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4: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学习目标:
通过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的比对,推测2018年此题型的命题趋向。
分析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的高考题型,总结散文答题技巧。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升审美鉴赏力。
2016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卷类型
测试材料
第11题(1)
选择题 (5分)
(5选2) 第11 题(2)
简答题
(6分)
第11题(3)
简答题
(6分)
第11题(4)
探究题
(8分)
全国Ⅰ卷
李锐的小说《锄》 综合考查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标题含义
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
“万”“几百万”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的作用是什么?
鉴赏形象,概括主旨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结合文本赏析。
全国Ⅱ卷
[美]迈尔尼的小说《战争》 综合考查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鉴赏作品形象
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鉴赏情节安排
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的作用。 探究标题
战争中的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的大题目,是否合适?
全国Ⅲ卷
贾平凹的小说《玻璃》 综合考查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叙述人称考查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鉴赏作品形象
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个性解读作品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2017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卷类型
测试材料 第4题
选择题(3分)
(4选1) 第5题
简答题(5分) 第6题
简答题(6分)
全国Ⅰ卷
赵长天的小说《天嚣》 综合考查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作品结构分析
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 情节结构分析
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
全国Ⅱ卷
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 综合考查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标题含义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 人称转换赏析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人称,蕴含怎样的态度?
全国Ⅲ卷
李娟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 综合考查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句子含义理解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语言赏析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命题变化与指向
(1)命题材料
由重视小说变为散文小说并重;
(2)题型设计
一道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分值被压缩到14分;
(3)考查重点
注重作品的原初阅读,整体理解文意,强化审美鉴赏能力考查。
散文概念及特点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
1、取材广泛
2、形式灵活
3、语言优美
窗子以外 ——林徽因
2017课标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堂探究:
内容:
1、专注阅读课标卷2文学类文本——《窗子以外》(林徽因),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2、完成1-3题(注意设问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要求:
1.先个人自学,明确答案。
2.小组长主持跨层交流,明确本小组意见。
目标: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尽最大努力将问题解决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以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段落细节刻画的作用
文章主旨理解
艺术手法考查
思路结构分析
答题启示:考查全面细致,注重整体阅读、抓住思想内涵是关键。
B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答题启示: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或者说文中重要“物象”的含义。
此类标题经常具有象征义或比喻义,解题时首先考虑其表层含义即标题和文本本身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含义;再次探究其深层含义(象征义、比喻义)即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主旨。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割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你站起来,穿上不能算太贵的鞋袜,但这双鞋和袜的价钱也就比——想它做什么,反正有人每月的工资,一定只有这价钱的一半乃至于更少。你出去雇洋车了,拉车的嘴里所讨的价钱当然是要比例价高得多,难道你就傻子似地答应下来 不,不,三十二子,拉就拉,不拉,拉倒!心里也明白,如果真要充内行,你就该说,二十六子,拉就拉——但是你好意思争!
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然在你窗子以外。长长的一条胡同,一个个大门紧紧地关着。就是有开的,那也只是露出一角,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南瓜棚子,底下一个女的,坐在小凳上缝缝做做的;另一个,抓住还不能走路的小孩子,伸出头来喊那过路卖白菜的。至于白菜是多少钱一斤,那你是听不见了,车子早已拉得老远,并且你也无需乎知道的。在你每月费用之中,伙食是一定占去若干的。在那一笔伙食费里,白菜又是多么小的一个数。难道你知道了门口卖的白菜多少钱一斤,你真把你哭丧着脸的厨子叫来申斥一顿,告诉他每一斤白菜他多开了你一个“大子儿”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么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①转“我” 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答题启示:认真审题,揣摩出题人意旨,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切忌“贴标签”式的答案。
三种人称视角作用的区别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增加真实感、可信度,便于自由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增加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便于全面客观灵活地反映现实生活
课堂小结
1.通读选文,整体感知思路
2.缜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
4.仔细揣摩,确保精准表达
第一步是关键,第二步是条件,第三步是重点,第四步是保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