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17:10:4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
主讲人:李昌友 学 校:葫芦岛市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重点
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走近作者
飞来峰,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此山是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得名飞来峰。唐宋时期上面有应天古塔,故又俗称“塔山”。
题目解读:
背景资料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城外的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只有30岁。
范读诗歌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
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高
听说,听到。
整体感知
闻说:
句解:诗人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应天古塔,举目四望,万物尽收眼底。听说这里鸡鸣时分,就立刻能看到旭日东升。
整体感知
这是诗人登高所见。“千寻”一词运用_______的修辞,描写了古塔_____,从而展现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只有这样的高塔上才能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对前途的信心和政治变革的憧憬也如同这初升的太阳般朝气蓬勃。那么这里的“见日升”是不是诗人眼前看到的实景呢?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
夸张
高耸
细读感悟
虚实结合
不畏:
自缘:
只因为。
整体感知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
句解:这两句是诗人登高所感。正是因为站在了千寻塔的最高层,视野无限开阔,所以有浮云蔽日也毫不畏惧。
整体感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运用典故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这里的“浮云”出自《新语·慎微篇》,西汉人常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诗人此处用典正表达了他蔑视守旧势力、立志改革的决心。
细读感悟
诗人借登高望远来抒发情怀。重点写了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的豪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可以说这两句与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整首诗借景抒情,传递出的不畏艰险的勇气和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力量,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轻人,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如今,我们正有幸恭逢一个伟大的百年时刻,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这一生还将经历建国100周年的盛世华章。生逢两个100年,我们是何其的三生有幸。
1921-2021
1949-2049
少年当乘世有为。今天,愿我们都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信心与豪情,努力学习,开拓进取,高瞻远瞩,争当栋梁,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而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