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小说的灵魂──主题》课件2(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小说的灵魂──主题》课件2(共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9: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这篇烂小说究竟写什么?
看不明白……
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学习目标: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的创作意图(目的)。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纲要求: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容)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目的)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多方面)
要求:
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专家强调:
回答问题包括探究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高考聚焦:常见设问模式
1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 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从不同角度发掘小说的丰富意蕴
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小说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理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③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④从小说题目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题目的修辞手法、命制意图,阐释小说题目的表层含义,进而揭示其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小说标题与主题的内在关联,进而分析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⑤从小说构思角度看主题。小说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关联。通过分析小说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抑扬、象征、虚实、悬念、意外、巧合等手法运用及其意图,可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⑥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的选择、小说的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上我们运用发散思维学会了多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我们想要探究小说主题意蕴,还需要我们调动纵深思维深入挖掘,关注小说中的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想了解小说的主题意蕴,除了多方关注,还需纵深挖掘。
下面我们就小试身手,探讨作品《伞》的创作意图。
先来猜想其情节发展,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例: 伞 汤学春
(1)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2)师父送至山门。
(3)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4)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徒儿走了,师父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5)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6)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7)师父一怔。
(8)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9)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10)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丢舍不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11)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12)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13)却是扶不起。
(14)师父愕然。
(15)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如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6)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17)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18)“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19)“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20)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21)“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22)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23)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24)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25)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26)“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27)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28)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29)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30)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31)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15、“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天气状况 ②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③奠定了故事的悲剧基调 ④为下文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4分)
16、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⑴真的没有学到家。只学到了用刀之法,却没有学到为人之道;不懂得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
(2)担心。因为徒儿只重艺轻德,这样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会成为武林祸害。
17.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5分)
①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②伞隐含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刀法真谛。③伞在结尾处变成了武器,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人格武品高下已分。④以伞为线索。⑤以小见大,深化主题。(5分)
18.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从徒弟的角度来看: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②从师父的角度来看: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③从武术的角度来看: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④从师徒道德角度来看,做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忘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6分,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
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从徒弟的角度来看: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②从师父的角度来看: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③从武术的角度来看: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④从师徒道德角度来看,做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忘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6分,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同样的伞,不同的故事:
近日,一张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儿子头上,这令无数网友感动并大呼父爱如山。
在中国内陆,对于父亲全身湿透“为儿撑伞”是不是溺爱在网上引起了激烈争论。
同样的伞,不同的故事。
感动?质疑?你怎么看?
中国网友普遍认为,这件事情谈不上伟大,只是本能的表现。有人也说到了还有更好的方式,这哥们没用到。退一步说,要是不抱着孩子,非得自己淋湿的话,让孩子自己撑伞,俩人都能更舒服一点吧。要是孩子撑着伞举过父亲的头顶,父亲搂着孩子的肩膀,那才是真的令人感动。
父亲发声:
希望为他撑起一片天 但不替他走人生路
这位爆红的华人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做儿子的榜样与朋友,会为他撑起一片天,但不替他走人生路。“一出幼儿园门雨突然下大,但是因为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没避雨。不过毕竟他年幼,抵抗力差,还是要撑伞以免着凉。爆红照片并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依然会尽全力为儿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自由闯荡。”
对比 英国父亲只顾自己不给女儿撑伞
但又有好事者同时晒出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这位英国父亲将伞给了自己,但是小女孩看起来挺开心的”。两种背道而驰的做法引发更多争议。
 有的网友为华人父亲点赞,也有的网友更认同英国父亲的做法,还有人认为两张照片反映了东西方父爱方式的不同。
 “在英国,父母们更多的是选择与孩子平等相处。当时地面都湿了,看得出雨也并不小。而他却是选择了和中国父亲相反的方式,牵着女儿的手,在确保孩子是安全的情况下,任由孩子在雨中行走。”
另一种声音:父爱无国界又何须 “崇洋媚外”?
父爱是无国界之分,世界上只要是做父亲的人,都会倾尽全力的把爱给孩子。正所谓“虎毒不食子”。网友们也更没有必要去“崇洋媚外”,觉得国外的就是最好的,中国的就是理所应当。每个人爱的方式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爱与被爱。我们为何还苦苦的“死磕”这件事呢?
而单从两张对比照片也隐约透露出一个讯息,虽然是一个父亲只为孩子撑伞,一个父亲只为自己撑伞。但中国父亲的爱从常人眼里看来显得更为体贴,父亲能给你挡风遮雨,但脚下的路还得靠你自己走。而英国的父亲,更在乎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综合一下。
专家意见
不管是否帮孩子撑伞,这都不是重点,关键是父母把爱流向孩子,孩子也要把爱流向父母。爱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这种长远的眼光,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当孩子离开我们,他学会回馈爱,学会快乐的能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伞”?
奶奶,我的伞呢?
伞?
我拿你当爹,你拿我当伞!
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
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母爱和父爱
是人间唱不完的歌,
道不尽的情……
结语
一伞一世界,小伞大社会,
它永远演绎着万千故事……
师父为徒弟准备的伞、中西方雨下打伞父子图、奶奶为孙子打伞……同样是家长为孩子打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身份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
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父母的爱如山,爱他,宁愿为他遮风挡雨;父母的爱如海,爱他,也要让他学会生存;父母要智慧的爱,爱他,更要让他学会爱、学会感恩……让我们懂得爱,学会爱,让我们学会感恩!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也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学习,让我们学着去关爱他人,学着体会给予的幸福,学着尝试付出的快乐,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健康,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八 布置作业
1 探究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
2 结合实际,谈谈父母究竟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爱?
多元关照,分析主题
1 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2 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3 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4 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
5 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