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 孔子和老子(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 孔子和老子(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15 08: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用她璀璨的文化时刻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我们是一群老师,我们期待着学生文化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为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我们劝着催着他们学语文、外语、数、理、化。我们期望他们考高分,考第一,过分强调实用哲学,显而易见的功利主义,严重弱化了对于学生心智的启发,性灵的陶冶。于是我们悲哀的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知识有了长进,可是忘记了如何做人。冷漠、自私、偏激、怀疑成了他们人格的严重缺陷。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他——中华传统文化。
孔子的诞辰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张挂了孔子的画像,以示崇敬。老庄的哲学,西方历来就重视研究。九一年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军人在战壕里所做的事其中就有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法国巴黎的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发表了一项声明称:人类如果想在未来的世纪里找到一条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哪儿去寻找智慧。我们我们知道日本、韩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但他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借鉴西方文明政治的同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保留得非常成功。在他们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具有中华文明特征的优良传统随处可见。而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做了什么呢?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中国人重思想理性。这里没有真正的宗教束缚和思想禁锢,讲道论理,善于思考。中国人最佩服(心服口服、内心折服)的不是虚妄而武断的“上帝”,而是真实亲切的“圣人”。中国人最看重的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道德和学问。中国人最为敬仰的是孔子和老子,不是三皇五帝,不是英雄豪杰,不求神异灵奇,唯重思想和智慧。 中国人重精神境界,其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学术研究始终未曾泯灭。
     。 孔子( 公元前551—479 )是春秋時代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的創始者 .孔子名
丘 ,字仲尼 ,魯國陬邑( 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 )人 .
提倡德治 .年 68 返回魯國 , 致力於教育 ,並整理
<詩> , <書>等古代文獻 .現存<論語>一書 ,是記
述孔子談話及思想的主要資料 .
唐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 ,宋真宗改謚為至
聖文宣王 .清世祖再改定謚號為至聖先師孔子 .
歷朝對孔子的後裔皆有封號 .宋仁宗時 ,其
封號為衍聖公 ,沿用至清代 .明







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西方国家,它只注重阐发圣人之言所包含的治国之道,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经验治国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还存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佳政治行为模式的内发倾向,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如果说古代西方注重制度功能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中国讲求内发,重视政治道德则是由来已久。它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丰厚内容。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吗?思想主张:“仁”的学说孔子[仁]的学说“”““” “仁”‘’ 就是指个人的 人格 和人际关系。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知识联系《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化成就?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
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水唯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圣人胸中有大道 得失成败在其中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中庸之道并非不讲原则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庸之德。不卑不亢,动静相兼;不骄不躁,刚柔相济;不偏不倚,不离不弃。唯有如此大德,不计较一时之成败,不纠缠一时之荣辱,没有患得患失的负担,没有输赢胜负的束缚,超然自处,不为外物所困,不为功利所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受制于人。惟其如此,中国人能够始终保持从容自得,没有偏激和盲目的失误,没有顾此失彼的焦虑,没有进退维谷的困境,逍遥洒脱,顶天立地。 孔子的思想:子曰:“克己复礼为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孔子倡君子之国。中国人的文明开化甚早,不求禽兽之欲,不惧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强之气,不欺弱小之辈,不兴不义之师。所谓“君子”,这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传》和孔子的《论语》树立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标准和规范,他是和“小人”(注意:孔子所谓“小人”和人们所说的“坏人”可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反映了教育家的境界和思想家的水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孔子倡礼仪之邦。中国人不怕失败,不怕吃亏受屈,唯怕“失礼”。注重礼节的国家,人们不惧生死而惧礼仪,所谓“死生事小,失节事大”是也,这是何等豪迈慷慨。    2000年署假,孙曙光老师领着翠园中学同学走向曲阜,亲身感受孔儒文化的博大精深。孔 廟 鳥 瞰金聲玉振坊---孔廟的門坊 这是翠园中学同学亲自拍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孔庙的文化神韵。櫺星門---孔廟第一道大門 . 櫺星即文星 .太和元氣坊---位於孔廟第一進院落正中.德侔天地坊---位於孔廟第一進院落 .聖時門---孔廟的第二道大門 .壁水橋---位於孔廟第二進院落中弘道門----孔廟第三進大門大中門---孔廟的第四道大門同文門----孔廟的第五道大門奎文閣及十三碑亭鳥瞰 奎文閣
原名藏書樓 ,
是孔廟三大主
體建築之一 .角樓---作用是守衛瞭望十三碑亭之一大成門---孔廟最後一道大門 先師手植檜
生長於大成門里石
階下 .身高三丈餘 .
相傳為孔子親手所

 儒学的生命力所在: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渊源,作为文化传统,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活在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关于文化中国的观念,曾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思想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患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一面,而这正是儒家历二千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
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圣人孔子》轰动维也纳 老外看戏学论语?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1日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
追寻身边的孔子
孔子离我们而去二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已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人生格言,一般人并不追究它的来源,但你若有兴趣去追寻,就会发现,它原来出自孔子之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它源自《论语·子罕》,强调人要有志气,要有独立的人格。见义勇为,源自《论语·为政》,原话为:“见义不为,无勇也。”强调人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你是否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查一查《论语》,看下面的格言出自何篇,是何含义:
任重道远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道教是我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东汉时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唐朝皇帝以道教尊奉的教主老子李耳的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特殊地位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着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俄罗斯托尔斯泰都自称是“《老子》通”。黑格尔认定老子与希腊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源头。
老 子 是 道 教 的 创 始 者 , 孔 子 是 儒 家 学 说 的 倡 导 者 , 两 位 哲 人 的 相 遇 可 称 得 上 是 儒 道 两 种 思 想 文 化 相 互 碰 撞 和 彼 此 交 流 的 见 证 。 尤 其 是 一 代 宗 师 长 途 跋 涉 、 虚 心 求 教 于 博 学 多 才 的 老 子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诚 恳 和 严 谨 的 治 学 态 度 , 让 后 世 学 者 感 叹 羡 慕 不 已 , 这 一 事 实 成 了 我 国 文 化 史 上 一 个 动 人 的 故 事 。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
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老子的思想祸兮富之所倚 富兮祸之所伏
圣人大智若愚 君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道”是中国人的思想法宝和精神支柱,所谓“有道之人”、“得道之人”那可是做人的极致,除此而外,无可称道。    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道教文化植根中国,传播四方,是中华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它不但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也是古今平民百姓精神之寄托。不仅汉族信仰,还有22个少数民族信仰。不只华夏流传,古已及韩、日、越、新,近又播欧美各国。自清乾隆《老子》法文译本问世,各类外文道教书籍层出不穷。仅《道德经》英文译本就有百余种,美国学者评价“是中国翻译到外国最伟大的一本书”。   道教经典浩如烟海,道教文化理推万物。它广泛影响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医药、天文、冶金、化学、园林、建筑、环境等诸多方面,还深刻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并日益启迪着现代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养生学等多门学科。 道教文化的神韵魅力道家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道教的神仙和道观武当山道观老子重阴阳辩证之道。阴阳互补,阴阳相得,虚实相应,相反相成,恩威并重,进退自如。惟其如此,中国人具备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逆来顺受”的智慧和“忍辱负重”的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为一时悲喜所累,宠辱不惊,谓之通达之人。如此处事者,人所不堪,无动于衷,世俗苦恼,无所牵挂。反观对照,那种“知进而不知退、知刚而不知柔”的人,哪有一个能够长久的呢? 孔子的文化教育思想早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
  目前中国“汉办”(对外汉语办公室)已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以传播汉语及中华文明。据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孔子崇拜者也日益增多。在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中国学者提议将孔子的诞辰日(阳历9月28日)确定为“中国教育节”,,孔子不仅是中国教师的鼻祖,也是世界教师的荣耀。用孔子之名来确定中国教育节,可以“彰显尊师重道、传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国风范和气魄”。不过一些批评者则认为,没必要回归到几千年前朴素的教育理念,毕竟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要比几千年前复杂而丰富得多。你的观点如何?请谈谈你的依据道理。
一、问答: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材料二: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语言天者,惧愚者之言。 ——《论衡》 请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人与自然的观点有什么原则区别?你认为材料二的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目的是什么?答:材料一认为天有意志,开降灾乱,材料二则认为天“无为”,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材料一的作者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上,目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三、提问1)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
2)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
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请分别说出以下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是谁思想主张?四、拓展性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对“仁”的学说的解释,不包括
A.仁者,爱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恭、宽、信、敏、惠 D.民贵君轻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 法家
4.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
?
?
?
?
?
?
?
?五、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
(2)???????? 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
(3)???????? 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
(六)、简释题
(2004年高考上海卷历史试题)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同学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
?
?
?参考答案:(四)选择题:1——B 2——D 3——A 4——A
(五)材料解析题:(1)春秋时期。(2)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六)简释题: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