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3 21: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汪珂玉
创作背景:
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过着锦衣玉食的贵公子生活。他于西湖,“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
——(王雨谦《<西湖梦寻>序》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与节奏,并批注。(2分钟)
2.自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与节奏。(2分钟)
3.熟读注释,背诵作者文常及重点字词含义。(3分钟)
全员参与 组长把控好时间

对议:互读课文一遍。(1分钟)
组议:(组长组织,全员参与)
1.总结课文一词多义及“大雪、客、芥”的词类活用。(2分钟)
2.讨论疑惑。(3分钟)
激情展示我最棒

(声音洪亮,面向大家)
我提问、我质疑、我补充、我纠错、我表述
朗读文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板展:节奏划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2处)
2.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2处)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处)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处)
朗读文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于)西湖。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茫茫的。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大雪

(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两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于)此。及(余)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已经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火炉里的酒烧得正沸腾。(两人)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两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我)(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评小结
1.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芥草一样
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2.省略句:
①余住西湖=余住(于)西湖
②拉余同饮=(他们)拉余同饮
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其姓氏,(他们)是金陵人
④客此=客(于)此
⑤见余大喜曰=(他们)见余大喜曰
3.倒装句:①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舟中(两三粒)人而已。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有似相公痴者。
4.判断句:是金陵人。
检二:翻译句子。
检一:整理板书知识点。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故乡遥,何日去。既然天上的明月和遥远的祖国都不能到达,那么请到铁塔附近的这块故土青砖感受祖国大地。
写作背景:
张岱处于明末清初之际,少为纨绔子弟,喜欢奢靡生活,文学素养极高,清军入关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深山,专心著书,回忆往事,抒发亡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1.结合译文,口头翻译课文一遍。
(2分钟)
2.结合阅读提示,反复诵读,感受情感。(3分钟)
3.用“~~~”勾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2分钟)
全员参与 组长把控好时间

组议:(组长组织,全员参与)
1.“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 还是另有深意 (3分钟)
2.讨论疑惑。(3分钟)
激情展示我最棒

(声音洪亮,面向大家)
我提问、我质疑、我补充、我纠错、我表述

1.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例如:我认为“粒”写得好
写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的渺小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照应,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侧面描写)
①运用了环境描写,
②写出了大雪后天寒地冻、天无飞鸟、西湖人迹稀少、万籁俱寂的特点,
③渲染了寂静的气氛,
④烘托了作者孤独的情感。
⑤为下文写作者“独往湖心看雪”作铺垫。
(间接描写)
全景式描写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可谓神来之笔。作者用了近乎小说的笔法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其实,写对方的大喜,也就是写自己的高兴,从而转换了叙述角度,就在尺幅之内生起波澜。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字,见出对方的热情;
“强”字,见出作者的性情率真。
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率性任真的一面。
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高雅志趣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评小结:
艺术特色
1.语言简洁,善用白描
2.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痴”字的含义:
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率性任真的一面。
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高雅志趣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检二:讨论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三方面。
检一:整理板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