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复习: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复习: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04 07: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形式逻辑根据论据与论题之间的关系,将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两类。论据和论题之间有必然关系,是演绎论证。论据和论题之间只有或然关系,是归纳论证。演绎论证主要包括三段论和选言、假言等推理论证;归纳论证主要包括枚举法、类比法和因果论证法。
也就是说,在逻辑推理中,比喻不是论证方法,类比才是论证方法,而且是很不可靠的论证方法。有一句俗语 “天无二日,世无二主”,这就是类比论证,但实际上,我们无法根据天无二日这种自然现象推导出世无二主的结论来。最可靠的归纳论证是因果论证。
但是,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习惯将运用比喻讲道理的方法称作比喻论证。而且在实际说理过程中屡见不鲜,如孟子的“挟泰山而超北海”,如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如果要运用比喻论证,必须让这个本体的多个比喻义中的某个义项,对准作文试题材料蕴含的旨意,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形象说理的目的。
——冯渊《高中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训练》
一、何谓“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借助于打比方,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的论证方法。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荀子的《劝学》,鲁迅的《拿来主义》都是运用比喻论证的经典文本。
二、何谓“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指运用此已知对象与彼拟知对象作属性比较,当此已知对象与彼拟知对象有相当多的属性相同或相似时,可以进一步推断两者在上述已知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之外,还能够把已知对象其他属性推移及拟知对象,从而判定拟知对象亦有此属性。
再简要概括之:类比思维就是根据已知对象与拟知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论拟知对象与已知对象在其他一些属性上亦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
用符号清晰表示如下:
已知对象有属性a、b、C、d,
拟知对象有属性a、b、C,
可以判定,拟知对象有属性d。
二、何谓“类比论证”
当然,以已知对象和拟知对象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为根据,从而将已知对象其他属性推移及拟知对象的“推移属性”并非必然如此。这种“推移属性”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尽管如此,这种类比思维仍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比如,人们比较了牛黄和珍珠的形成过程。
牛胆有结石,并以结石为核继续分泌汁液形成贵重药材牛黄。河蚌体内进人异物,并以异物为核继续分泌汁液形成珍珠。人们已经成功在河蚌体内植人某种异物培育出人工珍珠。根据牛黄与珍珠形成过程的相似,以及人工育珠的成功,人们推及在牛胆内植人异物,培育人工牛黄,经过反复实验、研究,也取得成功。人工牛黄培育成功就是类比思维的启示。
三、“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第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其比拟的相似点来说,只有一个,不存在一个以上比拟的相似点的实例;类比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比较类推的相似点,则不限于一个。比喻中如果有几个喻体,那么这些喻体只分别与本体有比拟的相似点,没有共同的比拟的相似点。
第二,比喻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比喻,比如“他像一个人。”这就不是比喻句。而类比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事物在整体上可以是相同的。
第三,比喻只能依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进行比拟,而类比在依据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进行充分比较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相异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主体事物的某些性质有甚于客体事物相应的某些性质的结论。
第四,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也就是说,类比论证有一个推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类比属于逻辑范畴。
四、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2.为了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喻体的含义在一篇文章中要保持前后一致。
比如《劝学》全篇很多喻体,但大部分喻体的意义都是指向“学习”,全文都在论证“学不可已”的道理。
比如《拿来主义》将“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只有益,毫无害;“鸦片”比喻可有用也可产生害处的文化遗产,这就要合理使用,切不可以弊遮益;“烟枪和烟灯”比喻曾经让我们吃尽苦头的文化遗产,它是遗产中的糟粕,可以作为我们的反面教材存放一部分,其余统统销毁;“姨太太”比喻那些遗产中的糟粕,没有给我们造成影响,我们明明知道其危害,可以遣散、销毁的糟粕。这些比喻就很贴切自然,让说理更生动形象。
1.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喻要恰如其分。喻体与要阐释的道理联系要紧密,不能牵强附会。
四、如何运用“比喻论证”
在审题时,我们要认真审察材料可能具有哪些含义,要将材料中蕴涵的某种含义与作文的观点完全对准,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这一个”含义进行阐释。如果取舍失当,不但不能证明论点,还会使行文思路混乱。如果随意引用例子,比喻论证不贴切,或是以大而化之的母题覆盖作文题的独特个性,会大大削弱行文的逻辑力量。
3.我们选择的喻体可能会让读者产生其它的寓意联想,尽可能将其他的比喻义排除在讨论的主题之外,保持喻证方向的准确和唯一。
五、范文示例
“文化自信”三喻
人民日报
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440亿元票房堪称奇迹……
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