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故乡》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6 16: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我解读】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选自《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细读小说文本,品味故乡中的景与人,感悟故乡中的情与理,我们解读到《故乡》中作者所表达的个中滋味:苦中带点甜。
乡情之味
故乡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牵动着游子那温柔的思乡之心。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美好、纯真、生机勃勃,令人无限回味,充满无限眷念,定格在脑海,萦绕在心头。可是现实中的故乡是那么的衰败、萧索、荒凉、了无生气。开头故乡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时间,更是衬托作者的悲凉之情,为下文人物的悲惨命运作铺垫。景物色彩对比鲜明,现实中的故乡是“苍黄、阴晦、枯草、深黛”,不是“深蓝、金黄、碧绿”的;写景用词准确传神,“横、抖、挂”值得细细咀嚼。作者心情很矛盾,很苦闷。既有对现实故乡的失望、怅惘,更有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留恋与希望理想中的故乡是甜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故乡现实的恨之深正是作者对故乡的爱之深啊!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中,我们也能真切地体味到鲁迅那份永恒的乡情,在鲁迅眼中的“月”永远是“故乡明”。
人物之味
小说是写人的艺术。《故乡》最大的特点是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对比与白描手法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巧用插叙,回忆了少年闰土与杨二嫂的生活。二十年前,故乡人物的印象是那样“甜美”的;二十年后,故乡人物的命运又是那样的“辛苦”。闰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是外貌、神态、语言的改变,更有内心思想的变化,让作者悲凉与震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力量,只有把自己封闭起来,把希望寄托个神灵,成了一个“空壳”,“辛苦麻木而生活”。是什么原因呢?是那个“吃人的社会”,封建迷信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不仅闰土是这个“病态社会”的病人,杨二嫂也成了病人,由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规矩本分的人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辛苦恣睢而生活”,是一个可恨、可笑但有可怜,令人同情的人。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虽然故乡人变得陌生了,不值得留恋了,但是作者笔间既流露着对故乡人物的美好回忆,还有深深同情、殷殷期望。
人生之味
“我”虽然辛苦,但不沉沦,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在不断进行着苦苦的人生追求与奋斗。“我”在文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有着鲁迅的影子。文中“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其中“路”不仅是现实中走的路,更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走,对新生活的内涵还不清楚,只是不要像闰土、杨二嫂、“我”现在的生活,要开创新的生活,不满足现状,进行着苦苦的人生哲理思索。路在何方?“我”的希望在哪?病态的故乡的人物救治的良方在哪?作者内心很苦闷。“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表达出“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迷茫、痛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及希望“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看出“我”没有放弃,喊出了声如洪钟的呐喊:号召人们去奋斗,对未来充满执着的追求与美好的憧憬,走出一条人生新路!犹如《药》结尾的花圈一样,给人一道亮光与希望,可以看出鲁迅积极的人生哲理追求,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本文语言的精练、传神、含蓄,富含哲理。比喻修辞的运用贴切形象,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用圆规写出杨二嫂外貌的特征;用词准确,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中“迎”形象地表达了母亲盼子的急切心情,一个“飞”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语言含蓄,如闰土的一声“老爷!……”一个感叹号与省略号,隐含多少内心的话与情感,说不出来,值得我们读者好好想象与品味。
【我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并理清故事情节。
2.演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品味作者故乡情结。
3. 品读课文,发现小说写作美点,感受作者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演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品味作者故乡情结。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发现小说写作美点,感受作者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演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并理清故事情节。2.演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品味作者故乡情结。
课前预习
(一)我的资料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①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我的积累
(1)我了解的鲁迅(自主编写资料卡片)(2)我掌握的背景(自主查阅资料整理)
(3)我摘抄的词句(提示:生字词不少于10个,好句不少于5句)  
(三)我的思考
(1)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谈谈你的理由。(方法指导:①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②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2)请用简练的语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围绕着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过程。(方法指导:①结合课文标题  ②抓住人物、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 )
(3)认真阅读课文,谈谈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疑惑或感受,请你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故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啊,古往今来,令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唱出心中的惆怅与思念,大家能说一说吗,列举“思乡”的诗文名句?(学生列举思乡名句)是啊,鲁迅在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又见到听到感受到了故乡的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鲁迅小说独特的魅力!
二、预习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案批改情况进行纠错,如小说的情节与主人公等,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解疑答问。
三、我看故乡,我品味
(以鲁迅的名言导入: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1.自读课文,请找出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进行朗读指导。
示范:“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阴晦、呜呜、冷风、 苍黄、萧索、荒”等词写出了现实中故乡的衰败凄凉,特别一个“横”字,“横”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从而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读时语调深沉,语速缓慢,突出 “阴晦、呜呜、冷风、 苍黄、萧索、荒、横”音节重音及悲凉的心情。
(设计意图:找出描写故乡的句子,说说怎么读,说说这样读的理解。读出故乡的变化,通过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探究:作者对故乡的故乡情结真的变化了吗?结合鲁迅作品谈谈。
明确:故乡的景变了,让人无法接受,其实不过是作者阅历的增加,现实的痛苦,家乡人的变化,让他的心境无法不悲凉起来,有失望与怅惘。作者更加怀念记忆中的故乡,也更加憧憬未来的故乡会变得美好。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中,我们体验到永远不变的是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眷念。
(设计意图:作者的“悲凉”、“不怎么留恋”,不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切表达,要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的内心,读懂作者对故乡的憧憬与眷念。)
四、我演人物,我说话
你最喜欢演哪位人物,结合有关句子描写,以“我是 ,我想说, ”句式进行角色演读,说出心里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示范:我是少年闰土,我想说我是一位机智勇敢的男孩,本领可大呢,不信,请看“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
我是这样读的:“捏”、“刺”动词重音处理。读时可用童声,语调轻快,对“你听、啦啦、轻轻地”等词语适当语音延长。
(设计意图:假设我是杨二嫂、“迅哥儿”、水生、宏儿……,通过这项学习活动,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注重个性的解读,说出心里话,感受人物的性格。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让我们看清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人际关系的冷漠,思想的麻木愚昧,读出我们应该怎么生活。)
五、我是鲁迅,我续写
宏儿与水生今天相见了,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此情此景此人。(不少于100字,注重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抓住人物细节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鲁迅小说的写法,细致入微而个性鲜明地刻画人物,力求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
六、布置作业 描写你儿时的伙伴,仔细观察现在与过去的变化,运用对比,进行多角度状其貌,绘其神(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读课文,发现小说写作美点,感受作者人生追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我们与他们真心交流,慢慢地读懂了他们,但我们更要读懂作者,读懂人生。
二、我读鲁迅,我理解
文章中的“我”,不仅是一位线索人物,更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是体现了作者鲁迅的内心矛盾与追求,你能读懂了作者的人生呢
示范:“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看出鲁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富含哲理,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我”的心理描写句子,学生精读,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读懂作者。)
三、我来品读,我发现
鲁迅的《故乡》值得我们好好品读,一代大师,把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究竟有着怎样的写作技巧呢?你有哪些独到的发现呢?结合句子谈谈。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 1.善用对比。 2.巧用插叙。 3.白描等人物描写手法。4.语言精练含蓄,富有哲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读文本,以品促读,读品结合。联系具体的句子段落,学习鲁迅怎样写人,怎样构思,怎样组织语言,不做架空分析,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自己的心得。)
四、我要希望,我创作 以“希望”为开头写两个句子。(提示:选用恰切的比喻表达对希望的理解,注重个性的抒发,读出自己,以形成一首哲理诗。)
五、学生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或者疑问,并对文章进行总的欣赏与评价,不超过80字。
(课堂赠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最后三节。2.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举办一次“走近鲁迅”读书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