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景中生活
——语言表达之情景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情景对话的含义、特点;
2、掌握情景对话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简明、连贯和得体的方法进行情景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进行人际交往。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情景对话的解题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简明、连贯和得体的方法进行情景对话。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由一次游历贺兰山的经历,引出对岳飞《满江红》的朗诵,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由在游沙湖时听到的趣闻,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贺兰山下,有一个全国5A级的旅游景点——沙湖。听当地老百姓讲,这“沙湖”二字是江泽民同志视察这里时亲笔题写的。当时,一个小朋友当众指出“沙”字写错了,少了一个“、”。国家主席当众写错别字,该如何是好啊?当地陪同的同志对此都不知所措。突然,一位随行的官员巧妙地问道:“小朋友,江爷爷是故意这样写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小朋友:“叔叔,我不知道,请您告诉我吧。”官员细心地解释道:“那是因为江爷爷希望你们沙湖的沙子再少一点,水再多一点,环境就会更好一点,人民生活就会更幸福一点啊。”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可见,在我们生活的不同场景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好语言,我们的对话就往往会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情景解读
情景对话,也叫补全对话,属于语言表达的范畴。人活于世须与人交往,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则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同时,与人交往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简明、连贯和得体。那么,情景对话时怎样才能做到简明、连贯和得体呢 下边罗列了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例1:
如果你是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问岁数,该怎样问
1、问小孩:“你几岁啦?”
2、问同年龄人和中青年人:“你多大年纪?”
3、问七八十岁的老人:“您高寿?”
启示:对话要注意对象的 年龄 。
例2:
某人请客,见有些人没来,就说:“该来的没来。”已经来了的一些人自感不受欢迎,拂袖而去。请客者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其他人也都走了。
思考:主人如何说才不得罪人,才得体呢?给了我们那些启示?
明确:还有几位客人没到,难道是有事来不了?感谢大家的光临,粗茶淡饭,照顾不周。
启示:对话要注意对象的 感受 。
例3: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阴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启示:说话要注意对象的 身份 。
例子4:
一天,住在同一幢楼的林伯伯见到小刚的哥哥时说:“你家小刚真刻苦,每天晚上10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他在弹钢琴。”小刚哥哥说:“ 。”
(1)林伯伯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假如你是小刚哥哥,你这时打算说些什么呢?
明确:(1)无非是打扰他的休息了。(2)对不起,林伯伯,我们以后会注意的。
启示:对话要注意语言的 委婉 。
例5:
从语言得体的角度看,下列张贴的四张标语最合适的一则是( C )
A、火葬场:“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B、医院住院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C、公路旁:“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D、幼儿园:“生活向低标准同志看齐,工作向高标准来要求。”
启示:对话要注意不同的 场合 。
提问:请同学们归纳,情景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对象年龄、身份、感受;语言委婉、不同场合等。
三、例题讲解,体会情景
例6:根据情景,补全对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5字)(4分)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洪灾,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我们数十万可爱的解放军战士,日夜奋斗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堵住了无情的洪水,保障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解放军驾着冲锋舟营救一群老百姓,船上有老人,有儿童,有青年妇女,也有青年男子。突然,洪水猛涨,一个浪头打来,眼看冲锋舟即将被洪水淹没,两个战士翻身跳下船,用身体为老百姓护航。这时,青年男子感到不好意思,他再也坐不住了,也准备跳船护航。在这紧急关头,一个战士一把抓住了他的肩膀,说:“你不用跳,我跳。”青年男子疑惑地问:“为什么啊?!”战士回答:“ 。”
【参考】
(1)因为,我是战士/军人;或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或因为,你不是军人。(3分)
(2)因为,我穿着军装。(4分)
【分析】此处战士的回答要表明三层意思:一是营救老百姓是他的职责;二是在这紧急关头不希望老百姓受伤;三是要消除青年男子羞愧的心里,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传军装,他也不会跳下去的,而参考(1)中都不能全面表达意思,所以得3分。
四、情景训练,教师点拨
1、根据情景,补写对话,做到简明、连贯、得体。(每句不超过20字)(4分)
(晚上,李娟正在复习功课,电话铃响了)
“喂,哪位?”
“你是娟娟吧?我是爸爸。”
“爸,____________________!您出差这么长时间,快回了吧?”
“大概还要两天才能回来。后天你就要考试了,想必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你都复习好了吧?爸爸怕你有精神压力和思想包袱,特地从外地给你打电话。爸爸想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老爸!我会轻装上阵的!”
“祝你成功!晚安!”
“晚安!”
(1)补写出娟娟问候爸爸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爸爸对娟娟要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1)您好!
(2)别紧张,心平气和,轻装上阵。(符合情景,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即可)
2、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拟一段对话。(每句不超过20字)(4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老师婉拒说:老师要做示范,不能只说不做。
学生坚持说:老师指导就行,学生应该多加训练。
老师婉拒说:老师比你有经验,你只要跟我学着做。
学生坚持说:学生多加训练,才能在锻炼中变得更加坚强。
五、情景探究,教师点评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情景,并请其他小组对话,并为之做点评。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更是一门艺术。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越走月好,越走越远。
七、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花朵与蜜蜂的对话。每处不超过30个字。
蜜蜂在田野、花圃里忙碌。
花朵指责蜜蜂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蜜蜂意味深长地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朵沉默了。它这才明白,给予蜜蜂花蜜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爱,也结出了新生命的果实。
【参考】
花朵:“你就知道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蜜蜂:“我在采摘花蜜的同时,也是在帮你授粉啊。”
【分析】解题时要一定注意花朵指责的语气和蜜蜂意味深长富于哲理的回答。
2、根据下面的情景,补写对话。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没经验时,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分析】本题的命题者应将此题视为一个区分度较高的题,考生初一看题,可能完全没有思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看懂原文,比如本材料带有一点寓言的性质,寓言肯定就会有其寓意,然后再去思考具体的事物的寓意。本材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哲理小短文,那么它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呢?这也是一个思考的方法。平时广泛的阅读是解答这类题的最好方法。此题有要弄懂“第一次”“第二次”“高处”“低处”的象征义。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考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
3、根据情景,补写对话,字数不超过20字。(4分)
一个农民设网捕鹰,这时,飞来了一只百灵鸟。
一只老鹰在田野上空觅食翱翔,看到正在不停歌唱的百灵,就从高空一头扎了下来,朝百灵鸟猛扑了过去。
就在老鹰快要接近百灵鸟时,它自己却被农民的网给逮着了。
“捉鸟人,求求您放了我吧,”鹰用飞禽的语言对农民说,“我可从来没有损害过您的利益。”
农民马上接话回答道:“ ?”
【参考】那只百灵鸟又何曾损坏过你的利益啊?
【分析】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农民最有力的回答莫过于让老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标点符号。
4、根据情景,补全对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每句不超过20字)(4分)
母亲带着自己4岁的儿子,陪着她的老父亲去踏青。儿子口渴了,妈妈从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让儿子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儿子将苹果拿到手后,在上面分别咬了一口。看见孩子这样,母亲很生气,用眼瞪着孩子,眼里全是失望。“妈妈……”儿子似乎有话要说,但看见妈妈的表情,便没有把话说完。外公看见了,知道外孙有话要说,便拉住孩子的手,笑容满面地问道:“(1)____________?”孩子满脸童真地说道:“(2)______________。”外公笑得更开心了。
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光,既为这样懂事的孩子而自豪,又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
【参考】(1)为什么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 (2)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答案不唯一)
【分析】粗心的妈妈误以为儿子是要独占两个苹果,不假思索地用眼神指责儿子。儿子试图做出解释,见妈妈生气于是不敢说下去。细心的外公发现了端倪,便耐心、微笑地询问情况,孩子童真的回答,出乎妈妈的意料:儿子咬苹果是为了给外公最甜的一个,妈妈对自己的鲁莽感到十分惭愧,同时也为懂事的儿子感到骄傲。
八、反思质疑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