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给水覆盖,水以不同水体分布在各处,淡水资源中占比例最大的是( )
A.海洋水 B.河流水 C.湖泊水 D.冰川和永久积雪
2.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B.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C.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之间
D.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2018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部确立该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 B.使用共享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C.开发利用各种清洁能源 D.大量使用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
4.看世界水储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上图所示的水圈的各种水体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水体类型分别是:
A、 ,B、 ,
C、 ,E、 ;
(2)在上述各种水体中, 为水圈的主体, 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3)在图中F所代表的各种水体中,数量最多的是 ,数量最少的是 。
5.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图中_______(填序号)环节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_________。
(4)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______。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C、下渗和蒸腾
6.有关电解水实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 B.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是1:2
C.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D.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
7.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通直流电源后,观察到两个电极附近都有气泡产生
B.通电时间后负极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是正极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2倍
C.负极玻璃管内气体能燃烧,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8.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C.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甲、乙两试管产生的气体质量之比为1:2
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有以下描述:
①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③甲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与乙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④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则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除③都正确 C.①② D.①②③
10.通过研究氢气的燃烧来认识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纯氧中安静地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B.点燃纯净的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可以看到白烟
C.点燃氢气,罩在火焰上的干冷烧杯只出现水珠,可见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由实验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1.如图所示是一改进后的电解水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可以先关闭两边的活塞,向中间的漏斗中加水,形成一段水柱后静置,若水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B.b为电源的正极
C.管①做如图改进后,有利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
D.该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12.如图所示,图1为电解水的装置,图2为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管生成气体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应接电源负极
B.气体N是氧气,气体M是氢气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气体M,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0~3min及3~8min甲、乙两试管排开水的体积比为1:2
13.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2)请你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写出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9 西湖区校级模拟)如图1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通电后产生氢气和氧气。
(1)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2)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水是由_______组成的。
(3)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如图2示表示,微粒变化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字母)。
15.如图I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Ⅱ是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甲管生成气体A、乙管生成气体B)
(1)图中a极是电源的______极。甲管生成气体A是______,该实验前通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_______。
(2)实际操作中,A、B体积比通常大于2:1,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6. 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后,同学们已经知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对电解水的实验很感兴趣,很想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结论.于是在征得老师同意后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电解时间/min 2 4 6 8 10 12 14 …
负极生成气体体积/mL 7 15 23 31 39 47 55 …
正极生成气体体积/mL 2 5 9 13 17 21 25 …
(1)在电解水是要向水中加入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理论体积比是______.
(3)如果你是这次实验的参与者、请认真分析实验数据,你会发现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测产生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氢气被誉为未来最理想的气体能源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用导管点燃纯净的氢气(如图),安静燃烧发出______火焰,烧杯壁有小水珠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基本类型为______。因此氢气是未来最清洁的绿色燃料。
(2)有科学家预言,氢能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但除了先要解决制备氢气的能耗问题之外,还必须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
(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由于________,氢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第1讲生命之源-水-讲义
地球上的水
知识检测
1.水的分布:
(1)地球上的水的总储量约为1.386×1018m3,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总水量的2.53%。陆地淡水包括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它虽然占总水量的比例很小,但水体的种类较多,并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3)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的。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体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2.水的循环:
(1)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3.水资源的分布:
(1)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城市缺水严重。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4.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左右。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L水。当人体内含水量不足时就会造成脱水,严重时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典型例题
例1-1. 【解答】解:海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6.53%。
故选:A。
例1-2. 【解答】解:地球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其中海洋水占96.53%,比重最大;淡水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和高大山地上是冰川,以南极洲最多。各种水体储量所占的比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水。
故选:C。
例1-3. 【解答】解:水体的更新周期和水体的流速有关,四个选项中更新周期最短的是大气水,周期最长的是海洋水。
故选:A。
例1-4. 【解答】解: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蒸腾、降水和地面径流等环节,其中“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因此“百川归海”描述的是水循环中的径流,故D正确为答案。
故选:D。
例1-5. 【解答】解:A、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如果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也会出现枯竭,故正确;
B、水循环可以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故不符合题意;
C、水本身也是一种溶剂,随着它的移动也会使得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故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1-6. 【解答】解: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
故选:A。
例1-7. 【解答】解: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A正确;
B、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B正确;
C、水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力,C错误;
D、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例1-8. 【解答】解:(1)通过水循环的原理,结合题中图可知CFHG分别表示水汽输送、下渗、蒸发或植物蒸腾、地下径流。
(2)由题中图,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陆地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使陆地上的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海陆间水循环,武平平川河水的蒸发主要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城市地下排水通道属于水循环的地下径流环节。
(3)由题,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人类主要通过人工降水影响降水;植树种草可以增加蒸发,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减少蒸发。
故答案为:(1)水汽输送;下渗;蒸发或植物蒸腾;地下径流。
(2)乙;甲;G。
(3)跨流域调水、建水库;人工降雨;植树种草或砍伐森林、破坏草地。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地球上的水体的主体是海洋水,而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约占淡水资源的68.7%。
故选:D。
变2. 【解答】解:A、地球上水的状态呈气态的是水蒸气,呈液态的是水,呈固态的是冰,三种状态都存在;故选项正确;
B、没有固态错误,还有冰,故选项错误;
C、没有液态错误,还有水,故选项错误;
D、没有气态错误,还有水蒸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变3. 【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了地表径流环节。
故选:B。
变4. 【解答】解: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A正确
陆地淡水包括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等,B正确;
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陆地淡水,C正确;
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D错误。
故选:D。
变5.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因此,蒸腾作用还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气温度,调节气候。促进了地球的水循环。
故选:A。
变6. 【解答】解:A、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故错误;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但是目前还不能供人类利用,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故错误;
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故正确;
D、水资源利用后不能恢复,所以应节约用水,故错误。
故选:C。
变7. 【解答】解: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3%,故选项错误。
B、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故选项正确。
C、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D、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能,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变8. 【解答】解:(1)此题考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环节有: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
(2)此题考水循环的分类和意义。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其中海上内循环对水量的更新最大,陆上内循环对陆地水的更新很小,只有海陆间循环对陆地水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循环的意义: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水本身也是一种溶剂,随着它的移动也会使得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
(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的分布,从而使人们合理的利用。
故答案为:
(1)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2)海陆间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促进地理环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整体性,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水本身也是一种溶剂,随着它的移动也会使得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
(3)地表径流
2. 水的组成
知识检测
1.水的电解:
(1)实验装置: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泡,两支玻璃管内液面都下降;
(3)气体的比较与检验: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一半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两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2.水分子的构成:
(1)水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由此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改变,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
典型例题
例2-1. 【解答】解:
A、和负极相通的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从现象上判断: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故说法不正确;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说法不正确;
C、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不正确。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D。
例2-2. 【解答】解:
A、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说法错误;
B、水中存在氢元素,所以水在通直流电时能生成氢气,故说法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D、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故说法错误;
故选:C。
例2-3. 【解答】解: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现象,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因此,此实验主要是为验证水的组成元素;
故选:D。
例2-4. 【解答】解:A、电解水的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错误;
B、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可知,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B试管内电极连接电源的正极,故正确;
C、由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示意图可知,A试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不具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B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故错误。
故选:B。
例2-5. 【解答】解:A、氢气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加热时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要检验纯度,该选项说法正确;
B、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是因为氢气燃烧生成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D、b管气体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例2-6. 【解答】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图中表示的是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氢、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不含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例2-7. 【解答】解: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 2H2O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增加1mL的氧气,氢气则减少2mL,当氧气体积小于2mL时,氢气有剩余;当氧气体积为2mL时,两者完全反应;氧气大于2mL时,氢气被反应完,氧气剩余。故实线部分表示有氢气剩余;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坐标为2,0)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虚线部分表示氧气剩余。由此判断: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氢气;故A正确;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氧气;故B正确;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故C正确;
D、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时的体积比2:1,可推知反应中消耗氢气4毫升;故D错误。
故选:D。
例2-8.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C、观察图示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未变,分子可分,正确;
D、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例2-9. 【解答】解:(1)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由图可知,A端连接试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A端为正极.
(2)由上述分析可知,与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
(3)若与B端相连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为8mL,该气体是氢气,则与A端相连试管中气体为氧气,由于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与A端相连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为4mL.
(4)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可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5)由电解水的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可知,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等.
故答案为:(1)直流,正;(2)氧气,带火星的木条;(3)4mL;(4)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 氢气+氧气;(5)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②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或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等.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存在氢分子,故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存在氢分子、氧分子,故错误;
C.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错误;
D.水的化学式为H2O,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故选:D。
变2. 【解答】解:根据“正氧负氢,氢2氧1”,由于是气体占了玻璃管的体积;因此是负极的液面降得快。
故选:B。
变3. 【解答】解:A、甲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收集到的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纯水几乎不导电,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而不是质量比)约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变4. 【解答】解:随着反应进行,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是2:1,B中与水通电分解情况相符。
故选:B。
变5. 【解答】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B、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不在这个条件下,说法就是错误的;
C、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例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说法正确;
D、分子的体积很小,在电子显微镜下不能看见水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说法错误。
故选:C。
变6. 【解答】解:(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操作简单.
故填:操作简单.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便于气体的检验.
故填:便于气体的检验.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故填: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由实验的装置图可知,试管的上部已收集了一部分气体,表明了实验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氧气,B管收集到氢气,A、B两管的气体体积之比是1:2.
故填:氧;氢气;1:2.
(6)在D处,对气体检验需要用燃烧的木条.
故填:燃烧的木条.
(7)水蒸发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水电解时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水分子 发生了变化.故填:不变,变.
变7. 【解答】解:(1)因为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氧气的溶解性稍强一些,故开始阶段产生的少量H2和O2溶解在水中且未达到饱和,因此两管气体的体积比略大于 2:1.
(3)由电解水的实验图示可知,a 管产生的气体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具有可燃性,用点燃的火柴接触a管,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产生了淡蓝色的火焰.
(3)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
故答案:(1)开始阶段产生的少量H2和O2溶解在水中且未达到饱和;O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H2的大.
(2)气体能燃烧,产生了淡蓝色的火焰.(3)水氢气+氧气.
变8. 【解答】解:(1)由图1电解水的实验图示可知,试管1,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电源的负极、正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两者的体积比约为2:1,这个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2)由质量守恒守律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在图2中用应补充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如下图:
。
故答为:(1)氢气和氧气,2:1,氢、氧元素,水 氢气+氧气。(2)见上图。
第1讲 生命之源-水-课后练习
1. 【解答】解:地球表面淡水资源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中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
故选:D。
2. 【解答】解: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的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到达陆地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故D正确。
故选:D。
3. 【解答】解:A、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科学可行,符合主题;
B、使用共享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可行,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符合主题;
C、开发利用各种清洁能源可行,符合主题;
D、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水体、耕地,不符合主题。
故选:D。
4. 【解答】解:
(1)在上图所示的水圈的各种水体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水体类型分别是:
A、海洋水,B、陆地水,C、湖泊水,E 地下淡水
(2)海洋水 冰川水
(3)永冻土底水 生物水
5. 【解答】解:(1)结合课文知识读图即可判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降水;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④是植物蒸腾;
(2)水循环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三类,根据所学知识,②-③-①-⑤的水循环联系了海洋和陆地,属于海陆间循环,能将海洋水转化为陆上淡水,从而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
(3)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4)陆上内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及植物蒸腾、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内循环环节有蒸发和降水;所以三类水循环共有的循环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故答案为:
(1)降水;蒸发;水汽输送;植物蒸腾;
(2)②-③-①-⑤。
(3)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4)B。
6. 【解答】解: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气体为氧气,故A正确;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气体为氧气、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为氢气,两气体体积比为1:2,而非质量比。故B错误;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C正确;
D、纯水导的电能力很差,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故D正确。
故选:B。
7. 【解答】解:A、接通直流电源后,观察到两个电极附近都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通电时间后负极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是正极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2倍,故B正确;
C、负极玻璃管内气体是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正极玻璃管内气体是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C正确;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故选:D。
8. 【解答】解:
A中的实验结论可描述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不能说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中的文字表达式正确;
C中因乙试管中产生的是氢气,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错误;
D中甲、乙两试管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而不是质量比,故D错误。
故选:B。
9. 【解答】解:①甲试管与电源正极相连,管内得到的为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描述正确;
②乙试管与电源负极相连,管内得到的为氢气,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描述正确;
③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描述不正确;
④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描述正确;
故选:B。
10. 【解答】解: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错误;
B.点燃纯净的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可以看到烧杯壁有小水珠出现,故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生成物水,可知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正确;
D.水是纯净物,不含有氢气和氧气,故错误。
故选:C。
11. 【解答】解:A、关闭两边的活塞,向中间的漏斗中加水,形成一段水柱后静置,若水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A正确;
B、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所以为电源的负极,B错误;
C、做如图改进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上方即可检验该气体,C正确;
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错误;
故选:AC。
12. 【解答】解: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所以
A、由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可知,甲中生成的气体M较多,是氢气,乙中生成的气体N较少,是氧气,b应接电源正极,故A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气体N是氧气,气体M是氢气;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气体M是氢气,不具有助燃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C错误;
D、由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可知,8min时,M、N的体积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B。
13. 【解答】解:(1)由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可知,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2)由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可知,宏观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微观上,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等.
故填:(1)水氢气+氧气;(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14. 【解答】解:
(1)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b管中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
(2)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水电解的过程中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顺序是:BAC。
答案:(1)氢气;(2)氢元素和氧元素;(3)BAC;
15. 【解答】解:(1)由题意知甲管产生气体A、乙管产生气体B,在图二中,根据图象的变化趋势看出在相等的时间内产生A气体比B气体多,因此A气体是氢气,甲管接的电极a是负极,那么B气体就是氧气,b就接正极;氢氧化钠溶液可电离生成自由离子,该实验前通常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故填:负;氢气;增强水的导电性;
(2)实际操作中,A、B体积比常大于2:1,原因是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大。
故填: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大。
16. 【解答】解:(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向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故答案为: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氢气和氧气的理论体积比为2:1,故答案为:2:1;
(3)如果我是这次实验的参与者、请认真分析实验数据,会发现问题是:氢气和氧气实际的体积比和理论体积比不符;或电解水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与理论体积比不相等,大于2:1;从第四分钟起,每两分钟内负极与正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与理论体积比相等;故答案为:氢气和氧气实际的体积比和理论体积比不符;(或电解水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与理论体积比不相等,大于2:1;从第四分钟起,每两分钟内负极与正极生成气体的体积比与理论体积比相等.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4)推测产生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因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或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或生成的氧气与电极反应;故答案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可能原因也可答: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生成的氧气与电极反应.其它合理答案均给分.)
17. 【解答】解:(1)点燃纯净的氢气时,能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壁有小水珠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由于符合“多变一”的特点,该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2)除了先要解决制备氢气的能耗问题之外,由于氢气可燃且难液化,所以还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储存和运输问题。
(3)由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氢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答案为:(1)淡蓝色;2H2+O22H2O;化合反应; (2)储存和运输不方便; (3)氢气密度小于空气。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知道水与生命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3.通过电解水实验知道水的组成,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1.水的分布:
(1)地球上的水的总储量约为1.386×1018m3,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 、 、 和 中。 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 和 )仅占总水量的2.53%。陆地淡水包括 、 、 、 、 等,它虽然占总水量的比例很小,但水体的种类较多,并为人类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3)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以 的形式存在的。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 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2.水的循环:
(1)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 、 、 、 、 地表或地下流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 、 、 。
3.水资源的分布:
(1)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多 少,城市缺水严重。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 季丰富、 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4.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之一,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 ,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母的含水量高达 左右。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 L水。当人体内含水量不足时就会造成 ,严重时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地球上水含量最多的是( )
A.海洋水 B.河流水 C.冰川水 D.大气水
下列有关地球水体储量由大到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淡水 B.土壤水、河流水、大气水
C.海洋水、冰川、地下淡水 D.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水
下列水体中平均更新周期最短的是( )
A.大气水 B.湖泊淡水 C.地下水 D.海洋水
下列是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百川归海”描述的是( )
A.蒸发 B.蒸腾 C.降水 D.径流
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处于不断地循环更新过程中,因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C.水循环实现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水循环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B.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C.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
D.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
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
A.地下淡水 B.湖泊水 C.河水 D.冰川
地球上水的状态呈( )
A.液态、固态和气态 B.液态和气态
C.固态和气态 D.液态和固态
人类活动能够影响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了( )
A.水汽输送 B.径流输送 C.下渗 D.蒸发
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
B.陆地淡水包括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等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陆地淡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的(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选择性吸收无机盐
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是目前可供人类利用的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C.目前你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湖泊淡水河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水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__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______。简述其地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中的______(环节)的直接影响最大。
1.水的电解:
(1)实验装置: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 ,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了 ,两支玻璃管内液面都 ;
(3)气体的比较与检验: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 气体能使 ; 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是 ;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 ; 气体能在空气中 ,产生 火焰。 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是 ;
(4)实验结论: ;文字表达式为: 。
2.水分子的构成:
(1)水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 。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由此可知,分子由 构成, 和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 ,原子 。
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水是一种混合物
B.水中存在氢分子,所以水在通直流电时能生成氢气
C.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中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
A.观察水分解的现象
B.研究水分解产物的性质
C.探究水分解的条件
D.验证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B试管内的电极连接电源的正极
C.A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B管内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并产生蓝色的火焰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点燃氢气前要检验纯度
B.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
C.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D.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右图是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H2
B.该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氢、氧原子
C.该实验说明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 2:1
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反应中消耗氢气2毫升
从如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如图1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cm~10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往外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
(1)其所用电源为______电,由图可知A端为______极 。
(2)当A端相连按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可用 来检验 。
(3)若与B端相连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为8mL,则与A端相连试管中气体的体积为______ 。
(4)电解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5)结合水电解的实验和图2所示的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你能从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
① ;② ;③ 。
关于水的组成的正确说法是( )
A.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B.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C.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电源后,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都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插正极的玻璃管内水面下降快 B.插负极的玻璃管内水面下降快
C.两支玻璃管内水面下降一样快 D.不确定
用如图装置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B.该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D.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下列图象与水通电分解情况相符的是( )
(纵坐标表示生成气体的体积,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①表示H2,②表示O2)
A. B. C. D.
人们常用形象的图式来描述物质世界。例如:水的电解可表示为:由此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C.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变化
D.在电子显微镜下能看见水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气,B管收集到______气体 。A管和B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是 。
(6)在D处,将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
(7)水蒸发时,水分子______(变/不变),水电解时,水分子______(变/不变) 。
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 。
时间/min 体积/mL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造成实验所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 比略大于 2:1 的可能原因是 。
(2)用点燃的火柴接触 a 管,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
(3)水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
水在适电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 ,两者的体积比约为______,这个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
(2)请在图2中用“”、“”表示反应后的生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