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琥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生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
会写“怒、吼”等15个生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些化石标本,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今天我们学习德国柏吉尔的《琥珀》,琥珀是一种化石,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文中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呢?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琥珀》。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琥珀》,作者柏吉尔,德国人,《乌拉 波拉故事集》、《活动》 、《爱的代价》、《琥珀的故事》等。
2、初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指名学生回答。
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琥珀的形成与松脂球变成化石两个方面;第二部分写这块琥珀被发现以及由此展开的推测。
3、在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词语,对不熟悉的字词重点识记,特别是多音字 “扎”的读音以及生字“餐”的正确写法。
4、再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师作引导,学生4人一小组讨论。
①松脂球的形成,需要抓住一些关键的条件,如“苍蝇”“蜘蛛”“松脂”“夏日”,并说一说这些条件的推测依据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琥珀的样子、琥珀的形成过程来说。
作者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很细致,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描写小苍蝇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文中的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描写小苍蝇,句中的动词“展开”“穿过”“飞进”“掸掸”“拂拭”等动词描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形象。
②再引导学生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如“一个夏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又是几千年”,这些语句,写出了时间的久远。
③地壳运动。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5、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琥珀被发现的段落。第13至17自然段。通过渔民赤脚的孩子在海边的一踩一挖,渔民的一接一看,父子间的一问一答,写出了琥珀的发现、识别。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回答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琥珀的样子:透明的,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
琥珀的价值: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三、精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默读课文,4人一小组,合作讨论,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①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出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琥珀的样子,然后根据两只小虫在琥珀里的情形,推测当时地球上存在的生物、植物种类,并据此推断它们的生活环境。
②为什么能够推测出这是“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呢”?
因为松脂,变成松脂球,再又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③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件化石作品,同学们结合《琥珀》一文的写作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字数150左右。写完后再班上交流,教师点评。
五、教师小结
《琥珀》一文中,作者将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自然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中,把形成这块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使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让学生增长见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琥珀》一文的生字、词语3遍。
2、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
七、板书设计
琥珀
德国 柏吉尔
琥珀形成的条件:松脂、苍蝇、蜘蛛、夏日
培养科学兴趣、激发想象力、
琥珀形成的过程:上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