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5: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教学目标: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掌握叙述视角。
3.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战争的残酷性。
教学重点:
(1)体会简单对话之下蕴涵的丰富意义。
(2)学生能了解“冰山理论”在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先来看这样一道题目。
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作家的名字。
(1)两次参加世界大战
(2)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3)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4)以“文坛硬汉”著称
(5)冰山理论
这位作家就是海明威。我们还在必修教材里学过他的《老人与海》。那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篇小说《桥边的老人》。这两篇小说的里都有一个“老人”,《老人与海》里的“老人”名叫桑迪亚哥,这是一位“硬汉”。他独自出海捕鱼,前63天都没有收获,在64天捕到一天大鱼,但在返程中被鲨鱼吃尽,最终只带回了鱼骨。虽然没能带回鱼,但是正如桑迪亚哥说的那样,“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那么,今天将要学习的桥边的“老人”,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位“硬汉”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从“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内容
提到小说,就不得不提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们先从环境这个要素入手。
1.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小说侧重不同。本篇小说侧重的是社会环境的描写。那么,文中哪几部分是环境描写呢?首段和尾段。通过这两段的环境描写,我们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战争爆发前/战争即将爆发。
2.那这是一个在战争即将爆发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的情节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梳理情节: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战争爆发前“我”在桥边劝老人离开。
3.小说里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老人。“老人”是不是一个桑迪亚哥式的硬汉呢?不是。那在大家眼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老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人,是战争的受害者。
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老人晚景孤独,只有几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战争又将夺去这几只动物的生命,老人认为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的博爱之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那,我们预测一下,老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理由。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老人的不幸?是战争。战争与老人有关系吗?没有。老人是战争中的小人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是残酷的战争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作者通过这样一位小人物的遭遇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3.这篇文章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酷、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渴望。
4.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是谁?可能是什么身份?
“我”,反法西斯战士。“我”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场面的描写以及与老人的谈话和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对老人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三、叙述角度
“我”,还是本篇小说的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本篇小说的讲述者“我”是在局内,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从叙事的方式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显示”,他的对话句子短,结构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我们来通过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更好地体会一下不同的叙述人称的效果。课本第十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