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高一上学期同步作业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2春 浉河区校级月考)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诸侯之间的外交辞令中,“父”被用于年龄较低贵族对年龄较长贵族的称呼。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这是“父”的进一步泛化。这种变化( )
A.体现了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
B.表明礼乐制延伸至底层
C.说明社会宗族推进社会变革
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
2.(2022 湖北模拟)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
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3.(2022春 淮安区期中)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等翻土工具;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犁耕出现,且耕犁技术不断进步。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 )
A.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B.小农经济产生并迅速发展
C.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D.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4.(2022 皇姑区校级模拟)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 )
A.分封制度的推行 B.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
C.国家王权的加强 D.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
5.(2022春 阎良区校级期中)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据此可推知,井田制的推行(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客观上加强了周王权威
D.反映了土地公有制的瓦解
6.(2022 泰安模拟)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7.(2022春 船山区校级期中)“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8.(2021秋 宁德期末)如图所示考古资料可用于说明( )
A.天然海贝是最早的货币 B.金属铸币应起源于商代
C.铸造技术较之前代发达 D.商代商业交换有所发展
9.(2022 五华区校级模拟)《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 )
A.实行“工商食官” B.城市经济有所发展
C.市场管理完善 D.商品交易受到限制
10.(2022春 湖南期中)图1、图2所示为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据此可知,与翻车相比,筒车的优势在于( )
A.灌溉与排涝相结合 B.扩大了灌溉的范围
C.解放了劳动力资源 D.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11.(2022 汕头三模)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而且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
A.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B.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C.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D.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12.(2022春 杞县校级月考)据《礼记 王制》记载,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和臣子的宫室、车骑、礼仪等存在很大差别,这被称为“命数”。“命数”基本上按爵位和职位区分,上公九命,三公为八命,侯伯、王之卿、子男、王之大夫分别为七命、六
命、五命和四命。由此可见,周代的“命数”( )
A.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C.削弱了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管控
D.彰显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
13.(2022春 芝罘区校级月考)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具有明确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大夫祭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等。这表明西周( )
A.礼仪秩序体现出混乱局面
B.宗教仪式盛行
C.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
D.拜神观念削弱
14.(2022 曲靖模拟)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15.(2021秋 虎林市校级期末)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开始出现社会分工 B.社会出现等级分化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已出现奴隶制国家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6.(2021秋 河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周文王联合周围的许多诸侯国和部族灭商建周。为了笼络前朝遗民,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为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周统治者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有权将封地内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同时,各诸侯必须服从、臣服于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在周天子需要时调集自己的军队供周天子差遣。这样以分封制为基础,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材料二 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大国都已设有县。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秦统一后,郡县制开始推行到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川宝《探寻“封邦建国”到郡县制的演变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县”的特点,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推行“县”制的原因。
2022--2023高一上学期同步作业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2春 浉河区校级月考)周王室与同姓诸侯或同姓诸侯之间的外交辞令中,“父”被用于年龄较低贵族对年龄较长贵族的称呼。战国之后,将“父”与“兄”“老”“师”等词连缀,用于非血缘关系的长辈,这是“父”的进一步泛化。这种变化( )
A.体现了儒家伦理体系的内涵
B.表明礼乐制延伸至底层
C.说明社会宗族推进社会变革
D.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理解“父”称谓泛化的含义,结合宗法制的影响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父”称谓泛化是古人以血缘政治的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关系“血缘化”的尝试和结果。“父”称谓的泛化加强了非亲属成员或组织之间的联系,这种泛化扩大了社会阶层的认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故D项正确;
儒家伦理体系在西汉时才建立,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父”称谓泛化的推动力量,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2 湖北模拟)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
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商周时期治国理念的变化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殷商到西周的治国思想由“天命神授”到“明德”“慎罚”,这反映出西周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当时还没有产生,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了殷商到西周的治国思想由“天命神授”向“明德”“慎罚”转变,不能就此得出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故B项错误;
先秦时期政治的特征之一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并没有出现背离,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治国理念,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2春 淮安区期中)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等翻土工具;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犁耕出现,且耕犁技术不断进步。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 )
A.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B.小农经济产生并迅速发展
C.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D.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考生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解答】从“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这表明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故A正确;
小农经济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B;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是在汉代,故排除C;
在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4.(2022 皇姑区校级模拟)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 )
A.分封制度的推行 B.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
C.国家王权的加强 D.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
【分析】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提及的商朝加强国家王权的掌握。
【解答】依据所学,贡品为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的物品;依据材料,各部落向王室缴纳的贡品呈现增多趋势,体现出各方部落对殷商王室的畏惧;商王占卜也是神化王权的体现,C项正确;
分封制度的大规模推行是在西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
B项的“皇权”表述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对方国的控制情况,D项与材料的后半部分不相吻合。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中提及的商朝加强国家王权的解读分析能力和对选项的辨识区别能力。
5.(2022春 阎良区校级期中)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据此可推知,井田制的推行(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客观上加强了周王权威
D.反映了土地公有制的瓦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需要结合井田制的内容来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土地权归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即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以周王为代表的国家拥有最高产权,个人不得买卖,这一制度的推行客观上加强了周王权威,故C正确;
在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故排除A;
土地兼并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社会现象,故排除B;
土地公有制的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2022 泰安模拟)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排除A项;
农业改革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无关,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科学的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2春 船山区校级期中)“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体现的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正确理解掌握。
【解答】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描述可知,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体现的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正确解读分析能力。
8.(2021秋 宁德期末)如图所示考古资料可用于说明( )
A.天然海贝是最早的货币 B.金属铸币应起源于商代
C.铸造技术较之前代发达 D.商代商业交换有所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商业,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的铜铸贝是当时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说明的是商代商业交换有所发展,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天然海贝,排除A项;
材料无法得出金属铸币应起源于商代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铸造技术的比较,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2 五华区校级模拟)《周礼》关于西周都城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材料反映出,当时西周( )
A.实行“工商食官” B.城市经济有所发展
C.市场管理完善 D.商品交易受到限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经济,要求学生结合西周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西周出现了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说明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员和管理市场的规则,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周工商业由政府控制,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具体数据的比较,无法体现生产管理“完善”,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市场交易有相应的规则,并不是限制商品交易,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2春 湖南期中)图1、图2所示为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据此可知,与翻车相比,筒车的优势在于( )
A.灌溉与排涝相结合 B.扩大了灌溉的范围
C.解放了劳动力资源 D.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翻车和筒车的特点分析筒车的优势。
【解答】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图1反映的是翻车,主要是利用人力进行灌溉;图2反映的是筒车,筒车利用水利进行灌溉,因此筒车的优势主要是解放了劳动力资源,故C项正确;
翻车和筒车都具有灌溉与排涝相结合的特点,都扩大了灌溉的范围,故AB两项错误;
翻车和筒车都没有摆脱地理条件限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筒车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 汕头三模)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布地域,而且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
A.夏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B.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C.商朝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D.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考生需要结合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来回答。
【解答】从材料中的“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骨刻辞、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辞,在卜骨材质和字符等方面的特征上都形成承接关系”可以看出,商代的甲骨文与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骨刻字符有继承关系,这一发现可以用来印证早期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故B正确;
这些骨刻字符并没有证明夏朝存在,故排除A;
材料内容与商朝政治无关,故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时间上的继承,而不是地域交流,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2022春 杞县校级月考)据《礼记 王制》记载,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和臣子的宫室、车骑、礼仪等存在很大差别,这被称为“命数”。“命数”基本上按爵位和职位区分,上公九命,三公为八命,侯伯、王之卿、子男、王之大夫分别为七命、六
命、五命和四命。由此可见,周代的“命数”( )
A.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C.削弱了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管控
D.彰显了周天子的统治权威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周代的“命数”的表现,结合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和关系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周代的“命数”体现了分封制下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维持严格等级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因此周代的“命数”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
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故B项错误;
严格等级秩序有利于维护贵族的利益,不会削弱贵族对地方的政治管控,故C项错误;
材料与彰显周天子的统治权威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2春 芝罘区校级月考)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具有明确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大夫祭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等。这表明西周( )
A.礼仪秩序体现出混乱局面
B.宗教仪式盛行
C.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
D.拜神观念削弱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考生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及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不同的阶层在祭祀上也存在差别,这说明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C项正确;
“混乱局面”无法体现,排除A项;
祭礼活动体现的是政治等级性,并不能说明宗教仪式盛行和拜神观念削弱,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2 曲靖模拟)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如太公在齐国“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伯禽受封治鲁,则“变其俗、革其礼”,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纳周边部族立国开疆。周代分封( )
A.创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认同
D.明确了君臣间的政治隶属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考生掌握分封制的影响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肯定了周朝实行分封制的积极影响,地方诸侯有权采取适宜的民族政策和经济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C项正确;
家天下开始的标志是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
分封制是间接管理地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2021秋 虎林市校级期末)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开始出现社会分工 B.社会出现等级分化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已出现奴隶制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分析得出社会出现等级分化。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故A错误。
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故C错误。
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政治经济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6.(2021秋 河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周文王联合周围的许多诸侯国和部族灭商建周。为了笼络前朝遗民,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为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周统治者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有权将封地内的土地和居民再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同时,各诸侯必须服从、臣服于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在周天子需要时调集自己的军队供周天子差遣。这样以分封制为基础,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材料二 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大国都已设有县。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这些县里的贵族和“国人”都被编制成军队,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秦统一后,郡县制开始推行到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川宝《探寻“封邦建国”到郡县制的演变的奥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县”的特点,并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推行“县”制的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和影响,依据材料“为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县”的特点和推行“县”制的原因,依据材料“县最早设在这些大国的边境地区,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解答】(1)对象:依据材料“了防止叛乱发生,他分封的主要是同姓贵族”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同姓贵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作用:依据材料“这样以分封制为基础,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2)特点:依据材料“,诸侯往往在征战中灭掉一个小国,就在原来的行政区内设县。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最初设在边境地区,体现边防的性质;依据材料“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长官“长官”是军队统帅。原因:依据材料“因此县是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地区,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这时的县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管辖;依据材料“军队的长官也就是县的长官,叫作‘县尹’,或者尊称为‘县公’,就是一个县军队的统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加强军事力量。
故答案为:
(1)对象:同姓贵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作用: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2)特点:最初设在边境地区,体现边防的性质;长官“长官”是军队统帅。原因: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管辖,加强军事力量。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就也不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7/3 20:34:59;用户:组卷65;邮箱:zyb065@;学号:4141902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