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买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白牡丹》《问刘十九》《宫词》孤山寺北贾亭西
这句点明诗人春游地点:
从孤山寺、贾亭一带出发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句诗人的视角: 远望湖面首 联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尾 联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内容总结: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行孤山寺白沙堤春喜悦 两句中的短语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像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对仗要求:想一想?文中哪几联诗句使用了对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试一试:你能背诵一首描写春(夏、秋或冬)的绝句或律诗吗?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一首词中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词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悠然自得中,充满了山林之乐。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注释】潋滟(liàn yàn):水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形容雨中烟雾迷漫。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 论是晴天或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示出她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西施的 形象之美,令人向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精忠报国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自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岳王庙雷峰塔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 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修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 ,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 南屏山上 。雷峰塔登 飞 来 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王安石登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登飞来峰景:塔高千寻——目睹之景(正面描写)
鸡鸣日升——传闻之景(侧面描写)
象征美好的政治前程情:
浮云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 ——政治的最高决策层
进取精神:
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理:登高望远 寓情于景 寓理于景 写作特点: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 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江苏南通2005登飞来峰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浙江金华2006登飞来峰
①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四川广安2011登飞来峰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