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梳理情节,感受矛盾冲突;
探究“摇摆”,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情节,感受矛盾冲突;
难点:探究“摇摆”,了解作者意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张葫芦的图片,请问同学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葫芦?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师):小说开头这样写道“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是一件怎样的事呢?通过导学案的学习,我们来整体感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
课文主要写了_(_清兵卫与葫芦) 的故事。采用_倒叙_____ 的手法,以葫芦_ 为线索,首尾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清兵卫) 痴迷于葫芦 ,
(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
(教员) 没收葫芦 ,
(父亲) 砸碎葫芦 。
(师):大家不难发现,小说是围绕“葫芦”展开的,葫芦就是文章的线索,今天老师给大家支上一招:梳理小说情节时,大家不妨从文章标题入手。
三、感受矛盾冲突
思考1:
清兵卫对葫芦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热爱
(幻灯)你是怎么知道清兵卫热爱葫芦?(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初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2)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
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4)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5)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
大家找到的句子都是细节描写,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这些细节描写有如此强大的表现力:它让我们的小主人公清兵卫的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和主题也有一定的联系。
我给大家规范一下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清兵卫这么喜爱葫芦,别人对葫芦是怎样的看法呢,文章中加入父亲和客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呢?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再做回答。
这三位同学读音准确、读得流畅,唯一的小遗憾是感情不是很到位。那么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情感呢?我们可以重读某个词语,加重音量,拖长声音来试一试。比如:一个小孩,却喜欢这种玩意 拿出马琴的葫芦来作参考,那才是出色的呢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
你懂得什么
哪三位同学再来试一试 此处应该有掌声
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明确: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
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
说明清兵卫欣赏葫芦的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他们审美的标准不同,一种是独到的眼光,一种是世俗的眼光,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是简单粗暴的。
文章加入他们的对话有何作用呢?
评价:同学们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还是挺强的嘛!这仅仅是矛盾的开始,为下文矛盾的加剧,危机的爆发做了铺垫。今天再给大家支一招:以后大家要想在小说里构成矛盾冲突,我们可以打破双方的平衡关系;让双方意见不合;让双方认知有争执。
情节的推进不是平铺直叙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是充满波折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让情节波澜起伏的方法——摇摆
四、探究“摇摆”
引入摇摆的概念ppt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教师举例: 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
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文章中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4)葫芦没收之后,没有处理而是去家访,之后卖出高价 学生试作分析
5、小结“摇摆“的作用:ppt
“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除此之外,摇摆手法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小说至此卖600元完全可以结束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多好呀,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两段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两段,并探讨作品的主题)
五、主题分析
1、为什么不能删掉最后两段?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
明确:“又开始嘀咕了”。
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
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师:大家对主题的探讨简直是一针见血。你以前或许现在迷恋绘画,痴迷音乐,乐于攀爬,种种的爱好,部分家长和老师打着“堂而皇之”的招牌,让我们很无奈,甚至逼迫我们放弃我们的爱好,那种感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吧。
2、你想对清兵卫说些什么呢?(小组合作)
生答:
师小结:此处应该有掌声,清兵卫听了之后一定备受鼓舞,有这么多人理解他,支持他。虽然我们曾经是或者现在是清兵卫,但希望我们不要成为像清兵卫父亲和教员那样的人。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阻挠或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六、作业布置:(二选一)
1、课下欣赏其他小说中的“摇摆”手法,并分析其好处。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续写《清兵卫与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