:故事梗概的这三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三幅场景,先来明确一下场景的概念。
PPT显示: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如晚餐、宴会、战斗等。(全班齐读)
师:我们可以从每一句话中提炼关键词语,重新组合,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的主要内容。(小火车)
PPT显示:
场景一:惊心动魄的炮兽肆虐。(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1-34)
场景二:紧张激烈的人兽大战。(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35-57)
场景三:跌宕起伏的赏功罚罪。(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58-99)
总结:在抽丝剥茧中,我们明确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认识了场景这一概念,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场景,体悟场景的魅力。
四、研读赏析
思考1: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炮兽的凶悍?(手法+效果) 提示:描写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1.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
(比喻,将大炮比作怪兽,直抒胸臆,体现它的力量大、破坏力强,令人害怕)
2.像一支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
(比喻,将大炮比作离弦的弓箭,突出它的灵活,速度快)
3.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拟人,“复仇”一词,将人的感情加到炮上,形象而传神地写出大炮正以巨大的力量毁坏着船只。)
4.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比喻、排比、夸张,豹子敏捷地蹿跳,大象庞然大物的形象观感,老鼠灵巧地躲藏,斧子劈开木头的破坏力,破浪突然袭击的惊吓感,闪电撕裂天空的威慑力,坟墓寂静无声的可怖感。这些熟悉的情景填补读者对炮兽的体验缺口,肆虐情景如在眼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大炮的张狂、威猛,既有猛兽的凶猛也有灵性和能量)。
5.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用什么办法来制伏它呢?你可以驯服一只恶狗……却没有办法。
(排比、对比,自然灾害总会过去,凶猛动物终被制服,唯有这生来带着不详命运的青铜巨兽,该如何阻止它的行动。排比句造势渲染,读来一气呵成,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气势。)
6.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比喻,将人比作苍蝇,形象地展现了人在炮兽面前的无能为力,渺小脆弱,更加凸显出炮兽的凶猛。)
7.螺丝钉像一只握紧的手抓住铁链……它是握在一只铜手里的铁鞭(50段)
侧面描写(PPT显示):
船体受损:
它疯狂地冲撞船的骨架,这些结实的骨架还抵抗得住,因为那些弯曲的木材是特别坚固的。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第13段)
在大炮的痉挛性的撞击下,前桅已经有了裂痕,主桅本身也受伤了。船壁上的裂缝愈来愈多,军舰开始进水了。(第17段)
大炮受损:
三十尊大炮中有二十尊躺在炮架上不能使用。被抓起来再度用铁链系住的那尊大炮本身就成了废物,炮尾圆柄的螺丝钉已经撞坏,因此瞄准已不可能。整个炮舱里只剩下九尊大炮。(第64段)
人员受损:
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第13段)
师总结: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准确的用词,修辞手法的堆叠使用,极力渲染炮兽的凶猛,威力无穷,将这个没有生命的冰冷武器写活了。作者如此大费周章,对炮兽的威力进行细致描摹,有什么目的呢?
预设答案:1.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写出了情势的险恶。
2.推动情节发展,导引人物出场。危急的形势呼唤英雄的到来,为下文炮队队长与炮兽的搏斗作铺垫。
3.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面对庞大、凶猛、有灵性的炮兽,炮队队长挺身而出,可见他的勇敢无畏。
思考2:面对这尊不受控制的大炮,船员、船长和大副、炮队队长、神秘老人分别有怎样不同的表现?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小火车)
人物 船员 船长和大副 炮队队长 神秘老人
表现 哆嗦、惊骇注视、沉默无言 面色发青、犹豫不决、尽己所能、祈祷上帝 勇斗大炮 智取大炮
品质 见惯生死、骁勇善战 英勇之士,冷静自持 责任驱使,勇敢无畏 临危不乱、智勇双全
师:我们发现,炮队队长和神秘老人在与炮兽进行搏斗时表现不同,你更佩服谁的作战技巧?
预设:炮队队长(这位汉子身轻体软,又敏捷又灵便,面对炮兽的攻击完美躲避,有时甚至主动发起攻击。但是过于莽撞,被炮兽逼入绝境,如果没有老人的帮助,他的战斗必败,他的结局凄惨。)
神秘老人(这位老人沉着镇定,仔细观察,审慎思考,在关键时刻果断采取行动,既有技术又有智谋,可谓智勇双全)
总结:在搏斗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英雄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场景对人物性格的揭示。这位老人不是一般人,他是朗德纳克侯爵,这支前往法国旺岱地区的叛军的首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理解文末那个令人震撼的场景,老人为什么将十字勋章奖励给炮队队长,又让水手将他拉出去枪毙?(赏罚分明的性格特征)
师:老人无疑是本文的主角,但作者之前却没有大篇幅的描写他,而是先集中写了船员们、船长和大副以及炮队队长,为什么呢?(层层铺叙,烘云托月)
师:在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有很多也运用了层层铺叙,同学们可以举例说明吗?
参考举例:《流浪地球》中,面对行星发动机全面停摆,地球即将坠入木星,全球毁灭的危机,地下城中的居民只能无助的呼喊,而各国救援队纷纷出动,运送火石抢修发动机。当得知重启发动机无济于事,只剩下七天时间时,各国救援队纷纷撤退,甚至有人在路上自杀。唯有刘启小队依然坚持,逆流而上,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实践“点燃木星”以拯救地球的方法。
总结:在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场景的诸多作用,如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导引人物出场;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但其实场景还有其他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疑难探究
PPT显示:1.给全篇奠定基调。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社会环境。3.暗示人物命运。4.作为象征,深化文章主题。
合作探讨:请找出这些作用在文章中的体现。(4人小组讨论)
PPT显示背景介绍:《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九三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反革命叛乱。然而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预设答案:
1.给全篇奠定基调。
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电影《复联1》开头,宇宙魔方激活,研究院人员撤离,洛基的出场,为整部电影奠定了紧张、急迫的基调。)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社会环境。
这是一艘军舰,即将迎来战斗,水手是惯于打仗的,舰队里有三十尊大炮。(第97段)
这是一个夜晚,枪声是在黑暗中响起的。(第99段)
3.暗示人物命运。
出师未捷,损失惨重,暗示了这一船人员凶多吉少的命运。
4.作为象征,深化文章主题。
一种阴郁的静寂——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
远远的飓风在呼啸——凶多吉少的不可测的未来。说明共和国军队必然取胜,反革命战役必然失败。
总结:场景描写内容丰富,作用多样,我们已经初窥门径,接下来让我们登堂入室,来学以致用。
五、学以致用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它们分别体现了场景描写的哪些作用?(小组讨论)
选文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交代了祥林嫂悲剧发生的背景——封建礼教浓厚的农村;②为全文奠定了压抑沉重的基调;③渲染了
沉重的氛围,烘托了“我”压抑的心情。)
验证场景描写的作用:营造意境,渲染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社会环境;为全文奠定基调。
选文2:古式的坐椅,花绸面子上织着拉封丹的寓言,但不是博学之士,休想认出它们的内容:颜色褪尽,到处是补丁,人物已经看不清楚。四边壁角里放着三角形的酒橱,顶上有几格放零星小件的搁板,全是油腻。两扇窗子中间的板壁下面,有一张嵌木细工的旧牌桌,桌面上画着棋盘。牌桌后面的壁上挂一只椭圆形的晴雨表,黑框子四周有金漆的丝带形花边,苍蝇肆无忌惮地钉在上面张牙舞爪,恐怕不会有多少金漆留下的了。
壁炉架对面的壁上,挂两幅水粉画的肖像,据说一个是葛朗台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老人,穿着王家卫队中尉的制服;一个是已故蒂耶太太,挽着一个古式的髻。窗帘用的是图尔红绸,两旁用系有大坠子的丝带吊起。这种奢华的装饰,跟葛朗台一家的习惯很不调和,原来是买进这所屋子的时候就有的,连镜框、座钟、全套软垫家具、红木酒橱等等都是。(《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描摹葛朗台家里的布置和陈设,通过一系列物品的细节描写来刻画葛朗台吝啬如命的性格特征。)
验证场景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
选文3: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变色龙》)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俄国沙皇统治下经济萧条,人们生活贫困;②烘托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③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验证场景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社会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揭示人物性格。
选文4: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桥边的老人》)
(①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正在挺进,发生于二战;②渲染了沉重、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沉重、压抑的心情;③运用象征,“复活节”象征的是重生和希望;④暗示了老人的悲剧命运,“仅有的幸运”暗示老人最终会死于站争;⑤暗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桥边的老人的同情,对战争的控诉和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验证场景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社会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作为象征,深化文章主旨。
六、总结
在本堂课中,我们发现场景在情节的推进、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塑造、主题的凸显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希望本堂课能够成为校准方向的炮筒,帮助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找准文本的鉴赏点,有的放矢,收获精彩。
七、拓展延伸
作业:请自选套餐,至少运用2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A.根据所给前情提要,续写接下来的场景。
安静的晚自习期间,1班的同学正埋首做题,几只飞蛾悄然潜入,四处打转,打破了一室的宁静……
B.将赵师秀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改写成一段场景描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