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小说阅读的关注点。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打出常规,情感错位”理论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1.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特点。
2.通过“打出常规,情感错位”理论学会分析小说。
一、朗读小说
1、自读课文;
2、小组内三人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老人、旁白;
3、简要概括小说情节;
二、研读课文
1、请仿照“老人与海”,
以老人与“ ” ,确定自己阅读小说的关注点;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选择关注点的理由。
1、老人与我
——关注的你人是“我”。
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什么?
2.《老人与海》的叙述人是谁?
小说作者能否与叙述人划等号?
3.回忆一下,语文课本学过的小说中还有哪些是第一人称叙述?
4.“我”眼中的老人什么形象?
5.“我”在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
2、老人与桥
1.请在文中找到并描述一下这座桥。
浮桥: “浮桥”,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铺上木板而成的桥,他通常是为某项紧迫任务而临时性搭建。
临时性,简易。
理论:打出常规,情感错位
一个动力:情节的突转功,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规;
两对概念:
第一环境——第一心态;
第二环境——第二心态;
3.老人与动物
老人照看什么动物?
老人如何对待动物?
一个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三.当堂训练
P10,思考与实践: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5分钟,60字。
四、问题探究
1、“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复活节(主复活日)是现今基督教徒的重要节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
暗示老人和动物,有活下去的可能。
反讽:复活节,万物萌生的春季,法西斯拿起屠刀屠杀平民。
2、小说结尾有何深意?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我”说:“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一是战争还没“来得及”打响,一是老人的猫会照顾自己。“我”为老人庆幸,也是为老人祝福、祈祷。这同样是人性的光辉!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老人与海》,体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不同作用。
板书设计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老人与 我
桥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