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3.2 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3.2 有理数的减法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04 07:08:10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2. 会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直尺、飞机模型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口深3.5米的深井,一只青蛙从井底沿井壁往上爬,第一次爬了0.7米又下滑了0.1米,第二次往上爬了0.42米又下滑了0.15米,第三次往上爬了1.25米又下滑了0.2米,第四次往上爬了0.75米又下滑了0.1米,第五次往上爬了0.65米.
请问小青蛙爬出井了吗?(出示课件2)
(二)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探究有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师问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答案,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4.5+(-3.2)+1.1+(-1.4)
(2)4.5-3.2+1.1-1.4
教师问2:回顾小学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生回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师问3:计算
(-20)+(+3)-(-5)一(+7)(出示课件4)
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我们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
学生回答:(–20)+(+3)+(+5)+(–7)
教师问4:请同学们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5)
(-20)+(3)一(-5)一(+7)
=(-20)+(+3)+(+5)+(-7)
=[(-20)+(-7)]+[(+3)+(+5)]
=(-27)+(+8)
=-19
教师问5:经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教师问6:观察上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解答如下:把减法都转化为加法可以使用运算律,计算会简单些等.
总结点拨:“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如:a+b-c=a+b+(-C).
教师讲解:式子(-20)+(+3)十(+5)+(一7)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例1:计算:(–2)+(+30)–(–15)–(+27) (出示课件8)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方法一:减法变加法
解:原式=(–2)+(+30)+(+15)+(–27) 减法转化成加法
=[(–2)+(–27)]+[(+30)+(+15)]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29)+(+45) 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16
方法二:去括号法(出示课件9)
解:原式=–2+30+15–27 省略括号
=–2–27+(30+15)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2+(–27)+45 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29+45
=16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
(1)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运算;
(2)省略加号和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例2:2021年中国空军在南海进行了军事演习,一架飞机做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 上升4.5千米 下降3.2千米 上升1.1千米 下降1.4千米
记 作 +4.5千米 –3.2千米 +1.1千米 –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 4.5+(–3.2)+1.1+(–1.4)
= (4.5+1.1)+[(–3.2)+(–1.4)]
= 5.6+(–4.6)=1 (千米)
答: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1千米.
例3:动物园在检验成年麦哲伦企鹅的身体状况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称体重. 已知某动物园对6只成年麦哲伦企鹅进行体重检测,以4kg为标准,超过或者不足的千克数分别用正数、负数表示,称重记录如下表所示,求这6只企鹅的总体重. (出示课件14)
编号 1 2 3 4 5 6
差值(kg) –0.08 +0.09 +0.05 –0.05 +0.08 +0.06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15)
解:(–0.08)+(+0.09)+(+0.05)+(–0.05)+(+0.08)+(+0.06)
= [(–0.08)+(+0.08)]+[(–0.5)+0.5]+(0.09+0.06)
= 0.15 (kg)
4×6+0.15=24.15(kg).
答:这6只企鹅的总体重为24.15kg.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7-21)
1. 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气温为2℃,最低气温为–8℃,则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  )
A.10℃ B.6℃
C.–6℃ D.–10℃
2. 下列交换加数的位置的变形中,正确的是( )
A. 1–4+5–4=1–4+4–5
B.
C. 1–2+3–4=2–1+4–3
D. 4.5–1.7–2.5+1=4.5–2.5+1–1.7
3. 计算:6 – (3–5)=_________.
4. 若a= –2,b=3,c= –4 ,则a–(b–c)的值为 ________.
5. –4,–5, +7这三个数的和比这三个数的绝对值的和小________.
6. 计算1–2+3–4+5+ …+99–100=________.
7. 计算:(–7)–(+5)+(–4)–(–10).
8. 某水利勘察队,第一天向上游走了 千米,第二天又向上游走了 千米,第三天向下游走了4.5千米,第四天又向下游走了 千米,试求第四天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什么位置?
参考答案:
1.A
2.D
3.8
4.-9
5.18
6.-50
7. 解:(–7)–(+5)+(–4)–(–10)
= (–7)+(–5)+(–4)+10
= (–16)+10
= –6.
8. 解:设向上游为正,则向下游为负,根据题意得
(千米)
答:第四天勘察队在出发点的上游 千米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1.4.1)28页到31页的相关内容。
知道有理数乘法法则和倒数的定义.
七、课后作业
1、教材24页练习.
2、下表是某水位站记录的潮汛期某河流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上周末的水位恰好达到警戒水位.单位:米).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 0.2 0.81 -0.35 0.13 0.28 -0.36 -0.01
(1)本周哪一天河流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2)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的水位是上升还是下降了?
八、板书设计: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步骤
方法一:减法转化成加法
1. 减法变加法:a+b–c=a+b+(–c);
2.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3. 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方法二:省略括号法
1. 省略括号;2. 同号放一起;3.进行加减运算.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下就本节设计做几点简单说明:
1.在引人新课时,创设了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情境(飞机起飞的上升与下降),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感知、思考与解决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两种解法思路的探讨去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朝着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思路引导,为紧接着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2.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之中,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这是所有混合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让学生尝试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3.在例题中做了适当的处理,首先是把教科书上的两道练习题作为新知应用的例题,让学生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之中,采用的是师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通过适当计算教科书上的例7指出,计算器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第一章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让学生了解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引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直尺、温度计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听说过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吗?
已知抱犊崮某日山下温度为5 ℃,山上温度为–5 ℃,你能列式表示出山上温度与山下温度的温差吗?(出示课件2)
(二)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教师问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小明同学前段时间就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4℃,求这天的温差,可是他不会算,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回答:“我知道-3 ~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但我不知道4-(-3)该怎么算.”
教师问2: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出示课件4)
学生观察温度计后回答:7℃.
教师问3:上面的问题如何用式子表示呢?
学生回答:4-(-3)=7
教师问4:如何计算4-(-3)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想一想: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呢?
学生回答: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问5:再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可以得到:差、减数和被减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差+减数=被减数.
教师讲解: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使x与-3相加等于4.请同学们列出算式是?
学生回答:X+(-3) =4.
教师问6:解方程:X+(-3) =4.
学生回答:因为7+(-3) =4,所以4-(-3) =7,所以x=7
教师问7: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 (-3) =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学生回答:4+(+3) = 7.
教师问8:用彩色粉笔在4-(-3)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请同学们观察4+(+3)=7与4-(-3)=7,你得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4(-3)=4+(+3).
教师问9:用上面的方法考虑:(出示课件5)
  0–(–3)=___,0+(+3)=___;
  1–(–3)=___,1+(+3)=____;
  –5–(–3)=___,–5+(+3)=___.
学生回答:3,3,4,4,-2,-2
教师问10: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0–(–3)= 0+(+3);
  1–(–3)= 1+(+3);
  –5–(–3)=–5+(+3).
教师问11:计算下列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9–8=___; 9+(–8)=____;
15 –7=___; 15+(–7)=____.
学生回答:9–8= 9+(–8);
15 –7=15+(–7).
教师问12:如果把上边的数字改为字母,例如a-(-b)与a+b,这两个式子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回答:相等,即a-(-b)=a+b
教师问13:上边的式子你能语言描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6)
通过上面的探究可得结论
例1:计算:(出示课件7)
(1)(–3)–(–5); (2)0–7; (3)7.2–(–4.8).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1) (–3)–(–5)= (–3)+5=2
(2) 0–7 = 0+(–7) = –7
(3) 7.2–(–4.8) = 7.2+4.8 = 12
总结点拨:(出示课件8)
1. 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步骤:①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将减法运算变为加法运算;②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2. 有理数的减法是有理数加法的逆运算 ,在转化过程中,应注意“两变一不变”,即减法变加法、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被减数不变.
3. 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四种情况:
(1)任意一个数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一个负数,如a-b=a+(-b);
(2)任意一个数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一个正数,如a-(-b)=a+b;
(3)任何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如a-0=a;
(4)0减去 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如0-a=-a.
例2:已知│a│= 5,│b│= 3,且a>0,b<0,
则a–b=_______________.(出示课件11)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析:由│a│= 5,│b│= 3,得a=± 5,b= ±3.
又因为a>0,b<0,所以a= 5,b= –3.
所以a–b=5–(–3)=5+3=8.
答案:8
例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是 8844 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 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出示课件13)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8844 –(–155)
=8844+155
=8999(米)
答:两处高度相差8999米.
例4:某日哈尔滨、长春等五个城市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记录如下表.
城市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北京 大连
最高气温 2 ℃ 3 ℃ 3 ℃ 12 ℃ 6 ℃
最低气温 –12 ℃ –10 ℃ –8 ℃ 2 ℃ –2 ℃
哪个城市的温差最大?哪个城市的温差最小?(出示课件15)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16)
分析:温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首先要根据题意列式,利用法则求解,最后比较大小.
解:哈尔滨的温差为 2–(–12)=2+(+12)=14( ℃ ),
长春的温差为 3–(–10)=3+(+10)=13( ℃ ),
沈阳的温差为 3–(–8)=3+(+8)=11 ( ℃ ),
北京的温差为 12–2=10 ( ℃ ),
大连的温差为 6–(–2)=6+(+2)=8( ℃ ).
答:五个城市中哈尔滨的温差最大,为14 ℃;
大连的温差最小,为8 ℃.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8-23)
1. –3–(–2)的值是(  )
A.–1 B.1 C.5 D.–5
2. 比–1小2的数是(  )
A.3 B.1 C.–2 D.–3
3. 计算:
(1)(+7) –(–4);
(2)(–0.45)–(–0.55);
(3) 0–(–9);
(4) (–4)– 0 ;
(5)(–5)–(+3).
4. 填空:
(1)温度4℃比–6℃高________℃ ;
(2)温度–7℃比–2℃低_________℃ ;
(3)海拔高度–13m比–200m高_______m;
(4)从海拔20m到–40m,下降了______m.
5.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两数的和一定比加数大.( )
(2)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一定比减数大.( )
(3)两数之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
(4)0减去任何数,差都为负数.( )
(5)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差一定是正数.( )
6. 某次法律知识竞赛中规定:抢答题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一题扣10分,问答对一题与答错一题得分相差多少分?
7. 已知|x|=3,|y|=5,且|x–y|=|x|+|y|,求x+y和x–y的值.
参考答案:
1.A 解析:–3–(–2)= –3+2= –1.
2.D 解析:–1–2= –3.
3. 答案:(1)11;(2)0.1;(3)9;(4)–4;(5)–8.
4.(1)10,(2)5,(3)187,(4)60.
5.(1)× 也可能小于加数或等于加数,例如–2+(–3)=–5,–3+0=–3.
(2)× 也可能小于减数或相等,例如–4–10;6–6.
(3)×也可能大于被减数或相等,例如–4–(–10)=6;6–0=6.
(4)×也可能是正数或0,例如0–0=0,0–(–2)=2.
(5)√
6. 解:20–(–10)=20+10=30 (分)
答:答对一题与答错一题相差30分.
7. 解:∵|x–y|=|x|+|y|,
∴x与y异号或x,y中至少有一个为0,
又|x|=3,|y|=5,
∴x=3时,y=–5;x=–3时,y=5.
当x=3,y=–5时,x+y=3+(–5)=–2,x–y=3–(–5)=8;
当x=–3,y=5时,x+y=–3+5=2,x–y=–3–5=–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引进负数后,任意两个有理数都可以求出它们的差,结果可能为正数(大数减去小数),也可能为负数(小数减去大数),还可能为0(相等的两数相减),学习有理数减法,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变”字;(1)改变运算符号──即把减法转化为加法.(2)改变减数的符号──即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这两个“变”要同时进行,而被减数不变.
(五)课前预习
预习下节课(1.3.2)23页到24页的相关内容。
知道知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会算式的读法.
七、课后作业
1、教材23页练习1,2
2、已知有理数a<0,b<0,且|a|>|b|,试判定a-b的符号.
八、板书设计: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九、教学反思:
1.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行探索,法则的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种,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师生的交流对话,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也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2.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学生探索新知的需要,还考虑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练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例题中增加了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间题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另外教师引导(提倡)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意在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或教师启发引导)去寻找一些(如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法则,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