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光现象 单元测试(Word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光现象 单元测试(Word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03 20: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所示情景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2.如所示,小华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能看到的全身像是中的(  )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关于诗中描绘的场景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
A.荷花在水中的像比荷花小一些 B.水越深像就越远
C.蜻蜓无法在水中成像 D.水面相当于平面镜
4.一些星级宾馆的大门很奇怪,当有人站在门前时,门便自动开启;当人远离大门后,门又自动闭合.如所示,仔细观察这种门可以发现,门的上方有一类似盒子的装置——红外线接收器.对于这种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智能门,当猫、狗之类的动物在门前时,门不会开启
B.这是一种防盗门,当小偷在门前时,门不会开启
C.这是一种红外感应门,即使门前放一块发热的物体,门也会自动开启
D.这是一种遥控门,由门旁的保安人员人工控制它的开与关
5.如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壁上的小镜子,这时在人眼位置观察被照射部分( )
A.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
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
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紫外线特性的是( )
A.化学作用强,使照相底片感光 B.可以杀菌消毒
C.有荧光效应,可以鉴别钞票 D.有热效应,可以传递热量
7.对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B.“水中倒影”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C.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D.新冠疫情期间使用的红外测温仪是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温度测量
8.如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9.如所示,一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入射光方向不变,将平面镜绕点O顺时针旋转10°,则旋转后的(  )
A.入射角是2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50°
C.反射角是40° 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20°
10.如所示,若要让反射光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11.为了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成因,小明设计用开有菱形孔(边长约为5 cm)的卡片甲正对太阳光,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卡片甲上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如所示),观察距卡片60 cm且与甲平行放置的光屏上光斑的变化情况.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光斑的形状始终与孔的形状相同,且亮度不变
B.光斑的形状始终与孔的形状相同,且亮度逐渐变暗
C.光斑未变成圆形前,其亮度逐渐变暗,变成圆形后亮度几乎不变
D.光斑未变成圆形前,其大小逐渐变小,变成圆形后,其大小不变
12.如所示,平面镜和长为10 cm的细铅笔均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5 cm,则(  )
A.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
B.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 cm,铅笔像的位置不变
C.为使铅笔在平面镜中成完整的像,平面镜应至少高10 cm
D.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速度.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运动会上赛跑时,计时裁判总是________(选填“看到发令枪冒烟”或“听到枪声”)就计时.
14.如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如果我们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________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得比较明显;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玻璃片,发现光屏上只出现蓝色光带,则玻璃片的颜色是________色的.
15.如所示是我国研制的用于探索宇宙的“天眼”,它是利用凹面镜对光有____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理收集宇宙天体发出的光和电波的.凹面镜在反射光时______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6.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在学习或工作用的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其作用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_.(前两空均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将光尽量集中照到需要照射的地方,因此灯罩内表面应尽量________.
17.如所示,学校的水平地面上竖直立着一根木杆AB,一天中,木杆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是变化的.上午,木杆的影子是图中的__________(选填“AM”或“AN”);当影子最短时,影子所在的位置恰好在__________(选填“南北”或“东西”)方向.
18.小明想用一块平面镜使与水平面成3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所示),则平面镜的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__(填锐角).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动,将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解答题(共34分)
19.(2分)如所示,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0.(2分)如所示,请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1.(2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中画出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的反射光线.
22.(10分)小阳利用如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A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A和B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蜡烛B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____________(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4)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阳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_______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__________像.
23.(8分)如所示是小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薄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也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点燃蜡烛A,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军解决上述问题后,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为证实上述成像特点的可靠性,小军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0分)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华想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甲所示,她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保持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观察烛焰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实验时,可以看到烛焰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比较实验结果小华发现,烛焰所成的像完全相同,说明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为进一步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请在图乙中作出烛焰在光屏上成像的光路图.
(4)如果保持小孔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小孔方向靠近,所成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1.D  镜中演员的像和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B不符合题意;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反射自然界的光,故C不符合题意;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2.C
3.D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荷花在水中的像与荷花大小相同,荷花距离水面越远,像就越远,与水的深度无关,蜻蜓可以在水中成像,故ABC错误,D正确.
4.C
5.D  手电筒发出的光斜射在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照在墙上发生漫反射.由于从镜面反射出来的光不能进入人的眼睛,使人感觉镜面是黑的(暗的),而墙上有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使人感觉墙面比镜子的表面要亮,所以选项D正确.
6.D  紫外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化学作用强,能使照相底片感光或鉴别指纹等;二是荧光效应,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例如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在可见光下肉眼看不见,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三是具有生理作用,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变得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四是能杀菌消毒.
7.C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故B正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不管是远离平面镜还是面镜,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会改变,故C错误.红外测温仪能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然后经过转换,可以显示温度,故D正确.
8.D  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M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的光线会沿OB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乙能看到甲.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9.D  因为原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当镜面以O为轴顺时针转动10°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变为30°+10°=40°,所以入射角为90°-40°=50°,反射角=入射角=50°,故ABC错误;原来入射角为90°-30°=60°,原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60°=120°,现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50°+50°=100°;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0°,故D正确.
10.B  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后,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射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射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11.D  孔较大时,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孔变小时,光斑变小,进入孔中的光线变少,但光斑大小和进入孔中的光线是等比例减小的,所以光斑亮度不变,故A、B、C错误.孔逐渐减小,小到一定程度时,光斑呈圆形,是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像的大小与太阳到小孔的距离、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圆形光斑大小不变,但由于孔变小了,进光量少了,光斑变暗,故D正确.
12.D  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铅笔不动,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像的位置不变,故A错误;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 cm,铅笔的像也水平向右移动10 cm,故B错误;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平面镜的高度无关,故C错误;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铅笔与平面镜平行,则像与平面镜也是平行的,所以铅笔与它的像平行,故D正确.
13.3×108 小于 看到发令枪冒烟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则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这个速度.(2)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则光从起点传到终点时所用时间要短得多,故以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要准确一些.
14.色散 B 蓝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图中三棱镜反放,其中B处为红光,A处为紫光,B外侧是红外线.因为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所以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B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得比较明显;透明物体可以让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透过,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蓝色玻璃,蓝玻璃是透明的,只能透过蓝光,所以玻璃片的颜色是蓝色的.
15.会聚 遵循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天眼”利用该原理收集宇宙天体发出的光和电波;凹面镜在反射光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6.漫反射 镜面反射 光滑
17.AN 南北  (1)由图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午,太阳在东方,太阳光照射到AB上,在AB的西边出现影子,则木杆的影子是图中的AN;(2)当影子最短时,太阳在正南方,是正午,影子在正北方,影子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南北方向.
18.60° 变小 
19.如图所示
20.如图所示
21.如图所示
22.(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相等
(3)不动
(4)相等
(5)不透过 虚
23.(1)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3)虚
(4)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B的位置进行实验
24.(1)倒立 实像 
(2)无关
(3)如图所示
(4)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