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7张PPT。第十课 梨园春秋为什么我们把戏曲歌舞叫梨园?“梨园”是盛唐时期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玄宗李隆基提出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和戏剧的活动中心,并以教习和演出法曲为重点,从而确立了“梨园”作为最高皇家音乐舞蹈学府的地位。
梨园从民间散乐、百戏和歌舞发展成为今天的戏曲、
歌舞、杂技、影视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因而,后世
梨园弟子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梨园唐玄宗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古典的神韵,生动展示民族文化的风情,穿越斑斓舞台,纵横古今时空,领悟中国戏曲的神韵魅力吧。一、源头—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
四、繁盛—京剧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知识之窗产生背景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产生的背景
流行区域和特色流行区域和特点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产生的背景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我国古代有一种驱鬼逐疫的风俗叫“傩”(nuó),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舞者要戴木刻假面, 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联合国定其为“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准备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傩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傩面具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傩文化,戴着神秘的面纱从远古走来,让现代人触摸到祖先的灵魂。一、大傩之舞----中国古老戏剧的源头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图说历史傩戏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1.产生背景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
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 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 ,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 。演员娱人戏曲表演具有中国“活化石”之称的傩文化,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农村。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活动,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蕴含了古代人类生活信仰各方面的信息。巫傩面具更充分体现了威猛美、庄严美、狰狞美、慈善美、祥和美、诙谐美和刁顽... 众所周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就是一套成熟的祭器,而且是傩戏的神物,让人吃惊不已的是这套祭器距今已有3000-4000年,可见傩舞傩戏在夏商时代有多发达。 贵州傩面具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对某些自然物,古人由畏惧而赋予超自然威力,并予以崇拜并加以控制和利用,显示古人以人类本体精神力量,这就是傩的本质。傩,就是古人让人类与自然从对抗趋向和谐的最早实践。尽管这种实践是徒劳的、虚幻的、荒诞的,但它所展示的人类本体精神力量和人类童年充满稚气的智慧火花,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傩俗活动和傩舞、傩戏的演出,早已逐渐减弱了宗教的因素,今人仍然能从它的民俗美、艺术美中感受到也许一时难以说清的特殊魅力。 提起中国的"傩文化",总给人一种子神秘莫测、寓意深远和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那些凝聚着"狞厉美"的面具和动作,已成为"有意味的符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把人们带进那返补归真的图腾历史时代中去...... 江西萍乡傩舞队在表演“耍傩神”江西婺源傩舞队表演“舞鬼”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知道左边两个面具叫什么吗?告诉你,一个叫“傩公”,一个叫“傩母”,据考证,南丰傩舞,起源于大禹治水所演创,至今已五千年之久。2002年月12月,江西南丰傩舞这一濒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媒体曾先后赴南丰拍摄傩舞专题片。日本、法国等专家、学者风涌而至。香港凤凰卫视电视系列报道《寻找远去的家园》之一“谁来拯救南丰傩舞?”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事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其
它地区都有存留,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
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法国学者在对西方“狂欢节”和中国傩戏进行比较后说:“两者在现代世界里的演变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原始
人类对自然的忧虑和辟邪的愿望。”德国学者说,在奥地利、瑞士的一些偏僻山区,至今还有类似中国傩文化的祈
求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假面民俗仪式。
美国西南部印第安至今还有系列假面舞蹈仪式,这些
原始形态舞蹈仪式同中国湖南土家族的、贵州彝族的、
广西融水苗族的傩仪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南戏与杂剧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又过渡到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 3)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南戏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多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剧照《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古戏本南戏博物馆内供奉的清代戏神—四都元帅塑像 南戏行头 木偶头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和特点
1)北方地区
2)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
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元代杂剧陶俑?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关汉卿:
关汉卿,(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和《西厢记》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 光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长亭送别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单刀会》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是两部著名的悲剧。它们分别以唐代安史 之乱、汉代与
匈奴的民族矛盾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杨贵妃和汉元帝、王昭君不幸的爱情故事。作品用凄婉的绝唱烘托了在民族纷争中的社会景象。
即使帝妃之情,也无不灌注着沉痛的政治感受
和浓郁的故宫禾黍之悲。无论是作家,还是观众,从不把它们当作严格的史剧看待,因为它们是借助历史故事的铺陈,刻写自己的亡国之痛。以深沉的目光和怅然的心情回顾前朝,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 是元代作家为中国史剧创作定下的基本格调.。
?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四、徽班进京??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艺人聚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形成过程
1)发端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的三庆班进京
2)徽调在京扎根:
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通俗质朴.
3)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3、历史地位唱腔丰富, 博采众长,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昌盛期。由于几代皇帝的推崇加上百姓爱戴与艺人的革新努力,京剧终于成了中华国粹。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 。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梅兰芳17岁在女起解中演苏三女起解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开言我心好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到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京剧的特点:京剧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
京剧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归依
根据不同的脸谱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人物不同性格。
依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分为生、旦、净、末各行当 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京剧之所以被称谓为国粹,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综合性的一种表演程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浓缩。另一种原因是因为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的繁多,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所以把京剧称谓为国粹,引申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中国古代戏曲常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1 、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艺术特征——综合性唱念做打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艺术特征——写意性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艺术特征——写意性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艺术特征——写意性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脸谱,即戏曲净丑两行所用的面部化妆手法,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褒贬。因为在勾画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矩,所以称“脸谱”。京剧脸谱的分类整脸 三块瓦脸 十字门脸 六分脸 碎花脸 歪脸 僧脸 太监脸 元宝脸 象形脸 京剧的四大行当孟良 李逵 黄盖 孙悟空鲁智深 廉颇 张飞 窦尔敦净旦丑1. 正直青年男子,以唱功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小生2. 正直青年女子,以唱功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花旦3. 正直青年男子,以武打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武生4. 正直青年女子,以武打為主, 這是甚麼角色?答案:武旦5. 老年男子,是甚麼角色?答案:老生6. 以小丑形式出現的男子,動作詼諧,這是甚麼角色?答案:丑生7. 以小丑形式出現的女子,動作詼諧,這是甚麼角色?8. 小孩子稱為甚麼角色?答案:娃娃生答案:彩旦『做』功的基本表達形式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不用實物而要用虛擬動作手法:開窗、關窗的動作眼法:撲蝶的動作身法:騎馬的動作步法:走俏步粵劇中的水袖和水髮為甚麼要用特別長的袖?為甚麼要用特別長的頭髮?你知道下列剧种分别发源于什么地方吗?豫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评剧、汉剧河南、浙江、广东、安徽、河北、湖北中国戏剧。无论秦腔和京剧,无论越剧和豫剧,其综合成就和艺术境界就全球而言依然是无与伦比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无论内涵韵味,是绝乎不能相比的。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京剧《群英会》中国的地方戏你喜欢哪一部戏曲?
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京剧《群英会》
中的诸葛亮中国的地方戏京剧《定军山》中国的地方戏1961年京剧《长坂坡》剧照中国的地方戏京剧《霸王别姬》中国的地方戏京剧
《穆桂英挂帅》 中国的地方戏昆剧《长生殿》中国的地方戏徽剧《古城会》
关羽扮相中国的地方戏鲁智深的
舞台形象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天仙配》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 《女驸马》中国的地方戏黄梅戏《龙女》中国的地方戏豫剧《穆桂英挂帅》中国的地方戏豫剧《七品芝麻官》 中国的地方戏评剧《刘巧儿》 中国的地方戏评剧《花为媒》中国的地方戏粤剧《搜书院》(马师曾饰谢宝,红线女饰翠莲) 中国的地方戏粤剧《帝女花》中国的地方戏粤剧:红线女《昭君出塞》
中国的地方戏粤剧《关汉卿》
红线女.马师曾中国的地方戏越剧《红楼梦》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的地方戏越剧
《五女拜寿》中国的地方戏川剧
《白蛇传》中国的地方戏川剧绝技
“变脸” 中国的地方戏川剧绝技
“变脸” 中国的地方戏川剧绝活
“吐火” 中国的地方戏《红楼梦》选段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 宝 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 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 玉: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黛 玉: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 玉: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大批中青年艺术表演家成长起来,中国戏曲艺术后继有人。 戏曲本质亚里士多德:
戏剧是对人的行为的模仿。
黑格尔:
戏剧最重要的本质还不是实际行动而是内
心情欲的表现。
布莱希特:
戏剧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剧场乃是检验人
类的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实验室。戏曲的“人民性” 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 她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她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 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
——列宁
一、基础性练习
1、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
A 傩仪的诞生 B 南戏的形成 C 元杂剧的出现 D 京剧的流行
2、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最初是为了
A 吸取昆曲等剧种的长处 B 满足宫廷休闲庆贺的需要
C 满足北京居民娱乐的需要 D 推陈出新形成新的剧种
3、京剧的第一个繁盛期在
A 乾隆年间 B 道光年间 C 同治、光绪年间 D 民国初年
4、在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有 ①北京成为四方艺人的聚集中心 ②北京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 ③清朝皇室贵族、官员的欣赏爱好 ④闭关政策使民族戏曲剧种得到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问答题:清代的京剧是怎样产生的?
三、阅读下列材料
请你谈谈京剧改革应怎样进行? 广东小学生在表演粤剧
最近几年,京剧改革在戏剧界成为热门话题。有人认为京剧的速度太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京剧表演要一切围绕一个快字。有人认为京剧的唱、念、做、打都是以意抒情,不适合当代青年人的口味,要以话剧为标准,改成写实型,场面布景要豪华。还有人认为京剧就靠琴师和鼓师伴奏,乐器气势不够,太单薄,要用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伴奏,用西洋的一套来改造京剧……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争鸣 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革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思考: 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提出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一、源头—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
四、繁盛—京剧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说明京剧的艺术成就课堂小结产生背景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产生的背景
流行区域和特色流行区域和特点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产生的背景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艺术成就戏曲文化欣赏http://www.pep.com.cn/zgxq/
http://www.szxq.com/
http://www.shulu.net/xqwy.htm
1、徽班进京后能在北京扎根,最终形成这一新剧种,主要因素有①北京进京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②皇室喜好京剧艺术③京剧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④清政府定京剧为“国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下图的形象属于什么戏剧?
A、傩戏 B、京剧
C、越剧 D、粤剧
3.关汉卿,入元不仕,主要在大都从事杂剧的创作。他的杂剧,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剧中的人物各具个性,有血有肉,语言生动;戏剧冲突扣人心弦,结构安排缜密巧妙,适合舞台演出。据此思考:元代杂剧发展的原因有:
⑴社会经济的发展⑵市民阶层的壮大⑶元朝实行轻视知识份子的政策⑷元朝政府大力推广
A,⑴⑵⑶ B,⑴⑶ C,⑴⑷ D,⑵⑷
第十一课 梨园春秋
(说课稿) 第十一课 梨园春秋
一、中国戏剧的起源——先秦傩仪
二、中国戏剧的发展——宋代南戏
三、中国戏剧的成熟——元代杂剧
四、中国戏剧的高峰——清代京剧(打出本课框架的目的是考虑到本课教材的编写特点,框架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本知识,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一、说教材 1,本课属岳麓版文化史第二单元第十一课,课文内容是围绕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过程展开的。教材在叙述中国戏曲发展过程的时候,从中国戏曲的起源“傩仪”说起,把我国戏曲的发展分为先秦傩仪、宋代南戏、元代杂剧、清代京剧四个阶段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戏剧艺术成就。 2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与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我把本课内容重点确定为两点:元杂剧的流行;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之所以把元杂剧也确立为本课重点,主要是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它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而且直到今天元杂剧作品也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基于学生对我国古代戏剧发展历程了解很少的状况,结合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戏剧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京剧形成与发展成就。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会存在一定难度,把这两个问题确定为本课难点是合适的。3,编者把本课内容放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既是把它当作本单元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主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包含五个部分:汉字与书法;绘画;诗歌;小说;戏剧),同时也是想以本课作为对前面四个部分的一个总结,要求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并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4,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学生要掌握两个问题: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戏剧的艺术成就。并要求学生透过对戏剧发展历程和古代艺术成就的学习提高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小结:
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从成熟到高峰的过程。我们要以“吸收精华,剔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并依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概括本课线索,并再次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加强情感教育)二、说教法 2,采用探究与讲解方式是为了让学生独立的理解分析戏剧的发展背景;采用京剧脸谱和观看戏剧短片等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戏剧艺术的直观印象,观看戏剧短片和讨论相结合更可以加深学生对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加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1,本课主要采用讨论式,探究式,讲解和观看戏剧短片等方式展开教学,使用的教具主要有京剧脸谱、多媒体平台和课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