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题与讲述-以《丹柯》为例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走向并发现情节变化的意义。
2、认识丹柯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以及故事浪漫主义讲述手法
3、对比文学史中其它英雄形象与丹柯的异同,探究小说的英雄主题。
【课前预习】
一、情景导入
读伟大的小说,除了能带给人故事的快感以外,常常能带给人审美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高尔基“丹柯”的故事,看看它都唤起我们怎样的情感。
二、知识链接 (在学案,课堂不再提及)
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作品: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课堂研习】
分析族人的形象之一:困境前
文章开头“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周围三面都是走不完的浓密森林,第四面便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你看到了哪些重要信息
明确:环境的稳定及人们的形象---快乐、勇敢、强壮
这群人是否真的始终如此,请看下文
分析族人的形象之二:困境中
1人们遭遇了什么?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读一读相关片段,并思考,困境中你看了怎样的族人?
明确:他们变得脆弱、抱怨、自私、无理等非理性且不稳定的性格特点
2是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明确:丹柯的出场—美而勇敢,符合开头的快乐勇敢强壮,在走出困境过程中更加坚定、理性,具有牺牲精神
族人的形象之三:困境后及英雄之死(22-25)
走出困境后的人们与丹柯分别是怎样的状态 从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人们—充满希望,快乐,骄傲
丹柯—骄傲地笑
族人的变化是随着外界(森林,天气)等变化而变化,印证了其非理性的特点
丹柯的变化属于在原有性格基础上的升华,是依据内在力量,有自我的人,某种程度可以说是相对理性的。
森林与族人有着现实社会的影子,引入《乌合之众》对群体的分析
人们如何对待丹柯之死?
明确:更多人选择无视,只有一个谨慎的人注意到了丹柯之火,有点害怕,用脚踩灭了它。
3、这个人在怕什么?人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丹柯?悲剧结尾的意义?
明确:学生可自由发挥,最后由借用资料总结“丹柯见证了他们的卑怯不堪,不想承受道德愧疚感的压力”等等。(注:可能出现丹柯选择是否值得的讨论)
悲剧对人的唤醒与感染,故事讲述方式的重要性
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怎样一种精神?(根据时间)
明确: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对比世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与丹柯---英雄主题的流变,文学的成熟
1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里,有哪些类似的英雄人物?请结合相关细节对比他们与丹柯的异同
明确:屈原、夸父、后羿、摩西,(可能出现孙悟空之类的形象,注意限制条件)引出文学形象相似性的现象---英雄主题,主题相似,但随着讲述方式的不同,人物的形象处理趋势也不同,从摩西到丹柯到近代英雄,人性的比重越来越大,神秘色彩逐渐减少,接近人性也是文学主题的成熟。
【总结】
丹柯的故事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示例:作家以英雄丹柯的遭遇,歌颂了以燃烧自己为他人照亮前进道路的悲剧勇士,赞扬了丹柯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同时也用悲剧地讲述方式引人深思,可以用庞龙《<宽容>序言》一句表达我们的对人类故事的祝福:此类故事一直在发生,但我们希望它永远不再发生。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