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乔治·戈登·拜伦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远离社会、孤傲、狂热、充满反抗精神,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其作品风格属于( )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解析:选C。从题干中的“远离社会、孤傲、狂热、充满反抗精神,甚至不惜付出生命”可以判断,拜伦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
2.恩格斯曾经高度赞扬一部作品:“它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部作品的作家是( )
A.巴尔扎克 B.雨果
C.海明威 D.罗曼·罗兰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法国社会”、“全部历史”等等,可知这部作品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部作品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故正确答案为A项。
3.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欧美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
解析:选 B。A项是浪漫主义形式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B项是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巨作;C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较多结合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代表作;D项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马尔克斯的巨著,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4.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品《等待戈多》中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没有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等等,都是一个谜。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现西方人的危机意识,揭示人类生存现状的荒诞
B.表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C.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神秘的憧憬
D.反映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西方现代人的共同心理
解析:选C。本题考查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故C项中充满希望、憧憬,正好与其特点“迷茫、荒诞”等相反,故不正确。
5.1913年,泰戈尔(印度)的《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说明当时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是( )
A.东方文化开始赶超西方
B.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
D.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解析:选C。泰戈尔是东方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设立的文学奖项,泰戈尔用英文写作并获得该奖项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6.中俄互办文化年的活动让我们对俄国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俄罗斯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表现了俄罗斯音乐的民族特征
B.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突出了俄国人民对沙皇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C.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罗斯民族不屈的性格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现了人们要求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
解析:选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现了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的新风貌,此时俄国人需要改变的不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是落后的经济状况,因此D项不正确。
7.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人间喜剧》 B.《梅杜萨之筏》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围着时钟摇吧》
解析:选B。首先根据题干提供的艺术特征可以判断这种文学艺术作品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然后根据时间“19世纪初期”逐项分析排除。《人间喜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作品,《围着时钟摇吧》是20世纪50年代摇滚乐的代表作品,排除A、C、D三项,故应选B。
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绘画领域兴起,这一流派的画家们主要由一些青年画家组成,他们借助当时光学研究的新成就,探讨如何用光和色彩来描绘外部世界,这一美术流派是( )
A.古典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C.现代主义美术 D.印象画派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本题注意抓住题干中强调的“用光和色彩来描绘外部世界”,这正是印象画派的特点。
9.在某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画家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这些画家的美术流派应属于(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D。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10.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材料。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 )
解析:选A。莫奈、凡·高、塞尚都是印象派的代表,毕加索是现代派的代表。
11.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的“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 )
①雪莱创作《西风颂》 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 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雪莱是英国人、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故排除①和②。
12.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第三交响曲》并题写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
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反对盲目崇拜当权的统治者
D.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
解析:选D。本题考查揭示历史现象实质的能力。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始终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与争取民主的革命思想。
13.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左右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 )
①到俄罗斯欣赏舞剧《天鹅湖》
②到意大利听旋律优美的歌剧《茶花女》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爵士歌王》
④到英国听“甲壳虫乐队”的摇滚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严复30岁左右应在1884年左右,他不可能看见③④,因为这两者产生的时间都晚于这一时间段,美国电影《爵士歌王》出现在1927年,英国“甲壳虫乐队”出现在二战后。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电视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水平、艺术水平、栏目的丰富程度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每当空暇之际我们总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你所喜欢的节目。你认为电视在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 )
①丰富精神生活 ②改变着生活方式
③扩大人们的视野 ④接受“空中课堂”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电视是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大众媒体,可以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推动艺术的平民化等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提高素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5.下图是美国拍摄的曾经风靡全球的两部动画片剧照。下列关于这一文化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B.电影艺术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C.好莱坞电影汲取了中国元素
D.二战后电影艺术兴盛起来
解析:选D。电影艺术的兴盛是在20世纪初,与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和著名演员卓别林有关,所以D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悲惨世界》的大致情节是:失业工人冉·阿让为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苦役十九年。出狱后,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一个主教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马德兰市长。天真纯洁的少女芳汀,被恶浊的社会玷污后,受到了众人的嘲弄,她的女儿珂赛特也被别人当作奴隶,遭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被越狱的冉·阿让所救……
材料2:
材料3: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在欧洲兴起。这种新的音乐注重抒情、自传性和个人心里刻画,以突出个人感受。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涉及哪些文化领域?都属于何种流派?(5分)
(2)材料1、2的作者分别是谁?试举出一例材料3这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6分)
(3)简述三则材料所涉及的流派出现的社会背景。从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9分)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他们所属的艺术流派。第(1)问,《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美术,材料3表述的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三者同属于浪漫主义流派。任何文学艺术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第(2)问和第(3)问的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领域:文学、美术、音乐。派别:浪漫主义。
(2)作者:材料1的作者是雨果,材料2的作者是籍里柯。
作品: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其他亦可)或舒伯特《摇篮曲》。
(3)背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文学与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另外,浪漫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学或艺术是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它还是游走在心海的精灵。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独特,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更是一部鲜活的史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贝多芬,德意志著名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很是同情,在作品《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中都有表现,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并且他创作的唯一歌剧《菲岱里奥》被公认为爱情与自由的象征。
《英雄交响曲》创作前许多重大事件发生:1789年标志着封建制堡垒的巴士底监狱陷落;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标志着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
材料2:《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创作于1939年3月,其第七部分是“保卫黄河”;
(朗诵词)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作品表现了在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其重要的贡献有哪些?(6分)
(2)结合材料2说明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英雄交响曲》和《黄河大合唱》各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这两部优秀交响乐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代表性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时代的影响。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贝多芬的主要贡献。其作品促进了德意志的反封建,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9年)及“抗日英雄真不少!”等,判断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中华民族的抗战,围绕此中心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历史背景和影响。第(3)问结合两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时代主题,分别围绕“反封建、追求自由民主”“抗日”来回答。两部作品的共同点要结合题前说明来回答,体现在对民族气质、人类精神方面的影响上。
答案:(1)原因:贝多芬追求进步和自由,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与追求民主革命的精神,能站在“自我”的角度,对自由和奋斗大加赞美,因此他被称为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
贡献:①对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②将古典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浪漫音乐的先河。
(2)背景:①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战;③中国共产党带领八路军开创敌后战场,走人民战争路线,运用游击战等方法抗击日军侵略者。
影响:①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精诚合作、团结御侮的信心;②重塑了中华民族顽强斗争的英雄形象;③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3)《英雄交响曲》:反对封建专制,赞颂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黄河大合唱》:反抗日本侵略,赞颂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
共同点:旋律优美、气势磅礴;成功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解析:选B。牛顿力学体系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的意义,A、C、D三项所说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2.罗素写道:“几乎所有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之间的区别,都得归功于在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指的是( )
A.经典力学 B.自由落体定律
C.量子理论 D.相对论
解析:选A。根据“十七世纪取得最辉煌成就的科学”可以排除B 、C、D三项。自由落体定律、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属于16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科学成就。
3.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从材料“提出了相对论”可推断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也发展了牛顿力学。故选D项。
4.量子论的创立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此,首先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它运用到其它问题上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解析:选C。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识记能力。首先可排除A、B两项,他们都是生活在17世纪,而量子论是20世纪诞生的;普朗克是量子论的提出者,因此也可以排除;只有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而答案是C项。
5.科学理论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同时又是在否定中发展的。下列科学家对科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后者对前者既是否定又是发展的是( )
A.牛顿——爱因斯坦 B.普朗克——爱因斯坦
C.拉马克——达尔文 D.瓦特——法拉第
解析:选A。本题考查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相对论既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又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故选项A正确。
6.法国启蒙思想家毕封说:“大自然之所以能全面发展,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完善和辉煌,完全是靠了我们的双手。”他的这一论点的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
B.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
C.宣扬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D.号召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A。毕封歌颂人类通过双手进行劳动改造大自然,实际上就是批判上帝创世说。
7.《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解析:选C。生存竞争指的是生物进化论,阶级斗争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者形成于1859年,后者形成于1848年,均属于19世纪中期。
8.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宗教人士的强烈反对。右图为当时讽刺达尔文的漫画,它说明了( )
①进化论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②进化论已经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③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
④进化论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从图中对达尔文的讽刺看,②显然不正确,④强调开始不正确,用彻底更合适。
9.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下面的哪一句话可以最恰当的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 )
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力学体系
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C.他和牛顿一样,在同一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解析:选B。牛顿研究的是经典物理学,达尔文研究的是生物学,故A、C两项错误。由于研究领域不同,所以不能说达尔文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比牛顿要大,所以D项错误。
10.“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长久以来的依赖。”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 )
A.发电机 B.纺纱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解析:选D。首先从材料的描述看这项发明是关于动力方面的发明,这样B、C两项即可排除;A项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D项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应该是D项。
11.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解析:选B。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项说法是错误的,牛顿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并未紧密结合,排除D项。
12.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最终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下列科学家都为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够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为发电机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发电机的问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本题强调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期以后,排除有④的选项。伽利略的研究主要是在天文学方面,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关系不大,排除有②的选项。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这一理论为核能的开发提供了依据,核能的利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出现在20世纪,有力的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13.一部网络穿越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
A.小说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该作者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此时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解析:选A。本题以网络穿越小说为命题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牛顿生于1642年,死于1727年,当时还没有出现电和电灯;B说法错误;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
14.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足不出户人们即可了解整个世界。最早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帮助,计算机网络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是在( )
A.20世纪40年代后期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90年代以后 D.21世纪初期以后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不能以计算机的出现作为标志,只有形成了全球信息网,人们才能“坐拥天地”,而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才实现的。
15.如下图所示,每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力的重大突破,下列对其突破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B.人类社会进入竞争时代
C.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解析:选B。图一表明了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图二表明了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图三笔记本的出现,表明了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但竞争是每个历史时期都具有的共同特征,不能成为突破性的标志意义。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某班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5分)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6分)
(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实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4分)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5分)
解析:第(1)问是要求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科技时代到来的原因;第(2)问是从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中选取相关史实证明结论;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回答;第(4)问回答“启示”要紧扣材料所涉及范围。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电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执着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学习的精神;自身素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17.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上面三幅图都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们体现了哪三个生产力发展的时代?(3分)
(2)图二所反映的工业革命时代与图一所反映的工业革命时代相比,在发明创造的人才素质、开展范围及工业部门等方面有哪些不同?(9分)
(3)你认为上图所示工具的推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8分)
解析:本题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中心,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第(1)问据图片蒸汽机、电灯和互联网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三个时代分别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第(2)问则主要考查比较能力,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根据这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的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第(3)问要注意是考查对三次科技革命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不能从积极的影响上考虑。前两次工业革命在负面影响上都是从环境污染方面回答,而信息时代则要从网络垃圾、网络犯罪等考虑。
答案:(1)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人才素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大多是工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
开展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只限于英国,后来才逐渐发展到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就形成了多元化格局。
工业部门: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后来也主要在轻工业部门展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重工业和电力业为主要领域,这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威力。
(3)蒸汽机的使用、火力发电都使煤炭成为重要的能源,出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烟尘增多、酸雨等大气污染问题,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互联网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迷恋网络成瘾、打游戏耽误了学习工作、破坏了家庭和睦、一些网络少年走向了犯罪,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
A.大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这里所指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3.毛泽东曾在很多场合说过:“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的(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故B项正确。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一思想来源于( )
A.井冈山斗争经验
B.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实践
C.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解析:选B。题干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断属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分析,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期间总结农民运动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结论。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2: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于1949年3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请回答:
(1)材料1中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开创的民主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
(2)《时代》周刊将毛泽东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较简单,注意限制语“民主革命道路”;第(2)问要注意时间“1949年3月”和限制语“当时”。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①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②毛泽东思想。
一、选择题
1.某博客在分析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时列出了下列四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其奠定了现实基础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C.工人运动发展,中共的成立为其奠定了阶级基础
D.以中共为首的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
解析:选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2.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解析:选C。材料中指出,由于农民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坚定同盟军,从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3.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选B。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共放弃了武装(即枪杆子)而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吸取教训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右图是电影《井冈山》的剧照。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在这部电影中最有可能提到的毛泽东革命理论或思想是( )
①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
②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①不属于毛泽东思想。②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理论。③④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5.1945年4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时说:“百余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而流血斗争,积有无数丰富的经验,这些实际斗争及其经验,不可避免地要形成自己的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 )
A.国民革命阶段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6.2012年是毛泽东逝世36周年。伟人永垂不朽,伟人的精神永存,让我们找寻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历程,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②《新民主主义论》 ③《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③分別是国民革命时期的1925年和1927年发表的。④发表在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②发表在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
7.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解析:选B。“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指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据此判断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C、D两项与材料思想不符。
8.有人说“当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当我们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候,毛泽东思想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意义”。那么,对毛泽东思想时代意义的理解应该是( )
①从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有些具体问题时过境迁,但却依然是现实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反腐败问题等
②从它的具体论述来看,有很多原则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③从它的内在精神来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④毛泽东晚年犯了很大的错误,所以毛泽东思想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说法不正确,故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据图一及其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怎样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图二所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请举出历史上的两大典型事例说明我党是怎样实事求是处理国共两党关系的?
(3)图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会议?概述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功绩。
(4)联系图一、图四说明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历史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发展线索的理解,同时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第(1)问要掌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新的革命思想,进行了新的革命实践。第(2)问要联系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回答。第(3)问结合长征期间遵义会议的意义作答。第(4)问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两方面回答。
答案:(1)1927年,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24年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37年,倡导和领导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3)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结束了中国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预赠何香凝的“礼物”
1937年,何香凝托人给毛泽东带去一份礼物:一套上好狼毫毛笔、一册画集和一本廖仲恺的诗词集《双清词草》。1937年6月25日,毛泽东收到礼物,立即挥毫复信:“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没有什么奉答先生,唯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
“唯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这应是毛泽东一生中赠送的最厚重的“礼物”了。不过当时应是“预赠”,但毛泽东没有食言,经过12年“多做工作”,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 )
A.《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B.《唐璜》
C.《西风颂》 D.《海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A、B两项是拜伦的作品。D项是高尔基的作品。雪莱的作品是《西风颂》。
2.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他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它的代表作是( )
A.《人间喜剧》 B.《战争与和平》
C.《雪国》 D.《悲惨世界》
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A项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C项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D项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故正确答案是B项。
3.“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这是对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获奖的评语。使贝克特获得该奖的作品是( )
A.《伊斯兰的起义》 B.《西风颂》
C.《等待戈多》 D.《人间喜剧》
解析:选C。A项作者是雪莱,B项作者是雪莱,D项作者是巴尔扎克。
4.世界文豪高尔基赞言道 “没有女人就没有英雄”,他的经典著作《母亲》更是传遍了全世界。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是被公认的( )
A.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B.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D.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5.19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五大诺贝尔奖项之一,备受世人关注。近代著名的作家泰戈尔、海明威、贝克特等均受此殊荣。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中三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国家?其代表作有哪些?
(2)材料中三人的作品分别属于何种文学流派?各有何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学史上的不同派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准图片中的人物,抓住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海明威:美国,代表作《老人与海》等;泰戈尔:印度,代表作《吉檀迦利》;贝克特:法国,代表作《等待戈多》。
(2)海明威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泰戈尔作品属于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殖的思想。贝克特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特别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一、选择题
1.一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他阅读了《巴黎圣母院》《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等一系列相关的作品。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课题可能与哪一文学流派有关(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亚非拉文学
解析:选B。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作是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英国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2.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D.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拜伦及其作品的风格。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狂热、浪漫,追求自由,充满反抗精神。因而其作品充满着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3.1885年法国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举行国葬。他的作品将笔触伸向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惨世界图景。这位文学家的代表作品是( )
解析:选D。材料是对法国作家雨果作品《悲惨世界》的描述。
4.“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中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
A.《唐璜》 B.《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可知所选作品应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选C。A、B两项为浪漫主义作品,D为现代主义作品,排除。
5.“他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出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这是对下列哪一位人物的高度评价( )
A.巴尔扎克 B.列夫·托尔斯泰
C.雪莱 D.雨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由题干中“天才的艺术家”“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可知是列夫·托尔斯泰。
6.荒诞派戏剧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属于现代荒诞戏剧,其主要依据是( )
A.作品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B.内容纯属虚构
C.内容多与鬼神有关
D.反映了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危机
解析:选D。《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荒诞派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品充分反映了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危机。
7.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其中译本传到中国,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 《母亲》
C.《百年孤独》 D.《战争与和平》
解析:选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乌克兰第一代共青团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奋斗的历程,其中译本传到中国,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8.“因为他在小说中能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获得以上评语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著作《百年孤独》,其作者是( )
A.马尔克斯 B.泰戈尔
C.川端康成 D.索卡因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百年孤独》的作者是马尔克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恩格斯说:“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材料2:“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
材料3: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产,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言》
材料4:“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贝克特《等待戈多》
请完成:
(1)材料1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2有何关系?
(2)材料2、3、4分属什么文学流派?
(3)材料3和材料2的风格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了19世纪以来(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出现的背景及主要流派,概括较为全面。根据对不同流派特征的理解去回答问题。
答案:(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关系:浪漫主义文学是材料2所属的流派,是在材料1的这个原因背景下出现的。
(2)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
(3)批判现实主义不是主观的,它更加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作形式以小说作品为主。
海明威幽默对付强制推销
强制推销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一般的情况都是先给您使用,在使用完毕后再向你收取相应的钱。这种事情早在海明威时期的美国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他所在的城市里有一家大的百货公司,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出自那里,就连领带这种商品都无一例外地出自那里。可是这家公司还是不甘心,因为当时的海明威已经出名了,所以他们也想把海明威拉过来,成为使用他们领带的顾客,而且还可以做广告。
于是他们给海明威寄去了一条领带,并同时寄去了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些领带的优点,还写到希望海明威成为他们的顾客,如果他喜欢这条领带并戴上了的话,请不要忘记付给这家公司2美元。
海明威接到这个领带以后很生气,因为这家公司的这种做法明摆着就是强制推销,现在大家都打你的领带,我就偏不打,而且也不付给你钱。他是如何拒绝这家公司的呢?
几天之后,这家公司也收到了一个邮包,是海明威寄来的。拆开一看原来是一本书,而且是海明威写的。看了半天都没有看明白,但是他们在书中发现了一封信,信里写道:“大家非常喜欢读我的书,我也很希望你们成为我的读者。这本书是新出的,款式新颖,内容质量也很好,所以我把这本书寄给你们。这本书的价格是2美元80美分,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在你们打开书的时候,已经看了我的这本书,所以请付给我2美元80美分,但考虑到上次那条领带我还欠你们2美元,所以这次你们给我寄80美分就可以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应该是( )
A.柏拉图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
2.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是指( )
A.开始实事求是说明事物的内在原因和本质
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去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概念理解性的选择题,考查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中“新”的内涵,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A与题干不符;B属于智者学派;D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3.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说这句话的希腊哲学家是下图中的( )
解析:选B。“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4.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选D。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思想;柏拉图主张让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材料2: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怎样理解此材料的观点?
(2)据材料2概括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是针对雅典怎样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先哲人文主义思想。材料1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的作用,否定传统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材料2强调美德即知识,提出针对的状况和目的,依据教材回答即可。
答案:(1)智者学派。材料1提出以人的感觉和利害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2)美德即知识。状况:公元前5世纪后期,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出现了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智者学派。其产生的原因有( )
①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 ④自然科学的进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由于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智者学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文艺复兴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进展是启蒙运动的原因。
2.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并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观点的社会根源是( )
A.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
B.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C.古希腊教育程度的提高
D.古希腊人对知识的追求
解析:选B。题干所述是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表现。结合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背景分析可知,他们的观点适应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
3.黑格尔在评价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时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于( )
①强调了人的价值
②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③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④使得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使得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是苏格拉底,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4.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就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了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这则寓言说明了下列哪一观点( )
A.知识即美德 B.认识你自己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人与动物之间有本质区别
解析:选A。因为没有人自愿作恶,作恶只是出于无知。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是出于好的动机,但却做了坏事,所以材料体现了知识即是美德的观点。
5.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B.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C.认为知识必须以道德行为为基础
D.他使哲学开始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选项C偷换概念,本来是道德行为应以知识为基础,而非知识必须以道德行为为基础。
6.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观察人性,对人的价值提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观点。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
A.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D.认识人自己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苏格拉底的研究命题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其中武士们( )
A.统治国家 B.保卫国家
C.负责生产 D.掌管立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在《理想国》一书中,武士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故B正确。
8.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下列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该校重视传统,尤其重视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传统
B.该校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
C.保证了哈佛大学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的良好发展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哈佛大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解析:选D。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分析。材料表明哈佛大学重视传统,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保证了哈佛大学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的良好发展。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哈佛大学的代表人物。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我们断言感觉不是智慧,尽管要知道个别事物主要通过感觉,但它们不告诉关于任何事物的为什么,例如火为什么热,而只知火热。
——亚里士多德
材料3:关于神,我无法知道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有许多障碍使我们得不到这种知识,一则这个问题暧昧不明,再则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图片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一种什么自然观?
(2)材料2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怎样认识事物?
(3)普罗塔哥拉的主张与材料1的区别是什么?
(4)材料2、3的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观察图片信息,第(2)、(3)问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把握材料2、3的基本内容并提炼其观点,第(4)问将材料2、3与材料1对比分析灵活发挥。
答案:(1)反映了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而且将神人格化。
(2)应该靠智慧(即思考)而不单靠感觉。
(3)对神提出质疑,而且将精力投入到对人的研究上。
(4)这些思想挑战了神学的权威地位,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苏格拉底的妻子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从外面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有大雨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图为近代某国国家结构及运作示意图,其所示政体的理论依据是( )
A.天赋人权学说 B.三权分立学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是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理论依据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到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10万人为他送葬,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60万。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B.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重视公共意志
C.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
D.他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解析:选C。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的是孟德斯鸠,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的是卢梭,对启蒙运动作经典总结的是德意志哲学家康德。
3.他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运用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这是哪一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的思想
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C.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D.普罗塔哥拉的“人的尊严与价值论”思想
解析:选C。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国家的权力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这体现的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4.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光。下列著作属于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代表作的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A、B、C、D四项作者分别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的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伏尔泰在给他的一个反对者的信中写道:“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材料3: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孟德斯鸠提出的著名国家学说是什么?这一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2、3中两位著名思想家的相同主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教材中三人的观点来理解材料,然后加以归纳总结。
答案:(1)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天赋人权”,人人都享有自由的权利。
(3)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选择题
1.“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法国,率先开花结果在美洲。”这句话描述的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英国”“法国”“美洲”。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在法国达到了高潮,美国1787年宪法率先实践了启蒙思想家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想。
2.《论法的精神》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对于这段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他的时代”是指文艺复兴时期
B.“他”是指伏尔泰
C.这本书进步之处在于它阐述了人民主权原则
D.这本书进步之处在于它深入阐述了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原则
解析:选D。《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的著作,在书中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权力应分为三部分,彼此制衡。
3.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所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君主专制 B.共和制
C.贵族制 D.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依此判断该体制为君主立宪制。
4.“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 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是( )
A. 主权在于人民
B. 权力应当“制约与平衡”
C.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论
解析:选C。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并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 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这就是自由人”可以得出材料中强调了人生来都应该是平等的,尤其是在法律面前。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条款主要是继承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 ( )
A.伏尔泰 B.康德
C.卢梭 D.孟德斯鸠
解析:选C。卢梭主张“人民主权说”符合题意。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康德虽然继承了人民主权说,但是他认为的平等只是政治上的平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说。
6.法国先贤祠墓道的顶端,有两个对称独立的棺木,分别属于伏尔泰和卢梭。他们是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地位崇高,因此享受到独立安放的特殊待遇。下列关于两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人的思想影响巨大
②因属于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两人代表的根本利益不同
③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④他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伏尔泰和卢梭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尽管属于不同阶层,但他们从根本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②错误,可排除;两人的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①正确;卢梭的思想论述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号召推翻封建专制,最激进,③正确;两人的思想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④正确。
7.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思潮,其主要的共同作用是( )
A.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来源
B.在社会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C.直接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选B。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理论来源于启蒙思想,排除A;直接推动封建制度瓦解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排除D。
8.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 )
A.反对教会的权威
B.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C.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D.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
解析:选D。文艺复兴局限在对教会神学的批判上,没有提出新的构想;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旧的专制制度和教会神学,更提出了关于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构想。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2: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3: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4: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
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普罗塔哥拉的主要观点。
(2)材料2、3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3)依据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解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1概括普罗塔哥拉的主要观点。第(2)问要围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的人文主义作答。第(3)问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应从宣扬理性主义方面分析。第(4)问应注意归纳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1)怀疑神;肯定人。
(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宣传人文主义,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宣传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地位。
(3)反对专制制度,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宣扬理性主义;提出“天赋人权”。
(4)起源(或萌芽)阶段:强调人的价值。复兴(或发展)阶段:主张发展个性。成熟(或明确)阶段:构建理想社会。
伏尔泰谢公爵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最后伏尔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说:“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佛教和法家思想
C.道家和墨家思想 D.佛教和墨家思想
解析:选A。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而不是吸收法家、墨家思想而形成的。
2. “双凤亭”(如图)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因为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人称双凤,所以此亭命名 “双凤亭”。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选项A为孔子主张;B为孟子主张;C为王阳明主张;D为二程主张。
3.下图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图中人物的是( )
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图中人物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看出①②③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而④则是陆九渊的思想。
4.阳明山原名草山,据台湾府志记载:“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提出“春秋大一统”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2: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因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回答:
(1)材料1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材料2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解析:解答关键是将材料中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第(1)问关键了解“花”与“人心”喻指物质与意义,难点自破。第(2)问主要从王阳明的心学提出的根本目的方面去剖析。
答案:(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2)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树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一、选择题
1.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提取信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B是现象而不是本质问题,不正确。选项D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也不正确。三人坐到一起辩经论道,说明儒、释、道三种思想有交融之处,事实上从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故可排除选项C。
2.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儒家思想注重气节、品德,主张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3.有人问程颐:“寡妇孤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解析:选A。选项B是二程提出的认识论,选项C、D是王阳明的主张。二程认为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解析:选D。仔细阅读材料,体会对联的内在含义。其中朱子暗指朱熹,鼻孔子暗指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的意思就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5.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朱熹是儒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忠孝廉节”体现了儒学对修养、道德等方面的重视。材料中体现不出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首先排除④。
6.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 )
解析:选D。王阳明借鉴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
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下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1)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在缓和阶级矛盾方面的思想主张。
(2)宋代理学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朱熹如何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
(3)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治世,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治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
解析:(1)从学过的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政治主张便可以答出。(2)理学是从唐代开始的“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3)此题从两者的阶级本质和统治方式入手。
答案:(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荀子主张“仁义”“王道”;老子主张“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古代的“治世”主要靠人治来维持,今天和谐社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古代“治世”局面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今天和谐社会主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程门立雪
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杨时和游酢还站在雪地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如果有人给你这样描述一绘画作品:它属于新古典主义美术;画家用庄严、肃穆的画面充分表达了英雄生命已逝,精神力量不死的主题思想。你判断这幅作品应该是( )
A.《梅杜萨之筏》 B.《马拉之死》
C.《呼号》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解析:选B。《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作品,《呼号》是现代主义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作品,《马拉之死》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故应选B项。
2.“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名言,他的画风属于( )
A.古典主义 B. 现代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实主义
解析:选D。从库尔贝的名言看,其坚持眼见为实,意即其画作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这属于现实主义的画风。
3.草是绿色的,但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却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一画派属于( )
A.古典派 B.浪漫派
C.印象派 D.现代派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各种艺术流派的特点的再认再现能力。印象派画家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由于不同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色彩。
4.右面这幅著名的雕塑作品的作者是( )
A.罗丹
B.凡·高
C.蒙克
D.大卫
解析:选A。右图为世人熟知的《思想者》,其作者为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
5.阅读下列材料:
他们认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由于不同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色彩。他们抛弃了几百年来欧洲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通过写生,他们发现了过去未被注意的色彩现象,从而引起绘画上的重大革新。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是哪一绘画流派的观点?该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及作品又是什么?
(2)该绘画流派对绘画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先读材料,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美术流派的特点结合起来,判断属于印象画派,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代表人物及作品。第(2)问应从其对绘画技法的革新以及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该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莫奈、塞尚、凡·高等,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是印象画派最典型的力作。
(2)印象画派的创作,对绘画技法的革新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印象画派崛起后,欧洲绘画的现代风采方见端倪,它开辟了绘画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
一、选择题
1.右图的认识( )
①是直接反映法国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杰作
②是人们公认的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
A.①不正确,②正确
B.①②均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均正确
解析:选D。法国画家大卫的新古典主义作品《马拉之死》是直接反映法国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杰作。
2.“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杆草帽的70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下列四幅画的风格与该描述相一致的是( )
A.《马拉之死》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向日葵》
解析:选B。由材料中所描述的内容结合教材画作可知该作品应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在一次美术鉴赏课上,美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荷兰伟大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如右图),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得出了关于这幅作品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点不符合史实( )
A.色彩强烈、富有个性
B.是“光”与“色”的最佳结合
C.效果生动明快
D.以写实手法为特点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印象画派特点的认识,D项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
4.19世纪中叶,根据“物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有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光学理论,有些画家认为光是“绘画的主人”,在绘画时应该重视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下列美术作品能充分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蒙克的《呼号》 B.莫奈的《日出·印象》
C.罗丹的《思想者》 D.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解析:选B。受到当时光学发展影响的画派是印象派。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代表作。
5.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B.毕加索
C.塞尚 D.巴尔扎克
解析:选B。现代主义艺术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其创作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离奇表现手法。毕加索具有这一创作精神。故正确答案应是B项。
6.2010年2月4日新华社报道,佳士得拍卖行2日在伦敦举行的拍卖会上,毕加索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绘制的肖像画(下图)以810万英镑(约合1300万美元)的成交价拍出。观察下图,该画作所属的绘画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美术流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并从该画的创作手法上看,其应属于现代主义流派。
7.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影响而创作的文学与艺术品主要有( )
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②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④凡·高的《向日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现代主义文学、美术的兴起。题干指的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的背景,①②③都属于现代主义流派,①②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③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④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8.“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要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了解相关的艺术家
B.要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了解一群艺术家
C.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出现是由当时的时代决定的
D.什么样的艺术品决定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解析:选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C项最符合材料的主旨。B、D说法不对,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得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请回答:
(1)新古典主义绘画兴起于何时?其风格特点是什么?举出其代表画家和作品。
(2)举例说明现实主义绘画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举一例)。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世界美术的辉煌。第(1)问应围绕新古典主义作答;第(2)问要以举出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说明反映的社会现实。
答案:(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风格特点:偏重理性,追求形式完美,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代表画家及作品:大卫的《马拉之死》。
(2)库尔贝的作品强调艺术创作应以真实生活为依据,真实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表现了俄国人民对沙皇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任举一例即可)
大雨帮助了罗丹
在巴黎的王宫花园里,有一尊引人注目的大理石雕塑:维克多·雨果右手撑着太阳穴,半卧在那里凝眸沉思,神情肃穆
庄重,但是躺在一摊“污泥”之中。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罗丹为创作雨果塑像煞费苦心,原雕像是用千姿百态的缪斯和海洋仙女做陪衬,烘托着站立在中央岩石顶部凝神思索的雨果。塑像完成后,罗丹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揩去手上的泥巴,脱去工作服,小心翼翼地带上工作间房门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一大群新闻记者找上门来,要求看看大师的新作,他们要抢先报道雨果塑像完成的消息。
罗丹把他们领到工作间,推开门,有礼貌地让客人们先进,自己最后进屋。他抬头一看,一幕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可怕情景:岩石被溶化了,流淌在海洋仙女身上;维克多·雨果也倒了下去,躺倒在一片泥浆之中。原来,塑像模特儿是用胶泥做成的。罗丹前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忘了关上天窗,结果,夜里一阵瓢泼大雨从敞开的天窗里打进来,雨水正好浇在塑像上……
罗丹像遭到当头一棒,他的脑袋嗡的一声,一下子陷入绝望之中。然而,就在他稍清醒的时候,却听到周围的新闻记者交头接耳,赞不绝口:“太奇特啦!”“真是出奇制胜!”“妙极啦!”“维克多·雨果淹没在这摊烂泥浆里,含义多深啊!”“大师,这正是画龙点睛的地方,您是想表现在这个污秽混浊的时代里,惟有诗人维克多·雨果的灵魂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着特有的高洁。”
罗丹的眼前一亮。他眯起眼睛,审视着这件似曾相识的陌生作品。在他的眼睛里,仙女身上的泥浆,变成了婆娑的纱绢……
他突然问那个最后的赞扬者:“您是这样看的吗?”
“怎么了?这是杰作中的杰作。噢,大师,这已经是一笔多不得,一笔少不得的作品,不要再做丝毫的改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王芳在游览江苏无锡的太湖仙岛(原名三山岛)时,看到了一处景观。图中人物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强调人们应贵贱有“序”
B.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政治上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解析:选D。此像为老子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孔子的主张; C、D都是老子的主张,但C明显是其消极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权利
解析:选C。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辨清楚诸子百家各家的主要主张或观点。A为墨家思想,B为儒家孟子主张,C是儒家孔子的主张,D是法家的观点。
4.现代我们都知道,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了一次日食,宣帝却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的主张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理解。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5.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
图一 图二
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 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 其主要思想有哪些? 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重大影响。首先判断图一为孔子,图二为董仲舒,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即可回答。
答案:(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2)董仲舒。主要思想: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发挥了“仁政”思想。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本质: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
一、选择题
1.右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选C。观察图画,结合图中文字“隐居九疑山”“ 练得仙药和酒饮”,可以判断出图文体现了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主张,是道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理想社会的体现。
2.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用一根名曰“孔子文化”的主线引来了四方宾朋。全球范围内,“孔子热”也在持续升温。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解析: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不是战国时期;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论语》是孔子后世弟子所著。故只有C项正确。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选C。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4.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战争巨片《墨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①错;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看,④是不正确的。
5.右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解析:选D。韩非子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选择D项。
6.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B。深入理解各派学说的观点,其中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比较节俭与亲民,故乙说法错误。
7.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这段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民性本善,君权神授。故本题选D。
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西汉时“独尊儒术”,虽“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各派,④错误。其它选项均能反映出来。
二、非选择题
9.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孔子热”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由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引发热议,讲解《论语》的学者于丹走红,海峡两岸乃至韩国等世界各地举行祭孔仪式,“世界最长”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孔子学院”越来越多, 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持续升温。
材料2:“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完成:
(1)“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的根据主要是什么?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是谁?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3)对于“孔子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今天,我们纪念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请举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理解“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答案:(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文化教育下移。
(2)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此观点片面。 “孔子热”不是完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
(4)没有。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博大的教育思想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孟母三迁
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之旁。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堂,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选A。④的说法过于绝对,有④的排除;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有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2.“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拟组织“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展览”。下列图片与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简仪同类陈列最合适的是( )
解析:选B。A为司南,B为浑仪,C为中医针灸用铜人,D为活字印刷品。简仪与浑仪同属于天文观测工具。
4.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技术,而缺乏实验科学,同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5.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成就。这其中,A是《诗经》里的;B是楚辞;C是唐诗;D是宋词。
6.“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的艺术技巧
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化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李白生活在盛唐,而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二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7.小华想成为一位词人,追求“风格委婉,感情真挚,直白如话”的文风,她应该多读哪位词人的作品( )
A.辛弃疾 B.苏轼
C.陆游 D.李清照
解析:选D。题干材料表述的是婉约派词风。
8.右图是我国发行的一套邮票,邮票的主题与明清小说中一部重要作品有关。冯其庸先生认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说话疯疯癫癫,什么也不干,平时不肯读书,不屑仕途,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平等友爱。这部作品应该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理解,题中“不屑仕途,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平等友爱”的在四大名著中就只有《红楼梦》,其他三本小说都与此无关。
9.据史载,元代前期,“九儒十丐”,文人纷纷将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进了元杂剧的昌盛;元代后期,科举考试恢复,文人对杂剧投入减少,加之表演模式呆板僵化,元杂剧由巅峰状态衰落下来。由此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①戏曲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而兴衰的 ②戏曲的兴衰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 ③新戏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旧戏曲的衰落 ④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是戏曲兴盛的根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①只是简单地把戏曲与王朝的兴衰相联系,把文化完全政治化了;②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兴衰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③表述不对;④是从几百年来戏曲兴衰的过程中得出的正确认识,这符合戏曲由兴而衰的内在实际。
10.右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
A.篆刻 B.书法
C.山水画 D.戏剧脸谱
解析:选D。图示为京剧脸谱。
11.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化妆方法。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红色代表忠勇正义等。其中表示“铁面无私”的主色调是( )
A.白色 B.蓝色
C.黑色 D.黄色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有关京剧脸谱的一些常识。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红色一般指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黑色一般指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黄色一般指勇猛而暴躁;蓝色一般指刚强阴险。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解析:选D。在题干文物中,铭文起源于春秋战国以前,楷书、隶书则源于秦朝,《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故该商人最早不会早于元代。
13.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与中国哪一书体形式更为相似(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篆书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汉字文化。根据上海世博会会徽中“世”字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古代主要书体的不同艺术特色,可以判断出它与篆书的形式更为相似。
14.郑板桥是清代扬州画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遗产。他的代表作是( )
A.《墨兰图》 B.《游春图》
C.《牡丹蕉石图》 D.《墨梅图》
解析:选A。《游春图》是隋唐时期的作品;《墨梅图》是元代王冕的作品;《牡丹蕉石图》是明代徐渭的作品;清代郑板桥的作品是《墨兰图》。
15.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B.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图三是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戏曲抒情性这一显著特征
D.图四剧种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解析:选C。《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反映的是三国时期的一段爱情悲剧,故A项错误;《送子天王图》是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唐朝绘画创制法度,雍容华贵的特点,故B项错误;《窦娥冤》反映了中国戏曲抒情性这一显著特征,故C项正确;“徽汉合流”是在道光年间而不是在同治光绪年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12年是徽班进京222周年,京剧于2010年11月1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已有昆曲、粤剧、京剧三剧种被列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2: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3:金闾(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4: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瓦子”又名“瓦舍”,它指的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1、2、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2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3、4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6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4分)
解析:第(1)问关键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如“瓦中多有货药……饮食、剃剪、令曲”等,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瓦子是文化娱乐场所。第(2)问回答主要原因应该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戏曲听众来组织答案。第(3)问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总结,材料3是说戏曲的娱乐功能,材料4是说戏曲的教化功能,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分析出来。第(4)问结合史学研究的范围分析,古代史学研究主要在上层社会,新史学理念下,研究的范围扩大。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17.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材料3: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2年,全球建成358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1)材料1的哪一幅图代表的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久远?图三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材料2中著名艺人是我国何时在哪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4分)
(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材料4指出,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将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8分)
(4)如果用上述材料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活动,请你帮助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所涉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图二;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
(3)核心:仁。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两人观点分别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共4分)影响: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4)如: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杂剧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故又被称为北曲
B.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杂剧的代表作品
C.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被称为“勾栏”
D.杂剧的发展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
解析:选D。根据所学,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当时,在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时人称之为“瓦肆”或“勾栏”。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本题中D项“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说法错误。
2.下图的杂剧作品,作者是( )
《西厢记》插图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解析:选D。《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3.京剧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这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大事发生于(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道光年间 D.同治年间
解析:选B。乾隆为庆祝八十大寿,请来徽班进京助兴,随后四大徽班进京。
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杂剧俑和京剧脸谱反映的是戏剧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请看关于戏曲的对联: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材料3: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从2005年开始实施。从2005~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都投入一千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2的对联说明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什么艺术特点?
(3)材料3说明了什么?
解析:第(1)问要根据图片确定好戏曲的历史发展阶段;第(2)问关键在于把握好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第(3)问则要看清戏曲的成就与危机。
答案:(1)图一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图二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
(2)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困难;国家大力支持、保护传统艺术。
一、选择题
1.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结合元杂剧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元杂剧盛行于全国,由此排除④。
2.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
A.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C.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D.把元杂剧艺术推向顶峰
解析:选A。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社会意义,不是其他方面的影响,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而作。
3.(2011·高考福建卷)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选A。乾隆末年,三庆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即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京剧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成为民族瑰宝。综上所述,可知选择A项。
4.清代戏曲家朱素臣脍炙人口的昆曲名作是( )
A.《墙头马上》 B.《倩女离魂》
C.《浣纱记》 D.《十五贯》
解析:选D。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是脍炙人口的昆曲名作。
5.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知道歌中所描述的是哪一种戏曲形式吗?( )
A.杂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解析:选C。脸谱是京剧的基本特征,不同颜色的脸谱有不同的内涵。
6.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梅兰芳》获得最佳电影奖。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 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以下关于京剧产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地方剧在此融会贯通
②艺术家的不断努力
③乾隆帝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契机
④徽戏作为“百戏之祖”不断融合吸收,兼容并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百戏之祖”指的是昆曲,故应排除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7.右图演员的划浆动作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哪一特点( )
A.综合性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性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戏曲的基本常识。从图中可以看到演员的划浆的动作既是真实生活的概括,也是真实生活的升华。体现了舞台上的虚拟性。故选C项。
8.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50~60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解析:选D。A、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只表述了事物发展的内因,而未突出新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具体因素。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2: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2说出京剧艺术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
(3)京剧艺术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特点和意义。第(1)、(2)问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3)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京剧中的旗
在京剧的演出中,观众常常发现在一场戏中出现不同的旗,它们的形状、颜色、图案和尺码都不一样,这些旗在剧中的喻意各有不同。
八卦旗 5尺见方,由外向内用红、黄、蓝、白4种颜色组成,在白色中心印有一个八卦。戏中八卦旗常在将领布兵时用。
红门旗 2尺见方。中头名状元骑马游街时,常用它鸣锣开道;差人身上背的公文、商人外出时的包裹,也都用红门旗。
跃虎旗 形状与八卦旗相似,不同的是白色中心印有一只金黄色的飞虎,常用来表示军队的英勇无敌。
车旗 3尺见方,黄底的旗面上有一个黑车轮。剧中人需坐车时,往两车旗中间一站,就表示人已经坐在车上。
黑门旗 形同红门旗。在戏中表示阴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余秋雨说:“汉字是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那么,下列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骨文 ②隶书 ③小篆 ④楷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解析:选B。汉字是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的,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解析:选C。根据图中所示,容易看出“车”字形体由繁杂逐渐向简约发展。
3.王羲之和颜真卿都是祖籍山东的著名书法家,两人在书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被后人景仰的是( )
A.楷书 B.草书
C.行书 D.隶书
解析:选C。二人的书法在行书方面成就突出,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而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4.唐朝一位画家: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后世尊称为“画圣”。这位画家是( )
A.阎立本 B.顾恺之
C.吴道子 D.张择端
解析:选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吴带当风”和“画圣”。“吴带当风”是指吴道子画的特点,“画圣”就是指吴道子,题干中的四个选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的,所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干这三个条件。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书画的确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以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时,常常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所在——“传神”,就是注重、追求表现精神面貌。“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式与传统特色。
注:阿堵:六朝口语,意为这、这个。
请回答:
(1)以汉字的起源说明“书画同源”的依据。
(2)据材料回答中国书画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解析:第(1)问从汉字起源于图画角度来分析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出答案。
答案:(1)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数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2)追求精神面貌,“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注重意境,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式与传统特色。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和文字揭示了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有些汉字的形成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B.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D.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阻碍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选D。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解析:选C。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注意题中隐性信息是说“中国的文字维系了中国的统一。”
3.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弹”“挥”等字眼说明这是对书法艺术的描绘,描绘了书法艺术的奇妙无穷。
4.2011年兔年春晚,周杰伦与林志玲合作的《兰亭序》,曲调温馨淡雅,以书法大家王羲之题词为演出背景,加以行云流水般舞蹈的演出,充满了东方古典韵味。《兰亭序》所表现的书法的特点是( )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B.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C.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D.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解析:选C。《兰亭序》是行书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D两项均是楷书的特点,B项是草书的特点,只有C项是行书的特点。
5.第28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于 2012年3月22日在浙江绍兴开幕。绍兴每年都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以纪念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这位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解析:选A。王羲之是我国东晋的书法家,《兰亭序》是其著名作品。
6.表明中国绘画艺术已从萌芽走向成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是长沙楚墓出土的( )
①《鹳鱼石斧图》 ②《妇女凤鸟图》 ③《御龙图》 ④《洛神赋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战国时期的帛画,如长沙楚墓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表明中国绘画艺术已经从萌芽走向成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7.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而材料中的壁画分别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8.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时期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
①毛笔、纸张 ②雕版印刷的书籍 ③陶瓷花瓶 ④临摹的《女史箴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
解析:选C。雕版印刷是唐朝时期出现的,《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作品。故排除②④。纸张在西汉时期出现,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因此①③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
材料3: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2)透过材料2,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3)材料3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
解析:从图一中的文字来看,其文字大多是象形字,这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从图二中的两个图片可以看出,宋代绘画多是风俗画;从材料3中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能够体现当时作者的哀愁,能够反映当时的文人地位低下。
答案:(1)现象: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
意义:促进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开始出现。
时代风貌: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
(3)情感:天涯孤旅的哀愁。时代风貌:元代社会的黑暗;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异族的压迫。
王羲之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有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篮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诗歌是从原始歌谣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下列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
解析:选A。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诗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解析:选B。结合屈原的遭遇以及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他是借诗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3.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这位诗人最该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诗歌风格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中“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是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的描述 ,李白就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主要写讽喻诗,孟浩然则是山水诗人。
4.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这部长篇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解析:选C。从材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都可以判断出这部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5.阅读下列图片:
请从文学的角度回答:
(1)对四幅图片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归类,并说明这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二、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图一、二和图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哪两个时期?
解析:回答本题要求有文史结合能力。从风格来讲,《诗经》中的诗和杜甫的诗属现实主义风格;屈原和李白的诗属浪漫主义风格。从内容来看,屈原和杜甫的诗都有忧国忧民内容。从时间段来看,《诗经》、楚辞是我国诗歌奠基时期,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1)图一、四反映的是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图二、三反映的是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则是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因为屈原、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图一、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奠基时期,图三、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繁荣时期。
一、选择题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泣,想见其为人。”意思所指( )
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司马迁的言辞之间表达了对屈原的尊敬,A、C、D三项均与此意不符,B项较为准确。
3.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以下诗人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屈原
解析:选B。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选项D;李白的诗歌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杜甫的诗则重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孟浩然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
4.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漱玉古韵》节目中,李清照经典词作《如梦令》被重新编曲演绎:夜色中,一池湖水,水波旖旎,鲤鱼穿行其间。荷花灯亮起,九曲桥相连,白鸟飞过,舞者衣袂飘飘。这充分体现了《如梦令》的特点是( )
A.通俗 B.豪放
C.婉约 D.怀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一池湖水”“水波旖旎”“九曲桥”“白鸟”等以及图片柔美的意境,体现的是一种婉约的特点。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给出的情境,提取关键信息,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
5.著名作品《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彷徨愁苦。这种文学形式是( )
A.话本 B.诗歌
C.散曲 D.小说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散曲特点。《秋思》是马致远写的元散曲。
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作品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宋代的晏殊和楚国的屈原所作,唐、宋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和词,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楚辞体。
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神秘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宗教化 D.逐渐平民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一步步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日益通俗化、大众化、市民化。
8.明清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下图是我国明清四大名著的插图。如果从“四川、江东、桃园、结义”这几个词语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话,它最可能是下图哪一插图所代表的著作中的( )
解析:选A。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从“桃园、结义”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历史小故事,即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共谋大业,这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而A项赤壁大战也是出在《三国演义》,故答案是A项。
二、非选择题
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3)从材料2、3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第(1)题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题,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式自由灵活,句末常带“兮”字;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第(3)题根据两人诗词特点分析。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南宋辛弃疾的作品表现出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诗歌作为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反映,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辨证关系。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离骚》。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张三影”的由来
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一次,一位客人称赞他:人们都叫你‘张三中’哩!因为你的《行香子》写出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佳句。张先不以为然地说:“那倒不如叫我‘张三影’吧!”客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影’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于是,“张三影”便传开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解析:选B。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2.鸦片战争爆发后,以林、魏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思想萌发,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是( )
A.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
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选A。“开眼看世界”主要内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B、C两项都是资产阶级的主张,D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3.1839年的《澳门新闻报》曾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 材料中“林总督行事”指的是( )
A.主持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选C。材料反映当时中国官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与此相反,林则徐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4.“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与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 )
A.西学东渐 B.中学西传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可变的是“法制”“器械”“工艺”;不可变的是“伦纪”“圣道”“心术”。说明他们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因而是“中体西用”的思想。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产生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B.镇压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
C.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解析:选D。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从阶级属性出发,他们推行洋务运动的目的不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故A项可以排除;B、C两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的,只有D项才是根本目的。
6.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①②③体现造反,④体现他妥协,他利用儒家的外壳,其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变法思想。
7.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解析:选D。“惟适之安”体现的是“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这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发展观是一致的。D项严复的主张与题中观点是一致的,故选D。
8.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文化教育
解析:选A。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里的“科学”是指( )
A.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B.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C.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解析:选C。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10.1917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宗旨是( )
A.推动人的全面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解析:选B。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方针,在当时环境下其实质是“提倡学术自由”,故正确答案为B项。
11.“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率真”与“质朴”
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1917年”“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
12.请观察下面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解析:选D。严复和陈独秀都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二人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
13.“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只有B项符合。C项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
1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解析:选B。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15.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共和”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④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⑤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④⑤
解析:选A。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24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1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6分)
(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解析:本题以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抓住材料1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分析。第(2)问要抓住材料2中“稍变祖宗之法”来分析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第(3)问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不同内容来分析。
答案:(1)阶级:地主阶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
(2)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局限性: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3)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南。
17.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是什么?(8分)
(2)分别分析各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
(3)这些社会思潮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新思潮”是指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是向西方学习的开端, “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包括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第(2)问,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3)问,社会影响,要注意站在阶级立场的角度考虑。
答案:(1)①“新思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③民主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后期传播社会主义。
(2)社会根源:①“新思想”:鸦片战争失败,促进中国知识界觉醒;经世致用的思想基础。②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剧;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理论的传播。③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封建统治;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后期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3)影响:①“新思想”: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②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③民主革命思想: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有利于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准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 )
A.研制彩色电视 B.发明电灯
C.研制内燃机 D.改良蒸汽机
解析:选D。本题用广告词作题引考查“瓦特改进蒸汽机”这一基础知识,新颖活泼,题材来自现实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历史。
2.2012年3月31日20时30分,当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中国的北京、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了这一活动中,为电力开始成为一种新能源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电灯泡的发明使用
B.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用
C.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电力开始成为一种新能源。
3.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解析:选B。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它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4.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演讲主题
……例证瓦特——英国工业革命法拉第——第二次科技革命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解析:选D。从演讲主题中可以看到,三个历史人物分别对应了三大历史事件(三次科技革命),上述三人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材料3: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1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3,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一例。
解析:第(1)问提取图片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可以从使用范围、动力等方面分析作答;第(3)问先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有机的系统”等,归纳出地球村的相关特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列举推动各地联系的科技发明。
答案:(1)历史信息及影响: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人类开始告别用油灯照明的时代。
(2)用途更广,动力更大,应用更方便。
(3)特点: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例子: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蒸汽机车;(任举其中一例即可)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电影等;(任举其中一例即可)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动电话、互联网。(任举其中一例即可)
一、选择题
1. 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力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解析:选D。由“1819年”和“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判断这位伟人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的相关人物,即瓦特。他改良了蒸汽机,推动了动力机械的普及。
2.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解析:选B。蒸汽机发明以前,机器动力主要是利用自然力,如水力、风力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蒸汽机发明以后,摆脱了这种限制,从而使工厂得以集中,形成工业化城市。
3.2011年10月18日是爱迪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美国人为了纪念他的突出贡献,可能会举行的活动( )
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 D.齐奏《英雄交响曲》
解析:选A。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轮船是富尔顿发明的,《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
4.马克思曾经预言:“蒸汽机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是在( )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晚期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
5.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B.构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动力不同
解析:选D。“蒸汽时代”其能源动力是蒸汽机,“电气时代”其能源动力是电力。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使用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无论是蒸汽机还是电力,都是解决的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6.下图中的“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在现代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容易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普及,深入群众的生活之中
解析:选B。A表述错误,C、D反映的只是表面信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7.国际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网络是把“双刃剑”,青少年应警惕( )
①网络成瘾 ②网络犯罪
③网络聊天 ④网络受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首要的是理解题干的意思,从题干“网络是把‘双刃剑’……青少年应警惕”可以看出要求回答的是网络的负面影响,而第③项网络聊天是一项正常的交往方式,不能作为网络的负面影响。
8.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联系图一、二和图四、五,说明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二、三、五、六,简要谈谈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以上六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第(1)问图一、二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制造技术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由生产实践到技术发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图四、五说明先出现有关电的理论,然后出现了有关电的技术发明,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第(2)问由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科技进步促进了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促进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总之,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第(3)问图片体现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1)科技含量不同。瓦特改良蒸汽机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发电机的发明,主要是在科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2)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发电机的研制,使电成为新能源,电灯、电车等的发明使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同时,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一脚踢出来的工业革命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对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被一个男人“一脚踢出来”的。
事情要从1764年说起。英国有个纺织工叫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天晚上回家开门时,不小心一脚踢翻了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他把纺纱机扶起来时发现,倒在地上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本横着的纱锭现在变成直立的了。他突然想到:“如果把所有的纱锭都竖起来,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想到这里非常兴奋,马上动手试验,终于造出了一部全新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他将其命名为“珍妮纺纱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时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
A.康有为 B.袁世凯
C.孙中山 D.陈独秀
解析:选C。依据材料所提取有效信息“自由神”、“三民”、“推翻专制”等判断,蔡元培悼念的应该是孙中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2.下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中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中的某个主义组成,请分析判断竹叶所示的主义指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中可看出竹叶之下是“雄鸡独立”,那就意指在民族(竹)主义的旗帜下,争取民族独立。故正确答案为B。
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解析:选D。1923年前后,一再失败的孙中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陷入迷茫之中。正是通过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了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4.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解析:选B。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体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C,三大政策不属于三民主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具体解释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2: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3: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1中,孙中山的解释蕴涵了什么思想?依据这种思想,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时,取得的最突出成果是什么?
(2)材料2中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什么进步意义?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3)据材料1和材料3,指出孙中山对列强态度的变化。孙中山在1924年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解析:第(1)问应根据材料1概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第(2)问要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概括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第(3)问应指出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改组国民党等。
答案:(1)民族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制、责任内阁制。
(3)变化:由不明确反帝到明确反帝。举措: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选择题
1.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解析:选A。清帝退位后,孙中山率官员祭奠明太祖,这反映了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即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解析:选C。“吾党所宗”的核心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即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3.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1979年2月五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将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思想。
4.“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解析:选B。材料中所说孙中山“几个口号”指的是三民主义,清政府所以“被几个口号叫垮了”,关键在于三民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
5.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提出新三民主义 ③颁布《临时约法》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B。为了改变现状,孙中山开始向俄国取经,颁布《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不符合他“1922年”“其后的努力”,故排除③,其他说法正确。
6.孙中山在1924年阐述民权主义时认为,“(我们)所主张的民权是和欧美的民权不同。我们拿欧美以往的历史来作材料,不是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欧美之上”。这说明孙中山( )
A.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家
B.决定不再实施欧美式的民主
C.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D.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可知,“全民政治”应该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是毛泽东,排除C项;A、B两项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7.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B.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阐释解读的能力。这里的三民主义是指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因此首先可以排除B、D两项。A项不准确。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大革命的旗帜,就在于它蕴含了三大政策。
8.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也是“民族”“民权”“民生”
B.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新三民主义是改造和发展了旧三民主义而来的
D.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
解析:选B。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也是“民族”“民权”“民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三大政策,二者间的关系是通过三大政策实现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思想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2:……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 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3: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4:(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至完美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
(2)分析材料2、3,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
(4)从材料4反映出的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目标,“至完美的国家”实际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追求的政治目标。第(2)问通过对比民族、民权的含义以及中国革命的任务,可得出答案。第(3)问主要从资产阶级自身来找原因。第(4)问主张的变化实际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纲领的变化,原因要从孙中山自身和外部两方面来考虑。
答案:(1)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不对。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要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3)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
(4)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原因是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共和苏联的帮助。
布衣总统孙中山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值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说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打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呢?”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着装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在生活琐事上表现了他的俭朴和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
A.科教兴国 B.863计划
C.载人航天工程 D.两弹一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判断、理解能力。从“50年代中期”、“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等信息可以判断为D项。
2.齐奥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确切是指(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我国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
D.“神五”在太空遨游
解析:选D。“走出了自己的摇篮”是指中国人离开地球走向太空。D项“神五”承载宇航员在太空遨游符合题意。
3.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 )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解析:选B。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人们富裕起来。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4.“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①③②④
解析:选C。该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排除不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二是把“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先后顺序排列。根据时间要求排除“文革”前的①和“文革”后的⑤;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最早的是③,最晚的是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材料2: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材料3:世界主要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的时间表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月 4年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的内容判断这是党中央为哪一试验发去的贺电?
(2)材料2所指是哪一事件?简述这一事件的意义。
(3)材料3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这是对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一个有力打击”可知应是原子弹试验成功;第(2)问要注意材料所说时间和走到欧洲、日本前面的成就;第(3)问要从材料中时间研制的长短得出结论。
答案:(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200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②是我国科技史上的又一个光辉里程碑。③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3)现象:中国核武器研制速度最短。
原因:①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②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一、选择题
1.电影《邓稼先》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这体现出( )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作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体现出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①②③④都正确,故答案为C。
2.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选C。题干中“东方红”隐喻“东方红1号”卫星。
3.2010年10月1日,“嫦娥2号”发射成功,我国探月工程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紧扣“实现飞天梦想”“实地考查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4.有人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高科技成就进行比较后说: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积极发展高科技,是为了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推进高科技与经济的合作。③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你认为以上说法( )
A.①②正确,③错误 B.①正确,②③错误
C.①②错误,③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解析:选D。从我国科技发展的情况看,80年代前后的目标是不同的,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环境,由此可见①②③均正确。
5.为庆祝建国63周年,某校筹划举办建国成就图片展。在“新时期的科技成就”这一展览区,你认为下图中的图片可以入选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新时期”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这段时期,①出现于1970年,③出现于1974年,都属于“文革”时期,故排除①③。
6.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以下科技成就能够体现“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这一论断的科技成就是( )
A.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力量得到加强的突出标志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B.“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成为民众的福音
C.“863”计划的实施,为我国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D.1999年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神舟”一号至“神舟”八号
解析:选B。“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就是领先于世界,A项中的成就我国居世界第四,B项中的成就我国居世界第一,C项是计划,也是在西方国家较早提出之后才出现的,D项中的成就我国居世界第三。
7.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4年
解析:选D。“南优2号”在1974年由袁隆平培育出,故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1974年。
8.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选B。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B正确;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故A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非选择题
9.没有梦想就没有精彩的生活。梦想中的未来,是我们还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所以,它有无穷的可能性,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自己对未来的信心。阅读文字与图片材料,思考回答材料后的问题。
梦想一:“两弹一星”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频频受到来自美国挥舞核大棒的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
(1)中国“两弹一星”的强国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最终实现了吗?
(2)要实现梦想,就要努力奋斗。“两弹一星”梦想的实现给了我们哪些精神启示?
梦想二:“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这位世界级科学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梦,他是这样描述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更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太阳有那么晒,坐在那个稻穗下庇荫乘凉。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取了个名字,叫做‘禾下乘凉梦’。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3)袁隆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了哪些成就?
(4)袁隆平为实现梦想所取得的成就,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题以实现梦想的角度命题,以两个梦想的形式考查对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的掌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明确各个领域的成就。
答案:(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但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②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③苏联、美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进行垄断;④中国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结果: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60年代中近程导弹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精神启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
(3)成就: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比常规水稻增产20%。
(4)影响: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走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2005年金秋“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之间,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下列哪一观点最能体现这一思想(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析:选A。扣住材料中关键词“教育公平”,A项“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平民百姓得以受教育,体现出教育公平;B项是教学方法;C、D两项是学习方法。故正确答案选A。
2.从金庸热到红色经典热,再到四大名著热……影视的旋风又刮进了“诸子”时代。某部电影中要用到“政在得民”等台词,你认为这些台词应该出自( )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主张。A是墨子的作品,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B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提出“政在得民”“仁政”等思想主张;C记录了荀子的主张,提出“仁义”“王道”等思想;D是庄子的著作,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特点。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3.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
5.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选C。汉武帝主要是利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为政治统治服务。
6.右图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民贵君轻”
解析:选B。“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7.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纪念馆大厅内有一副对联: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由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A.王阳明 B.程颢
C.朱熹 D.董仲舒
解析:选C。由对联判断,“穷理”说明该思想家是理学家,“致知”指在途经上主张格物致知,由“传二程”可以排除B、D两项。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选D。慧能的观点明显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9.李明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是个人修养方面的。C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D项是辩证法思想,不合题意。B项表现了民族气节,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10.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段话强调理学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作用。
11.在学习了儒家思想之后,有位爱思考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命运会不同?”假如你是老师,应该告诉这位学生从哪一角度分析其原因( )
A.思想内容的变化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解析:选B。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与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决定儒家思想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命运、特征不同的关键因素。
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选A。《四库全书》编于清朝。李贽否认孔子的学说是“万世之至论”,挑战孔孟的权威,被视为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
1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解析:选B。孟子处在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民贵君轻”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而不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A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推崇,C项错误;董仲舒正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并走向成熟时期,那时并没有社会转型,D项也不正确,只有B项说法是客观的。
14.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解析:选C。甲体现儒家“仁” 的思想;乙体现了“工商皆本”思想,当属黄宗羲的思想;丙体现了大一统思想,当属董仲舒的思想;丁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当属顾炎武的思想;故选C项。
15.某校举行《儒学是进步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的辩论赛,在陈述环节中有一方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请你指出它是哪一项?( )
A.早期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解析:选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封建伦理道德准则进行了批判,但他们也是儒家学者,并没有背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24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4:“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1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2,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6分)
(3)据材料3,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4分)
(4)据材料4,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4分)
解析:本题通过四则材料(一则是图片,三则是文字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与近代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全面把握能力。从材料1图片中三位人物对话的内容看,这是孔子与孟子、荀子探讨“仁”的问题;到了汉代随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代李贽猛烈批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1)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17.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6分)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4分)
(3)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自产生后不断演变的史实。(1)问,主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2)、(3)问,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去归纳。(4)问,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儒家思想对于今天的影响,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
(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3)时代特点: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精神。(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揭露和批判的矛头主要是针对(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C.贵族的特权制度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选B。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真正主宰欧洲一切的是天主教会神学思想,所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矛头主要是针对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
2.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著名的作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是被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薄伽丘
B.主要内容是10名男青年在乡间的10天里讲的100个故事
C.该作品是作者用意大利方言创作的长篇小说
D.作品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十日谈》,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的正误。《十日谈》是薄伽丘用意大利方言创作的散文故事集,而不是长篇小说。
3.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加尔文
解析:选A。从情景中可知此人反对繁琐的宗教礼仪,主张因信仰就可以得救,这是马丁·路德的主张。
4.“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先定论”说
C.“因信称义”说 D.《基督教原理》
解析:选B。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本题的有效信息是“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然后对照教材“先定论”的解释加以比较,从而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文主义者皮柯(1463~1494)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材料2: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材料3: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材料4: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作品
请回答:
(1)据前三则材料,说明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4中的几幅作品与文艺复兴前的绘画相比,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4中的几幅名作诞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
解析:解答本题要精读材料,明确图片的共同特点,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回答第(1)问时,主要是抓住关键词“人文主义”,然后结合教材回答;第(2)问只要明确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就能看出他们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第(3)问是考查文艺复兴的背景。
答案:(1)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和以人为中心。
(2)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肯定人的价值和强调人的决定作用。②意大利较多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③意大利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选择题
1.“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最先烟消云散”的根本原因是( )
A.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
C.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D.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改变传统观念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理解材料的含义。中世纪,欧洲人类的“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即人们的思想和对外界的观察都处在封建神学世界观的统治之下,即,“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而改变这一现象的是文艺复兴,即从思想上解放人们,然后可推断出根本原因是A项。
2.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
A.否定教会的作用 B.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C.肯定人的作用 D.宣扬了等级观念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十日谈》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从而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
3.右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太人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作意在( )
A.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C.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解析:选A。《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从画面看来,人性被表现出来,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4.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小王准备参加这次活动,他给自己选了以下几本书进行研究。你认为他所选的哪本书存在问题( )
A.《圣经》 B.但丁的《神曲》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D.彼特拉克的《歌集》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C、D三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弘扬了人文精神。《圣经》压抑人性,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
5.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表现一个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这段话的作者认为,人不需要皇帝和教皇的指手画脚,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事,旨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6.右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B.教皇权力至上
C.《圣经》权威下降 D.教会从属于国家
解析:选A。在宗教改革之前,《圣经》的解释权属于教皇,教皇是最高的权威,而从材料信息看,《圣经》重于教皇,肯定基督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否定教皇、教会的权威,这也就体现了信仰即可得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圣经》。
7.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解析:选B。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即人们可以不通过教皇,自己就能和上帝沟通,这实际上强调了人的独立性。
8.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加尔文此语的目的是( )
A.宣传“因行称义”原则
B.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辩护
C.建立人人平等的新教会
D.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B。加尔文的先定论是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的,其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2011年是莎翁诞辰447周年,以“永远的莎士比亚”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缓缓拉开序幕。
下图即是演出的莎士比亚喜剧作品巅峰之作《仲夏夜之梦》,该剧也是莎士比亚最富幻想色彩的浪漫情调喜剧。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在莎士比亚流传至今的三十七部作品中,这部喜剧独树一帜,具有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百年久演不衰,是一部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经典爱情喜剧。
材料2: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马丁·路德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什么时代精神?依据是什么?
(2)材料2中马丁·路德对《圣经》的态度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析:第(1)问应从《仲夏夜之梦》的内容,分析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第(2)问应围绕马丁·路德主张不要盲目听从教会说教方面作答。第(3)问应从文艺复兴推动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精神传播方面分析。
答案:(1)人文主义精神。依据:材料中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展现了人们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体现了对现世生活美好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
(2)以自己对《圣经》的理解为准,服从于《圣经》的约束,不盲目听从教会说教。
(3)文艺复兴推动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的失误
莎士比亚可以说是世界最为著名的大文豪,人们称其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可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著名悲剧。剧中丹麦国王的弟弟怀有杀兄篡位的阴谋,以水银灌入国王耳中将他毒死,从而引出王子复仇的动人故事。莎翁在这里有个小小的错误:水银不会致人死命。我们姑且假定国王曾经患过中耳炎并造成耳膜的穿孔,“无孔不入”的水银能通过穿孔流经咽喉而到达胃肠,但分子状态的水银不会产生毒性,更不会将人毒死。一般听说的汞中毒是指汞化合物或汞蒸气的中毒,能由耳道灌入的微量水银在常温下绝不会蒸发出足以致命的汞蒸气。
在另一部名剧《裘里斯·凯撒》第二幕第二场中,凯撒问勃鲁托斯:“现在几点钟啦?”勃鲁托斯回答说:“已经敲过8点了。”可是能够敲点报时的钟,是在凯撒被刺后约1400年后才发明的,准确点说是1335年首次在意大利米兰制造的。
以上这些,莎士比亚当时一定没有想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
2.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论述出自( )
解析:选B。材料论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者是毛泽东,故选B项。
3.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青年学生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这份报纸是下列哪个时期的(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于“文革”期间。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 )
A.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
B.制定《义务教育法》
C.发起“希望工程”
D.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11工程”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制定《义务教育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希望工程”是在1989年;“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
5.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在当时,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哪些指导方针?
(2)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作答;第(2)问要从教育方针的指导作用和意义角度概括。
答案:(1)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一、选择题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 )
A.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 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解析:选A。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教育处于混乱状态。
3.“文革”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损失,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4.右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减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解析:选D。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导致了D项中现象的出现。
5.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解析:选A。“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向世界” 强调与世界接轨。
6.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的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与此相关的只能是《义务教育法》。
7.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题干强调的是邓小平对教育的贡献,而④是在“大跃进”时期,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
8.2011年新年伊始,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引起全国关注,齐涛厅长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 )
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题干中教育的“回归”是指由应试教育回到原来就提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②③是“文革”期间的做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
材料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中邓小平这段谈话的背景是怎样的?
(2)材料1和材料2所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3)据材料1、2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第(1)问从材料1的出处可知,主要从“文革”期间对教育轻视和“文革”结束后在教育方面的拨乱反正方面归纳。第(2)问注意题目要求是共同点,要注意语言的简练。第(3)问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针对“文革”时期,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做法;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
(2)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国力的强弱,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工农兵学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被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主要问题是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动乱后如何招生。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中国又恢复了唐以前的推荐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额分配给各部、各省和部队,再由它们逐级向下分配名额,一级一级地分到工厂、县、和师。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牛顿力学体系的诞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他三个科学家都生活在牛顿之后。
2.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个 “世纪人物”应该是( )
A.牛顿 B.波尔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解析:选D。可以从材料中“政治难民、原子和宇宙迷的开启者”等信息来判断是爱因斯坦。
3.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力学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比较准确的说法是( )
A.前者完全否定了后者 B.前者发展和概括了后者
C.后者发展了前者 D.前者发展了后者
解析:选B。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把牛顿力学作为一个特例来对待。
4. 在宏观世界中,看起来相同的物体总是可以区别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同一类粒子却无法区分。例如:所有的电子的一切性质都完全一样。下面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
A.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量子理论提出的历史意义,注意题中强调的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C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性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也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被认为是光、电等的传播载体以外的不存在,这使得经典力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经典物理学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一基础建立的理论是什么?
(2)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明确“经典物理学”是什么;第(2)问注意关键词“20世纪”“物理学”,只要判断出是相对论和量子论,那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就很容易作答了。
答案:(1)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它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理论之上的。
(2)相对论和量子论。它们发展了经典物理学,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一、选择题
1.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他提出的“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然而这一观点在16世纪被某个科学家的实验推翻,这位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布鲁诺
C.柏拉图 D.伽利略
解析:选D。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伽利略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某日,江苏电视台某节目中给了一个谜面:“巨匠、17世纪、力学、英国”(提示语:打一近代伟大的科学家),据此你认为谜底应该是( )
A.伽利略 B.普朗克
C.牛顿 D.爱因斯坦
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的“英国”就可以排除A、B、D三项,因为伽利略是意大利人,普朗克和爱因斯坦都是德国人。而牛顿对于题干中的“巨匠、17世纪、力学、英国”都是符合的。
3.右图所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图中人物正在苹果树下思考的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后来,这位人物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写成了科学巨著(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C.《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4.《西游记》中,孙悟空每次到天宫办事,总是忙完手头上的事,就得马上返回地面保护唐僧。因为他如果在天上浪费一天,唐僧就得在地上失去一年的代价。假如此情境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普朗克的量子论
C.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 D.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
解析:选A。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空间、质量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5.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话意指( )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爱因斯坦的理论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关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解析:选B。本题命题角度新颖,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6.2010年哈佛大学教授丽莎·蓝道尔在相对论的基础上提出第五度空间,引发学术界关注。相对论提出一百多年来影响深远,其历史意义有( )
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③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④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①②③④都是相对论的历史意义。
7.“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
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解析:选D。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两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研究宏观世界,量子论研究微观世界。从材料信息“分子、原子”看,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
8.古代欧洲人们一直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成真理,牛顿力学体系建立后,也一度被看做绝对权威的理论,相对论出现后,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说明( )
A.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会否定更多的真理
B.社会不断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断进步
C.人类永远无法找到真理
D.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过时,为社会所抛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同类历史现象中归纳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也不断进步,故B项说法正确。A、C、D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末,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材料2: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这一奇迹100周年,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第58次会议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决议。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物理学大厦’落成”指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落成的?
(2)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其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物理学理论的新发展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1分析经典力学建立的条件,第(2)问要求围绕由经典力学发展到相对论作答,第(3)问应回答相对论提出的意义。
答案:(1)经典物理学。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由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相对论。原因:科技革命的推动;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科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3)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爱因斯坦为何未因相对论获得诺贝尔奖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年轻的奥森于1921年提出一项折中方案,才打破爱因斯坦究竟该不该获奖的僵局。奥森提出让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奖。这样,奥森的提案才被加尔斯特兰德及其他评委会成员所接受,使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也曾发生过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解放运动在当时得到了下列哪位人物的支持( )
解析:选C。1978年5月,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A、B、C、D四幅图分别对应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故应选C项。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 )
①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邓小平一人的独创
③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④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验的总结,可见②不正确。
3.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黑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D是对A、B、C的理论概括。
4.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不能够支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的理论贡献。A、B、C三项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D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故选D。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邓小平
材料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江泽民
材料3: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2集中体现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应怎样完整表述?
(3)材料3与材料1、2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
解析:本题所选材料较短,但包含的有效信息却较多。材料1主要反映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材料2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材料3则突出强调实事求是。根据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回答第(1)、(2)问集中体现的思想和第(3)问中的本质上的联系。
答案:(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选择题
1.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
A.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故是党和民族的大觉醒。A、B、C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2.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指出:“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里“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思想
解析:选B。从材料中“最大的功绩”和“全新的理论”表述看,主要是指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成果,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被称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的分别是( )
A.《论十大关系》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会议决议》
解析:选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
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章
B.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D.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解析:选C。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内容不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
5.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从“小平您好”到“胡哥加油”反映出( )
①对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和信心 ③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加强 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焕发出新的活力
A.①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科学发展观”不只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还是对新时期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积极回应,它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彻底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也开始反思仅仅以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6.2012年1月21日至22日,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革命老区甘肃庆阳,深入社区和村庄,看望干部群众,向他们致以节日的亲切问候。总理的声声祝愿、句句叮咛,给老区人民带来了党中央的真情关怀和殷切希望,使大家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倍增。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 )
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新时期的和平外交战略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共产党关注人民利益,关心群众的思想,A、B、C三项与材料无关。
7.胡锦涛在《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说:“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 )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所以排除②,故选C。
8.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解。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不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③不是共同点,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
9.史料研习、归类整理、论证说明是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试运用这些方法完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研究课题。
(1)史料研习
麦克纳马拉(世界银行前行长)这样评价邓小平:
“邓小平知识渊博,富有远见,他清楚他想让中国走向何方。他拥有一种情感,我认为这种情感十分重要。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依赖于中国人民和中国自己的领导人。他说外援是好的,我们需要,但他不管是否有外援都决心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依赖自身、自己国家、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人民的意愿是至关重要的,是你们成功的根本。”
你认为麦克纳马拉的评价反映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什么特点?
(2)归类整理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你帮助整理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8年5月 ①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1987年10月 ③ 形成了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1992年初 南巡谈话 ④
(3)论证说明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对毛泽东做了如下评价:“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煞的。”
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上面两则史料你认为最能说明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请说明你的依据。
解析:本题以历史探究的形式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研究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特点。第(1)问要从整体上理解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第(2)问属于对课标要求基础知识的整理,难度不大;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能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案:(1)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努力,吸收外资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2)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③十三大。④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3)特点: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点。
依据:《双猫图》反映了邓小平坚持以实践效果来评价历史的特点,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对毛泽东的评价客观公正,既不回避错误又不抹煞功绩,也同样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永远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邓小平因“三起三落”被外国人称为“永远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1933年,邓小平等人因为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军事冒险主义而受到临时中央的错误批判,这是他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 “一落”,而“一起”直到长征,被调到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文革”中邓小平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撤销一切职务,并送到江西新建拖拉机修造厂劳动,直到1973年后复出,此为“二落二起”。1976年受“四人帮”的诬陷,邓小平再一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直到1977年才恢复名誉和在党政军的一切领导职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与上帝造人说的相同点是( )
①都信仰神 ②认为人是神创的 ③正确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④都是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应明确这两种传说都是不科学的,紧扣女娲和上帝都是神分析,然后结合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生产力不发达分析。③错误,未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它不是对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2.某学者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的脖子是短的,因为要吃高处的树叶,就拼命“长”脖子,结果脖子长了,遗传给下一代;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也遗传给下一代。此学者最有可能是( )
解析:选B。该学者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故为拉马克。
3.下面观点出自一部西方19世纪中期的科学著作,根据下列原著节选,Struggle for survival-Natural selection,Survival of the fittest.判断其出处应是(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
C.《论法的精神》 D.《纯粹理性批判》
解析:选B。“Struggle for survival-Natural selection,Survival of the fittest”译为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其思想的著作是《物种起源》。
4.2012年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诞辰203周年。他的进化论思想对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优胜劣汰理论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 ③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④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可用排除法。达尔文的进化论在1859年提出,④中欧洲理性主义思想的萌发最早是在古希腊产生,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以理性主义作为核心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世界万物:光、黑夜、白昼、天穹、水、陆地、植物、日月星辰、海洋生物、飞禽走兽、昆虫、牲畜。最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来管理世间万物。他用泥土创造了男人亚当,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了女人夏娃。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生活,后来他们偷吃了禁果遭到上帝惩罚。
——《圣经》
材料2: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须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竞争中取胜了,其他的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物种起源》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基督教神学是如何解释人类起源的?教会的观点在当时对哪一科学研究影响最大?
(2)分析判断材料2是哪个国家谁的观点?他在什么时候创立了什么学说?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解析:第(1)问关键是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出来即可;而影响由所学知识不难知道神学对生物学的研究影响是最大的;第(2)问根据材料2的提示“《物种起源》序”就可得出观点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然后根据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基督教神学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等等都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上帝用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人。影响最大的是生物学研究。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创立生物进化论;原理:物竞天择;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人类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选择题
1.欧洲基督教会宣扬上帝创世说,其目的是( )
A.对上帝的崇拜 B.美化人类产生的原因
C.提出了人类的真正起源 D.对人民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选D。中世纪的欧洲完全被基督教会所控制,教会通过上帝创世说来欺骗和禁锢人民的思想,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2.下图所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其根源是( )
A.“神创说”的存在
B.人类认识水平的差异
C.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观点
解析:选C。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A、D两项是图片反映的内容,不是产生分歧的原因,所以排除。人类认识水平的差异是由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所以B项错误。
3.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包括( )
①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③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④基督教会承认上帝创世说有问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④是错误的,基督教会没有这样的承认。
4.下图所示的长颈鹿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早期生物学的哪种思想( )
A.生物界现存的物种没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B.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C.环境对物种变化有巨大影响
D.细胞可以复制即细胞分裂
解析:选C。长颈鹿生长在非洲草原,因气候干旱,青草越来越少,长颈鹿只好用力伸长脖子,去吃树上的叶子,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说明环境对物种的巨大影响。
5.有人在写给一位科学家的信中说,一开始读您的书,我就爱不释手。您的主导思想,就是“自然选择”的思想,一定会被看做是确定不移的科学真理,它有一切伟大真理所有的特征。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拉马克
C.达尔文 D.牛顿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自然选择”,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
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引起欧洲宗教势力的极大愤慨,右图是他们讽刺达尔文的漫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
A.达尔文伤害了人类的尊严
B.达尔文亵渎了神和宗教
C.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否定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D.达尔文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欧洲宗教势力之所以愤慨并以漫画讽刺达尔文,是因为他们的学说受到达尔文学说的挑战。A、B两项都是宗教势力的错误认识,D项是拉马克的观点。
7.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引起强烈反映,宗教势力叫嚣“打倒进化论”“粉碎达尔文”。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
①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②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从反对进化论和支持进化论分析,进化论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①②正确。
8.牛顿和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下列关于他们的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解决了一些人类未知的问题
B.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C.为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尔文的主要成就是生物进化论,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最重要的是力学,他们的成就都解决了一些人类未知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遂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所以,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纵然微小但有利于自己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
——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2: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在一次辩论中说:“达尔文简直不让我们相信神的意志的干预是存在的,我们能够背叛正宗的传统宗教吗?……从达尔文先生的理论当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每只虾、每个土豆……甚至一条低级的蚯蚓都有不朽的灵魂。如果是这么回事,我想,今天晚上我们回家以后,就谁也别打算能吃下一份烤牛肉了!”
材料3: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1,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2,归纳宗教界强烈反对达尔文学说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反对达尔文学说的真正原因。
(3)据材料3,分析达尔文学说产生的社会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逐条作答即可。
答案:(1)自然选择。
(2)理由:达尔文的学说亵渎了神灵和宗教;伤害了人类的尊严。原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教会的神创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
达尔文与甲虫的故事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制度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由此可判断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解析:选C。李贽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圣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
3.右图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思想家,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明显看出其核心意思是批判君主专制,而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黄宗羲。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归纳材料信息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理性,不务实际。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2: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3: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私者,人之心”“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等即可归纳;第(2)问注意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把思想主张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第(3)问注意“经济思想”的限定条件,明清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答案:(1)都肯定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科技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的演变 D.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清之际,随着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某个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明末清初思想的大辩论。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存”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的意思是“没有孔子的话,历史就像处于长夜中失去光明”。C项的意思是“孔子的学说,广大悠久,与天地共存”。A、B、C三项都强调了孔孟学说的重要性,李贽反对过分推崇孔孟等人的学说,故可排除。D项的意思是“圣人的学说就像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一样普通”,D项最可能得到李贽的赞同。
3.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李贽思想的特点是离经叛道,因而B、C两项错误;李贽批判的是封建儒学,D项不符合题意;李贽认为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A项是其原因。
4.面对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窘境,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主张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主要有( )
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是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三人。
5.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王阳明
解析:选C。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可知,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农民们的看法提出质疑。
6.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解析:选A。韩非子处在战国时期,在当时主张君主专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进步的思想。黄宗羲处在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君主专制日益腐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抨击君主专制同样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所以选A。
7.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解析:选B。顾炎武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主要抨击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统治思想和经济政策。这一思想重在激发人们对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感。
8.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解析:选A。王阳明的言论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的说法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A项说法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2: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1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1、2,指出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进步思想家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第(1)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针对君主专制的弊端,顾炎武主张分君权,材料信息能体现这一点;第(3)问,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又起反作用,依据此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
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
(3)共同: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指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的观点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2003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 ‘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展开( )
①政治领域 ②文学艺术领域
③经济领域 ④科学研究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百花齐放”主要适用于文艺领域,而“百家争鸣”主要适用于科学领域。
2.下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解析:选C。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文艺的繁荣局面的到来。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解析:选D。“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历经曲折,主要是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4.“双百”方针重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始于( )
A.反右派斗争开始后
B.“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D.改革开放开始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百花齐放”是从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1956年毛泽东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材料2: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与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
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两则材料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2讲话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要据材料的有关内容归纳概括;第(2)问要注意结合必修1、2的有关内容和课本内容加以思考。
答案:(1)中心问题是阐述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方针政策。相同之处是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艺术创作的自由。
(2)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刚确立,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邓小平讲话的背景是:“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党要恢复文艺学术等领域的正确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一、选择题
1.“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的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诞生
B.文艺学术思想可以自由发展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利
解析:选C。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双百”方针是党领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但不是什么思想都可以传播,例如资本主义反动思想就不能传播。
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A。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注意时间信息以及人物信息,题眼在于“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从时间上可以排除B、D两项;材料中反映出我国当时克服了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因此C项是错误的。
4.某班学生高冉的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下列)影片,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那段日子”的文化生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群众基础比较广泛
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D.文艺界“双百”方针难以推行
解析:选C。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那段日子”应该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文革”时期,因为“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造成“双百”方针的难以推行,因此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方面。
5.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沙家浜”、“红灯记”、“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可看出“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这是“文革”中的景象。
6.“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惨遭摧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拒
B.无数文艺界知名人士遭到迫害
C.“八亿人民八个戏”
D.“文革”十年,文化艺术工作完全停滞
解析:选D。“文革”十年,我国文艺事业虽遭摧残,但并非完全停滞。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文学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主要归功于( )
A.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实施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解析:选C。改革开放后,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实施,推动了文艺工作的繁荣。
8.“文革”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解析:选C。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哲学观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2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视野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3与材料1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第(1)问需要从毛泽东的言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其实质。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到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是“双百”方针受到冲击。第(3)问是不同的时期对“双百”方针的作用的认识,材料3的认识相比材料1更深刻、更全面、更具体。
答案:(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2)反映了文革中文艺工作者被迫接受劳动改造,“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3是对材料1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联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从中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都是对邓小平这段话的正确解释。
2.烟标用于烟草各类制品的包装纸上,种类繁多,图文精美,蕴藏着社会变迁的丰富信息,是名副其实的记录历史的载体。下面这枚烟标反映的史实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解析:选B。正确解读图片,图片显示的是东方红卫星发射的纪念烟标。
3.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
A.“东方红1号”卫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解析:选B。由材料中的“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可判定应为苏联解体之后,而A发生于1970年,故排除;材料认为中国是除俄罗斯之外美国在太空中的对手,而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可排除D项;而“神舟”五号早于“神舟”七号,故选B。
4.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B、C三项都不是领先于世界的,只有D项符合科技世界之最。
5.2012年2月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给谢家麟、吴良镛两位院士颁发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这则材料说明( )
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政策
②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③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也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举措,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6.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两者的共同宗旨是(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宗旨。无论什么方针政策的制定必然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双百”方针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而胡锦涛“十七大”报告的主旨也是强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必然是两者的共同宗旨。
7.“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的直接原因是( )
A.毛泽东从根本上已经放弃了这一基本方针
B.坚持正义的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
C.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
D.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
解析:选C。注意题目设问指向是“直接原因”,恶意篡改和歪曲“双百”方针的正是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实行的是文化专制。
8.下列是某个时期内流行的“样板戏”,对于这种“样板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样板戏”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B.“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做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C.“样板戏”的做法是对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
D.“样板戏”本身是对文艺的摧残
解析:选A。“样板戏”的出现是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的体现,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样板戏”本身是对文艺的发展,但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做法不利于文艺的繁荣发展。
9.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 )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观众对“百花奖”选票的热情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A、B、D的观点都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题目的要求,故应排除。
10.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8月19日向祖国汇报“重点国产影片推介庆典”在京西宾馆成功举办,30部高质量的献礼影片闪亮登场。而1969年建国二十周年时,全国各地上演的只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巴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龙江颂》《杜鹃山》等八个“样板戏”。这充分说明( )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该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解析:选C。在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批具有重要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涌现。而1969年处于文革时期,“双百”方针受到破坏,这充分说明了政治环境对文艺兴衰的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A、B两项只看到表面现象,表述不正确。D项仅仅表明了1969年出现八个“样板戏”的原因,比较片面,故排除。故答案选C项。
11.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解析:选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6~1966年,D项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A项属于新时期;B项属于文革时期;C项属于建国初期。
12.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B.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D.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析:选D。“上山下乡”运动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反映。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的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不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A.全面建设时期实施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解析:选D。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扫除了占国家人口大部分比例的青壮年文盲,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14.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百家争鸣 B.文化大革命
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
解析:选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排除A、D两项;B明显不正确。故选C项。
15.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 “科教兴国”、 “科技三下乡”、 “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 “东方魔稻”、 “三步走”、 “和平共处”
D.“863”计划、 “革命样板戏” 、 “三个世界划分”、 “希望工程”
解析:选B。题干强调的是“教科文发展”。“和平”赎买、“东方魔稻”、 “三步走”属经济发展范畴。“上山下乡”、“和平共处”、“三个世界划分”属政治范畴。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2: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3: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4:“神舟七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和材料2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材料3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解决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4分)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原子弹的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并说明这些科技成就的影响。
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说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
(2)水稻杂交技术。
(3)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南京知青之歌》(节选):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材料2:《1957年~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年) 1957 1960 1965 1971 1997
学校数(所) 229 1289 434 328 2170
材料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4: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部1998年《面向21世纪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分析我国各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原因。(6分)
(3)对我国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4分)
(4)结合材料3分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4分)
(5)结合材料4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为此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改革?(4分)
解析:第(1)问,要从材料1、2中寻找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要根据表格中的数字进行比较,进而对教育的发展变化作出概括,并结合课本知识对原因作出分析。第(3)问要基于第二问中的变化进行回答。第(4)问要从材料4中进行分析即可。第(5)问既要考虑材料4中存在的问题,也要结合我们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答案:(1)教育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出现偏差。
(2)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是由于当时的“大跃进”运动等造成的;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说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说明“文革”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要重视教育;实事求是,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4)现代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间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5)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国家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标志着近代前期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其直接目的是( )
A.批判复古尊孔的逆流
B.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
C.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D.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解析:选A。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直接起因是当时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故其直接目的是批判这一逆流。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读者称为青年界之“良师益友”并誉为“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的刊物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再现重要史实的能力。《新青年》打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号,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对青年而言,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选B。
4.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 )
①创办各类刊物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①②③④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以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事实之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2: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材料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引起保守势力的极端仇视与恐惧。反动军阀诬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攻击新文化运动“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甚至谩骂提倡新思想“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
请回答:
(1)材料1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哪一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文化领域推行什么政策?
(2)材料2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分析材料3中反动军阀、守旧文人为什么攻击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内容及影响。第(1)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可确定为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第(2)问由作者可确定为民主和科学。第(3)问结合所学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1)袁世凯时期(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策:尊孔复古。
(2)民主与科学。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彻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同时它也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选择题
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性的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是打倒中国的封建思想和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2.2002年4月28日正式开馆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原北京大学红楼为基址。这主要是考虑到( )
A.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B.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全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D.《青年杂志》创刊于北京大学
解析:选B。《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故A、D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也不全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故C项错误;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故B项符合题意。
3.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伟人”。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④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陈独秀在政治方面的贡献,李大钊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故②③错误,排除。
4.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化方面的小论文,结果在百度搜索到以下一段文字:“这是一位让人回味的思想者: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校长、院长、驻美大使……他倡导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他的名字纠缠着20世纪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这个人应该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郭沫若
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如:“他……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陈独秀主张的是文学革命;鲁迅不可能担任驻美大使;郭沫若在时间上不符,故答案选B项。
5.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民主、科学思潮
C.社会主义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选C。《庶民的胜利》介绍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运动。
6.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再现重要史实的能力。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的主流由民主科学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方面贡献最大。
7.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篇) 36 5 30
A.《新青年》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逐步降低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都演化为马克思主义者
D.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
解析:选B。从表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数目之多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A项与材料反映不符,C、D两项表述绝对化。
8.到2012年,《庶民的胜利》已发表了94周年,李大钊通过这些文章最早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是( )
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
③促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所给三项内容均正确,D项概括最全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2: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2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回顾平时所学知识。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知识。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指明,同时说明时要有根有据——材料中作者观点。
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北大“三只兔子”
在“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有“三只兔子”的传闻。说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陈独秀和胡适,三人都生于“卯”年,均属兔。蔡元培生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误,实际上是1868年1月11日,为农历丁卯年岁危),胡适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陈独秀则生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比胡适年长十二岁,蔡元培又比陈独秀年长十二岁,三人相差各十二岁。许德珩先生曾在《纪念“五四”话北大》一文中讲过,当时胡适年轻气盛,为了抬高自己,曾向别人夸耀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从此北大的“三只兔子”不胫而走,传诵一时。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点的依据不包括( )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B.组织编译《各国律例》为抗英斗争服务
C.编译的《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解析:选D。“开眼看世界”是指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故D不符合其含义。
2.右图书籍在当时的中国与日本知识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最突出的影响在于( )
A.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B.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学说
C.使人们开阔视野、了解外部世界
D.使人们受到鼓舞,奋起进行斗争
解析:选C。图示书籍是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它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
A.反抗侵略 B.中体西用
C.政治改良 D.全盘西化
解析:选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含义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中国的伦理纲常,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解析:选C。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思想正统,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请回答:
(1)魏源、李鸿章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2)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3)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分析即可。第(2)问要考虑到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第(3)问属开放性问题,但要结合所学内容,要言之成理。
答案:(1)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2)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传统守旧观念,清政府内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学习西方的勇气、胆量、智慧不足等。
一、选择题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解析:选A。本题以中国对西方称呼的变化设题,实际上反映了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对西方了解、认识加深,说明了中国由过去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到逐渐平等、正常地认识西方国家。
2.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三个评论的含义大概是:这一性质的著述人们以前很少看到,它介绍了大量外国的情况,对抵制外国的侵略非常有用。而《海国图志》是魏源所写的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专著,其目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答案为A。
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的思想主张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洪仁玕 B.张之洞
C.严复 D.康有为
解析:选B。题干体现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严复、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张之洞为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意相符,因此选B。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解析:选B。本题以鲁迅的一段材料设题,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理解。抓住材料“‘子曰诗云’也要昌明”,“子曰诗云”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西哲本领”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5.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对哪种思想的评价(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早期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D.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
解析: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选官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与政治制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是人才、学校、科举、官制,由此可以判断。
7.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 )
A.倡导社会变革
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
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解析:选A。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理解为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必须起来自救自强,变革社会,才能摆脱外来压迫,否则落后就要挨打,A项符合要求。
8.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这是维新派的主张,其中的“治之以法”体现了其变革政治制度,变法图强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
(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解析:本题以近代思想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抵抗派(魏源)、洋务派(曾国藩)、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和维新派(梁启超)四个派别的主张、影响等方面的掌握,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四个派别相关史实(主张、实践、影响等)的准确掌握。
答案:(1)人物:林则徐;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主张:材料1:“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2: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3:实行君主立宪;材料4:变法图存。
(3)①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②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同:“君民共主”。
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
“十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林则徐先生的“十无益”,即我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人的根本在孝悌,林则徐的“十无益”也是从孝悌开始扎根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D.引发了社会转型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材料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指南针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了。”马克思称中国的这种位值制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这种位值制是( )
A.二进位值制 B.五进位值制
C.八进位值制 D.十进位值制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被马克思称为中国“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十进位值制。
3.回眸历史,我国古代曾制造出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天文仪器,其中元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 )
A.制成浑仪 B.制造出简仪
C.制成天文望远镜 D.发明珠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浑仪出现在元代之前;天文望远镜是近代西方发明的;珠算是数学成就,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元朝郭守敬研制出简仪,B项正确。
4.“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齐民要术》是贾思勰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当时北方的农牧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写成的,而不是长江流域,故B项表述错误。
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中国在当时作为一个科技中心,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图二所示,我国古代的______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要想做好这类题目,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第一问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问考查的是识图能力,教材上很明确;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政治上:国家统一;经济上:封建经济发达;文化上:科技文化领先。
(2)简仪。
(3)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火药应用于军事,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选择题
1.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以廉价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火药的发明使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解析:选B。四大发明使中国自大,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和文化专制导致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
4.下图是中国古代科技馆网站首页的一部分,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链接,最合适的应是( )
A.浑天仪 B.翻车
C.造纸术 D.数学
解析:选D。浑天仪可列入天文学栏目,翻车可列入机械制造栏目,造纸术可列入四大发明栏目;尚缺少数学栏目。
5.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
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解析:选D。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浑仪”是古代中国创制的天文观测工具,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很明显D项的说法是最接近史实的一种,符合“天文观测工具”这一点,而其他说法则离史实较远。
6.下列对北朝时成书的《齐民要术》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总结了11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②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法 ③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④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北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86~581年,所以①错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因此③错误。故选B。
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B.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清关键词“首开风气”一词,主要是指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农学知识,这是其他农业书籍所没有的。
8.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土地丈量、谷仓容积……”说明注重实用。
二、非选择题
9.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2: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方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材料3: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请回答:
(1)据材料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例,说明当时我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3)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工业革命已进行了七十余年,而中国还在传统科技中徘徊。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3,指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伍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图表中的数量就可以得出领先的科技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地学、农学。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因此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就得到重视和发展。第(2)问从课本上诸多领域(数学、天文、农学等)的发明入手。第(3)问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2)重大发明: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数学:中国是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天文: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浑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农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
(3)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自然经济的制约;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在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下,科学技术研究被知识分子看不起。
中国火器扬威蒙古西征,波兰学者冒死偷画火器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1241年,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这一学派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
B.希腊公民社会地位的提高
C.希腊城邦的兴起
D.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繁荣
解析:选D。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雅典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繁荣,造就了智者学派。
2.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强调“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其实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中即有对这一理念的体现,那么这一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
A.古希腊雅典的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
解析:选A。西方思想史上有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即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者都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雅典的智者运动,故答案选A。
3.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解析:选D。由于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维方式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会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这是最使人担心的。
4.我们常说“多行善事”、“与人为善”、“真善美”,但如何才能达到“善”呢!古希腊有位大哲学家认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这位大哲学家应是( )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现重要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5.“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言。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B.他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
C.他认为神是整个自然界的主宰
D.他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解析:选C。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他还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6.古聪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其章节包括“个人的发展”、“古典的复兴”、“世界和人的发现”、“社会和节庆”等。此书最可能是( )
A.《地理大发现》
B.《科学与启蒙运动》
C.《论自由与代议政治》
D.《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个人的发展”指关注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古典的复兴”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人的发现”指的是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故该书最有可能是D项。
7.观察下图,与图二文学作品的内容相比,图一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 )
图一 图二
A.反对皇权专制 B.反封建礼教
C.反殖民侵略 D.反教会压迫
解析:选D。《红楼梦》主要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B是《红楼梦》的内容,两部作品均没有A、C方面的内容。《十日谈》把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和教士,反对教会的腐朽统治。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8.“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再生”、“复活”,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但其实质却是( )
A.知识分子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
B.古典文学家使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再生与复活
C.资产阶级借古代文化之名宣扬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D.复兴古典文化使之为意大利人服务
解析:选C。文艺复兴表面上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而实际上只是借助古典文化之名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因而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9.翻阅西方思想史,我们会发现“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
解析:选C。题目限定的时间是“宗教改革时代”,首先可排除A、B两项,A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的观点;B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观点;D是罗马教会为树立权威而宣扬的思想,排除;C反映了人们思想自由的愿望,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10.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解析:选C。16世纪前后,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受到教皇为代表的封建宗教的压制,“信仰得救”的思想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11.“□□□□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最恰当的应是( )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解析:选D。从材料中可知该运动已经直接对封建宗教进行批判,而且提倡自由平等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思想,故可知是启蒙运动。
12. 18世纪,欧洲有一位启蒙思想家在他写的一部著作中指出:好的国家制度必须“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他的这一思想后来被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这位思想家应是(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及史实再现能力。启蒙思想家中,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13.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有伏尔泰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之“精神”的实质是 ( )
A.主张上帝至高无上 B.提倡进步和理性
C.实行开明君主制 D.主张天赋人权
解析:选B。伏尔泰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A项是教会的主张,B项是伏尔泰思想的本质,C、D两项只是其思想主张的内容。
14.恩格斯说:“十八世纪是法国人的世纪”。他作出上述论断的最主要依据是( )
A.对外战争开始征服整个欧洲
B.率先进行和完成了工业革命
C.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
D.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选C。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1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并没有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故排除③。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1:
材料2: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三部著作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体现了哪一核心思想?(5分)
(2)材料2中的三部著作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体现了哪一核心思想?(5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图五和图六两部著作的共同主张。(6分)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1和材料2中六部著作的相同点。(4分)
解析: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以上所列著作,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时期的著作体现了理性主义。但无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扩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但受到宗教神学的束缚。当时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以取代基督教文化,只能够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取代基督教文化。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基督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2)原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进步。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3)反对专制主义,反对宗教神权,把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封建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建立法治社会。都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都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都主张实行法治,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设计了蓝图。
(4)都注重了人的价值,宣传人文主义精神;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的产物;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2: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3: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 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塔哥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1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6分)
(2)材料2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其产生与发展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反映,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一要熟记课本基础知识,二要密切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1)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天赋人权。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18~19世纪之交,欧洲音乐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
B.从古典主义音乐向现实主义音乐过渡
C.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实主义音乐过渡
D.从现实主义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过渡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题干时间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是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故选A项。
2.右图是俄罗斯国立芭蕾舞团在北京为中国观众演出的芭蕾舞剧照,产生了巨大轰动,该芭蕾舞曲的作者被誉为“旋律大师”,俄国民族乐派的最杰出代表。他是( )
A.柴可夫斯基
B.威尔第
C.贝多芬
D. 舒伯特
解析:选A。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被誉为“旋律大师”,俄国民族乐派的最杰出代表。威尔第、贝多芬、舒伯特分别是意大利、德意志和奥地利的著名音乐大师。
3.由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巨片《金陵十三钗》于2011年12月15日在全国同步上映。默片时代的时间是( )
A.1925年 B.1925年以前
C.1927年 D.1927年以前
解析:选D。本题是对默片时代时间的考查。因1927年以前全是无声电影,因此电影史上称这个时代为默片时代。
4.他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影像搬上了屏幕,于是电视发明了,他是( )
A.卢米埃尔兄弟 B.格里菲斯
C.贝尔德 D.卓别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选项中A、B、D三项都是对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物,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5.观察下列三幅图片:
请回答:
(1)以上三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都与当今世界哪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有关?他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电视是继电影之后兴起的传播媒介,请举例说明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图片中的历史人物,然后结合其贡献来回答。
答案:(1)图一为卢米埃尔兄弟;图二为卓别林;图三为贝尔德。电影、电视艺术。贡献:图一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无声电影);图二卓别林为“默片时代”的电影表演大师;图三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2)电视的最重要功能是传播资讯。例如: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对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进行播放等。
一、选择题
1.在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之间架起桥梁的音乐大师是( )
A.舒伯特 B.贝多芬
C.李斯特 D.比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贝多芬把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同时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发展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2.2012年为波兰音乐家肖邦诞生202周年。肖邦作品以钢琴曲为主,旋律优美,内容丰富,并带有伤感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特点。下列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与其相似的是( )
①雪莱 ②巴尔扎克 ③拜伦 ④毕加索 ⑤籍里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选D。雪莱和拜伦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籍里柯为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毕加索是西班牙现代派画家。故选D。
3.20世纪60年代,右图的乐队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 )
A.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B.对未来的失望
C.精神颓废
D.勇于进取,敢于创新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盛行摇滚乐,表达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4.20世纪中期以后,序列音乐、具体音乐、电子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古典主义音乐都在乐坛上找到了自己的听众,这说明当今世界音乐发展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是( )
A.古典主义音乐占据主流地位
B.浪漫主义音乐兴起
C.流行音乐独占乐坛
D.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中各种音乐“找到了自己的听众”,这体现了当今乐坛异彩纷呈的特点。
5.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影和电视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初期”及材料对事物的描述可知,促成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媒介是电影和电视。
6.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的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放映者是( )
A.卢米埃尔兄弟 B.格里菲斯
C.卓别林 D.艾维斯·普雷斯利
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95年”和“巴黎”、“人类的第一部电影”等限定词,可以判断这是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电影。
7.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握着一个手杖,鸭子般地出现在银幕上,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当时的世界电影应属于( )
A.彩色电影
B.有声电影
C.多元化艺术电影
D.默片电影
解析:选D。由教材内容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默片电影时代的艺术大师卓别林的银幕经典造型,故D项正确。
8.2012年1月22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冯巩的小品,“大衣哥”的《我要回家》,刘谦的魔术等节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这体现了电视的( )
A.资讯传播功能
B.大众娱乐功能
C.艺术鉴赏功能
D.政论传播功能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涉及的节目,满足了人们娱乐性的需要,这体现了电视的大众娱乐功能。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世纪,音乐界诞生了一位真正的伟人,那就是近代史上的伟大音乐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早年身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理想。贝多芬一生充满了挫折,在创作盛年双耳失聪。生活上也多次失意,他决意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命运挑战。在今天,贝多芬的名字不仅代表了登峰造极的古典音乐,而且是一种崇高理想和追求的象征。
材料2:音乐用自己的音调形象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过程。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可以听到酷烈的战争,威武的进军和胜利,听到革命进行曲的音调和节奏。他的第五交响曲的结尾部分就是如此。
——鲍列夫《美学》
请回答:
(1)贝多芬是哪国人?生活在哪一年代?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
(2)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最欣赏的是贝多芬人生中的哪些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的结合即可,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贝多芬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
答案:(1)德国人。生活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2)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的伟大人物。
(3)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热爱所从事事业的执着精神,热情讴歌资产阶级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世界著名电影节及其奖项
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Academy Awards)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柏林国际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
法国凯撒奖(César Awards)
美国电影金球奖(Golden Globes)
美国电影学会奖(AFI Awards)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国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国金草莓奖(RAZZIE Awards)
美国独立精神奖(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日本《电影旬报》电影奖
Internet电影奖(internet movie awards)
捷克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中国台北电影节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童牛奖
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中国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中国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孙中山一生追求“天下为公”,致力于救国救民。其思想主张中,有利于富国富民的是( )
A.实业救国,限制中小资产阶级
B.创立民国,废除专制
C.发展实业,实行耕者有其田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选D。根据关键信息“富国富民”可知,题目考查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正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2.如图所示为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选C。题干中强调“现实意义”,③④带有排满性质,体现了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排除包含③④的选项即可。
3.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孙文的“三把利剑” (见下图)。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儿完了。关于清末这“三把利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三把利剑”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三把利剑”虽然不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但能够彻底解决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土地问题
D.“三把利剑”推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C。根据图片所提供信息可知“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解析:选C。孙中山的遗嘱“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上指要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故正确答案应为C项。
5.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选C。新三民主义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并非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理论,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6.一位同学在解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问题时写了下列观点,请你指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
A.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解析:选D。D项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评述,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指导。
7.201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生119周年纪念日,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一个农民的儿子,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奇迹。”下图反映的毛泽东创造的“奇迹”是( )
毛泽东在井冈山
A.发动秋收起义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
D.进行“三大改造”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的毛泽东,与之相关的应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8.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24面党旗”标志着“24个春秋”判断,该会议召开于1945年,故C项正确。
9.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选B。从时间发展来看,最符合题意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0.几位同学在评价毛泽东思想时发生了争执,你认为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B.它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思想
C.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
D.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解析:选D。虽然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比较大,但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
11.“推倒三山,三番起伏,三中扭转乾坤,星陨黯三光,三卷雄文垂后世;颁行两制,两地回归,两姓权衡资社,拳伸硬两手,两巡灼见指前程。”这是一副悼念国家领导人的挽联,根据内容判断悼念的对象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解析:选D。材料中“颁行两制”,即实行“一国两制”,“两地回归”即香港、澳门的回归,可以判断是邓小平。
12.《时代》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自1923年创刊以来,从未间断对中国的报道。右图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你认为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
A.他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B.他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美国需要了解他
C.他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他客观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
解析:选A。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向世界。
13.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三民主义
解析:选B。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票证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应源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14.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各级党组织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攻难克险、争创一流、尊重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开路先锋”精神,广泛开展了“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做出新贡献”“争当新型劳动者”的活动。这表明( )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唯一指导思想 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邓小平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①②两项的表述符合材料,也符合事实。③ 错在“唯一”的表述上。④说的是邓小平理论,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15.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引领了中国10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三者在理论创新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坚持( )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辟蹊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从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及其产生的背景来看,他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孙中山手书
材料2: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1中的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作用?(8分)
(2)材料2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4分)
解析: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世界潮流”,其重要思想要结合材料1中图二内容归纳概括,“作用”一问要注意限定语“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第(2)问要依据材料2总结“背景”和“情怀”,“两大理论”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根据教材作答即可;第(3)问属开放性题目,可在不脱离材料的前提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①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潮流。
②思想:三民主义。
③作用: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①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③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17.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012年12月18日是中国改革开放34周年纪念日。201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纪念日。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两位伟大历史人物是分不开的。西方世界也一直关注着它,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于1949年2月,邓小平于1979年1月和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成为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图三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图一、图二两期《时代》周刊的标题中所反映的这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贡献。(6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8分)
(3)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论证你的观点。(6分)
解析:第(1)和第(2)问较为基础。第(3)问关键要抓住“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一信息提示。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和经济成果都没有背离社会主义,而是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①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②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
(2)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