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适应现象。
2.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2.通过“雷鸟”跨学科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意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难点: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跨学科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复习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形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里千姿百态的生物都在各自适应的环境中生存。“如果环境改变了,生物能否适应呢”,观察桦尺蛾体色变化调查图片分析,这是什么原因? 出示长颈鹿进化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种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回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出示蝗虫、虎、毒蛾幼虫、金环蛇、枯叶蝶、尺蠖图片,请学生: 快速找一找其中的动物? 它们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或从外形适应环境条件的角度来看,每一列动物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得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 设疑:植物界有没有拟态现象? 投影:生石花、蜂兰等图片 设疑: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能使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那么如此鲜艳的体色是否也是对环境的适应? 总结: 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体现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环境相适应。说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这些奇妙的适应性对自身 有何意义? 注意: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只是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比较奇妙的一些现象,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生物,都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这些生物很“聪明”,思考 对人的启示。 毒蛾幼虫、金环蛇易识别,其余不易 思考讨论,从图中寻找特征并叙述,体会它们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要么隐藏,要么警告,目的避敌和捕食,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学生交流讨论。 迷彩服、潜艇、飞机、警示标识。 通过学习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感受生物适应方式的多样与奇妙。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树立安全保护意识,珍惜生命。 感受适应对生物的意义。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这种适应性是不是绝对不变呢? (1)阅读“信息库”(爱“打扮”的雷鸟。【思考】雷鸟能否总是适应环境? (2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探求适应的相对性的原因。 (3)再列举熊猫适应相对性例子。 爱“打扮”的雷鸟跨学科: 引发进一步思考,通过阅读分析,得出“适应具有相对性” 分析相对性形成的原因。 关注生物生存的环境。 得出:生物能适应环境,但只是相对适应,懂得关注生物的生存环境。
小结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今,由于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出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对此,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学生聆听并思考 回顾所学
作业 随堂练习,练习册。 学生完成。
五、板书
第五章 生态系统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1)保护色
(2)警戒色
(3)拟态
3.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六、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教学难点是: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比较。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分清楚三者的不同,但对于概念关键词的提炼,教师还需注意,比如:保护色,强调周围环境的优势色;拟态,强调静止状态下的形态,警戒色,强调这个“色”不止包括颜色,还有气味(黄鼠狼遇到危险会释放臭味)、声音(响尾蛇遇到危险会激烈的摇动摇尾,发出嘶嘶的响声来警告敌人)等。另外,注意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笔记,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