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15 08: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郑和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以示纪念,同时也作为世界的航海日,为什么600年后的今天仍值得纪念?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海之荣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文莱海之荣一、郑和下西洋:1.是谁派郑和出使西洋?为什么派他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开始时间、次数、出发地点、最远到达地点。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海之荣默读课文93—9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刘家港红海沿岸1405非洲东海岸七次海之荣中 国亚非各国 丝绸、瓷器等珠宝、香料、药材中 国亚非各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船员国王、使臣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海之荣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远航特点:
规模大;
历时长;
次数多;
航程远;
到达国家多.合作探究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远航?海之荣成功原因材料一: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那时候,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材料二:郑和本姓马,回族,家庭的薰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材料三:郑和航海的船队,由大小船只200多艘,其中大船第一次就有63艘,每次出海27000多人,船上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当时明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远航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海之荣郑和身上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延伸升华(学习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海之荣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概。第一枚 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第二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第三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第四枚 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它一方面表明明初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仍以开放为主。郑和远航铭刻着民族的骄傲,但也是遗憾,遗憾的是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只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
明朝中期以后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倭寇是什么人?戚爷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扰民戚继光戚家军在台(tāi)州九战九捷,随后东南沿海倭患平息。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倭寇”是指什么人?3.诗中的“我”是谁?4. 海波平息了吗?是如何实现的?5. 这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高贵品质?大声朗读课文96页的黑色字体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海之危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自主学习(二)二、戚继光抗倭: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2.明朝中期,海波为何不平?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海之危材料:明朝中中期后,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他们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刻苦好学,深明大义,练就一身高强武艺。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称“戚家军”。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的明军并肩作战,缫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合作探究读材料分析戚继光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1、这是我国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捍卫了我国主权,保障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战争具有正义性。
2、戚继光的正确的指挥。
3、戚家军的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4、军民的配合帮助。海之危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她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母亲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请回答: “MACAU”是谁?母亲又是指谁?她是哪年被哪国占领的?海之辱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后澳门被割让给葡萄牙。海之辱我国在什么时候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的?1999年12月20日,我国重新对澳门恢
复行使主权,澳门重新回到
祖国母亲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海之盼交往与冲突

中 外 明前明中16世纪郑戚葡荣盼辱危课堂小结强盛衰弱达标测试1、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 对外侵略扩张 B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C 学习外国的技术 D显示明政府强盛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25年 D.1433年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BADB 学海拾贝5 、明代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6、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的方面是( )
A抗击侵略 B 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C 肃清倭寇 D 抗击金军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是( )
A.岳飞抗金斗争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文天祥抗元斗争
8、《七子之歌》中的“七子”之一澳门是被哪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占的?( )
A、英国 B、日本 C、荷兰 D、葡萄牙BBBD学海拾贝9、材料分析
阅读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忂……”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永乐三年”指哪一年?当时的中国皇帝是谁?
?(2)郑和先后几次远航?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里?
?(3)“奉使西洋”有何历史意义?学海拾贝10、材料分析 读材料:“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
(2)材料中的“夷岛”是指什么地方?
(3)他有什么业绩?
(4)你认为材料中的“我”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学海拾贝荣危辱盼【思维拓展】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然而,自郑和七下西洋后,整个明朝的航海业戛然而止,广阔的大洋上再无中国远洋航队的只帆片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国家却开始了航海探险,开辟了新航路,并直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