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课件1(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炮兽》课件1(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9: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雨果名言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3.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4.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外国小说欣赏
《炮兽》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1802-1885)
话题:场景
槌 垛 禀赋
褥子 桅杆 驯服
颠踬 锚索 胳膊肘
剐 铁锤 瞥见
飓风 痉挛 旋风
旋转 颠簸 捉摸
牡牛
什么是场景?
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由人物、 事件、环境组成。
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分,也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别。
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连续构成的。
场景的作用
1、给全篇定调(指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
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
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出版于1874年,以共和国军队平息旺代叛乱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
《 九 三 年 》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自己却当了俘虏,被判死刑;郭文被他的行为所感动,私自放走了他,情愿让自己上断头台;送郭文上断头台的他的老师西穆尔丹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也在痛苦中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什么是场景?
怎样进行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由人物、 事件、环境组成。
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分,也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别。
阅读小说,《炮兽》可分为几个场景?
三个场景:
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赏功罚罪,跌宕起伏。
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他在《克伦威尔 序》中写道: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伴。
————美丑对照原则
对照手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问题:本文的三个场景中蕴涵着哪些对照?
第一场景(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对照
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对照
课文相关内容: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人——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向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勇士的六神无主与老人的沉着冷静
课文相关内容:
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维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瓦斯贝特洛说。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舱里挪动一步。
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对照
第二场景(人炮大战,紧张激烈 )
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对照
1、在这一场景中,与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2、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将军赏功与罚罪的对照
第三场景(赏功罚过,跌宕起伏 )
水手们欢呼与惊惶的对照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雨果
总结:
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探讨:本文中的场景描写起到了哪些作用
1、给全篇“定调”。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祥的预兆。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3、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场景的设置为塑造主人公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果敢的性格。
结束语:
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我们在够掌握小说内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它的深刻含义。
小说中的象征性。《炮兽》一文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何尝不是一种象征?“人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