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浙科版生物必修2电子题库(2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方案》浙科版生物必修2电子题库(2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6-16 20:34:24

文档简介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五)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下列选项中不支持此观点的是(  )
A.鲨鱼、桉树、灵芝、疟原虫
B.东北虎、青霉菌、橡树、变形虫
C.山毛榉、平菇、噬菌体、大肠杆菌
D.菊花、蚯蚓、酵母菌、草履虫
答案:C
2.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来说常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病率相同
B.猫叫综合征属于人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引发的遗传病
C.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选B。猫叫综合征是由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3.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选D。现代进化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备环节;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  )
A.幼小生物         B.生物个体
C.生物细胞 D.生物物种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自然选择以微小的不定向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来保存和积累有利的变异,经过许多代,才能形成新的生物类型。而生物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可能大量的被淘汰,只有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的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并演变进化成新的物种。
5.西班牙《趣味》月刊发表了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选B。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题思路如下: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障碍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选D。基因突变不受环境控制,环境只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保留种群中有利的变异类型,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障碍和生殖隔离。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7.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解析:选C。①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②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保持不变。③16%AA自交,16%AA,48%Aa自交,48%(1/4AA∶1/2Aa∶1/4aa),即12%AA∶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后代中AA频率=16%+12%=28%,A基因频率=28%+1/2×24%=40%,因此不变。
8.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频率)(  )
答案:C
9.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解析:选A。由题意知,AA∶Aa=1∶2,所以该种群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1/3AA×1/3AA→1/9AA;②2×(1/3AA×2/3Aa)→2/9AA+2/9Aa;③2/3Aa×2/3Aa→1/9AA+2/9Aa+1/9aa(死亡)。第一代中AA的比例是1/9AA+2/9AA+1/9AA=4/9,Aa的比例是2/9Aa+2/9Aa=4/9,aa的比例是1/9,因为aa在出生前就已经死亡,所以AA∶Aa=1∶1。
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C
11.安徽宣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并于当年人工繁育出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扬子鳄由80年代初的几百条增加到一万多条,该保护区扬子鳄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
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解析:选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等位基因,因此该种群个体数目增多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增大;但基因突变频率和种群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1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建立系谱图。必需的信息不包括(  )
A.性别、性状表现
B.亲子关系
C.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D.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
解析:选C。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须从系谱图中进行推导。
13.下列关于自然界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正确的是(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②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③隔离是物种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④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障碍
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B.有两种说法正确
C.有三种说法正确 D.四种都正确
解析:选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内因,自然选择是外因,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14.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D
15.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区域
SS(%)
Ss(%)
ss(%)
A
80
18
2
B
2
8
90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障碍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100%=89%,s的基因频率=×100%=11%,而B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100%=6%,而s的基因频率=×100%=94%,可见A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B种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些不同是与这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有关。A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A、B种群间并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16.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障碍,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选C。由于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存在生殖隔离,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较多的适应环境的鸟类,由于即使在一个岛上的鸟类也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每个岛上均有较多的基因库,由右面的坐标曲线可知两岛上的鸟类数量最终趋于相同。
17.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要求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N)。若以公式N=×100%进行计算,则公式中a和b依次表示(  )
A.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B.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
C.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D.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
解析:选C。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的比例。
18.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从1941年至2011年间的变化数据。仅从该表中数据还不能说明(  )
年份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2011
基因B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41年显性个体远远大于隐性个体
B.1971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所占比例接近
C.环境选择使显性纯种逐渐减少
D.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的环境变化
解析:选B。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41年基因B的频率远大于b的频率,而随时间的推移,基因B的频率不断减小,b的频率不断增大,说明环境的选择使显性纯种逐渐减少,即隐性纯种能适应环境变化;1971年基因B和b的频率相当,但不足以说明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所占比例接近,因为还有杂合子。
19.20世纪初,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了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成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该4n植物与原来的2n植株(  )
A.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的染色体是同源的
B.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后代
C.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地理障碍
D.不属于同一物种,因为二者之间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
解析:选D。该四倍体植株与原来的二倍体植株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植株,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4n植株与2n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
20.有关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进而形成生殖隔离
B.没经过隔离,就形成新物种
C.多倍体物种的形成没经过地理障碍,只有生殖隔离
D.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不属于生物进化
解析:选C。物种的形成一般经过地理障碍,进而形成生殖隔离。多倍体的形成没经过地理障碍,只有生殖隔离。
2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同种群间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是不同物种。
22.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个品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品种,这说明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
A.变异 B.遗传
C.地理障碍 D.生殖隔离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美洲棉尾兔种类数在美国东、西部的差异主要是地理障碍造成的,故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地理障碍。
23.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解析:选D。种群中的个体差异越多越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差异越少,越有可能被环境淘汰。
24.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障碍。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偶然的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障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障碍,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选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乙、丙已经是两个新物种,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有差异;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差异很大,由于丙是由甲进化而来的,所以两者的基因库组成不应该完全不同。甲、乙已经是不同的物种,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25.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障碍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回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障碍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物种d是否是不同于物种b的新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选B。A正确,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障碍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错误,b迁回黄河南岸后,与c不存在地理障碍;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D正确,是否具有生殖隔离是判断是否属于两个物种的标志。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答案:(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27.(13分)(1)人类遗传病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________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________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________、________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________之分,还有位于________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________少和________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________,并进行合并分析。
解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系谱图中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亲子关系、世代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单基因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Y遗传病和细胞质遗传病。
(3)因系谱图中世代数少、后代个体数少导致有时不能确定遗传病类型,因此需要得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的家系的系谱图,进行合并分析。
答案:(1)染色体异常 环境因素 孟德尔
(2)亲子关系 世代数 显性和隐性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世代数 后代个体数 多个具有该遗传病的家系的系谱图
28.(13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解析:三种基因型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的概率如下:0.3(AA×AA)→0.3AA; 0.4(Aa×Aa)→ 0.1AA、0.2Aa、0.1aa;0.3(aa×aa)→0.3 aa。(1)AA=0.3、Aa=0.4、aa=0.3,所以a=0.4×1/2+0.3=0.5;(2)由a=0.5,可以计算出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0.5)2=0.25,且该基因型的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该结论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选择、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3)AA=0.3、Aa=0.4、aa=0.3,题中叙述的情况相当于植物的自交,结果如下:0.3 (AA×AA)得到0.3AA,0.4 (Aa×Aa)得到0.1 AA、0.2 Aa、0.1 aa,0.3 (aa×aa)得到0.3 aa,所以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后代中AA=0.3+0.1=0.4、Aa=0.2、aa=0.3+0.1=0.4,同理可以计算该代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交配的后代中AA=0.45、Aa=0.1、aa=0.45,所以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答案:(1)0.5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
(3)0.4 0.2 0.4 会
29.(14分)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_。
(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3)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12至2012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27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32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小。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A
种群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12
46000
5
1
1000
5
1
1932
45000
5.5
1
850
7
1
1952
48000
7
1
850
9
0.8
1972
44000
8
1
800
12
0.6
1992
42000
6
1
600
10
0.8
2012
40000
5
1
550
11
1
①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受气候影响更大
②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解析:(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个体之间会发生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导致个体数不可能无限增加。
(2)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图示①表示的就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可用图①表示。图③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
(3)种群A与B、种群A与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A与B之间形成了地理障碍,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C之间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B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B与A、C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种。
(4)①种群C与种群A之间,等位基因1和2在100年内仍然都存在,因此两种群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但是等位基因1中t的概率在增加,因此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从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不能判断哪一个种群受气候影响更大。②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种群C的规模远少于种群A的规模,因此种群C的基因库(种群内的全部基因)比种群A小。比较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变化,可以发现T/t的频率变化和种群规模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障碍,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①A ②小 1(T/t)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闭花授粉植物 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解析:选C。自然条件下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植物,在人工进行异花传粉之前,必须保证雌花没有授粉,因此要在花蕾期去雄。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B.亲本之中一定有一个表现为隐性性状
C.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解析:选C。隐性性状并非一直不能表现出来,只是在子一代中不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并非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通常只研究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
3.下列有关纯合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相同基因的雌雄配子受精发育而来
B.连续自交,性状能稳定遗传
C.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D.不含等位基因
解析:选C。纯合子如AA和aa,不含等位基因,是由相同基因的两个配子受精发育而来。纯合子自交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但两个纯合子之间杂交,可能出现杂合子的情况,如AA和aa杂交,F1基因型为Aa,就是杂合子。
4.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 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形豌豆与纯种绿色皱形豌豆
B.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解析:选A。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F2中要出现性状分离比为9 ∶3∶3∶1的现象,其中亲本除了可以是纯种黄色圆形与纯种绿色皱形外,也可以是纯种黄色皱形与纯种绿色圆形;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应为1∶1∶1∶1;F1自交时雄、雌配子的结合必须是随机的,且不同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良好。
5.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以杂合抗病水稻(Cc)为亲本,连续自交三代,子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每次自交后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后纯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分别是(  )
A., B.,
C., D.,
解析:选C。本题考查杂合子自交的相关计算问题,解答本题可从以下两点突破:
①杂合子Cc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CC∶Cc∶cc=1∶2∶1。
②自交后除去不抗病水稻与不除去不抗病水稻子代中各遗传因子组成(表现型)的比值不变,但各遗传因子组成(表现型)概率改变。
6.南瓜有黄色果实也有白色果实,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
B.由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C.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D.P中白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解析:选D。据题中图示可看出,白果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为显性,所以亲本的白果遗传因子组成不可能是aa。F1中两种表现型各占1/2,自交后,aa占(1/2+1/4×1/2)=5/8,所以在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7.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26只褐色,53只棕色。棕色鸟和白色鸟杂交,其后代中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是(  )
A.100% B.75%
C.50% D.25%
解析:选C。如果F1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从题干信息可知,F1出现了中间类型棕色,推知鸟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棕色鸟为杂合子,白色鸟为隐性纯合子,其杂交后代白色个体所占比例是50%。
8.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女儿,他们再生第二个女儿患白化病的概率和他们生育两个女儿均患白化病的概率分别是(  )
①1/2 ②1/4 ③1/8 ④1/16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这对夫妇都应是携带者。每次生育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第二个女儿患白化病的概率依然是1/4。生育两个女儿均患白化病的概率是两个独立事件各自发生概率的积,所以应为1/4×1/4=1/16。
9.
人的前额V形发尖与平发际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见右图)。约翰是平发际,他的父母都是V形发尖。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
A.1/4 B.1/2
C.1/16 D.1/8
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约翰为平发际,他的父母都为V形发尖,说明V形发尖为显性性状,他的父母都为显性杂合子,所以再生一个平发际女儿的概率为1/4×1/2=1/8。
10.某病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常活到50岁就患心肌梗死,纯合子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不能生育。一对患有该病的夫妇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如果再生一个男孩,那么这个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  )
A.3/4 B.2/3
C.1/2 D.1/4
答案:C
11.父本基因型为AABb,母本基因型为AaBb,其F1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解析:选D。根据遗传规律中的基因分离定律:父AA×母Aa,后代基因型为AA、Aa,不可能出现aa。所以aa--的基因型不可能出现。
12.已知玉米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规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下:
基因型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TtSs
比例
1
1
1
1
2
2
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TTSS×TTSs B.TtSs×TtSs
C.TtSs×TTSs D.TtSS×TtSs
解析:选C。做此类题时要用分离法,即先看一对,再看另一对,从子代基因型知TT∶Tt=1∶1,则推知双亲基因型为Tt×TT;又由SS∶Ss∶ss=(1+1)∶(2+2)∶(1+1)=1∶2∶1,则推知亲本为Ss×Ss,所以选C。
13.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状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杂交组合是(  )
A.RrWw×rrww B.rrWw×Rrww
C.RrWW×RRWw D.RrWW×rrww
解析:选C。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要使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应保证每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均只有一种表现型。A项后代表现型有2×2=4种,B项后代表现型有2×2=4种,C项后代表现型有1×1=1种,D项后代表现型有2×1=2种。
14.黄色皱形(Yyrr)与绿色圆形(yyRr)豌豆杂交,F1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  )
A.4种,1∶1∶1∶1 B.3种,1∶2∶1
C.2种,1∶1 D.4种,3∶1∶3∶1
解析:选A。单独分析每对基因,Yy与yy杂交的F1基因型种类是2种,即Yy∶yy=1∶1,rr与Rr杂交的F1基因型种类是2种,即Rr∶rr=1∶1。故Yyrr与yyRr杂交得F1的基因型种类是2×2=4种,比例为(1∶1)(1∶1)=1∶1∶1∶1。
15.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抗病红种皮
抗病白种皮
感病红种皮
感病白种皮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子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解析:选B。根据题意:组合一中两个红种皮的后代出现了白种皮,说明红种皮为显性性状并且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组合三中两个感病亲本的后代出现了抗病性状,说明感病为显性性状并且两个亲本均为杂合子。组合二属于测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相同,说明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B选项错误。
16.
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形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豌豆杂交的F1表现型如右图所示。让F1中黄色圆形豌豆与绿色皱形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9∶3∶3∶1 B.3∶1∶3∶1
C.1∶1∶1∶1 D.2∶2∶1∶1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推知,F1的4种表现型: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3∶3∶1∶1,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和Yyrr。F1中黄色圆形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3YYRr、2/3YyRr,绿色皱形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所以其杂交后代中黄色圆形[(1/3)×(1/2)+(2/3)×(1/2)×(1/2)]∶黄色皱形[(1/3)×(1/2)+(2/3)×(1/2)×(1/2)]∶绿色圆形[(2/3)×(1/2)×(1/2)]∶绿色皱形[(2/3)×(1/2)×(1/2)]=2∶2∶1∶1。
17.豌豆黄色(Y)圆形(R)对绿色(y)皱形(r)为显性。黄圆豌豆与某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中黄圆、黄皱、绿圆、绿皱豌豆分别占3/8、3/8、1/8、1/8,则某亲本基因型为(  )
A.yyRr B.YyRr
C.Yyrr D.yyrr
解析:选C。分析后代比例,黄∶绿=3∶1,圆∶皱=1∶1,则亲本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型为Yy×Yy,控制种子形状的基因型为Rr×rr,已知一亲本为黄圆,则另一亲本为黄皱,基因型为Yyrr。
18.牡丹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深红色牡丹同一白色牡丹杂交,就能得到中等红色的个体。若这些个体自交其子代将出现花色的种类和比例分别是(  )
A.3种,9∶6∶1 B.4种,9∶3∶3∶1
C.5种,1∶4∶6∶4∶1 D.6种,1∶4∶3∶3∶4∶1
解析:选C。若不能正确理解题干中信息“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会造成误选,应明确花色种类与所含显性基因(A或B)的多少有关系。
19.落花生是闭花授粉的植物,果实(花生)的厚皮对薄皮为显性,果子狸毛色深褐色对浅灰色是显性。要鉴定一株结厚皮果实的落花生和一只深褐色果子狸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
A.杂交、杂交 B.杂交、测交
C.自交、自交 D.自交、测交
解析:选D。厚皮落花生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对闭花授粉的植物而言,自交比测交操作简便。让深褐色果子狸与多只隐性个体交配:若后代全为深褐色,则可认为是纯合子;若后代有隐性个体出现,则是杂合子。
20.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P:    紫花    ×    白花
          ↓
F1    3/8紫花       5/8白花
A.EeFf×Eeff EEFf×eeff
B.EeFf×eeFf EeFF×Eeff
C.EeFf×eeff EeFF×Eeff
D.EeFf×Eeff EeFf×eeFf
解析:选D。本题可用分解的方法来依据几率反推亲代可能的基因型。因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故子代3/8紫花可分解为3/4和1/2,即3/4(E-)×1/2(F-)或1/2(E-)×3/4(F-),前者则亲代为EeFf×Eeff,后者则亲代为EeFf×eeFf。所以都符合条件的为D项。
21.某种植物的株高由多对基因控制,显性基因越多就越高。现将最高和最矮的2个极端类型作为亲本杂交,F2表现型的预期分布与下列哪一曲线最接近(  )
解析:选A。最高和最矮的2个极端类型作为亲本杂交,其后代中处于中间类型的所占比例最大。
22.多指症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因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为手指正常、先天性聋哑、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是(  )
A.1/2、1/4、1/8 B.1/4、1/8、1/2
C.1/8、1/2、1/4 D.1/4、1/2、1/8
解析:选A。据亲子代的性状表现可推知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aaBb(♀),则生出的后代手指正常的可能性为,先天性聋哑的概率为,两者均有的概率为×=。
23.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
解析:选D 。由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双亲的性状都是单显性,所以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6/16=3/8。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两种基因型。
24.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基因型AaBbcc与aaBbCC的两亲本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0 B.37.5%
C.62.5% D.100%
解析:选C。此题运用拆分法求解。Aa×aa→Aa∶aa=1∶1;Bb×Bb→B-∶bb=3∶1;CC×cc→全为Cc。求解不同于双亲的个体比例可以通过求解与双亲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比例来解答。与AaBbcc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2×3/4×0=0,与aaBbCC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1/2×3/4×1 =3/8,故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1-3/8=5/8。
25.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果实重120克, AABBCC的果实重210克。现有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AAbbcc,F1的果实重135~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是(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解析:选D。题中信息表明,每含有1个显性基因,果实重量在120克的基础上增加15克。甲产生的配子为Abc,F1的果实重135克时表示含1个显性基因,则乙产生的配子中存在不含显性基因的即abc,F1的果实重165克时表示含3个显性基因,则乙产生的配子中存在最多含2个显性基因的情况。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例发生变化。老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老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1)黄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黑色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解析:根据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出现既有黄色又有黑色的性状分离现象可推出:亲代的黄色鼠均为杂合体,黄色对黑色为显性性状。又根据后代中黄色∶黑色=2∶1可知:基因型为AA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黄色鼠的基因型均为Aa。
答案:(1)Aa  aa (2)AA
(3)B:Aa   ×      Aa
黄色            黄色
      ↓
1AA  ∶  2Aa  ∶   1aa
不存活    黄色     黑色
C:Aa    ×      aa
黄色           黑色
     ↓
1Aa     ∶       1aa
黄色            黑色
27.
(14分)黄色皱形豌豆与绿色圆形豌豆杂交,对其子代的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其结果如图所示[其中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形(R)对皱形(r)为显性],请据图回答:
(1)子代中圆形与皱形的比例为__________。
(2)亲本中黄色皱形与绿色圆形豌豆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3)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代中黄色圆形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使子代中的黄色圆形与绿色皱形个体杂交,它们的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答案:(1)1∶1 (2)Yyrr yyRr
(3)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4)YyRr 1/4
28.(14分)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解析:(1)乙组中,乔化×乔化→矮化,说明树体乔化对矮化为显性。
(2)甲组中,乔化×矮化→41乔化∶42矮化,则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蟠桃×圆桃→41蟠桃∶42圆桃,则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Hh×hh。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
(3)如果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DdHh×ddhh→1DdHh∶1Ddhh∶1ddHh∶1ddhh,即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1∶1∶1∶1。
(4)Hh×Hh→1HH∶2Hh∶1hh,如果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后代蟠桃∶圆桃=3∶1;如果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后代蟠桃∶圆桃=2∶1。
答案:(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4)蟠桃(Hh)自交(蟠桃与蟠桃杂交) 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 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
29.(12分)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红花和白花三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是:

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A、B分别控制了酶A、B的合成。
(1)若A和a、B和b分别独立遗传,一白花植株和一红花植株杂交,F1紫花∶红花=1∶1。
①该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②F1中紫花植株自交得到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
③F1中红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中开白花的植株占的比例是________。
(2)现有大量的紫花植株(不知其基因型),要想以现有的紫花植株为亲本得到纯合的紫花植株,某同学想到了两种方法,完善这两种方法。
①对紫花植株通过套袋、人工授粉等处理,让亲本植株自交,以株为单位保存亲本植株所结的种子,种下种子,
________,这些植株及其自交所得到的子代都是纯合子。
②取亲本植株的花药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培养至植株,选出________,即为纯合子。
解析: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或aabb,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bb,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B-,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得到了紫花∶红花=1∶1,据此得出了白花植株、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得到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其比例为1∶2∶1,所以纯合子占的比例是1/2。F1中红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其概率是1/4。
答案: (1)①aaBb AAbb ②1/2 ③1/4 (2)①选出自交所得的子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 ②开紫花的植株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三)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解析:选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中都没有突变和重组。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如图所示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答案:A
3.在下列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结构的简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脱氧核苷酸结构的认识。在脱氧核苷酸简图中,圆圈代表磷酸,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长方形代表碱基,它们的连接方式同D。
4.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结构和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
5.下列关于DNA或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碱基配对方式的不同
C.可利用DNA做亲子鉴定是因为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B。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6.某双链DNA分子中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2/5,问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150个             B.200个
C.300个 D.400个
解析:选B。双链DNA的一条链中,(A+T)/(G+C)与另一条互补链中(A+T)/(G+C),以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相等。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上(A+T)/(C+G)=2/5,那么整个DNA分子中(A+T)/(C+G)=2/5,因此可以推导出A+T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7。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A=T,则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1400×2/7)/2=200(个)。故选B。
7.下列有关DNA复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DNA复制时只有一条链可以作为模板
B.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
C.DNA复制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D.DNA复制的时间只能是有丝分裂间期
解析:选B。DNA复制时,两条链都可以作为模板,DNA复制的场所可以是细胞核,也可以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菌体内还可以是拟核。DNA复制时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
8.某些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复制,从而达到控制癌症的目的。这些药物作用的细胞正处在细胞周期的(  )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答案:A
9.用15N标记细菌中的DNA,然后又用普通的14N供给这种细菌,于是该细菌便用14N来合成DNA,假设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分裂两次,产生了4个新个体,则其DNA中的14N链与15N链的比例是(  )
A.3∶1 B.2∶1
C.1∶1 D.7∶1
解析:选A。15N标记的DNA分子在含14N的环境中复制,合成的4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分子各有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含15N,另一条单链含14N,另两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14N,故14N链∶15N链为(2×2+2)∶2=3∶1。
10.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解析:选B。本题考查DNA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原来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复制形成的所有DNA分子中一条链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一条链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分裂中期,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B选项正确。
1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
B.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DNA、RNA的化学组成及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判断能力。A项,DNA含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含的五碳糖是核糖;B项,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都是C、H、O、N、P;C项,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项,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B.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
C.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转运RNA来转运
D.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转运RNA来转运
解析:选D。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转运RNA上可以与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三个碱基。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所以一个氨基酸可以由多个转运RNA来转运,但对一个特定的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13.有关基因转录与翻译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
②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运载工具
③两个过程的产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④两个过程都以核酸作为模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B。两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产生的产物是mRNA和多肽链,都以碳链为骨架;基因转录与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和mRNA,都是核酸;翻译过程需要转运RNA作为运载工具。
14.下表中决定丝氨酸的密码子是(  )
A.TCG B.UCG
C.AGC D.UGC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运用及密码子的概念。首先应知道密码子是什么,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转运RNA的碱基与密码子是互补配对的,故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是A,而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项。
15.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B.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
解析:选C。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不是tRNA。mRNA上的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由于每种tRNA的反密码子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所以只转运一种氨基酸。
16.某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肽”,其分子式是C35H70O19N10,将它彻底分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苯丙氨酸(C9H13NO2),谷氨酸(C5H9NO4),则参与该“毒性肽”合成的氨基酸分子个数和控制该“毒性肽”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分别为(  )
A.10、60 B.15、30
C.4、24 D.20、60
解析:选A。组成该“毒性肽”的四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故该“毒性肽”由10个氨基酸组成。据基因中的碱基个数∶多肽中的氨基酸个数=6∶1,可知控制该“毒性肽”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的碱基个数为60。
17.通常正常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酶是(  )
A.复制DNA所需的酶
B.转录合成RNA所需的酶
C.翻译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酶
D.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酶
解析:选D。逆转录酶是RNA病毒具有的酶,在宿主细胞中发挥作用。
18.在体外可以通过高温加热的方式打开氢键,从而使DNA双链解开形成单链,以下四条长度相同的双链DNA分子解螺旋成为单链,其中所需温度最高的是(  )
A.腺嘌呤含量为25%的DNA分子
B.胞嘧啶含量为25%的DNA分子
C.鸟嘌呤含量为35%的DNA分子
D.胸腺嘧啶含量为35%的DNA分子
解析:选C。A、T之间有2个氢键,G、C之间有3个氢键,故DNA分子中G、C含量越高,其双链打开所需温度越高。四个选项中含鸟嘌呤(G)的比例依次为25%、25%、35%、15%。
19.下列有关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B.图中所示的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C.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RNA作中介
D.图中①在该过程中不起作用,由此可确定①在遗传上不具功能
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属于考纲分析比较层次。由结构特点和对应关系可判定①、②两条链是DNA双链,③链是RNA。此图包含了转录和翻译,而且是边转录边翻译,则发生在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DNA双链上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才能代表遗传信息,虽然不进行转录,但仍具功能,即储存遗传信息。
20.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原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细胞的一生中,DNA一般是不变的,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B.对于真核生物而言DNA→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RNA→蛋白质主要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
C.在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DNA相同,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D.在细胞的一生中,DNA、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变的
解析:选D。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般是不变的;由于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的基因存在着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的DNA相同,而RNA和蛋白质却不一定相同。
21.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解析:选D。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核酸组装而成的,核酸起遗传作用,所以子代病毒与乙病毒相同。
22.甲、乙两图均为DNA测序仪显示的图像,已知甲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TCGAA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  )
A.TCGCAC          B.ACCGTG
C.ATTCAG D.TCCGGA
解析:选B。由甲图知,图像中从左往右各列对应的碱基依次是A、C、G、T,则乙图显示的碱基顺序为ACCGTG。
23.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4500个,则该DNA分子复制了(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解析:选B。一个DNA中有500个碱基对,一条链中C+G=300个,所以两条链中C+G=600个,则DNA中C=G=300个。该DNA复制共消耗4500个含G的脱氧核苷酸,所以是增加了15个DNA分子,共复制了4次。
24.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B.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到右
D.合成①的场所一定在细胞核,合成②的场所一定是在细胞质
解析:选A。该过程是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其合成场所可以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从肽链的长短可以发现按时间先后多肽链的合成依次是②③④⑤,所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大大提高了合成的效率。
25.1957年Matthew Meselson和Franklin Stahl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先将大肠杆菌细胞培养在用15NH4Cl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里培养很长时间,使得细胞内所有的氮原子都以15N的形式存在(包括DNA分子里的氮原子)。这时再加入过量的14NH4Cl和各种14N的核苷酸分子,细菌从此开始摄入14N,因此所有既存的“老”DNA分子部分都应该是15N标记的,而新生的DNA则应该是未标记的。接下来他们让细胞们继续高高兴兴地生长,而自己则在不同时间提取出DNA分子,利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实验图解如下。请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培养液中必须有四种脱氧核苷酸、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B.本实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完全能证明DNA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进行复制的
C.若2连续复制四次,则含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
D.DNA复制是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的,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的
解析:选D。本题利用经典实验为背景立意命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实验及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实验的能力和计算能力。DNA复制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因此在培养液中必须加入四种脱氧核苷酸、ATP和一系列的酶;实验中DNA用15N同位素标记,是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对DNA分步提取离心,实验结果显示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2的DNA是被15N标记的,在以后的复制中原料是含14N的,因此在复制过程中,若2连续复制四次,则含14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00%;DNA复制是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的,其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因此DNA复制不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完成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针对真核生物来说的,故D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来培养_________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_______。
(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__________,仍存在于________。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
①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______________被标记上32P。
解析:(1)大肠杆菌应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沉淀物中,说明被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细胞内。
(2)若培养时间较短,可能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而存在于培养液中;若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可能会裂解,释放出增殖的噬菌体。
(3)要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首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1)大肠杆菌 不含有 (2)①没有侵入大肠杆菌 培养液中 ②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3)①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 ②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 ③DNA
27.(13分)如图是生物体内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图解,下表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据图回答:
氨基酸
密码子
酪氨酸
UAC
苯丙氨酸
UUU、UUC
丙氨酸
GCA
甘氨酸
GGC
赖氨酸
AAG、AAA
脯氨酸
CCG
甲硫氨酸
AUG
精氨酸
CGA
(1)图中1和2分别代表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__种核苷酸。
(2)在基因工程中,利用这两种分子进行杂交,可用于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链中的一段序列为…TACTTCAAA…,据上表推测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测上图表示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根据图中碱基可判断,甲链为DNA的一条链,乙链为RNA链,由甲→乙表示转录过程,由乙→甲表示逆转录过程,由甲链的碱基序列,可推测出乙链的碱基序列,再依据表中的氨基酸、密码子的对应关系,即可推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答案:(1)脱氧核糖 核糖 6
(2)目的基因是否转录成mRNA
(3)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
(4)转录或逆转录(不全不可)
28.(12分)根据所给图A~E,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全过程叫________,图B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图C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图D生理过程与图A中相对应序号是________。
(2)看图回答(有关空格可用图B、C、D中所示符号填写),上述图示中,图________(填图序号)含有DNA分子,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脱氧核苷酸长链。图______(填图序号)含有mRNA,图中用________表示核糖核苷酸长链。
(3)图C、图D共同完成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完成图A中③④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D过程不可能发生在________中。
A.神经元细胞 B.肝细胞
C.心肌细胞 D.人成熟的红细胞
(6)图E是________,在生物细胞中共有________种。
答案:(1)中心法则 ① ② ⑤
(2)B、C P链、T链、A链、B链 C、D C链、D链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RNA病毒
(5)D (6)转运RNA(tRNA) 61
29.(15分)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科学家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中的一个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发现在第4组培养装置中有S型细菌。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用具:R型细菌、S型细菌、DNA酶、蒸馏水、制备培养基所需的原料。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组,标为A、B、C,请将处理方法填写在表格中:

组合编号
A
B
处理方法
不加任何提取物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为实验材料主要是由于细菌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写出两点)。
②写出艾弗里实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解析:(1)通过对比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活的S型细菌,说明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第二步中要形成对比主要体现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而经过DNA酶处理水解后的DNA则无法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通过对比可知只加入R型细菌不会产生S型细菌,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 ,R型细菌才能发生转化,同时加入S型细菌DNA和DNA酶不能产生S型细菌又从反面证明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3)以细菌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繁殖快。
答案:(1)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在B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
在C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
②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
③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
(3)①结构简单 繁殖快
②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分离技术、物质的鉴定技术等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若人的成熟神经细胞核中DNA含量为a,下列各项核DNA含量分别为2a、a、0.5a的是(  )
A.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
B.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精细胞、第二极体
C.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口腔上皮细胞、成熟红细胞
D.正在发生凋亡的细胞、癌细胞、卵细胞
解析:选A。成熟神经细胞核中DNA含量为a,即人的体细胞核中DNA含量为a,则相应细胞核中DNA含量:初级精母细胞为2a,次级精母细胞为a,精子为0.5a,精原细胞减数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DNA含量为a→2a,第二极体为0.5a,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为2a,口腔上皮细胞为a,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为0,正在发生凋亡的细胞为a,癌细胞要看所处时期,卵细胞为0.5a。
2.某二倍体生物的卵原细胞中有18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染色单体的数目为(  )
A.9             B.18
C.36 D.72
解析:选B。题目提供的条件是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有18条,那么第一次减数分裂结束时,着丝粒不分裂,只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只有9条,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上都有2条染色单体。由此可推出,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在赤道面上的共有9×2=18条染色单体。
3.10000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假设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话,理论上可形成Ab基因型的卵细胞数为(  )
A.2500个 B.5000个
C.7500个 D.10000个
解析:选A。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10000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理论上可产生4种不同的卵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比例为1∶1∶1∶1,即每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占1/4,因此,Ab基因型的卵细胞有10000×1/4=2500个。
4.
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粒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D。图中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可判定为动物细胞。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⑤和⑥也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均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均位于赤道板上,图中表示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在后期时,着丝粒分裂,移向两极的均是两对同源染色体。
5.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子之一基因型是AB,那么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是(  )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解析:选A。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2个精细胞基因型相同,所以只有A正确。
6.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一些不同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精原细胞、卵原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而卵细胞无变形过程
D.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有极体产生,而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无极体产生
解析:选A。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分别是雄性和雌性的原始生殖细胞,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它们本身的增殖方式也与体细胞相同,都是由有丝分裂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两次不均等分裂,最终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而且卵细胞的形成无需变形。
7.下图是果蝇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Ⅰ表示的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
B.①过程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
C.图Ⅲ中的a、b、c、d 4个细胞不可能有三个极体
D.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一定是②过程出现异常
解析:选C。图Ⅰ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该果蝇为雄性个体,不可能产生极体;若a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移到了同一极。
8.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是乙
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解析:选C。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图,具有同源染色体,不出现基因重组;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可出现基因重组;丙图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由丙可推知,“某生物为雌性生物”;卵巢中可能出现这三种细胞。
9.经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发现,有2~4%的精神病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诸多案例显示XYY综合征患者有反社会行为和暴力倾向,有人称多出的Y染色体为“犯罪染色体”。下列关于XYY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为男性,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B.患者为女性,可能是由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患者为男性,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D.患者为女性,可能是由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答案:C
10.下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③ D.②与④
解析:选C。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后,①与④细胞的两条染色体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②与③细胞的两条染色体是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因此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分别为①与④、②与③。
11.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用一对果蝇杂交,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F1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那么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
A.XRXR×XrY B.XrXr×XRY
C.XRXr×XrY D.XRXr×XRY
解析:选B。根据题意,F1中雄果蝇与亲本雌果蝇眼色相同,因此,亲本雌果蝇一定为纯合体,由此排除C和D项;若选A项,则子代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眼色会不同,因此,只有当雌性亲本为隐性个体,雄性亲本为显性个体时,才符合题中条件,即XrXr×XRY。
12.如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号为双胞胎,下列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该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2号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C.若3、4号为异卵双生,则二者基因相同的概率为4/9
D.若3、4号为同卵双生,则二者性状差异来自基因重组
解析:选B。由于1和2正常,5有病,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的基因型为Aa。若3号、4号为异卵双生,二者均纯合的概率为×=,二者均杂合的概率为×=,故二者基因相同的概率为5/9,若为同卵双生,性状差异来自于环境条件。
13.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4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两个为携带者,一个色盲,他们的性别是(  )
A.三女一男或全是男孩 B.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
C.三女一男或两女两男 D.三男一女或两男两女
解析:选C。由题意可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XbY,由此可推断出后代中儿女的性状及基因型,正常的一定是儿子,携带者一定是女儿,但色盲患者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如果是儿子,则应为两女两男;如果是女儿,则应为三女一男。
1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解析:选D。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女患者若为杂合子(XDXd),与正常男子结婚,儿子和女儿均有一半的患病概率。正常个体不可能携带显性致病基因。
15.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的雄果蝇杂交,你认为杂交结果正确的是(多选)(  )
A.F1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正常翅
B.F2中雄果蝇的红眼基因来自F1代的父本
C.F2雄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相等
D.F2雌果蝇中正常翅个体与短翅个体的数目相等
解析:选AC。本题考查基因的遗传规律。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所以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F2雄果蝇中(AA+aa)∶Aa=1∶1。
16.下图是某生物体的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细胞过程示意图,其体细胞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均为2n。图中标明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有关的判断错误的是(  )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4n,DNA数目为4n
B.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n
C.③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2n
D.此分裂过程产生的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Ab、aB
解析:选C。因为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所以①细胞为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DNA数目为4n,染色体数目为4n;②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NA数目为4n,染色体数目为2n;③次级精母细胞由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DNA减半,为2n,此时无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染色体数目为2n;与图中精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b,其他两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
17.下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Ⅱ4是杂合子
B.Ⅲ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解析:选D。分析该遗传系谱图,由Ⅱ4患病而Ⅲ6正常可推知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而Ⅲ6、Ⅲ7都不患病,所以Ⅱ4一定是杂合子;Ⅲ7无致病基因,与正常无致病基因男性结婚,后代也不会患病。Ⅲ8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只能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1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若统计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发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则该病的致病基因(  )
A.位于Ⅰ片段上,为隐性基因
B.位于Ⅰ片段上,为显性基因
C.位于Ⅱ片段上,为显性基因
D.位于Ⅲ片段上,为隐性基因
解析:选B。在性染色体的非同源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又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所以该病应由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19.在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时,某校部分学生对高度近视的家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分析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  )
双亲性状
调查的家庭个数
子女总人数
子女高度近视人数


双亲均正常
71
197
36
32
一方正常,一方高度近视
9
26
6
8
双方都高度近视
4
12
4
7
总计
84
235
46
47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X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析:选A。双亲均正常,生育子女均患病,且男、女比例相当,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调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a,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b,则该城市女性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几率分别(  )
A.小于a、大于b B.大于a、大于b
C.小于a、小于b D.大于a、小于b
解析:选A。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该染色体上含有致病基因,该男性就患红绿色盲,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这两条染色体上都有隐性致病基因时,该女性才患红绿色盲,因此,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同理可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若要不患病,必须两条X染色体都含有隐性正常基因,而男性只需要一条X染色体含有正常基因即可,因此,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大于男性患者。
21. 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  )
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粒的数目相同
解析:选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已经过复制,DNA分子数加倍,但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染色体数量并未加倍,故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的一半。
22.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AaXBY产生了AA型配子,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可能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染色体与Y染色体未分离,进入了同一次级精母细胞(含a),而另一次级精母细胞(含A)没有性染色体;也可能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含A的)性染色体未分离。不含性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进入同一精细胞,从而具有两个A基因。
23.用纯种的黑色长毛狗与白色短毛狗杂交,F1全是黑色短毛。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据此可判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  )
黑色短毛
黑色长毛
白色短毛
白色长毛

42
19
14
6

47
12
15
5
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
C.两对常染色体上
D.一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解析:选C。分析表中数据,F2中黑色∶白色=(42+19+47+12)∶(14+6+15+5)= 3∶1;F2中短毛∶长毛=(42+47+14+15)∶(19+12+6+5)=3∶1,与性别没有关系,所以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4.如图表示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②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③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④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C。 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根据两个精细胞中染色体的来源,可以看出这两个细胞一定不是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25.下列是某高等二倍体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不可能代表上皮、神经细胞
B.乙细胞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C.丙细胞的子细胞为卵细胞或者精细胞
D.丁细胞不可能发生A和a、B和b等位基因的分离
解析:选C。上皮、神经细胞不能再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乙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而产生的,不属于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但无法判断其类型是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若为第一极体,则其子细胞是两个极体;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1分)下面是某果蝇的精原细胞分裂产生精细胞的示意图,其中图Ⅳ细胞中只表示了部分染色体的情况,请回答:
(1)图Ⅱ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每个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
(2)图Ⅳ细胞表示的时期对应于图中________方框的位置(填“①或②”)。
(3)图Ⅲ每个细胞的核DNA含量是①阶段细胞的________。
(4)若图Ⅳ中染色体的基因组成是AaBb,请在图Ⅳ中正确标出所有A、a、B、b。
(5)假定该果蝇的三对常染色体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则这个精原细胞可产生________种精子。
(6)欲观察果蝇精巢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应采用________观察法,观察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期。细胞中可能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其中含________条染色体的细胞一定属于有丝分裂,含________条染色体的细胞一定属于减数分裂。
答案:(1)次级精母细胞 8
(2)① (3)1/4
(4)如图
(5)2 (6)显微镜 中 8、16、4 16 4
27.(12分)如图①②③表示某动物(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分裂图。图④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数以及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所示的分裂时期对应于图④的________阶段。图④的Ⅲ阶段对应于图________细胞,此细胞中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从数量关系分析,图④由Ⅰ→Ⅱ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由Ⅱ→图②的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图②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②和图③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则③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
答案:(1)Ⅱ ② 2
(2)染色体复制 同源染色体分离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
(4)Ab
28.(14分)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
图1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
图1
(1)Ⅲ-14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中的________。
(2)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性遗传病。
(3)若
图2
Ⅲ-11与一个和图2中Ⅲ-15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
(4)假定Ⅲ-11与Ⅲ-15结婚。若a卵与e精子受精,发育出的Ⅳ?16患两种病,其基因型是______。若a卵与b精子受精,则发育出的Ⅳ-17的基因型是________,表现型________。若Ⅳ-17与一个双亲正常,但兄弟姐妹中有甲病患者的正常人结婚,其后代中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从遗传系谱图可以得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8和9生育出患甲病的13,且9号不是患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为伴性遗传,且5号患病但有正常的儿子)。Ⅲ-14的X染色体来自9号,9的X染色体来自Ⅰ代中的3或4。对于甲病来说,Ⅲ-11的基因型是1/3AA和2/3Aa,图2中的Ⅲ-15的基因型为Aa,所以他们结婚生育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2/3×1/4=1/6。如果图2中的Ⅲ-11与Ⅲ-15(AaXBXb)生有患两种病的后代Ⅳ-16,且可以看出Ⅳ-16的两条性染色体不同,所以该个体为男孩。又根据甲病和乙病的类型,可以得出Ⅲ-11的基因型是AaXbY,Ⅳ-16的基因型是aaXBY。由于Ⅳ-16是a卵和e精子受精的结果,根据Ⅳ-16和Ⅲ-11的基因型可以得知a卵的基因型是aXB,e精子的基因型是aY,从而推出b精子的基因型为AXb,所以a卵和b精子受精产生的后代Ⅳ-17的基因型是AaXBXb,该女性只患乙病。若Ⅳ-17与一个兄弟姐妹患有甲病但自身正常的男性结婚,该男性关于甲病的基因型是1/3AA、2/3Aa,则他们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1/6,正常的概率=5/6。该男性关于乙病的基因型是XbY,则他们生育的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正常的概率也是1/2,所以这对夫妇结婚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5/6×1/2=5/12。
答案:(1)Ⅰ-3或Ⅰ-4(3或4) (2)常 隐 (3)1/6
(4)aaXBY AaXBXb 仅患乙病的女性 5/12
29.(13分)在遗传学研究方面,果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之一。被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是红眼。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若F1自交,则所得F2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F2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
(3)野生型果蝇有许多种突变型,突变的情况也不一样:
①如果♀突变型1×♂野生型→突变型1,♀野生型×♂突变型1→野生型,则可以推断控制果蝇突变型1的基因遗传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②如果突变型2和野生型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产生大量个体都是突变型2,则可以推断控制果蝇突变型2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解析:(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相对性状明显、繁殖快、生育力强、子代多、易饲养。
(2)据题意知,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为XAY、XAXa。F1个体交配,F2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为4种,表现型有3种: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
(3)正反交结果不同,而且都与母本相同,说明为细胞质遗传;突变型2和野生型正交与反交结果一致,都是突变型2,说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答案:(1)相对性状明显、繁殖快、生育力强、子代多、易饲养
(2)XAXA、XaY 4 3
(3)①细胞质遗传 ②常
章 末 综 合 检 测 (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对于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来说,可遗传的变异不能来源于(  )
①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 ③染色体变异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解析:选B。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无基因重组;没有染色体,其DNA游离存在,因此也没有染色体变异。
2.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  )
①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②四分体时期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④受精作用过程中 ⑤细胞分裂间期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发生时期。基因重组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进行的,包括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以及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的融合导致同源染色体的重新汇合,但该过程不能叫做基因重组。
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重组的类型。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A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
4.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
A.发生了基因突变 B.发生了染色体畸变
C.发生了基因重组 D.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A。考查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红果番茄作为品种应为纯合子,在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发现一株黄果番茄,说明在果实颜色这一性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类型,并且性状的变异率比较低,可以认为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化仅发生在一个个体上的可能性很小。根据本题条件,环境条件引发的变化也不能仅出现在一个个体上。而染色体畸变往往会引发多个性状改变。
5.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的乳酸菌能将塑料迅速分解成无毒物质,从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下方法中哪种比较适合用于培育这种乳酸菌(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解析: 选B。乳酸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常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不能采用杂交育种。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也不能采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对于原核生物采用诱变育种的方式培育比较适合。
6.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畸变的是(  )
①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对染色体有3条 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A.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
解析:选D。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在结构和数目上发生了改变,主要是指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本题中,①是染色体畸变,因为染色体的数目增加了1条。②表面上看是染色体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染色体互换之后,它的数目和结构都没有改变,所以不属于染色体畸变,它只是对后代的基因型发生影响。③属于染色体畸变。④属于染色体畸变,因为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它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比正常植株少了一半。⑤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畸变,它没有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上的变化。⑥不属于染色体畸变,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7.下列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不能产生新基因
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遗传效应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遗传效应大
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
解析:选C。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变化。这种改变是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明显的染色体变化。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只是引起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并不能产生新基因。所以A、B、D均正确。遗传效应指的是遗传功能,即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遗传效应的大小与突变的大小无关,因此,C项不正确。
8.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株都是单倍体
B.普通六倍体小麦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植株不是单倍体
C.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可能是单倍体
D.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
解析:选A。B项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不管含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C项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有可能是单倍体,如马铃薯的单倍体;D项含奇数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三倍体无籽西瓜。
9.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选C。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
10.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创立了一种新兴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实施该技术的最终目的是(  )
A.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解析:选D。基因工程可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组,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即按照人们的需要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11.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  )
A.诱变育种 B.细胞融合
C.花药离体培养 D.转基因
解析:选C。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不能作种子。诱变育种可培育新性状品种,细胞融合和转基因技术可定向将某种性状组合于一个植株上,得到所需性状的品种。
1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欲将其分别转变成基因型为: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的生物,采用的技术分别是(  )
A.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B.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解析:选A。考查育种的有关内容。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是二倍体,转变成二倍体AABB,用杂交育种;aB是单倍体只能用花药离体培养;AaBBC仍是二倍体,只是增加了一个基因,只能用转基因技术;AAaaBBBB是四倍体,用多倍体育种。
13.用杂合种子尽快获得纯合子的方法是(  )
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子
B.种植―→秋水仙素―→纯合子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
D.种植―→秋水仙素―→花药离体培养―→纯合子
解析:选C。用杂交育种方法得到纯合子并检测、筛选所需时间较长,而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得到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不用检测,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
14.单倍体植株矮小,育种工作者获得单倍体植株常用的方法是(  )
A.用花粉进行离体培养
B.用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
C.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
D.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解析:选A。单倍体是指含有本物种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半的个体,也就是与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所以对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发育而成的个体即为单倍体。
15.美国宇宙飞船顺利升空和返回,上面搭载了生物菌种、植物组织培养幼苗、农作物和花卉的种子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幼苗在太空中失去了一切原有特点
B.太空育种培养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C.培养成的新品种对人类都是有益的,但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
D.太空育种的本质是基因突变
答案:D
16.基因兴奋剂就是给运动员注入新的基因,用改变基因的方式来改善运动员的耐力等多种运动能力,以提高运动成绩,基因兴奋剂很难检测。“给运动员注入新的基因”的方式属于(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
C.基因重组 D.基因互换
解析:选C。“给运动员注入新的基因”会使运动员体内含有新的外源基因,实现了外源基因与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17.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纯种的矮秆(d)易染锈病(t)F1雄配子幼苗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有关该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程(1)(2)(3)是杂交
B.过程(4)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过程(3)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D.过程(2)有减数分裂
解析:选D。该育种过程中,(1)为杂交,(2)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3)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的过程,(4)为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恢复成正常纯合个体,故D对。
18.如图是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部分图解,在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中,接受花粉的植株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答案:C
19.如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有(  )
花粉植株A植株B
A.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
B.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
C.过程①属于减数分裂,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植物激素
D.与杂交育种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20.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①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解析:选B。①过程的变异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⑦过程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③→⑥过程与⑦过程都运用了人工诱变育种。
21.下列各种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选B。有丝分裂中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22.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生产中一般选用的育种方法是(  )
A.诱变育种 B.多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解析:选D。题干中给出的优良性状存在于水稻的两个不同个体上,而且水稻在自然条件下是有性生殖,如要使水稻的这两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杂交育种。
23. 水稻的糯性、无籽西瓜、美容手术后纹成的弯弯柳叶眉、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
A.环境改变、染色体畸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B.染色体畸变、环境改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环境改变、环境改交、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解析:选D。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水稻的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无籽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为染色体畸变。美容手术后纹成的弯弯柳叶眉属于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通过杂交获得绿圆豌豆的变异原理为基因重组。
24.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雌蜂(蜂王)是二倍体(2n=32),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雄蜂是单倍体(n=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
B.雄蜂是单倍体,因此高度不育
C.由于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可以产生多种配子
D.雄蜂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解析:选D。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雌蜂(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蜜蜂性别是由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来决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别决定方式;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属于单倍体,但雄蜂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单倍体;雄蜂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一只雄蜂只可以产生一种与自身基因型相同的精子;因为雄蜂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应为正常体细胞的两倍,即含有2个染色体组。
25. 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选C。放射性物质可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131I不是DNA的组成元素;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子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2分)为了快速培育某种抗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
解析:花药离体培养是获得单倍体的基本手段,射线、激光有诱发突变的能力。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合子。通过与敏感型植株杂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15∶1,可推知水稻的抗性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只有两对基因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1)单倍体
(2)诱发基因突变 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加倍 二倍体
(4)(纯合)敏感型植株 F1都是敏感型 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27.(12分)如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分析回答:
(1)图中A、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方式,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 ,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
______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__种纯合植株。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运用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经F方法培育而成的新品种是(  )
A.太空椒 B.无子番茄
C.白菜—甘蓝 D.八倍体小黑麦
答案:(1)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①甲×乙 ②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基因突变 (4)D
28.(14分)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Ⅰ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___性状,低酚是________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Ⅰ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Ⅰ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个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1)棕色性状在诱变当代出现,为显性性状;低酚性状在诱变Ⅰ代出现,为隐性性状。
(2)诱变当代中的棕色、高酚植株自交,诱变Ⅰ代中出现棕色、高酚和白色、高酚两种表型,则诱变当代中的棕色、高酚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诱变当代中的白色、高酚自交,诱变Ⅰ代中出现白色、高酚和白色、低酚两种表型,则诱变当代中的白色、高酚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3)诱变Ⅰ代中的棕色、高酚植株,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欲尽快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应选择白色低酚植株与棕色高酚植株杂交,F1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
答案:(1)显性 隐性 (2)AaBB aaBb
(3)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不出现白色棉)
29.(12分)已知有两株玉米甲(aabb)与乙(aabb)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后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乙植株为aaBb,已知A、B基因控制着优良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获得优良性状纯合个体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吗?(写出思路即可)
(2)若为了达到培育(AaBb)杂交种的目的,设计育种方案。(写出思路即可)
答案:(1)可以,思路如下:

1.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B.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C.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解析:选C。豌豆是严格的闭花自花授粉植物,其花属于两性花,所以在自交时,无须除去雌蕊或雄蕊;在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时,需在豌豆开花前,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并套袋,待雌蕊成熟后再授以其他植株的花粉(即人工授粉),人工授粉后还要套袋,前后两次套袋的目的都是防止其他植株花粉的影响。
2.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黑毛和白毛     B.豌豆的黄粒与圆粒
C.棉纤维的长和粗 D.鼠的白毛和马的棕毛
解析:选A。考查相对性状的概念: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结合上述说法,对四个选项的分析如下:
选项
判断
理由
A
属于相对性状
符合“两个相同”和“一个不同”
B
不属于相对性状
不是同一性状
C
不属于相对性状
不是同一性状
D
不属于相对性状
不是同一生物
3.正常人对苯硫脲感觉味苦,对苯硫脲没有味觉叫味盲。若几对夫妇子代味盲率分别是25%、50%、100%,则双亲的基因型依次是(  )
①BB×BB ②bb×bb ③BB×bb ④Bb×Bb ⑤Bb×bb ⑥BB×Bb
A.①③④ B.④②⑤
C.⑤④② D.④⑤②
解析:选D。由子代隐性性状逆推双亲基因型是遗传分析中常用的方法。隐性性状在子代中为25%,则双亲均为杂合子;在子代为50%,则双亲之一为杂合子,而另一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在子代为100%时,则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4.如图是白化病遗传系谱图,图中Ⅲ2与有病的女性结婚,则生育有病女孩的概率是(  )
A.1/4 B.1/3
C.1/8 D.1/6
解析:选D。由图可见,正常个体Ⅱ1、Ⅱ2生了一患病女孩Ⅲ1,所以白化病为隐性遗传病,推知Ⅱ1、Ⅱ2基因类型均为Aa,所以Ⅲ2为1/3 AA或2/3 Aa,则Ⅲ2与有病女性(aa)结婚,生育有病女孩(aa)的概率是2/3×1/2×1/2=1/6。
5.(2012·杭州二中高二测试)下列有关显性的相对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豌豆花色遗传属于完全显性
B.不完全显性、共显性不符合分离定律
C.不完全显性是指显性基因不能完全遮盖隐性基因的作用
D.共显性是指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两者互不遮盖,各自发挥作用,共同表现
答案:B
6.豌豆花腋生和顶生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B、b控制,下列是几组杂交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
亲本表现型
后代
腋生
顶生

顶生×顶生
0
804

腋生×腋生
651
207

顶生×腋生
295
265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根据组合________可判断出豌豆花腋生和顶生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顶生,腋生)。
(2)组合二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其后代腋生中杂合子比例为________。
(3)组合三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__。
解析:→
→
 →
→
答案:(1)二 腋生 (2)Bb Bb 2/3 (3)100%
1.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
B.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两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C.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
D.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来验证假说
解析:选D。豌豆是典型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在分析性状时,孟德尔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2.(2012·杭州七校高二联考)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解析:选C。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比例为1∶1;测交虽能鉴别亲本是否为纯合子,但不能保留纯合子,而且对自花传粉的小麦来说测交操作繁琐;通过测交不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但可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3.大豆的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析:选D。性状表现相同的两个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数量少的那种类型为隐性性状,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代只有一种性状表现,此种性状为显性性状。
4.(2012·绍兴一中高二检测)通过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  )
A.产生配子的数量 B.产生配子的比例
C.基因组成 D.是否是纯合子
解析:选A。测交实验可用来检测被测个体的基因组成,也可判断亲本是否为纯合子。通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确定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确定亲本产生配子的数量。
5.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
A.GG×gg B.GG×Gg
C.Gg×Gg D.gg×gg
答案:C
6.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红花A×白花B
全为红花

红花C×红花D
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3∶1
A.红花为显性性状
B.红花A的基因型为Rr
C.红花C与红花D的基因型不同
D.白花B的基因型为Rr
答案:A
7.控制蛇皮颜色的遗传因子遵循遗传定律进行传递,现进行下列杂交实验:
甲:P:黑斑蛇×黄斑蛇  乙:F1:黑斑蛇×F1黑斑蛇
    ↓           ↓
 F1:黑斑蛇、黄斑蛇    F2:黑斑蛇、黄斑蛇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F1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D.乙实验中,F2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与亲本黑斑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甲、乙两杂交实验中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为:
甲:P:Aa×aa   乙:F1:Aa×F1Aa
  ↓        ↓
F1:Aa、aa    F2:AA、Aa、aa
即黑斑对黄斑为显性性状,甲杂交实验为测交,乙杂交实验为自交。
8.狐狸的银灰色皮毛和红色皮毛是一对相对性状,A控制显性。现有四只狐狸,甲为雌性红色,乙为雄性红色,丙为雄性银灰色,丁为雌性红色,并有下列杂交结果:甲×乙→全为红色狐狸,乙×丁→红色、银灰色狐狸,则显性性状及四种狐狸的基因型依次是(  )
选项
显性性状




A
红色
AA
AA
aa
Aa
B
银灰色
aa
aa
Aa
aa
C
红色
Aa
Aa
aa
AA
D
红色
AA
Aa
aa
Aa
解析:选D。同一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出现另一性状的,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且双亲一定都为杂合子。据乙×丁杂交结果可确定红色为显性性状,且乙和丁皆为Aa、Aa。
9. (2012·绍兴中学高二期中)将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在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得如右图所示曲线图,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解析:选C。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AA和aa所占比例相同为[1-(1/2)n]/2,可知图中a曲线表示纯合子所占比例,b曲线表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c曲线表示杂合子所占比例。
10.(2012·宁波镇海中学高二质检)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解析:选B。考查各种交配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兔子能够生育多次,可以利用测交鉴别是否纯合;小麦自然条件下为自花授粉,自交最方便,若为杂合子,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很容易鉴别,若测交需要人为操作,显然自交比测交方案更好;由于纯合子自交能稳定遗传,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利用连续自交的方式,使得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以提高水稻、小麦、豌豆等植物的纯合度;要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利用不同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亲本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11.(2012·富阳高二检测)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下面有三组交配组合,请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  )
交配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数目

甲(黄色)×乙(黑色)
5(黑)、1(黄)

甲(黄色)×丙(黑色)
8(黑)、9(黄)

甲(黄色)×丁(黑色)
全为黑色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解析:选D。根据三组杂交组合的子代表现型可知,黑色鼠出现的频率高于黄色鼠,且第③组子代全为黑色鼠,说明黑色为显性,黄色为隐性。故甲为隐性纯合子,丁为显性纯合子。
12.(2010·高考大纲全国卷Ⅱ)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解析:选A。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不能存活,并且群体内随机交配繁殖后代。因群体中AA占1/3、Aa占2/3,所以群体中产生A配子的比例应该是1/3×1+2/3×1/2=2/3,产生a配子的比例应该是1/3×0+2/3×1/2=1/3,当随机交配时,按下表计算:
2/3A
1/3a
2/3A
4/9AA
2/9Aa
1/3a
2/9Aa
1/9aa(死亡)
因子代中aa死亡,所以子代中AA个体与Aa个体的比例为1∶1。
13.下图为豌豆杂交示意图:
(1)写出下列各字母或符号的遗传学意义:
P________,F1________,F2________,F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表现型有________、________,等位基因为________。
(3)F1自花传粉,可产生________种配子,其类型有________。
(4)F3再自交得到F4,其中可稳定遗传的高茎所占概率为________,高茎中杂合子占________。
解析:本题以遗传图解的形式表示豌豆杂交的过程。图中P为亲代,F1为子一代,F2为子二代,F3为子三代,×为杂交,?表示自交,这些符号可用于有性杂交实验进行记录和分析。第(4)题F3自交一次得到F4,自交次数为n时,杂合子概率为1/2n,即次数越多,杂合子所占比例越小,纯合子所占比例越大。从F1至F4需自交三次,则高茎纯合子、矮茎纯合子共占概率为1-1/23=7/8,高茎纯合子概率为1/2×7/8=7/16。高茎豌豆占7/16+1/23=9/16,则高茎中杂合子占(1/8)/(9/16)=2/9。
答案:(1)亲代 子一代 子二代 子三代 杂交 自交 (2)AA、Aa、aa 高茎 矮茎 A与a 
(3)2 A、a (4)7/16 2/9
14.如图为白化病(用A、a表示)家系谱,Ⅱ3为白化病患者,分析回答:
(1)Ⅰ1、Ⅰ2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
(2)Ⅱ4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________,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Ⅰ1、Ⅰ2再生一个Ⅱ5,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是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是正常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首先用逆推法,即据后代的表现型推测双亲遗传因子组成。Ⅱ3为白化病患者,而双亲表现型正常,则双亲一定都为杂合子。据Aa×Aa→1AA∶2Aa∶1aa可推出Ⅱ4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第(3)问求Ⅱ5的概率,是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既要考虑是白化病的概率,还要考虑生男孩的概率为,即×=;Ⅱ5正常的概率为,生女孩概率为,则是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答案:(1)Aa、Aa (2)AA或Aa 2/3 
(3)1/4 1/8 3/8
15.(探究创新题)豚鼠的毛色中,白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有编号为①~⑨的9只豚鼠,其中编号是奇数的为雄性,编号是偶数的为雌性。已知①×②→③和④,⑤×⑥→⑦和⑧,④×⑦→⑨,③和⑧是白色,其余的均为黑色。用B、b分别表示其显、隐性基因。请作答:
(1)豚鼠的毛色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控制豚鼠的毛色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个体④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个体⑦为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4)若利用以上豚鼠检测⑨的基因型,可采取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②→③和④中,①②均为黑色,而子代中③为白色,可判定黑色为显性性状;⑤⑥为黑色,其子代⑧为白色雌鼠,可判断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①②的基因型为Bb,④的表现型为黑色,其基因型为BB或Bb;同理⑤×⑥→⑦和⑧中,⑤⑥均为黑色,⑧是白色,则⑦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⑦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检测动物的基因型应用测交的方法,即将该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判断待测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答案:(1)黑色 (2)常 BB或Bb (3)2/3
(4)将其与⑧交配。若后代中出现白毛个体,说明其是杂合子;若后代全为黑毛个体,说明其为纯合子

1.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是显性,圆果(B)对长果(b)是显性,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用红色长果与黄色圆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其后代的基因型数不可能是(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解析:选C。本题考查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应用。红色长果的基因型为A-bb,黄色圆果的基因型为aaB-,当二者都是纯合子时,其后代的基因型有1种;当红色长果为杂合子,黄色圆果为纯合子时,或红色长果为纯合子,黄色圆果为杂合子时其后代的基因型数都是2种;当二者都是杂合子时,其后代有4种基因型。
2.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现性状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现性状的比例
⑤F2基因组成的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解析:选B。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的基因组成为YrRr,表现性状只有一种;F1产生的配子为YR、Yr、yR、yr,比例为1∶1∶1∶1;F1测交后代基因组成为YyRr、Yyrr、yyRr、yyrr四种,比例为1∶1∶1∶1;F1自交得F2,表现性状为4种,比例为9∶3∶3∶1,基因组成为9种,比例为4∶2∶2∶2∶2∶1∶1∶1∶1。
3.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做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
解析:选D。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要求是纯合亲本杂交;两对相对性状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即两对相对性状各自有显隐性关系;以豌豆为实验材料,为避免自然条件下的自花传粉,要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的花粉,故四个选项中,A、B、C项均需考虑。由于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一样,故不需考虑显性亲本做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所以答案为D。
4.孟德尔通过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他选用纯合黄色圆形豌豆种子和纯合绿色皱形豌豆种子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种子全为黄色圆形。F1自交得到F2,F2种子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其比例为9∶3∶3∶1。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
B.F2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性状组合
C.F2黄色皱形种子中纯合子占
D.F2中杂合黄色圆形种子占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分别分析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1全为显性性状(黄色或圆形),F2出现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黄色∶绿色=3∶1,圆形∶皱形=3∶1)。故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F1基因型为YyRr,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F2出现了四类基因型:Y-R-、yyR-、Y-rr、yyrr,其中yyR-、Y-rr的表现型为绿色圆形、黄色皱形,是重组性状。F2黄色皱形有两种基因型:YYrr和Yyrr,且比值为1∶2,故F2黄色皱形种子中纯合子占。F2中黄色圆形种子有4种基因型,只有一种纯合基因型,其他均为杂合基因型,且组合数所占比例为8/16,故F2中杂合黄色圆形种子占。
5.(2010·高考北京卷)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
A.1/16 B.3/16
C.7/16 D.9/16
解析:选B。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亲本杂交,后代中黑色有白斑的后代基因型为B-ss。Bb×Bb后代中,B-出现的概率是3/4;Ss×Ss后代中,ss出现的概率是1/4,故B-ss所占的比例是3/4×1/4=3/16。
6.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这两对等位遗传因子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今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子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1)F2表现型有哪几种?其比例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获得F2种子544粒,按理论计算,双显性纯种有________粒,双隐性纯种有________粒,性状为粒大油多的有________粒。
(3)怎样才能培育出粒大油多,又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粒大油少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SS,粒小油多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ss,其遗传过程如下:
(2)在F2中双显性纯种(BBSS)比例为1/16,双隐性纯种也是1/16,而粒大油多(B-ss)的比例为3/16。
(3)在杂交育种中常用自交淘汰法实现纯化。
答案:(1)粒大油少、粒大油多、粒小油少、粒小油多,其比例为9∶3∶3∶1 (2)34 34 102 (3)从F2中选出粒大油多的个体,连续多代自交,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得到稳定遗传的粒大油多的新品种
1.(2012·诸暨中学高二质检)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和绿色皱形四种表现类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F1的四种雌、雄配子自由组合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解析:选B。在F1自交过程中,4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与4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随机结合形成16种合子,其中9种合子发育成黄色圆形,3种合子发育成黄色皱形,另3种合子发育成绿色圆形,1种合子发育成绿色皱形,其比例为9∶3∶3∶1。在豌豆花中,雌配子数量有限,但雄配子却多得难以计数,因此在F1的自交过程中,雌、雄配子的数量之间没有对等关系。保证F2中有足够数量的个体是为了提高概率统计的准确性。
2.在孟德尔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的重组性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总数的(  )
A.1/4         B.1/8
C.1/16 D.1/9
解析:选B。孟德尔遗传实验中,亲本是黄色圆形(YYRR)和绿色皱形(yyrr),F2中重组性状类型有两种:黄色皱形(1/16YYrr,2/16Yyrr)、绿色圆形(1/16yyRR,2/16yyRr),因此能够稳定遗传的(YYrr,yyRR)占2/16=1/8。
3.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
A.表现型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9种
B.表现型2种,比例为3∶1,基因型3种
C.表现型4种,比例为3∶1∶3∶1,基因型6种
D.表现型2种,比例为1∶1,基因型3种
解析:选C。Aa×aa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有2种;Bb×Bb杂交后代中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有3种。那么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有4种,比例为(1∶1)×(3∶1)=3∶1∶3∶1,基因型有6种。
4.如果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YYRR∶1YYrr∶1YyRR∶1Yyrr∶2YYRr∶2YyRr,并且也知道上述结果是按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那么双亲的基因型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解析:选B。此题应采用分枝分析法,子代中YY∶Yy=1∶1,则可推知其亲代的基因型为YY×Yy;子代中RR∶Rr∶rr=1∶2∶1,则可推知其亲代的基因型为Rr×Rr,故选B项。
5.已知豚鼠中毛皮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粗糙(R)对光滑(r)为显性,如果用毛皮黑色光滑的豚鼠与毛皮白色粗糙的豚鼠杂交,其杂交后代产生表现型为黑色粗糙的18只,黑色光滑的16只,白色粗糙的17只,白色光滑的19只,则亲本最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DDrr×DDRR      B.DDrr×ddRR
C.DdRr×DdRr D.Ddrr×ddRr
解析:选D。
即每对性状都相当于测交,所以选D。
6.两豌豆亲本杂交,按每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对其子代的表现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杂交后代中,新出现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  )
A.1/16        B.1/9
C.1/4 D.1/3
解析:选C。从题图可知,杂交后代黄色∶绿色=1∶1,圆形∶皱形=3∶1。由此结果按遗传的基本规律反推,可知双亲中有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双杂合子(黄色圆形),而另一个为单显性杂合子(绿色圆形),上述结果中双隐个体(绿色皱形)和单显性的黄色皱形个体就是新类型,所占比例为1/8+1/8=1/4。
7.(2011·高考海南卷)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选B。由亲本基因型知,其后代一定含有Dd,根据题意要求后代除Dd外,其他基因均纯合。由此可知符合要求的个体比率=1/2(AA+aa)×1/2BB×1/2CC×1Dd×1/2(EE+ee)=1/16。
8.(2012·杭州学军中学高二质检)某哺乳动物毛的颜色有白色和灰色两种,毛的长度有长毛和短毛两种。现用纯合白色长毛亲本与纯合灰色短毛亲本杂交,得到的F1全为白色短毛个体,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F2中短毛与长毛之比为3∶1
B.F2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F2中灰色短毛与灰色长毛个体杂交,得到两种比例相同的个体
解析:选D。本题的解题思路及各选项的分析如下:
9.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解析:选D。AaBbCc×AabbCc
分解为:①Aa×Aa→AA、Aa、aa 2种表现型
②Bb×bb→Bb,bb 2种表现型
③Cc×Cc→CC,Cc,cc 2种表现型
乘法原理:表现型=2×2×2=8种,所以B错。
AaBbCc个体比例=Aa×Bb×Cc=,所以A错。Aabbcc个体比例=Aa×bb×cc=,所以C错。aaBbCc个体比例=aa×Bb×Cc=,所以D正确。
10.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3∶1、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解析:选A。主要考查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F2的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是不变的。9∶7=9∶(3+3+1) 9∶6∶1=9∶(3+3)∶1 15∶1=(9+3+3)∶1。
11.某种蝴蝶紫翅(P)对黄翅(p)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
B.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
C.F1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D.F1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2
解析:选C。由题图看出F1中紫翅与黄翅为3∶1,亲本紫翅为Pp和Pp;F1中绿眼与白眼为1∶1,亲本绿眼为Gg,白眼为gg。上述亲本的基因型是PpGg×Ppgg。F1紫翅白眼个体(2/3Ppgg、1/3PPgg)自交,2/3Ppgg自交纯合子(PPgg和ppgg)占1/3,1/3PPgg自交纯合子占1/3,共2/3。
12.(2010·高考安徽卷)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F2扁盘形南瓜基因型为A-B-,圆形南瓜基因型为A-bb或aaB-,长圆形南瓜基因型为aabb,其表现型比例约为9∶6∶1,此性状分离比是由AaBb自交后代的9∶3∶3∶1分离比衍生而来的,故F1基因型为AaBb,所以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13.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627
203
617
212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724
750
243
262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953
317
0
0

高茎红花×矮茎白花
1251
0
1303
0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517
523
499
507
(1)在高茎和矮茎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在红花和白花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乙杂交组合的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________种表现型。
(3)丙组合的杂交子代中,纯合子占________,杂合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甲组中高茎红花与乙组中高茎红花杂交,子代中高茎红花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中杂合高茎白花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五组中纯合子亲本表现型是________。
解析:(1)根据甲组杂交结果出现新性状是白花可推知红花为显性,同样根据乙组结果推知高茎为显性。再根据每组中亲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每组中亲子代的基因型(设控制高茎、矮茎、红花、白花的基因分别为A、a、B、b):
甲:高茎红花(AaBb)×矮茎红花(aaBb);
乙:高茎红花(AaBb)×高茎白花(Aabb);
丙:高茎红花(AABb)×矮茎红花(aaBb);
丁:高茎红花(AaBB)×矮茎白花(aabb);
戊:高茎白花(Aabb)×矮茎红花(aaBb)。
(2)乙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中基因型为3×2=6种,表现型为2×2=4种。
(3)丙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中杂合基因型是AaBB、AaBb、Aabb,没有纯合基因型。
(4)甲、乙两组中高茎红花亲本基因型均为AaBb,子代中高茎红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子代中高茎白花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其中杂合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白花∶矮茎白花=3∶1。
(5)此五组亲本中只有丁组中的矮茎白花植株为纯合子。
答案:(1)高茎 红花 (2)6 4 (3)0 AaBB、AaBb、Aabb (4)AABB、AaBB、AABb、AaBb 高茎白花∶矮茎白花=3∶1 (5)矮茎白花
14.(2012·建德检测)汉普夏猪是一种有名的瘦肉型猪品种。研究发现85.1%汉普夏猪属于酸肉基因(R)携带者(Rr)。酸肉基因可使肌肉中的糖原含量升高70%,导致糖原分解产生的乳酸较多,引起肌肉pH下降、酸度增加,显著影响猪肉品质。又知,猪的耳型和背型两种性状的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性状
耳型
背型
表现型
垂耳
半立耳
立耳
垂背
中垂背
直背
基因型
MM
Mm
mm
HH
Hh
hh
现有三种汉普夏猪品种:垂耳垂背酸肉(MMHHRr)、立耳垂背酸肉(mmHHRr)、立耳直背酸肉(mmhhRr)。
请选择合适的个体进行杂交育种,以选育出垂耳直背非酸肉的汉普夏猪新品种。(假设三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1)欲选育出所需品种,应选择上述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_的汉普夏猪作亲本进行杂交,得F1。
(2)让F1中表现型为________的雌雄汉普夏猪个体进行交配,产生的F2中表现型为垂耳直背非酸肉的个体比例最高,占F2个体总数的比例为________。
(3)如不考虑F2中垂耳直背非酸肉的个体比例最高的要求,也可选用F1中表现型为________的雌雄汉普夏猪个体进行交配,这样产生的垂耳直背非酸肉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比例为________。
解析:(1)(2)要选育的垂耳直背非酸肉的汉普夏猪新品种的基因型为MMhhrr,根据题意,可选用垂耳垂背酸肉(MMHHRr)和立耳直背酸肉(mmhhRr)作亲本,得F1,从其中选出半立耳中垂背非酸肉的雌雄汉普夏猪个体进行交配,产生的F2中表现型为垂耳直背非酸肉的个体比例最高,占F1个体总数的比例为1/4×1/4=1/16。(3)如不考虑F2中垂耳直背非酸肉个体比例最高的要求,也可选用F1中表现型为半立耳中垂背酸肉的雌雄个体交配,但其中有两种基因型,即MmHhRR和MmHhRr,只有基因型为MmHhRr的个体交配才能产生基因型为MMhhrr的新品种,故产生的垂耳直背非酸肉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比例为2/3×2/3×1/4×1/4×1/4=1/144。
答案:(1)垂耳垂背酸肉 立耳直背酸肉 
(2)半立耳中垂背非酸肉 1/16
(3)半立耳中垂背酸肉 1/144
15.(探究创新题)在一批野生正常翅(h)果蝇中,出现少数毛翅(H)的显性突变个体,这些突变个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某种原因而恢复正常翅,这种突变成毛翅后又恢复为正常翅的个体称为回复体。回复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因为基因H又突变为h;二是由于体内另一对基因RR突变为rr,从而抑制H基因的表达(R、r基因本身并没有控制具体性状,其中RR、Rr基因组合不影响H、h基因的表达,只有出现rr基因组合时才会抑制H基因的表达)。因第一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称为“真回复体”,因第二种原因出现的回复体为“假回复体”。请分析回答:
(1)表现正常翅果蝇(包括真、假回复体)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hhRr、hhrr;表现毛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HHRr。
(2)现获得一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欲判断其基因型是HHrr还是hhRR,请完成以下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思路:让这批纯合的果蝇回复体与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杂交,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
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①________,则为HHrr;②________,则为hhRR。
(3)若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这批果蝇属于假回复体(HHrr),请利用这些果蝇及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进行杂交实验,以判断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①实验步骤:让这些果蝇与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进行杂交得F1;让F1果蝇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观察F2果蝇的性状表现并统计其性状分离比。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若_______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若_______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解析:(1)由题意可知,果蝇表现为正常翅的条件是含有h基因或有H基因和rr,其基因组成为hhRR、hhRr、hhrr、HHrr、Hhrr;果蝇表现为毛翅的条件是含有H基因且不含rr,其基因组成为HHRR、HHRr、HhRR、HhRr。
(2)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的基因型为hhRR,其与果蝇回复体HHrr或hhRR杂交:若子代果蝇全为毛翅,则回复体为HHrr;若子代果蝇全为正常翅,则回复体为hhRR。
(3)回复体HHrr与纯合野生正常翅果蝇hhRR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HhRr,F1果蝇雌雄个体自由交配获得F2,根据题意毛翅性状基因组成为H-R-,其他基因型均为正常翅。由此判断:若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若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则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答案:(1)hhRR HHrr Hhrr HHRR HhRR HhRr
(2)①若子代果蝇全为毛翅 ②若子代果蝇全为正常翅
(3)②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为9∶7 F2果蝇中毛翅与正常翅的比例不为9∶7

1.(2010·高考上海卷)右图是
某生物模式图,组成结构a的物质最有可能是(  )
A.蛋白质       B.RNA
C.DNA D.脂质
解析:选A。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主要包括蛋白质外壳及其内的遗传物质。结构a是噬菌体尾丝,由蛋白质构成。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选A。保温时间如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其中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少量放射性。
3.能将小白鼠致死的肺炎双球菌的类型是(  )
①R型活细菌
②S型活细菌
③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④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该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R型活细菌→没有毒性→小白鼠存活。
S型活细菌→有毒性→小白鼠死亡。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失去毒性→小白鼠存活。
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发生转化(R型菌转化为S型菌)→小白鼠死亡。
4.(2012·台州高二检测)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示踪的方案(  )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选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分两组进行便于形成对照。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C、H、O元素,不能作为标记的对象。
5.下列哪一类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
A.病毒 B.原核生物
C.真菌 D.细菌
解析:选A。病毒是一类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只由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多数病毒含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少数病毒含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6.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菌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_型菌。
(2)过程③表明,将S型菌的________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________型菌转化成________型菌。
(3)过程④表明,转化成的________型菌的后代也是有________性的________型菌。
(4)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思路等内容。①②③表示分别用多糖、蛋白质、DNA去与R型菌混合培养,从图解中可以发现只有用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才会出现S型菌,同时把转化成的S型菌单独培养时,其后代都是S型菌。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1)多糖 蛋白质 R (2)DNA 部分R S (3)S 毒 S (4)上述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只有通过大量生物实验,明确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才能得出上述结论
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
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
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
C.要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D.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
答案:C
2.(2012·诸暨中学高二测试)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  )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D.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解析:选D。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
3.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首先将大肠杆菌放到用含有放射性14C和18O标记的有机物配制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上述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细菌体内分离出T2噬菌体,则此T2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的情况是(  )
A.都能检测到14C和18O
B.只有DNA分子中能检测到14C和18O
C.都不能检测到14C和18O
D.DNA分子中只能检测到18O,蛋白质分子中只能检测到14C
解析:选A。用含14C和18O标记的有机物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14C和18O标记的细菌,被未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C和O,所以都能检测到14C和18O。
4.(2011·高考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选C。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外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赫尔希和蔡斯为了把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首先将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上,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32P标记或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很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若此时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含35S的蛋白质外壳就可能随大肠杆菌经离心而沉淀。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实验中并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5.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的DNA,使之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该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该实验是格里菲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解析:选D。此实验并非是格里菲思所完成的。DNA酶具有专一性,使DNA分解,DNA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DNA却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这一对比正好说明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即不能作为遗传物质,反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R型活菌+S型菌的多糖→有荚膜的细菌
B.R型活菌+S型菌DNA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C.R型活菌+S型菌DNA→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D.R型活菌+S型菌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解析:选A。明确R型菌和S型菌各自的特点及R型菌转化为S型菌需要S型菌的DNA是解题的关键。S型菌的多糖不是转化因子,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已经失去活性,也没有转化能力;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7.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A.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豌豆杂交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解析:选A。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通过侵染实验证明RNA起遗传物质作用;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病毒;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是真核生物核内基因的传递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8.认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的
B.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C.只有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的
解析:选B。教材中的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包括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只能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正确答案为B。
9.(2010·高考海南卷)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成“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A.1、3 B.1、4
C.2、3 D.2、4
解析:选B。因为DNA是遗传物质,所以判断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应该分析“杂合”噬菌体的DNA来自哪。因此,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10.(2012·宁波高二检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选D。当把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如加入蛋白质)的培养基中的R型菌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菌。
11.(2012·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期末)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中,为了弄清什么是遗传物质,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培养基中能产生光滑菌落的是(  )
A.S型菌的蛋白质+R型菌
B.S型菌的多糖+R型菌
C.S型菌的DNA+R型菌
D.S型菌的多糖+S型菌的蛋白质+R型菌
解析:选C。培养S型菌可产生光滑菌落,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可使一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12.(2012·余姚中学高二期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死亡的小鼠体内只存在着S型活细菌
②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活细菌
③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两种细菌细胞融合的结果
④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R型细菌转化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导致小鼠死亡的原因是出现了S型菌,而S型菌的出现是由于S型菌的DNA与R型菌的DNA重组,但是并非所有的R型菌都转化成了S型菌,大多数R型菌是没有转化的,所以小鼠体内具有两种细菌。
13.现有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及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其中一种培养基中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另一种培养基中含35S标记的氨基酸),此外还有搅拌器、离心机等。请利用所给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编号为甲、乙,并灭菌处理。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答案: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T2噬菌体,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32P标记和35S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预测实验结果:(1)B (2)A
14.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回答:
(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  )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结论,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细菌混合后,可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将死亡。(2)蛋白质含有S,不含P元素,核酸含有P而不含S元素,因此可用35S和32P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3)分析图B可知,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无毒的细菌发生转化,表现了S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答案:(1)死亡 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2)B (3)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15.(探究创新题)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呢?________。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32P标记的噬菌体。
解析:(1)噬菌体在侵染宿主(大肠杆菌)细胞时,只将其DNA注入,蛋白质未进入宿主细胞。由于P几乎都在DNA中,因此从理论上分析,上清液中应无32P。
(2)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的误差的成因有两个:部分被标记的噬菌体尚未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中或已侵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3)噬菌体无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寄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中获取自身组成物质。因此,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应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其宿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可使子代噬菌体被32P标记。
答案:(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2)a.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先用32P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可大量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1.下列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DNA准确复制无关
C.解旋后以一条母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D.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在复制过程中,解旋酶打开连接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的氢键,这样每条母链都作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分别合成两条子链,合成后每条子链与其模板母链螺旋盘绕成新的螺旋结构,分别形成两个新的子代DNA分子。在DNA复制过程中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分子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
2.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于下列哪一结构(  )
解析:选D。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的作用是使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开。在DNA中的碱基对有两种:G—C、A—T。
3.(2012·海宁市高级中学高二质检)一个双链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3次自我复制,在第四代DNA分子中,有几条第一代脱氧核苷酸的长链(  )
A.2 B.4
C.8 D.16
解析:选A。无论复制几代,后代中只有2条链属于第一代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链。
4.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解析:选B。15N标记的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上复制4次后,产生16个DNA分子,其中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1/8,含14N的DNA分子有16个,所以B错;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4-1)×40=600个。
5.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一代DNA应为②      B.子二代DNA应为①
C.子三代DNA应为④ D.亲代的DNA应为⑤
解析:选C。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依据这一特点来分析,⑤为亲代DNA,②为子一代DNA,①为子二代DNA,③为子三代DNA。不可能出现④中的情形。
6.下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虚线表示碱基间的氢键。请据图回答。
(1)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________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________。
(2)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请回答:
①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___个,C和G共________对。
②该片段复制4次,共需原料胞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_个。
③在DNA分子稳定性的比较中,________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越高。
解析:①设有腺嘌呤x个,C和G共y对。则2x+3y=260,又因x+y=200/2,故x=40,y=60。②首先计算出每个DNA分子中含胞嘧啶脱氧核苷酸60个,则复制4次,共需原料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4-1)×60=900个。
答案:(1)反向 互补配对(互补) (2)①40 60 ②900 ③C和G
1.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
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
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新链与模板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A.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⑤④② 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2.(2012·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高二质检)DNA的复制不可能发生在(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核糖体
解析:选D。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都有DNA,均可发生复制,而核糖体中无DNA。
3.DNA分子复制不发生在(  )
A.有丝分裂间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
D.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时期
解析:选C。DNA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而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时期即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2012·台州市椒江区育英中学高二质检)保证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复制的关键步骤是(  )
A.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链分离
B.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碱基进行互补配对
C.配对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D.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解析:选B。注意题中强调的是准确无误这个关键词,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
5.一个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噬菌体,在脱氧核苷酸被32P标记及氨基酸被15N标记的细菌内,连续繁殖三代,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和15N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百分数为(  )
A.100%、100% B.25%、50%
C.50%、50% D.25%、0
解析:选A。噬菌体侵染细菌是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细胞内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和蛋白质外壳,细菌细胞内脱氧核苷酸被32P标记,氨基酸被15N标记,则后代每一个噬菌体内都有32P和15N。
6.用15N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繁殖四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4N和15N,c只含14N,如下图,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
解析:选D。假设亲代DNA分子为n个,则繁殖四代后,DNA分子总数为16n,其中,只含15N的DNA分子为0个,同时含14N和15N的DNA分子有2n个,只含14N的DNA分子有14n个,它们呈现的比例为D图所示。
7.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
A.330 B.660
C.990 D.1320
解析:选C。该DNA片段共有碱基500×2=1000个,已知(A+T)/1000×100%=34%,所以C=G=1000×[(1-34%)/2]=330。复制2次后共有4条DNA片段,其中相当于有3条是新合成的,所以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330×3=990。
8.某一DNA分子(设为第1代)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腺嘌呤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总共消耗了周围环境中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6200个,那么,该DNA分子已经复制到了(  )
A.第4代 B.第5代
C.第6代 D.第7代
解析:选C。先求该DNA分子中含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特别要注意题目已知DNA中的碱基是800对,即1600个。因A(600)+G=1/2×1600,则G=200。设复制的次数为n,则有200×2n-200=6200,解得n=5。因亲代为第一代,则复制5次后的为第6代。
9.某双链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该DNA在连续复制时,对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
C.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不论复制多少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等于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数目
解析:选D。DNA每次复制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等于原有DNA分子中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
10.某细胞DNA分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用3H标记,然后放在普通的培养基上让其进行有丝分裂,在第一次有丝分裂和第二次有丝分裂中,其染色单体的放射性情况分别是(  )
A.一半、全部
B.全部、一半
C.一半、有的一半有的没有
D.一半、一半
解析:选B。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复制后,每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亲代的一条链,都具有放射性,所以第一次分裂产生的DNA分子的两条链中,一条具有放射性,一条不具有放射性;第二次复制完成后,每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中,以不具放射性的链为模板合成的不具放射性,以具有放射性的链合成的仍具有放射性,所以一半具有放射性,一半不具有放射性。
11.(2012·嘉兴质检)已知一条完全标记上15N的DNA分子在只含14N的培养基中经n次复制后,仅含14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则n是(  )
A.2 B.3
C.4 D.5
解析:选C。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得到的DNA分子数为2n个,其中有2个DNA分子中各有一条链带有15N标记,故有(2n-2)∶2=7∶1,所以n=4。
12.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  )
A.酶①能使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断开
B.图中可体现出边解螺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
D.若该DNA分子中复制前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 200个,则图示过程完成共需C原料300个
解析:选D。在DNA分子中A+C=50%,C的个数为1000×2×50%-200=800个。
13.
如图是DNA片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指出该图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
(2)该示意图中最多含有____________种核苷酸。
(3)DNA分子复制时要解旋,应在何处分开(  )
A.1和2 B.2和3
C.3和4 D.5和6
(4)若在DNA分子的某片段中,有腺嘌呤P个,占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N/M(M>2N),则该片段有胞嘧啶________个。
(5)某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是31P)。若将该DNA分子放在只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原来(  )
A.减少1500 B.增加1500
C.增加1000 D.减少1000
答案:(1)两条链上脱氧核糖排列方向不该同向
(2)4 (3)C
(4)P(M/2N-1) (5)B
14.图1示意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递某过程,图2示意DNA结构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赫尔希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在探究DNA复制特点时运用的主要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把图2所示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子代中含14N的DNA所占比例为________。在DNA复制过程中作用于b点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
(3)若通过“PCR”技术共得到32个图2中的DNA片段,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虽然实验的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思路是一样的,即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2)研究DNA的复制特点,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图2所示DNA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得8个DNA分子,只有一个DNA分子含14N,占全部DNA的1/8。复制过程中作用于b点的是DNA解旋酶。(3)图中的片段有4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以复制得到32个DNA分子需要至少加入(32-1)×4=124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1)将蛋白质和DNA单独分开,分别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1/8 DNA解旋酶 (3)124
15.(探究创新题)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1组
2组
3组
4组
培养液中唯一氮源
14NH4Cl
15NH4Cl
14NH4Cl
14NH4Cl
繁殖代数
多代
多代
一代
两代
培养产物
A
B
B的子Ⅰ代
B的子Ⅱ代
操作
提取DNA并离心
离心结果
仅为轻带
仅为重带
仅为中带
1/2轻带(14N/14N)
(14N/14N)
(15N/15N)
(15N/14N)
1/2中带(15N/14N)
请分析并回答:
(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________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________是唯一氮源。
(2)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________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________组和第________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
(3)分析讨论:
①若子Ⅰ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于________,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________复制。
②若将子Ⅰ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③若在同等条件下将子Ⅱ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_______,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带。
④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Ⅰ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实验探究,具体分析如下:
(1)要获得全部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必须用15N标记的氯化铵为原料,必须复制多代才能使之全部带上标记。
(2)第3组结果说明复制一代后,DNA中的一条链是14N,一条链是15N,与第1、2组结果相对比,说明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3)①若子Ⅰ代离心后出现“重”和“轻”两条密度带,而不是“中带”,说明不是半保留复制,而是全保留复制。
②若将子Ⅰ代双链解螺旋成单链,无论是半保留还是全保留,得到的单链都是一半14N,一半15N,故不能据此判断复制方式。
③若将子Ⅱ代继续培养多代,“中带”数量不变,而“轻带”数量增多。
④若子Ⅰ代中的“中带”比以往宽些,说明新合成的DNA单链中混入少部分的15N。
答案:(1)多 15N/15NH4Cl
(2)3 1 2 半保留复制
(3)①B 半保留 ②不能 ③没有变化 轻 ④15N

1.组成DNA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①核糖 ②脱氧核糖 ③磷酸 ④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 ⑤胸腺嘧啶 ⑥尿嘧啶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解析:选C。组成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A、T、G、C四种。
2.在噬菌体、烟草、烟草花叶病毒中,构成核酸的碱基种类依次有(  )
A.4,4,4 B.4,8,4
C.4,5,4 D.8,8,4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各种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及核酸中碱基的种类的正确分析理解。噬菌体中只有DNA,构成DNA的碱基共有4种,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烟草花叶病毒中只有RNA,构成RNA的碱基也有4种,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而烟草是高等植物,体内既有DNA,又有RNA,所以共有5种碱基,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
3.某学生制作的以下碱基对模型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A。选项B,A与T共用两个氢键;选项C,右侧脱氧核糖与碱基和磷酸的连接方式不对,A与T共用两个氢键;选项D,碱基与脱氧核糖和磷酸连接方式不对,G与C共用三个氢键。
4.(2010·高考上海卷)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  )
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
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
解析:选C。根据DNA的卡伽夫法则得知,A=T=30%,则G=C=20%。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嘧啶碱基数=50%。U是RNA中的特有碱基,DNA分子中无碱基U。
5.含有2000个碱基的DNA,每条链上的碱基排列方式有(  )
A.42000种 B.41000种
C.22000种 D.21000种
解析:选B。本题考查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DNA分子多样性是由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决定的。每一对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4种,n对碱基的排列方式为4n种,有2000个碱基即1000对,排列方式为41000种。
6.(2012·淳安中学高二期末)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⑥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2)分析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
①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________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而成。
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3)DNA分子中的碱基有________种,碱基间配对方式有________种,但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使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由于________________,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解析:(1)根据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依次推断出①~⑥的名称。
(2)根据DNA的立体结构可知,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外侧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通过氢键连接而成的碱基对。
(3)DNA分子中的碱基共4种,配对方式共2种,即A—T,G—C,由于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答案:(1)胸腺嘧啶 胞嘧啶 腺嘌呤 鸟嘌呤 脱氧核糖 磷酸 (2)反向平行 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 氢键
(3)4 2 不同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 每个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1.下列化合物中,不是组成DNA的物质是(  )
A.核糖 B.磷酸
C.鸟嘌呤 D.胞嘧啶
解析:选A。DNA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2.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率
B.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解析:选A。核酸的组成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故C、D是错的。DNA碱基种类有A、T、G、C,RNA碱基种类有A、U、G、C,两者碱基有差别可区别。DNA与RNA在双链核酸中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碱基数目=嘧啶碱基数目,而单链核酸中上述关系不成立,所以B不对,A答案正确。
3.(2012·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二质检)有3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它们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它们的组成是(  )
A.1个DNA分子和2个RNA分子
B.2个DNA分子和1个RNA分子
C.3个DNA分子
D.3个RNA分子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DNA分子及RNA分子结构的认识。根据题意,这3个分子中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也就是DNA分子和RNA分子均有,而3个分子共有4条核苷酸链,由于DNA是双链结构,而RNA是单链结构,则这3个分子只能是1个DNA分子和2个RNA分子。
4.在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结构是(  )
A.氢键
B.—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C.肽键
D.—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解析:选D。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相邻碱基A和T之间的连接结构”。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与脱氧核糖相连形成单链。
5.(2012·台州中学高二质检)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每个DNA分子中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DNA分子的两条链反向平行
C.DNA两条链上的碱基以氢键相连,且A与T配对,G与C配对
D.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
答案:D
6.(2012·西湖高中高二检测)下列核苷酸中,在DNA结构中不可能具有的是(  )
解析:选B。在DNA分子中含有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不含有尿嘧啶。
7.有一对靠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有1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
A.3个磷酸、3个脱氧核糖和1个胸腺嘧啶
B.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胞嘧啶
C.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胸腺嘧啶
D.2个磷酸、2个脱氧核糖和1个尿嘧啶
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这两个脱氧核苷酸如图:
A与T之间由两个氢键连接,除了一个腺嘌呤外,还有一个胸腺嘧啶(T)、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
8.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
A.碱基序列 B.碱基数目
C.碱基种类 D.(A+T)/(G+C)的比值
解析:选C。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不同。所有DNA分子均是由A、T、G、C 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各脱氧核苷酸链间的区别就在于碱基数目和排列次序的不同,不同DNA分子中比值不同。但不同DNA分子所包含的碱基种类相同。
9.DNA的一条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为(  )
A.0.4、0.6 B.2.5、1.0
C.0.4、0.4 D.0.6、1.0
解析:选B。根据卡伽夫法则,在整个DNA分子中,因A=T,G=C,所以(A+G)/(T+C)比值为1.0。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T+C)/(A+G)与另一条链上(A+G)/(T+C)相等为0.4,因而互补链中(A+G)/(T+C)=2.5,互为倒数。故选B。
10.若一个双链DNA分子的G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27%,并测得DNA分子一条链上的A占这条链碱基的18%,则另一条链上的A的比例是(  )
A.9%          B.27%
C.28% D.46%
解析:选C。这是一道卡伽夫法则应用在DNA结构方面的计算题。解答此类题目须从以下三步分析:①搞清题中所给的和所求的碱基比例是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例,还是占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比例;②画一个DNA分子的模式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和未知的碱基,如图所示。
③根据卡伽夫法则进行计算
据题意:G占整个DNA分子的27%,依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C=27%,G+C=54%,那么A+T=1-54%=46%,又因为它的任何一条链中A+T=46%,其中A=18%,则此链中T=46%-18%=28%,另一条链中A=28%。
11.如图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从图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DNA是双螺旋结构
B.碱基严格互补配对
C.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D.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解析:选D。由图示可以看出,DNA是双螺旋结构,且两条链之间碱基严格互补配对,即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从图中不能看出两条链的方向。
12.(2011·高考海南卷改编)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C.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DNA分子的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具有专一性
解析:选B。对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而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也是核酸,但其核酸不在细胞内;DNA分子的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DNA分子的碱基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的多样性。
13.根据下面的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1)用文字和符号写出图中①~④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⑦是指________________;其组成物质⑤表示__________;⑥表示________。
(3)图中⑧表示__________;⑨表示____________;⑩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DNA双链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且A与T、G与C通过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是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P )、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答案:(1)C(胞嘧啶) A(腺嘌呤) G(鸟嘌呤) T(胸腺嘧啶)
(2)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 磷酸
(3)碱基对 氢键 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14.不同生物或生物体不同器官(细胞)的DNA分子有关碱基比率如下表:
生物或
细胞
酵母菌
小麦







精子


1.08
1.21
1.52
1.43
1.43
1.43
1.30
1.29
1.30
(1)表中可见,不同种生物的DNA分子的碱基比率显著不同,这一事实表明,DNA分子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的肾和肺的DNA碱基比率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但精子与肾或肺的DNA碱基比率稍有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所列生物的DNA分子中,或的比值差异显著吗?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表中不同生物DNA的碱基比例,________中DNA分子热稳定性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异性
(2)它们是由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的体细胞构成的 精子是减数分裂的产物,虽然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X、Y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有差异
(3)不显著,比值相等,且均为1 双链DNA分子中,A=T,G=C
(4)酵母菌 酵母菌DNA分子中,G—C碱基对含量比例最高,热稳定性最大
15.(探究创新题)下表是一张分布有7个基因探针的基因芯片,用以检测DNA分子。通过与待检测的DNA分子“反应”,打“*”号的方格中表示出现了“反应信号”。
GTTGTG
ATATAT
ACTGTA
CCGTGC*
ACTTGT
GTGTGT
TTGGGC
(1)基因芯片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检测DNA分子首先要________,变为单链,才可用基因芯片测序。
(2)上文中待检测的DNA分子片段上共有________个脱氧核苷酸,该片段由________种碱基对组成,其排列顺序是________。
(3)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可检测未知DNA碱基序列,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请举出两个应用实例:________、________。
解析:基因芯片对学生来说是较新的生物学词汇,但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基础知识上,正确理解题意和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基因芯片技术依据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已知碱基序列的单链DNA与待测单链D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该技术可用于DNA测序、亲子鉴定和罪犯的鉴定、识别身份的基因身份证等。
答案:(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旋
(2)12 2 
(3)DNA测序、亲子鉴定、识别身份的基因身份证等(任选两个,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对于下列图解,正确的说法有(  )
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 ②表示转录过程 ③共有5种碱基 ④共有8种核苷酸 ⑤共有5种核苷酸 ⑥A均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选C。由图可知,此过程是转录过程,整个过程涉及5种碱基:A、T、C、G、U,但由于组成DNA和RNA的五碳糖不同,故有8种核苷酸。
2.(2011·高考安徽卷)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解析:选D。图中甲为DNA复制,乙为转录。甲图,每一起点处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且双向延伸,因此甲为DNA的复制;乙图,每一起点处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且单向延伸,因此乙为转录。只有甲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所以A项错误;甲、乙所示过程都在细胞核内进行,所以B项错误;甲图表示DNA复制,乙图表示转录,两个过程均需解旋酶将双链DNA分子解旋成单链,所以C项错误;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转录可进行多次,所以D项正确。
3.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必需的两种物质(甲、乙),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位于甲上
B.乙由三个碱基组成
C.甲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D.乙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解析:选C。由图可知,甲为mRNA,乙为tRNA。遗传信息位于DNA上;tRNA是由一条单链RNA通过折叠形成的,由多个碱基组成;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mRNA是在RNA聚合酶催化作用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
4.已知一段mRNA含有30个碱基,其中A和G有12个,转录该段mRNA的DNA分子中应有C和T的个数是(  )
A.12              B.24
C.18 D.30
解析:选D。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转录过程中碱基数量变化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能巧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
5.1983年科学家证实,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下列正确表示HIV感染人体过程的“遗传信息流”示意图是(  )
A.蛋白质(性状)
B.DNA蛋白质(性状)
C.DNARNA蛋白质(性状)
D.RNARNA蛋白质(性状)
解析:选D。逆转录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为RNA逆转录传递至DNA,而不是RNA→RNA的RNA复制过程,故可排除A、B、C三项。
6.观察下列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过程是________,主要场所是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___。链a与链b的关系是________。经甲过程遗传信息由________传递到了________。
(2)图乙所示过程是________,发生在________(细胞器)中,①②③三个碱基称为一个________,⑦⑧⑨三个碱基称为一个________。该过程需要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糖体、能量等条件。
(3)图中碱基①、④、⑦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①、④、⑦分别表示核苷酸,依次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分析题图可知,甲过程为转录过程,主要场所在细胞核中,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乙过程为翻译过程,主要场所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以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完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因DNA上的三个碱基为A、G、C,则mRNA上①、②、③分别为U、C、G,DNA另一条链上④、⑤、⑥分别为T、C、G,tRNA上⑦、⑧、⑨分别为A、G、C。
答案:(1)转录 细胞核 四种核糖核苷酸 互补 DNARNA 
(2)翻译 核糖体 密码子 反密码子 模板(或mRNA)原料(或20种氨基酸) 转运工具(或tRNA)
(3)尿嘧啶、胸腺嘧啶、腺嘌呤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1.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后代
B.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C.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D.遗传信息全部以密码子的方式体现出来
解析:选D。选项A、B、C关于遗传信息的叙述是正确的,选项D遗传信息经转录形成mRNA(存在密码子),再翻译成蛋白质,表现遗传信息。
2.(2012·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高二质检)骨骼肌细胞中合成mRNA及多肽链的场所分别是(  )
A.细胞质与细胞核      B.细胞核与线粒体
C.内质网与核糖体 D.细胞核与核糖体
解析:选D。细胞内mRNA及多肽链的合成分别属于转录与翻译过程。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的场所则是核糖体。
3.(2011·高考江苏卷)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C.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的容错性
解析: 选C。A项,转录时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B项,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转录的起始部位,识别转录终止信号,促使聚合反应的开始和停止。C项,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D项,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子的容错性,有利于稳定遗传。
4.下图代表人体胰岛细胞中发生的某种生理过程(AA代表氨基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给该过程直接提供遗传信息的只能是DNA
B.该过程合成的产物一定是酶或激素
C.有多少个密码子,就有多少个反密码子与之对应
D.该过程有水产生
解析:选D。翻译的直接模板是mRNA而不是DNA,A项错误;翻译的产物是多肽,经加工后形成蛋白质,而蛋白质不都是酶或激素,B项错误;终止密码子不与氨基酸对应,所以没有与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反密码子,C项也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D项正确。
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核中进行的某一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共涉及5种核苷酸
B.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该过程的产物相同
C.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该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和ATP的消耗
答案:D
6.某DNA片段所转录的mRNA中尿嘧啶占28%,腺嘌呤占18%,则这个DNA片段中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  )
A.46%,54% B.23%,27%
C.27%,23% D.46%,27%
解析:选B。画出下列图解:
由图解可看出,该mRNA中(A+U)占mRNA的46%,故DNA中(A+T)占DNA的46%,则(G+C)占DNA的54%。故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DNA的23%、27%。
7.(2012·兰溪一中高二质检)某DNA分子片段中碱基为2400对,则由此片段所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最多有多少种氨基酸(  )
A.800 B.400
C.200 D.20
解析:选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8.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选A。本题重点考查中心法则。DNA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模板链(即母链)与子链互补;RNA复制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配对的碱基是A与U,U与A,C与G,G与C;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模板链与合成的RNA互补;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的反密码子互补;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RNA和DNA的一条链之间。
9.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  )
A.①②          B.③④⑥
C.⑤⑥ D.②④
解析:选B。该表达式中的①②⑤过程都能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③④过程只能发生在RNA病毒体内;⑥过程迄今为止尚未发现。
10.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是DNA,乙为R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RNA聚合酶
B.甲是DNA,乙为DNA,此过程要以甲为模板,酶为DNA聚合酶
C.甲是RNA,乙为DNA,此过程为转录,原料为脱氧核苷酸
D.甲是RNA,乙为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原料为氨基酸
解析:选C。A项,甲是DNA、乙为RNA时应为转录过程,需要以DNA为模板、核糖核苷酸为原料、RNA聚合酶作催化剂;B项,甲是DNA,乙为DNA,表示DNA复制,需要DNA作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NA聚合酶作催化剂;C项,甲是RNA,乙为DNA时应表示逆转录,原料是脱氧核苷酸、RNA作模板、需要RNA逆转录酶;D项,甲是RNA,乙为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RNA是模板、氨基酸为原料。
11.(2012·杭州西湖高中期末)如图表示蛋白质合成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遗传信息存在于β链上
B.遗传密码存在于 mRNA链上
C.氨基酸与tRNA在种类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D.两个过程中都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选C。明确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和反遗传密码存在的位置及与氨基酸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遗传信息是指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转录时作为模板的单链即为信息链。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它只存在于mRNA上。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来携带,但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
12.(2012·富阳中学高二检测)如图表示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丙的合成可能受到一个以上基因的控制
B.图示过程有遗传信息的流动
C.过程a在核糖体、细胞核中都能进行
D.甲、乙中均含有起始密码
解析:选C。丙是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别由甲和乙这两条RNA翻译得到,所以可能有两个基因分别转录合成甲和乙。遗传信息的流动包括传递和表达,表达又包括转录和翻译,图示代表表达中的翻译过程。过程a代表的是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甲和乙都是RNA,都有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
13.如图为蛋白质合成的一个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示属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________步骤,该过程的模板是[ ]________。
(2)由图中信息可推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并参考下表分析:[1]__________上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这个氨基酸与前接的氨基酸是通过______反应连接在一起的。
氨基酸
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ACU
CGU
UGG
GCG
ACC
CGC
GCC
ACA
CGA
GCU
ACG
CGG
解析:(1)图示核糖体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属于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模板为mRNA;(2)DNA模板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与mRNA的互补配对;(3)tRNA上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通过查所给密码子表可知tRNA上携带的氨基酸的种类。tRNA搬运的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答案:(1)翻译 3 信使RNA
(2)ACCCGATTTGGC
(3)转运RNA 丙氨酸 脱水缩合
14.(2012·杭州长征中学期末)下表是DNA分子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的某部分。已知氨基酸及其对应的遗传密码如下:组氨酸(CAC)、苏氨酸(ACG)、赖氨酸(AAG)、半胱氨酸(UGC)、缬氨酸(GUG)、苯丙氨酸(UUC)。
注:过程方向为从左到右
(1)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过程。
(2)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信使RNA在________内以DNA分子的________链(填“a”或“b”)为模板,通过________过程合成后,通过________进入细胞质,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除需要mRNA作为信息模板之外,还需要________运输氨基酸和ATP提供能量。
(4)DNA a链开始的三个碱基序列是________,信使RNA上最后三个碱基序列是________,第一个氨基酸的名称是________。
解析:信使RNA是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由于信使RNA是大分子,只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结合在一起,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此时还需要转运RNA运输氨基酸和ATP提供能量。由于缬氨酸的密码子是GUG,可以推断转录过程中的DNA模板链是a链,再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可推断出DNA、信使RNA和转运RNA分子中各位置碱基的种类。
答案:(1)转录 翻译
(2)细胞核 a 转录 核孔
(3)核糖体 转运RNA
(4)ACG UUC 半胱氨酸
15.(探究创新题)下图甲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乙图为物质A的某一片段,丙为乙指导合成的C物质的片段。请分析回答:
甲:
乙:
丙:—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U、CCA、CCC、CCG,苏氨酸ACU、ACC、ACA、ACG,甘氨酸GGU、GGA、GGG、GGC,缬氨酸GUU、GUC、GUA、GUG)
(1)若用含有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细菌,一段时间后,32P将会出现在甲图的________物质中。
(2)亲、子代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甲图中________(填标号)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发生于________期。
(3)在豌豆根尖细胞中,能发生①过程的结构有________。
(4)丙是以乙的________链为模板指导合成的,最终使乙中的遗传信息体现在________的排列顺序上。
(5)由于某种原因使乙中右起第5对碱基对被________代替后,造成丙中的甘氨酸变为缬氨酸。
答案:(1)B (2)① 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细胞核、线粒体 (4)α 氨基酸 (5)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卵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粒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减半,DNA分子数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 D.⑥⑦
解析:选C。只有①和⑤正确,其余的叙述都是错误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粒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的,不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分裂过程中,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都减少了一半;染色体的复制是在联会之前完成的;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2.(2012·学军中学期末)下列关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有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出现
B.都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和分离
C.都具有染色体复制的过程
D.都有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
解析:选D。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进行染色体复制(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都有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出现;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3.(2012·浙大附中期中)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  )
A.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B.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为N
C.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D.中心体向细胞两极移动时
解析:选B。图示表明此时细胞内的每条染色体都是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对于染色体数目为2N的高等动物细胞而言,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为N,则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不可能存在图示的数量关系。中心体向细胞两极移动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两个单体和两个DNA,符合图中的数量关系。
4.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比例为1∶2
B.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④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1
解析:选D。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故C项不正确。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例为1∶2的图形中,应有染色单体,据图可知①中无染色单体,只有②③符合,A项不正确。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数目比例为1∶1,故D项正确。有丝分裂是产生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细胞①③产生的子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而⑤图是分裂间期,看不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5.(2012·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二质检)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而加倍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解析:选C。有丝分裂的间期细胞中进行DNA分子的复制,结果是DNA加倍,但无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数不加倍,故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因着丝粒分裂而加倍,但无DNA的复制,DNA分子数不变,故B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故C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而染色体数加倍,但DNA数目不变。
6.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分裂的图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把有关减数分裂的图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
(2)此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_______个DNA分子。
(3)在上述分裂图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此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一倍的是图________。
(4)上述分裂图中,每条染色体上只含一个DNA分子的是图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分裂图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的是图________所示时期。
答案:(1)?②⑤⑥⑦ ①③⑧⑩④⑨?
(2)2 4 (3)⑤⑥
(4)⑤⑥⑦⑨? (5)①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解析:选A。记住并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是做此题的关键。
2.下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③→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解析:选D。①图中着丝粒已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属于减Ⅱ后期。②图中有同源染色体分向两极,且含有染色单体,属于减Ⅰ后期。③图中形成四分体,但四分体不在赤道面上,属于减Ⅰ前期。④图中有2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染色体不在赤道面上,属于减Ⅰ末期。⑤图中有4个细胞,属于减Ⅱ末期。⑥图中含有四分体,且在细胞中央赤道面上,属于减Ⅰ中期。
减数分裂过程顺序:减Ⅰ前→减Ⅰ中→减Ⅰ后→减Ⅰ末→减Ⅱ前→减Ⅱ中→减Ⅱ后→减Ⅱ末。
3.已知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如图所示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模式图,该细胞处于(  )
A.有丝分裂后期
B.有丝分裂末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A
4.对图中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B.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结束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解析:选B。图示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已完成了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此时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面上。
5.(2012·嘉兴一中高二测试)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之比为1∶1的时期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析:选D。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经过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之比一直是1∶2,一直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二者之比成为1∶1。
6.以下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染色单体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解析:选A。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虽然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等特殊行为,但是同源染色体始终存在,不要误认为没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得到的次级性母细胞及极体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7.(2012·杭州四中期中)在果蝇(2N=8)卵巢中不能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图像是

解析:选D。果蝇含4对同源染色体,卵巢中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A图可表示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像;B图可表示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C图可表示卵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D图因为不是8条染色体,所以不是有丝分裂的细胞,又因为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所以也不是减数分裂末期的细胞。
8.(2012·绍兴一中高二测试)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的是(  )
A.DNA的复制 B.纺锤丝的形成
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着丝粒分裂
解析:选C。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它们都有DNA的复制、纺锤丝的形成、着丝粒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
9.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解析:选C。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染色体的行为上与有丝分裂类似,但决不能认为等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不再复制,分裂开始的次级性母细胞内染色体数为n,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为成熟生殖细胞,染色体数为n;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
10.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图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④② D.③④
解析:选C。有丝分裂中期经过复制的染色体的着丝粒尚未分开,含有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数(2N)没变,但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暂时恢复(2N),且每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分子,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2N)。
11.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  )
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将形成配子
D.正在发生DNA复制
解析:选C。因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每一极有5条染色体,5个DNA分子。又因该细胞为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则该细胞应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分裂结束将形成配子。
12.如图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肯定不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  )

解析:选A。 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为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D为形成精细胞或第二极体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3.如图五个细胞是某种生物不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只有4条染色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A、B、C、D、E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
(2)A细胞有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个DNA分子,属于________期。
(3)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
(4)染色体暂时加倍的细胞有__________。
(5)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
(6)A细胞经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染色体有__________条。
答案:(1)A、C B、D、E
(2)8 8 有丝分裂后
(3)A、B、C、E (4)A、D (5)A、D
(6)体细胞 4
14.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细胞经过______分裂形成的B细胞处于______期。
(2)A细胞经过______分裂形成的C细胞处于______期。
(3)A细胞经过______分裂形成的D细胞处于______期。
(4)A细胞经过______分裂形成的E细胞处于______期。
答案:(1)有丝 后 (2)减数第二次 后 (3)有丝 中(4)减数第一次 中
15.(探究创新题)下图横坐标A、B、C、D表示某哺乳动物(染色体数为2n)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a、b、c、d表示某四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根据a、b、c、d的数量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出a、b、c、d所指的结构或物质。
(1)根据a、b、c、d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它们分别与哪些结构和物质相对应,在图中用连线表示:
    a       DNA
    b       细胞
    c       染色单体
    d       染色体
(2)A→B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A时期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同样的形式在下面的坐标上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中的a、b、c、d四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表示出来。
答案:(1)
(2)DNA复制 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3)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

1.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①蚕豆的雄蕊 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 ④小鼠的卵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小鼠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排卵前后完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且数量较少;桃花雌蕊中,1个大孢子母细胞经1次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3个退化,1个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分裂细胞数目太少,不易观察到各个时期;因此均不宜作为实验材料。
2.(2012·诸暨市草塔中学高二质检)同种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在分别发育成精子和卵细胞时的不同点是(  )
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B.DNA分子的含量
C.子细胞的数目 D.生殖细胞的数目
解析:选D。精子和卵细胞都是由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因此染色体、DNA分子的变化规律都是一致的,生成的子细胞数目也都是4个。但由于在分裂过程中是否均等分裂造成了生殖细胞数目不同,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能生成4个精细胞。
3.有关下列两个细胞分裂图像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①、②中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
C.①能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②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解析:选D。本题考查精、卵细胞形成的区别。由细胞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可知,细胞①是初级精母细胞,正处于减Ⅰ后期,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非同源染色体已完成组合,它只能产生2种(4个)生殖细胞(精细胞)。细胞②是次级卵母细胞,正处于减Ⅱ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只能产生1种(1个)生殖细胞(卵细胞)。
4.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可能有(  )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次级精母细胞内由同一着丝粒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所以由同一精原细胞最终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或恰好“互补”。根据图乙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特点分析,①图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互补,③图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由此可判断出①③与图甲精细胞可能来自同一精原细胞。
5.(2012·蓝山二中期末)20个卵原细胞与8个精原细胞如果完成减数分裂并受精,理论上可产生多少个受精卵(  )
A.8 B.20
C.32 D.28
解析:选B。20个卵原细胞可产生20个卵细胞,8个精原细胞可产生32个精细胞。20个卵细胞和32个精细胞结合理论上可产生20个受精卵。
6.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图示。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甲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__段,乙细胞处于________段,丙细胞处于________段。
(3)对图2乙细胞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画出乙细胞最终形成配子的染色体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图所示细胞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个DNA分子。该细胞产生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间 着丝粒分裂
(2)DE BC BC
(3)8 1∶2 减数第一次 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4)0 4 4 精细胞或卵细胞和极体或极体
1.牛的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期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粒分裂
B.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粒不分裂
C.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粒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粒不分裂
解析:选D。减数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只有原来的一半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结合。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原来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到次级精母细胞中去。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当于一次正常的有丝分裂(无染色体复制),即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发生着丝粒的分裂。由此可见,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并没有分裂。
2.由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  )
A.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和DNA含量均减半
B.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
C.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和DNA含量不变
D.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含量减半
解析:选D。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精细胞的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其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但染色体只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暂时加倍,染色体数目变化是N→2N→N,DNA含量变化是2N→N。可见染色体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相比不变,但DNA含量减半。
3.(2012·兰溪一中高二测试)某动物的卵巢中有10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可以形成的卵细胞和极体的个数分别是(  )
A.10和10 B.10和40
C.40和120 D.10和30
解析:选D。本题考查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子细胞的个数。正常情况下,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那么,10个卵原细胞可形成10个卵细胞和30个极体。
4.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是(  )
答案D
5.(2012·杭州高中期末) 如图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横坐标表示细胞分裂时期,纵坐标表示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或DNA数目),下列有关图中a~d阶段(不含a、d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B.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由1∶2变为1∶1
D.实线表示细胞核中DNA数目的变化
解析:选C。图示曲线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中oa、ab、bd依次表示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oa(间期)和ab(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的是ab(减数第一次分裂)。在a点之后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为1∶2;在c点之后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变为1∶1。实线表示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同一生物细胞分裂图解,在动物卵巢中见不到的是(  )
解析:选C。C所示的图解应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故在卵巢中见不到。A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为有丝分裂后期,D为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A、B、D均可在卵巢中见到。
7.(2012·海宁市高级中学高二测试)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卵细胞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①形成的性细胞数目不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而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②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配,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配。③精细胞必须经过变形才能成为精子,而卵细胞不需要变形。
8.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最多产生多少种精子和多少种卵细胞(考虑交叉互换)(  )
A.2,1 B.不确定,不确定
C.4,4 D.4,1
答案:D
9.同种生物雌、雄个体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各阶段中,DNA含量最多的是(  )
A.初级精(卵)母细胞 B.卵细胞或极体
C.次级精(卵)母细胞 D.精细胞或精子
解析:选A。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进行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DNA平分到两个细胞中,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DNA再次进行平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为初级精(卵)母细胞。
10.在高等生物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中(  )
A.同源染色体配对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是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之和
D.会发生DNA的复制
答案:C
11.(2012·北京市四中期末)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是(  )
A. 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B.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C. 一次分裂后,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
D. 分裂间期DNA复制与相关蛋白质合成
解析:选A。联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C、D三项所述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12.(2012·杭州绿城育华期中)下列有关右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b表示间期DNA复制
B.c→d可表示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如表示有丝分裂全过程,则b→c表示前、中、后、末期
D.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b→c段某一时期
解析:选C。若题图表示有丝分裂全过程,a→b为染色体上DNA加倍过程,此时期为间期,则b→c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故C项错误。若为减数分裂,则题图中的b→c段的某一时期,发生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13.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某一高等动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__________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期,有___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表示____________期细胞,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的子细胞内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
(3)丙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细胞,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能否由甲图所示细胞分裂而来?______。
(4)画出甲图最终产生的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图。
解析:三幅图均显示:染色体平均分布在细胞两极并且细胞正在伸长,可以判定它们均处于分裂后期。(1)甲图中发生细胞质不均等分配,且包含同源染色体,可以确定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细胞中体积小的为第一极体,体积大的为次级卵母细胞。(2)乙图中着丝粒分裂,且细胞的两极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可确定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像。(3)丙图中染色体比乙图减少一半,且无姐妹染色单体,细胞质均等分配,又由甲图可知该动物为雌性个体,所以丙图为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据此可推出产生丙图细胞的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的分裂图像。(4)据图甲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所以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内染色体组成应为。
答案:(1)初级卵母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8 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2)有丝分裂后 4 4 体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第一极体 能
(4)
14.甲、乙两图分别是某种动物某一器官中细胞分裂图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与图乙中DE段一致的细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动物为____________性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图甲中____________,该动物同时出现上述细胞的器官是__________。
(3)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示意图,则DE段的时期含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条染色体。
(4)图甲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__________;图甲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__。
解析:(1)由图乙中DE段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可判断此时着丝粒已经分裂,无染色单体,对应图甲中的⑤、⑥、⑦、⑨。
(2)图⑧为减数分裂图像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出能同时出现上述细胞的为该雄性动物的睾丸。
(3)DE段对应着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末期,此时无同源染色体,而此动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4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有2条染色体。
(4)图甲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有①、③、⑧,属于有丝分裂的有②、⑤、⑥、⑦。
答案:(1)⑤、⑥、⑦、⑨
(2)雄 ⑧ 睾丸 (3)0 2或4
(4)①、③、⑧ ②、⑤、⑥、⑦
15.(探究创新题)某科学家欲探究甲苯对小鼠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相关问题:
实验课题:探究甲苯溶液的浓度大小对小鼠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的抑制性强弱。
实验材料:浓度为1.6 μg/g、3.2 μg/g、4.8 μg/g的甲苯溶液、生理盐水、育龄相同雄性小鼠若干、秋水仙素等。
实验步骤:将小鼠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皮下注射等量的三种浓度的甲苯溶液和生理盐水。48 h后注射秋水仙素并处死小鼠,剥离小鼠睾丸曲精小管,将其捣碎、离心、染色,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小鼠减数分裂相。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如下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分裂相数
实验组
低1.6 μg/g
206
中3.2 μg/g
166
高4.8 μg/g
153
对照组
生理盐水
260
实验分析:
(1)该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__。
(2)处死小鼠前,注射秋水仙素的目的是________。
(3)该实验可选用________作为染色试剂。
(4)从机理上推测,甲苯作用于精母细胞,可能抑制了________。
(5)甲苯是致癌剂,从实验结果上看,过量接触甲苯易造成机体________功能减退。
解析:减数分裂的实验与有丝分裂的实验所用的试剂及作用原理基本相同,具体表现在染色体都可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原理都是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甲苯抑制了精母细胞的DNA复制或蛋白质合成。
答案:实验结论:甲苯溶液的浓度越高,对小鼠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抑制作用越强 实验分析 :(1)甲苯溶液的浓度大小减数分裂进行的情况 (2)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让减数分裂停止在某一时刻 (3)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 (4)DNA的复制或蛋白质的合成(答对一个即可) 
(5)生殖

1.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在于所有生物的各个细胞中
B.有性别生物的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产生生殖细胞时性染色体发生联会行为
D.在次级性母细胞中只含一条性染色体
解析:选C。明确性染色体的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是解题关键。性染色体存在于雌雄异体的生物的体细胞和性细胞中;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会发生联会配对,性染色体(X与X以及X与Y)也不例外;在次级性母细胞中,可能存在一条性染色体,也可能存在两条性染色体(后期Ⅱ)。
2.下列关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
B.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C.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细胞中
D.常染色体也存在于性细胞中
解析:选C。由同一受精卵分裂或分化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相同的,既有常染色体,又有性染色体。即使是性细胞,也是由与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的原始生殖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既有常染色体,也有性染色体。故正确答案为C。
3.下图是人类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谱:(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患者)
推测这种病的遗传方式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析:选B。先由3、4正常、6患病及9、10正常和16患病可推测该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无中生有)。然后考查女患者的儿子的表现型,由患病8生12、14正常,母病子不病,排除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这种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2012·杭州二中高二质检)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5.(2010·高考海南卷)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
A.1/2 B.1/4
C.1/6 D.1/8
解析:选D。假设色盲由b基因控制,由于夫妇表现正常,其不完整的基因型是XBX-、XBY,后代中有色盲的儿子,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XBY。他们所生女儿的基因型是1/2XBXB、1/2XBXb,当女儿为1/2XBXb时与正常的男子(XBY)能够生出红绿色盲的携带者,且概率是1/2×1/4=1/8。
6.如图是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请分析回答:
(1)控制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________上,患者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此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家族中下列成员的基因型:4______,10______,11________。
(3)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其致病基因是由第一代中的某个体传递来的。用成员编号和“→”写出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成员7与8再生一个孩子,是色盲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是色盲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1)X染色体 XbXb和XbY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2)XbY XbY XBXb或XBXB
(3)1→4→8→14 (4) 0
1.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Y型的雌性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
B.生物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
D.XY型的生物体细胞内如果含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可记作XX
解析:选A。XY型的雌性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
2.人类在正常情况下,精子内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数目和类型是(  )
①44+XY ②44+XX ③22+Y ④22+X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或② D.③或④
解析:选D。由于人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所以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44条常染色体和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即44+XY。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有两种情况,即22+X或22+Y。所以选D。
3.(2012·南京外国语学校期末)失散多年的堂兄弟(同一祖父)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若从DNA分子水平上鉴别这一关系,最可靠的DNA分子来源是(  )
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线粒体
解析:选C。失散多年的堂兄弟的Y染色体均来自同一祖父,利用其上的DNA序列可判断其亲缘关系。
4.下列关于人类红绿色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若女孩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是由父方遗传来的
③人类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
④男性色盲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可以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特点是: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并表现隔代交叉遗传。
5.下图中最有可能反映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图谱的是(注:□○表示正常男女,■●表示患病男女)(  )
解析:选B。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图谱判断,A项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项为隐性遗传病,C项绝对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女性患者后代中有正常男性),D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意。
6.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眼对白眼是显性
B.眼色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C.眼色和性别表现自由组合
D.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解析:选C。根据子一代全为红眼,可判定红眼为显性;根据子二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一半红眼、一半白眼,可判定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眼色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7.(2012·宁波镇海中学高二质检)下列关于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
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解析:选A。设等位基因为A、a,伴X显性遗传病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正常的基因型为XaXa、XaY,患者必定有一个XA。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因此患病的概率高于男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AY,其女儿的患病率为100%。女性患者的基因型是XAXA、XAXa,女儿和儿子中正常或患病的可能都有。表现正常的夫妇,基因型为XaXa、XaY,没有致病基因。
8.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患有某遗传病的男孩,该遗传病一定不是(  )
A.伴性遗传 B.常染色体遗传
C.显性遗传 D.隐性遗传
答案:C
9.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
A.0、、0 B.0、、
C.0、、0 D.、、
解析:选A。设红绿色盲基因为b,则遗传系谱中有关个体的基因型为:Ⅰ2为ddXBY,Ⅰ1为D-XBX-,Ⅱ5为XbY。由Ⅰ2(dd)、Ⅱ2(dd)可知Ⅰ1基因型为Dd,即可推知Ⅱ3的基因型为DdXBY;由Ⅱ5(XbY)可知Ⅰ3基因型为XBXb,Ⅰ4基因型为XBY,故Ⅱ4基因型为DDXBXB、DDXBXb(Ⅱ4不携带d)。Ⅱ3与Ⅱ4结婚后生的男孩不可能患耳聋,患色盲的概率为:×XbY=XbY。
10.(2012·北京海淀区测试)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亲本
子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灰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
B.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C.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D.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解析:选C。据表格中灰雌性与纯系黄雄性杂交,后代全是灰色,推出灰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据纯系黄雌性与灰雄性杂交,后代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的雌性为灰色,不同的性别性状不一样,说明该性状的遗传是伴性遗传。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为伴X的隐性基因。
11.(2012·北京市四中期末) 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子代中正常尾与短尾两种类型比例为1∶1。而两只短尾鼠交配,所产子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据此推测(  )
A. 短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短尾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C. 短尾基因是显性基因
D. 短尾基因是隐性基因
解析:选C。由题干分析,后代表现与性别无关,控制其性状的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只短尾鼠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短尾基因是显性基因。
12.(2012·淳安中学高二期末)人类的血友病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由于控制血友病的基因是隐性的,且位于X染色体上,以下不可能的是(  )
A.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儿子
B.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儿子
C.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D.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解析:选B。理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隔代交叉遗传规律,注意XY型性别决定的遗传方式,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传给其女儿,儿子体内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不可能来自父亲。血友病遗传与色盲遗传的规律相同,不可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13.在小家鼠中,有一突变基因使尾巴弯曲,现有一系列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以A、a表示有关基因):
组别
亲代
子代




1
正常
弯曲
全部弯曲
全部正常
2
弯曲
正常
50%弯曲,50%正常
50%弯曲,50%正常
3
弯曲
正常
全部弯曲
全部弯曲
4
正常
正常
全部正常
全部正常
5
弯曲
弯曲
全部弯曲
全部弯曲
6
弯曲
弯曲
全部弯曲
50%弯曲,50%正常
(1)可根据第________组杂交,判断控制小家鼠尾巴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________上。
(2)可根据第________组杂交,判断控制小家鼠尾巴性状的突变基因是________性基因。
(3)请写出第2组亲代基因型:雌________________;雄__________________。
(4)让第1组后代中的1只雌鼠和1只雄鼠交配,生下2只小鼠,这2只小鼠尾巴的可能性状是(不考虑性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让第6组的子代中尾巴弯曲的雌雄鼠相互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中弯曲和正常的理论值比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几种杂交实验中,第1组和第6组杂交中表现出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是相关联的,第1组雄性弯曲和雌性正常交配,后代中雌全弯曲,雄都正常;第6组亲本都是弯曲,后代雌全弯曲,雄有弯曲,有正常。
(2)第6组杂交组合中表现出双亲都弯曲,子代有正常,说明弯曲为显性,正常为隐性。
(3)根据以上判断可写出第2组亲代的基因型。
(4)第1组后代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是XAXa或XaXa或XAY或XaY,故后代性状可能全部弯曲,或者全部正常或一弯曲一正常。
答案:(1)1或6 X (2)6 显 (3)XAXa XaY
(4)2只都正常或2只都弯曲,或1只正常1只弯曲
(5)7∶1
14.(2012·龙文中学、程溪中学、芗城中学 三校期末联考)下面甲图为某动物的一对性染色体简图。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Ⅰ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和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1)分析甲图,位于Ⅱ1片段上的某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最可能与乙图的 ________(填编号)相符,其遗传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为该动物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其中肯定不属于Ⅱ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根据甲图,该动物与人类在性染色体的形态上的区别是该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控制黄毛(A)与白毛(a)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①和②染色体的Ⅰ片段,某雌性杂合子与雄性杂合子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甲图中Ⅱ1片段特点可知①为Y染色体,②为X染色体,位于Ⅱ1片段上的某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只在直系雄性中表现。乙图中只有D项可能为伴Y遗传。
(2)Ⅱ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隐性遗传,乙图中A、B、C不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若A是,后代应均患病;若B是,后代雌性应均正常,雄性应均患病;若C是,后代雌性不可能患病。
(3)人类的性染色体中X染色体长,Y染色体短,与该动物的不同。
(4)雌性杂合子与雄性杂合子的基因型分别为XAXa、 XaYA 或 XAYa,若是XAXa和 XaYA杂交,后代表现为:雌性黄毛∶雌性白毛∶雄性黄毛=1∶1∶2,若是XAXa和XAYa杂交,后代表现为:雌性黄毛∶雄性黄毛∶雄性白毛=2∶1∶1。
答案:(1)D 只在直系雄性中表现(或限雄遗传)
(2)ABC
(3)Y染色体比X染色体长
(4)雌性黄毛∶雄性黄毛∶雄性白毛=2∶1∶1
(或 雌性黄毛∶雌性白毛∶雄性黄毛=1∶1∶2)(只答一种情况即可)
15.(探究创新题)E·BWilson发现雄性个体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有两条同型的X染色体。异型的性染色体中的一条被称为Y染色体。摩尔根从红眼果蝇中发现了第一个被他称为“例外”的白眼果蝇,并用它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以实验一中的F1红眼雌果蝇与当初的那只白眼雄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的实验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的预期结果能说明果蝇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吗?________。请用遗传图解配以文字简要说明。
(3)请利用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材料设计一个能验证你假设的交配方案。若用一次交配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应选择亲本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摩尔根实验的前提条件是果蝇不同类型的配子及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
(2)通过对遗传图解的绘制,发现不论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都相同,可知实验二的预期结果不能说明果蝇眼色与性别有关。
(3)依据伴X染色体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后代性状是否与性别有关,从而确定其所属的遗传类型。由于隐性性状为白眼,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杂交组合是雌隐×雄显。
答案:(1)果蝇不同类型的配子及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
(2)不能 遗传图解:
若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
从上述图解中可以看出,不论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其后代均有两种表现型且每种表现型的性别比例均为1∶1,故不能确定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是否在性染色体上。
(3)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①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aXa×XAY)
②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AA)
③子代中雌雄果蝇中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Aa)

1.(2012·瑞安中学高二测试)大量事实表明,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据此做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
A.基因在染色体上
B.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C.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等位基因重组
解析:选C。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如下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摩尔根则是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测交实验等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供了充足的实验证据。但是选项C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的结论不是上述实验证明的,而且通过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平行关系也得不出这一结论。
2.(2012·杭州十四中高二测试)基因型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分别发生在哪些过程中(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
④精细胞形成精子
A.①②③          B.③③②
C.②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一致。MM、mm的产生是通过DNA复制形成的,因此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它们的分离将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伴随着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Mm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分离将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伴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3.
如图表示某生物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等位基因A和a位于染色体的位置(不考虑互换)可能是(  )
A.A位于①上,a位于⑤上
B.A位于⑤上,a位于⑦上
C.该细胞只有a,分别位于①和③上
D.该细胞只有A,分别位于②和⑥上
解析:选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该图示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无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只有a或A。①和③为非同源染色体,a不可能同时位于这两条染色体上;②和⑥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着丝粒断裂而形成的相同染色体,应含有相同的基因A(或a)。
4.(2012·舟山中学期中)如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解析:选C。分离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选项A、B中不存在等位基因。
5.如图各项基因组成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为9∶3∶3∶1的是(  )
解析:选C。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亲代基因型应为两对杂合基因,且两对杂合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6.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三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________。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应用自由组合定律的条件是至少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Ab与ab分离,D与d分离。因为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若Ab与D结合,则ab一定与d结合;若Ab与d结合,则ab一定与D结合。
(3)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相同,都含有本物种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
(4)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只要验证AabbDd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就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dd与aaBBdd都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只要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就说明AabbDd产生了四种类型的配子。若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也说明AabbDd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答案:(1)不遵循,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AbD、abd或Abd、abD
(3)A、a、b、b、D、d
(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DNA都在染色体上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
C.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一一对应
D.以上说法均正确
解析:选B。细胞中的DNA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此外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DNA。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在复制后的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有两个DNA分子。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一致。
2.下列关于基因在细胞中存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B.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单存在
C.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对存在
D.在体细胞中成单存在,在配子中成对存在
解析:选A。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由于减数分裂,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解析:选B。在四分体时期,1对同源染色体构成1个四分体,在间期染色体复制时,基因也复制。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会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会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
4.某生物基因型为Aa。该生物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减Ⅰ后期、减Ⅱ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分别是(  )
A.A,a;A和A,a和a;A,a
B.A和a,A和a;A和A,a和a;A,A或a,a
C.A和a,A和a;A,a;A,a
D.A和a,A和a;A,a;A,A或a,a
答案:B
5.(2012·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高二测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  )
A.有丝分裂 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 D.受精作用
解析:选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这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以上行为变化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才发生。
6.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白眼基因与黄身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且位置相邻,则红眼基因与黄身基因的关系是(  )
A.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解析:选B。红眼基因与白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白眼基因与黄身基因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以红眼基因与黄身基因的关系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7.
根据右图判断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解析:选A。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8.某高等生物基因型为AaBb,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右图为其体内的某个细胞,则(  )
A.该状态下的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B.②与④上的基因分离体现了分离定律
C.图中基因位点①、②、③、④可能分别是A、b、B、b
D.该状态下的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①和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C。题图为有丝分裂后期,而基因重组和分离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分析题图,②与③、④与③是同源染色体,②④是相同染色体,来自同一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②④上的基因均为b,则③上的基因为B;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①上可能是A基因。
9.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同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B.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C.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析:选D。非等位基因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另一种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上就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10.
如图是某生物细胞处于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图,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4条染色体,4个四分体
B.该生物精巢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2条、4条或8条三种可能性
C.若①号染色体上有基因R,则②号染色体的对应位点上必定是r
D.若此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则此细胞分裂结束时,一定会形成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
解析:选B。该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上都有2条染色单体,故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2个四分体。该生物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精巢细胞有可能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故精巢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2条、4条、8条的可能性。①和②是同源染色体,①号染色体上有基因R,②号染色体对应位点上可能是R或r。若此生物基因型为AaBb,因不确定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不一定会形成AB、ab、Ab、aB的四种配子。
11.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解析:选D。根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都成单存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不可能同时来自父方或母方。
12.(2012·新安江中学高二期中)一个基因型为TtMm(这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的卵原细胞,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如果它所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TM,则由该卵原细胞分裂产生的下列细胞中,基因组成表示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C.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D.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解析:选D。一个基因组成为TtMm的卵原细胞产生了一个TM的卵细胞,那么其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TTMM,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ttmm,最终产生的1个卵细胞为TM,第二极体中只有1个为TM、2个为tm。
13.如图是具有两对染色体的某动物精原细胞示意图(●和○代表着丝粒):
(1)请参照示意图画出初级精母细胞着丝粒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组成图。
(2)根据你画出的染色体的各种组成图,写出两对基因的分配情况,并说明它们符合哪些遗传规律。
(3)含该精原细胞的雄性动物能产生哪几种配子?__________;比例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图所示:
(2)等位基因A和a、B和b彼此分开,符合分离定律;非等位基因A与B,同时a与b或A与b,同时a与B自由组合,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AB、Ab、aB、ab四种配子 比例为1∶1∶1∶1
14.
右图所示是染色体组成为MmNn的某二倍体动物个体的一个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细胞分裂进行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有________个DNA分子,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该细胞分裂过程中,M与M、m与m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M与N或n的自由组合发生在______________。
(4)下图中图甲为该细胞分裂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的示意图。请在方框内画出与之同时生成的其他三个生殖细胞的示意图。
答案:(1)初级精母细胞 (2)4 0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如下图所示(绘图时要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基因的分布等)
15.(探究创新题)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奖。如图表示某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组成。请据图表回答(三对相对性状均为完全显性):
基因
B
b
V
v
R
r
性状
灰身
黑身
长翅
残翅
细眼
粗眼
(1)若用纯合灰身与黑身果蝇杂交,子一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子一代雌雄间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2)若用纯合灰身细眼与纯合黑身粗眼果蝇杂交,子一代表现型为________;子一代雌雄果蝇间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纯合灰身长翅与纯合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子一代表现型为________;子一代雌雄果蝇间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4)豌豆也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它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是两对相对性状,且高茎和紫花分别是显性性状。请设计实验,探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给豌豆均为纯合子;两对相对性状均为完全显性)。
①你所选择亲本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全部为灰身 灰身∶黑身=3∶1
(2)全为灰身细眼 灰身细眼∶灰身粗眼∶黑身细眼∶黑身粗眼=9∶3∶3∶1
(3)全为灰身长翅 灰身长翅∶黑身残翅=3∶1
(4)①纯合高茎紫花与矮茎白花(或纯合高茎白花与矮茎紫花)
②第一步:让所选亲本杂交,得到F1;第二步:让F1自交(或测交)得到F2;第三步: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
③若F1自交: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紫花∶矮茎白花=3∶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9∶3∶3∶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F1测交: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紫花∶矮茎白花=1∶1,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1∶1∶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2012·兰溪一中高二质检)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  )
A.生活在同一森林中的所有食草的动物
B.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
C.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
D.生活在某一区域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解析:选D。物种是指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下列关于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导致行成生物的多样性
B.物种保持结构和功能模式的统一性与遗传有关
C.物种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
D.物种统一性是自然选择使生物定向变异的结果
答案:D
3.动物、植物、真菌等真核生物在哪一个结构层次上统一起来(  )
A.种群        B.个体
C.器官 D.细胞
答案:D
4.对比人和大猩猩的骨骼可以说明(  )
A.统一的细胞模式将动物、植物、真菌和众多的原生生物联系在一起
B.同种个体之间能相互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C.生物体层次上存在某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模式
D.人类与大猩猩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完全相同
答案:C
5.下列有关种群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能交配产生后代的生物就是一个物种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是区分物种与种群的标志
D.物种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种、种群的概念和实质。物种的本质是有生殖隔离,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是物种,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6.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说明(  )
A.生物的统一性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差异性 D.生物既相似又相异
答案:A
1.下列生物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是(  )
①北京巴儿狗 ②德国猎犬 ③澳大利亚牧羊犬 ④狼
⑤羊 ⑥西伯利亚雪橇犬 ⑦长颈鹿 ⑧豹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⑦ D.④⑤⑥⑦⑧
解析:选A。同一种生物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2.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变形虫、水绵、香菇
B.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小麦、番茄、大豆
D.酵母菌、灵芝、豌豆
解析:选C。细胞结构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又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变形虫、草履虫为单细胞动物,香菇、酵母菌、灵芝为真菌,大肠杆菌为细菌,小麦、番茄、大豆、豌豆为高等植物。
3.(2012·瑞安中学高二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界存在统一性,故所有生物同属于一个物种
B.生物间只存在统一性
C.生物间只存在差异性
D.生物间既有差异又相统一
解析:选D。物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生物之间既有差异,又相统一。
4.关于“共同由来”的认识,不科学的是(  )
A.多种多样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
B.不同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C.自然界的生物由一个祖先个体繁衍而来
D.由于共同由来,生物界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多样性
解析:选C。共同由来是指物种之间的发展,而不是生物个体的发展。
5.下列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体现在类型上,而统一性则体现在模式上
B.研究的结构层次越基础,越能发现生物的统一性
C.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都可以体现在个体水平上
D.只有到了生物大分子的层次上,才能发现生物界的统一性
解析:选D。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有不同的体现,一个是体现在类型上,一个是体现在模式上。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都有几个层次的体现,而且,在不同的层次上,体现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不同的,越是最基本的结构层次,越能体现作为生命的高度统一性。
6.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把生物进行分类 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
C.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 D.用进废退
解析:选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可产生物种多样性。
7.下列可以成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的证据的是(  )
A.两者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B.都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
C.都有线粒体,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D.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结构
答案:B
8.地球上现存生物物种大约有200万种,具有如此众多生物物种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B.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C.性状的多样性 D.进化方式的多样性
答案:B
9.在生物界,雌雄个体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雌、雄蜂的不同以及鸟类雄鸟羽毛华丽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
A.遗传物质不同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不利于物种的发展 D.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解析:选C。雌、雄性分化有遗传基础,雌雄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同时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10.下列观点符合生物的统一性的是(  )
A.植物、动物、真菌等生物在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
B.人类和人猿的脑容量相差较大,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并使用工具
C.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和蝙蝠的翼手在外形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D.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解析:选D。不同生物总有一个或几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存在着统一的模式。
11.(2012·湖州高二检测)下列符合进化论叙述的是(  )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解析:选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C正确;物种是神创的和物种是不变的都是荒谬的观点,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学说内容,故A、B、D错。
12.下列叙述不能体现生物界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是(  )
A.昆虫的翅与鸟的翅作用相同
B.各生物体中的蛋白质通常扮演酶的角色
C.组成众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细胞
D.人的手臂与鸟的翅结构相似
解析:选A。生物统一性体现在分子、细胞和器官等层次,生物的分子组成基本相同,分子的作用相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存在同源器官。这些方面都说明生物的统一性。
13.古生物学家从不同地层中挖掘出的动物化石种类和数量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的化石种类及数量
中生代
白垩纪
鸟类、哺乳类(爬行类)
侏罗纪
爬行类(大量)
三叠纪
硬骨鱼类
(1)表中各类生物的进化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生代中占优势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爬行类
14.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到的嘲鸫,它们的大小和喙各不相同,栖息场所和食物也不相同,其种间杂交一般不育,据研究,它们是由一种嘲鸫进化而来的。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原因从南美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各个岛上的嘲鸫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阻止了种群间的________,但此时它们之间由于没有产生____________,因此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后来由于__________的作用,种群之间的性状发生________,经过漫长进化逐渐产生了________,这便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嘲鸫,产生了________。
(2)这些岛屿上的嘲鸫虽然在形态、食性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它们来自同一种嘲鸫,因此在________和________上具有________的模式。
答案:(1)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 分歧 生殖隔离 新物种
(2)结构 功能 统一
15.(探究创新题)长期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会使抗药性菌株增加,这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选择,还是由于抗生素诱导菌株产生了变异?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
主要步骤:
①在正常培养基A上接种细菌,使细菌繁殖,培养基上密布菌落;
②将一个与培养皿内径相同的已灭菌的绒布面按到细菌培养基A上,使绒布面沾上细菌菌落;
③将绒布面按到一系列含青霉素的培养基B上,注意不要转动绒布面,以保证细菌在与培养基A对应位置上;
④从A中找出与B部位相同的菌落,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C上,结果所有菌株均能正常形成菌落。
请回答:
(1)细菌培养中的菌落在生态学中称为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在接触青霉素________(“之前”或“之后”);青霉素对细菌起________作用;培养基A中的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的抗性性状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上述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菌落是一个菌株在培养基中繁殖到一定程度而长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集团,细菌属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和有性生殖,其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培养基A中的细菌并没有接触青霉素,从A中选出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C上,所有菌株均能正常形成菌落,所以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产生了,青霉素只对细菌起选择作用。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有利变异被保留并逐代积累,不利变异被淘汰,从而导致生物不断进化。
答案:(1)种群
(2)之前  定向选择  少数有抗性
(3)基因突变
(4)由于基因突变,部分细菌产生了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基因,青霉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使种群的抗药性个体增加

1.(2011·高考海南卷)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解析:选B。由题意知,甲、乙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者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在长期进化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共同进化。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2.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障碍,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障碍,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选B。a通过地理障碍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障碍,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障碍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3.公鹿往往用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选D。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公鹿鹿角发达是争夺配偶(生育权)的有利变异,是经过长期逐代自然选择定向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应。
4.(2010·高考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已知条件,AA=30%,aa=20%,可得Aa=50%,则基因频率A=AA%+1/2×Aa%=30%+1/2×50%=55%,a=aa%+1/2×Aa%=20%+1/2×50%=45%。由于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所以AA后代全部为AA,aa后代全部为aa,Aa后代出现性状分离(1/4为AA,1/4为aa,1/2为Aa),所以F1中AA的比例为AA%+Aa%×1/4=30%+50%×1/4=42.5%。
5.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和生物进化的标志分别是(  )
①具有了特殊的形态结构 ②改变了种群基因频率
③具有了一定的生理功能 ④产生了生殖隔离
A.①② B.③④
C.④② D.①④
答案:C
6.(2010·高考天津卷)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右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R基因是新产生的基因,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2)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所以R基因的频率为(95×2+4)/200×100%=97%。(3)1969年时,RR的个体明显减少,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时候,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4)根据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杀虫剂后,RR个体越来越少,R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SS个体越来越多,S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1.当“601”药问世时,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好;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药物的定向选择使病毒的抗药性积累、增强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C
2.(2012·嘉兴高二检测)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 D.③⑤
解析:选B。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题目中④的含义是与之矛盾的。①实质上是说变异都是适应性的,也就是定向的,与题目中④是一致的。这样排除①和④,故选B。
3.(2012·诸暨市草塔中学高二质检)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无法交流信息
B.使种群间雌雄个体无法交配
C.使种群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解析:选D。隔离分两类:一是地理障碍,二是生殖隔离。同一种群的个体可能由于地理障碍,使彼此间基因不再交流,分别向不同方向进化,最后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4.(2012·舟山高二检测)突变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普遍存在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某物种后发现,此物种共有a个个体,每个个体有b对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c,则此物种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大约为(  )
A.2abc B.abc
C.1/2abc D.(2/a)bc
解析:选A。基因库中所有的基因都有突变的可能,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c,该基因库中共有基因个数为2ab,所以每一代中出现的突变基因数大约为2abc。
5.最近,科学家对长城内外的6种代表植物进行了基因测序研究,结果表明长城内外同一种植物基因序列已有明显不同。针对这一事实,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变的发生是不定向的
B.长城的存在,阻碍了其内外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对所有的物种来讲,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可以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析:选C。解答此题应理解隔离(或障碍)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6.(2012·海宁市高级中学高二测试)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选B。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的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
7.在豚鼠中,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基因库中,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BB、Bb、bb的频率分别是(  )
A.81%、18%、1% B.45%、40%、15%
C.18%、81%、1% D.45%、45%、10%
解析:选A。此题可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公式来计算,如果用p代表基因B的频率,q代表基因b的频率,那么,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写成:(p+q)2=p2+2pq+q2,其中p2代表一个等位基因B纯合子的频率,q2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b纯合子的频率,2pq代表杂合子Bb的频率。如果一个种群达到了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当符合p2+2pq+q2=1。故可得出:BB基因型频率=p2=(90%)2=81%;Bb基因型频率=2pq=2×90%×10%=18%;bb基因型频率=q2=(10%)2=1%。
8.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70%、30%
解析:选B。假设调查的学生总数为100名。
Xb+XB=42.32×2+7.36×2+0.32×2+46×1+4×1=150,XB=42.32×2+7.36+46=138,XB基因频率===92%,Xb基因频率=1-92%=8%。
9.在非洲人群中,约每10000个人中有4个人患囊性纤维原癌,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正常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
A.1/25 B.1/50
C.1/100 D.1/102
解析:选D。本题考查通过遗传平衡定理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P(aa)=4/10000,P(a)=0.02,P(A)=0.98,P(AA)=0.98×0.98,P(Aa)=2×0.98×0.02,正常人中出现Aa的概率=P(Aa)/(P(AA)+P(Aa))=4/102。Aa与4/102Aa产生aa的概率=4/102×1/4=1/102。本题极易出现计算失误,尤其是忽略“正常人中出现Aa的概率”的计算。
10.如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都属于物种形成的范畴
B.图中A表示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达到生殖隔离,没有地理障碍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D.图中C表示种群间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D
11.(2011·高考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选C。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在世代间逐渐变化,即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D项错误。
12.(2012·浦江高二检测)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选A。本题考察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显性性状表现型(基因型为AA、Aa)的频率为0.36,则aa=0.64,a为0.8,A为0.2。繁殖一代后Aa=2×0.8×0.2=0.32。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则隐性性状即aa的频率为0.6×0.6=0.36,A所控制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其所占比例为1-0.36=0.64,即64%。
13.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试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其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
(3)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的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_______的方向。
解析:由于残翅果蝇难以生存,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被淘汰而数量减少,基因频率中的V的频率逐渐增加,而v则逐渐减少,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畸变 原材料 方向 (2)2×106 (3)残翅是不利变异,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隔离 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
14.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的。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而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5)如果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还有少部分水蚤个体生存下来,再重复几次同样的实验过程,将会筛选出什么样的水蚤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5 ℃ (2)差异(变异) 不定向 (3)适应20℃环境 适应28 ℃环境 选择 定向 (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5)对20 ℃、25 ℃、28 ℃均能适应的即适应温度范围较广的水蚤个体
15.(探究创新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F2中BB∶Bb=1∶2,产生的两种类型的配子B∶b=2∶1,故F3中bb为1/3×1/3=1/9,即F3中长翅果蝇占8/9,其中的纯合子为BB=2/3×2/3=4/9,占长翅总数的1/2。(2)若不去除残翅果蝇,则F2中BB∶Bb∶bb=1∶2∶1,F2产生的配子B∶b=1∶1,F3中BB∶Bb∶bb=1/4∶1/2∶1/4,故长翅中的纯合子比例为:BB/(BB+Bb)=1/3。(3)要研究人工选择作用是否对种群基因频率产生影响,需要以人工选择作用作为单一的变量,通过由人工选择作用的种群和自然繁殖的种群繁殖若干代后进行对照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1.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D.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解析:选C。遗传病是指由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遗传病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见遗传病不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可能是遗传的原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遗传病。遗传病也不一定都是先天性疾病,有些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引起的。
2.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该病属于什么类型的遗传病?下列哪些疾病与其属于同种类型?(  )
①单基因遗传病 ②多基因遗传病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④线粒体病 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⑥原发性高血压 ⑦并指 ⑧青少年型糖尿病 ⑨先天性聋哑 ⑩无脑儿 ?白化病 ?哮喘
A.①,⑤⑥⑦⑨       B.②,④⑤⑥⑧
C.③,④⑥?? D.②,⑥⑧⑩?
解析:选D。本题考查遗传病的类型。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上述各选项中同属于本类遗传病的还有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哮喘和无脑儿。
3.(2012·嘉兴高二检测)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体细胞组织切片进行观察,难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
A.苯丙酮尿症
B.21-三体综合征
C.猫叫综合征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解析:选A。21-三体综合征和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畸变引起的遗传病,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呈现镰刀状,也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到;苯丙酮尿症属于基因突变形成的单基因遗传病且症状不易观察,所以利用组织切片难以发现。
4.先天性愚型这种遗传病患者比常人多一条21号染色体,其主要原因是下列哪项发生了异常(  )
A.DNA复制 B.减数分裂
C.有丝分裂 D.受精作用
答案:B
5.下列有关各种疾病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先天性疾病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B.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散发性疾病不是遗传病
C.遗传病的发病,在不同程度上需要环境因素的作用,但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D.遗传病是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先天性疾病、后天性疾病和遗传病之间的不同。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散发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遗传病的病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但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遗传病需环境中一定诱发因素存在时才会发作。
6.下图是某种病的遗传图解,请写出你分析该遗传病的思维方法:
(1)进行分析的关键个体是________的表现型,可排除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2)________的表现型可以排除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
(3)个体________的表现型可以排除Y染色体上的遗传。
解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或称为遗传病类型)的判断方法:首先确定遗传病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然后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判断的依据是多种遗传方式的特点。
判断遗传类型的方法很多,结合该题系谱图,从Ⅲ7个体可以看出,其父母不患病,说明该病致病基因是隐性的。从Ⅰ代到Ⅱ代可以看出致病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并进一步证实是隐性的。
答案:(1)7 (2)5或7 (3)4或9或10
1.某课题小组在调查人类先天性肾炎的家系遗传状况时,发现某地区人群中双亲都患病的几百个家庭中,女儿全部患病,儿子正常与患病的比例为1∶2。下列对此调查结果较准确的解释是(  )
A.先天性肾炎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
B.先天性肾炎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C.被调查的母亲中杂合子占2/3
D.被调查的家庭数过少难下结论
解析:选C。根据调查结果:双亲均患病,后代中有患者,也有表现型正常个体,且女儿均患病,可以判断这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儿子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由题干得儿子中2/3的为患者,1/3的为正常,可以判断,母亲产生显性基因的概率为2/3,隐性基因的概率为1/3,即母亲中有1/3的纯合子,2/3的杂合子。
2.(2012·台州南马高级中学高二质检)下列属于遗传病的是(  )
A.孕妇缺碘,导致出生的婴儿得先天性呆小症
B.由于缺少维生素A,父亲和儿子均得了夜盲症
C.一男子40岁发现自己开始秃发,据了解他的父亲在40岁左右也开始秃发
D.一家三口,由于未注意卫生,在同一时间内均患上甲型肝炎病
解析:选C。孕妇缺碘,导致胎儿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而影响胎儿发育,这与遗传物质无关。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导致人体内代谢紊乱而患夜盲症,并非是遗传物质的作用。甲型肝炎病是由于人体感染了肝炎病毒引起的。只有秃发是由于遗传物质因素,再加上一定的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遗传病。
3.唇裂和性腺发育不良症分别属于(  )
A.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和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和性染色体遗传病
C.常染色体遗传病和性染色体遗传病
D.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解析:选B。据研究唇裂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性腺发育不良症是女性中常见的一种性染色体病,经染色体检查发现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
4.(2012·杭州高二检测)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基因突变引起的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近亲结婚可使各种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解析:选A。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来诊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5.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正常夫妇均有一个患该病的弟弟,但在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无该病患者。如果他们向你咨询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有多大,你会怎样告诉他们?(  )
A.“你们俩没有一人患病,因此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患病的风险”
B.“你们俩只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会影响到你们的孩子”
C.“由于你们俩的弟弟都患有该病,因此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9”
D.“根据家系遗传分析,你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1/16”
解析:选C。本题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计算方法。由题意知:他们携带致病基因的可能性都是。所以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为××=。
6.(2012·杭州二中高二质检)优生的措施不包括(  )
A.遗传咨询 B.产前诊断
C.超龄生育 D.禁止近亲结婚
解析:选C。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优生的措施包括:禁止近亲结婚——防止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遗传咨询——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适龄生育;产前诊断——避免严重畸形和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7.已知两个家庭,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A.男孩、男孩 B.女孩、女孩
C.男孩、女孩 D.女孩、男孩
解析:选C。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当父亲患病,将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导致女儿一定患病。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乙家庭中妻子有可能是携带者,所生儿子有可能患病。所以上述两个家庭分别生男孩和女孩不会患相应的遗传病。
8.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主要手段、最有效方法和优生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
A.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
B.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产前诊断
C.禁止近亲结婚、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D.遗传咨询、适龄生育、禁止近亲结婚
解析:选B。考查对优生措施的理解。预防性优生学主要是研究如何降低人群中不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减少以至消除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的出生。优生的主要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等。进行遗传咨询可以让咨询者预先了解如何避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患儿的出生,因此,它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近亲结婚时,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所生的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往往比非近亲结婚者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方法;产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对孕妇进行检查,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从而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因此这种方法已成为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9.(2011·高考江苏卷改编)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致清代基因均来自于Ⅰ-2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5/12
解析:选B。由图示系谱分析可得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的基因型为AaxbY,基中Xb来自Ⅰ-1。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所以Ⅲ-8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四种。Ⅲ-4的基因型为AaXBXb。Ⅲ-5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两人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皮肤病遗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要选择单个基因控制的皮肤遗传病进行调查
B.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
C.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多基因遗传病也可进行发病率的调查。
1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不正常分离的情况。如果一个类别A的卵细胞成功地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受精,将会得的遗传病可能是(  )
A.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B.苯丙酮尿症
C.21-三体综合征 D.白血病
解析:选C。图示情况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所致,类别A的卵细胞中比正常配子多了一条染色体,若这条染色体是21号染色体,后代个体就是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者。
12.(2012·西湖高中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后代时需要考虑后代的性别
B.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唯一手段
C.产前诊断能有效地检测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D.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解析:选C。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得病概率相同。产前诊断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手段。遗传咨询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第二步分析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然后推测后代的发病概率,最后对咨询者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13.如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___,乙病属于____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E.伴Y染色体遗传病
(2)Ⅱ5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患乙病的概率是________,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1)A D (2)1/2 aaXBY Ⅱ8
(3)2/3 1/8 7/24
14.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写出图中A、B、C所代表的结构或内容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该图解是________示意图,进行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某人患有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其妻子检查时发现C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XX,是否需要终止妊娠?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人患有一种伴Y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其妻子检查时发现C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XY,是否需要终止妊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胎儿出生前,用专门的检测手段进行羊水检查,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女孩的两条X染色体肯定有一条来自父亲,男孩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
答案:(1)子宫 羊水 胎儿细胞 (2)羊水检查 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3)是 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传递给女儿,女儿一定患该遗传病
(4)是 父亲的Y染色体一定传给儿子,儿子一定患该遗传病
15.(探究创新题)遗传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某校生物学习小组开展对当地几种遗传病的调查,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遗传性乳光牙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小组同学对一个乳光牙女性患者的家庭成员情况进行调查后,记录如下: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姐姐
弟弟
女性患者





(表中“√”为乳光牙患者)
①根据上表绘制遗传系谱图。
②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该女性患者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她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后,生下一个正常男孩的可能性是________。
③同学们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遗传性乳光牙是由于正常基因中第45位决定谷氨酰胺的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合成终止而导致的,已知谷氨酰胺的密码子(CAA、CAG),终止密码子(UAA、UAG、UGA),那么,该病基因发生突变的情况是________,与正常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比,乳光牙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进而使该蛋白质的功能丧失。
(2)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中发现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加,生出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机率增大。经咨询了解到医院常用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对该病进行快速的诊断。
①若用“+”表示有该遗传标记,“-”表示无该遗传标记,现诊断出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是“++-”,其父基因型是“+-”,母亲的基因型是“--”,那么这名患者21-三体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为有效预防该遗传病的发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研究表明,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可能与人类的遗传基因有关,据此有的同学提出:“人类所有的病都是基因病”,请你利用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作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一对患病夫妇可以生出正常儿女,可以看出该病为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且基因型都为Aa,患病女儿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该女患者与aa婚配,后代正常男孩的概率为2/3×1/2×1/2=1/6。对照谷氨酰胺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可知G-C突变成A-T,新合成的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的减少,使相对分子质量减小。(2)父亲基因型是“+-”,母亲的基因型是“--”,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基因型是“++-”,这说明患者是由异常的精子“++”和正常的卵子“-”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异常精子“++”是由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造成的。为防止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出生,可以进行产前胎儿细胞的染色体分析。(3)性状=基因+环境,故人类的疾病并不都是由基因的缺陷或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
答案:(1)①如图

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A或Aa 1/6
③G-C突变成A-T 减少
(2)①父亲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没有分别移向两极 ②适龄生育和产前胎儿细胞的染色体分析
(3)人体患病也是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而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以说疾病都是基因病,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化,人类的疾病并不都是由基因的缺陷或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如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就不是基因病

1.(2012·宁波镇海中学高二质检)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下代和上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可遗传变异 D.染色体畸变
解析:选A。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上下代之间发生差异可以是由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引起的,但后两者只要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生理过程不发生剧变,一般均不会发生,表现出低频性。而基因重组却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必然过程,生物的染色体数越多,其上携带的等位基因越多,后代中产生基因重组的变异种类也越多。
2.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
解析:选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一种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应为①②,而不是配子的随机组合③。
3.(2010·高考课标全国卷)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  )
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B.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解析:选B。基因的碱基组成相同,A错;如果为基因突变,那么白花与红花基因不同,如果是环境引起的,那么基因应相同,B对;DNA和RNA的含量基本不变,C、D错。
4.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选C。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的内在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方向性,一般发生在DNA复制时。
5.(2012·舟山中学高二期中)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基因重组的过程中产生新基因型的原因是产生了新的基因
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而导致生物性状的不同属于基因重组
C.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选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但是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在四分体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外界环境引起的。
6.下图表示人类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解中,①是________过程;②是________过程,后者是在________中完成的。
(2)图中③是________过程,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这是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的碱基排列顺序是________,这是决定缬氨酸的一个________。
(4)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十分少见,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图中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叫转录;②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内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翻译;③是DNA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变成,这称为基因突变,是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④的碱基排列顺序为GUA,决定一个氨基酸(缬氨酸),称为密码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十分少见,这是因为基因突变的频率比较低,而且突变具有多方向性。此题是一道考查基因突变的常见题,做题关键要弄明白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机理以及基因表达的过程。
答案:(1)转录 翻译 核糖体 (2)基因突变 DNA复制
 根本原因 (3)GUA 密码子 (4)突变率低 突变不定向
1.(2012·金华高二检测)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一种名为“孔雀石绿”的成分,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由此可推知孔雀石绿最有可能属于(  )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 D.以上都不是
解析:选B。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合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可致癌。
2.下列不属于人工诱变实例的是(  )
A.一定剂量的γ射线引起变异得到新品种
B.用一定剂量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株获得高产菌株
C.玉米单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
D.激光照射植物或动物引起突变得到新品种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理解。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的方法。而供选答案中的γ射线、X射线、激光都属于人工诱变使用的手段,所以,A、B、D三项都是人工诱变的实例,只有C项属于自然突变。
3.(2012·宁波中学高二质检)从遗传物质的结构层次看,基因突变是指(  )
A.元素组成的变化
B.核苷酸组成的变化
C.化学结构碱基序列的变化
D.空间结构的构型变化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基因突变的理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分子结构的变化,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也就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的变化,归结起来,就是碱基序列的变化。
4.人体下列细胞中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是(  )
①神经细胞 ②皮肤生发层细胞 ③精原细胞 ④次级精母细胞 ⑤骨髓造血干细胞
A.③④ B.②④
C.②⑤ D.①④
答案:D
5.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了
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了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病例分析。该婴儿的病症是由于体内的乳糖酶内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其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如果发生一个碱基对缺失,则有可能导致乳糖酶的多个氨基酸改变。
6.(2012·杭州学军中学高二测试)用一定剂量的稀硝酸处理某种霉菌,诱发了基因突变,稀硝酸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个过程中起作用(  )
A.有丝分裂间期 B.有丝分裂全过程
C.受精作用过程 D.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本质。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当然,对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能影响到子代性状的变化。霉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孢子生殖),它不进行减数分裂。
7.某基因的一个片段中的αDNA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该基因复制3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该基因总数的(  )
A.100% B.50%
C.25% D.12.5%
解析:选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式的,在DNA双链中,以αDNA单链为模板复制的子代双链DNA中,两条单链都有突变基因。而以与αDNA链的互补链为模板复制的后代DNA中,基因都是正常的,因此在后代DNA中,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各占一半。
8.2012年我国将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太空育种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解析:选D。本题考查外界因素对基因突变的影响。引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太空育种主要是利用物理方面的微重力、宇宙射线等因素诱发基因突变,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后的植株只是性状上的改变,并没有增加新“物种”。
9.(2010·高考福建卷)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
       ①②③④
       ↓↓↓↓
WNK4基因…GGG A A G C A G…
…CCC  T T C G T C…
         ↓
正常蛋白质…甘氨酸—赖氨酸—谷氨酰胺…
     1168  1169  1170
甘氨酸:GGG赖氨酸:AAA、AAG
谷氨酰胺:CAG、CAA谷氨酸:GAA、GAG
丝氨酸:AGC丙氨酸:GCA天冬酰胺:AAU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解析:选B。由图示信息可知,由于1169位赖氨酸(AAG)变为谷氨酸(GAA、GAG),结合题干意思知①②③④四处只有一处发生突变,可确定谷氨酸密码子是GAG,从而推出是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10.下列细胞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既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又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的是(  )
A.心肌细胞 B.成熟红细胞
C.根毛细胞 D.精原细胞
解析:选D。基因突变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
11.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C.纯合子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解析:选C。纯合子自交子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永远是纯合子。
12.(2012·效实中学高二检测)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  )
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
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解析:选A。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缺失点之前的序列有对应的蛋白质产生。
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从发生突变的时间看,都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从发生突变的概率来看,都是__________________;从发生突变的方向来看,都是______________;从突变与生物的利害关系看,都是________________。
(2)基因突变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若是前者,应发生在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期;若是后者,则发生在________分裂________期。
(3)一株世代都是开红花的植物,在一次突然性冰冻后,在一个枝条上出现了一朵白花,白花传粉后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都开白花。该白花是来自于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发育成该花芽的细胞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发生差错,从而使________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答案:(1)细胞分裂间期 较低突变频率 不定向的 多数对生物有害,少数有利
(2)有丝 间 减数第一次 间
(3)基因突变 外界条件剧烈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 基因
14.2011年11月1日,水稻、拟南芥等搭载“神舟八号”在太空周游16天后,返回地球。目前已经有上百种被子植物的种子遨游太空。返回地面的种子,经过反复实验,抗病番茄、大型青椒、优质棉花、高产小麦等相继诞生。请回答:
(1)植物种子太空遨游返回地面后种植,往往能得到新的变异特征。这种变异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种子经太空中的____________辐射后,其__________发生变异。
(2)试举出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作物空间技术育种的相关知识。
(1)在太空中,由于地球对种子的引力大大减弱,就会使种子处于微重力状态。在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等多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很容易发生改变。(2)这种育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作物的突变率,有利于加速育种进程和改进作物品质,而且还有可能获得在地面育种中难以得到的、对产量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
答案:(1)宇宙射线等 遗传物质(DNA或基因)
(2)变异频率高,加快育种速度,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15.(探究创新题)某玉米品种高产,但由于茎秆较高易倒伏,而造成减产。在某玉米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秆高产的玉米,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这株玉米矮秆性状是受环境影响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实验步骤:
①第一步:分别从矮杆玉米和高秆玉米上取茎尖分别记作A、B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试管苗。
②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并记录结果。
(2)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若A和B茎的高度相同,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株玉米来自基因突变,说明了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此株玉米来自基因突变,则可通过______________技术快速大量繁殖。
(5)田中收获的玉米种子,来年能否直接种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植物组织培养
②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2)①为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影响产生的)
②若A比B矮,则矮秆玉米的出现为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原材料
(4)植物组织培养
(5)不能,因为玉米为杂交种,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一条正常染色体的基因排列顺序为ABCD·EFGH,“·”表示着丝粒,字母代表不同基因,下列哪种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倒位,且倒位片段包含着丝粒(  )
A.ABCFE·DGH     B.ABCD·EFEFGH
C.CDAB·EFGH D.ABCD·GHEF
答案:A
2.下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
A.重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组 D.重组和重组
解析:选A。①图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形成的四分体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图表示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3.(2012·台州中学高二质检)有关染色体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同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B.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以及数目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D.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解析:选D。在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而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而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存在等位基因;二倍体的配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多倍体的配子中不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故D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4.下列关于单倍体,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②单倍体只含有一条染色体 ③单倍体是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④单倍体只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⑤未经受精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
A.①⑤ B.③⑤
C.②③ D.④⑤
解析:选B。单倍体是指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人们对植物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也可得到单倍体。
5.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水稻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含三个染色体组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解析:选D。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可阻止染色体的分离,从而得到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而言,四倍体的果实种子都比较大;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水稻在自然情况下,偶尔会出现单倍体,花粉经离体培养,也可得到单倍体,但一般都高度不育。
6.分析下图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组成情况,并完成相关问题。
(1)一般情况下,一定属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是________。
(2)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可育吗?________;如何处理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在何种情况下,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二倍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什么情况下,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若A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则其正常物种体细胞内含________个染色体组。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染色体组的概念。是单倍体还是多倍体要看生物个体发育的来源。多倍体染色体中是否正常联会,决定了生物的可育性。
答案:(1)D (2)不可育 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诱导使之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3)该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由未受精的有性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4)8
1.如图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图解,下列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缺失 ②倒位 ③重复 ④易位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解析:选C。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主要类型以及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能力。图1为染色体丢失一段;图2为一条染色体上某一段的重复;图3为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一段颠倒了180°;图4为染色体断裂的片段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2.(2012·杭州十四中高二月考)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A.三倍体 B.二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解析:选C。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单倍体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两两配对,说明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据此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3.下列变异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A.果蝇第Ⅱ号染色体上的片段与第Ⅲ号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交换
B.整个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
C.人的红细胞β珠蛋白基因中碱基对A-T替换成T-A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解析:选A。A项,果蝇第Ⅱ号染色体和第Ⅲ号染色体属非同源染色体关系,发生交换称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项,整个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项,人的基因发生碱基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基因重组。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只有A项。
4.(2012·诸暨中学高二质检)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C.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解析:选B。染色体组是二倍体生物生殖细胞中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只有二倍体的配子中的染色体符合这一要求。如果研究对象是多倍体,则A、C、D各项的细胞中可能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C.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单倍体
答案:A
6.下列关于单倍体与一倍体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都是一倍体
B.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
C.二者不都是由配子发育形成的
D.二者毫无关系
答案:B
7.(2012·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二测试)把普通小麦的花粉和一部分体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分别培育,产生两种小麦植株,它们分别是(  )
A.单倍体、二倍体 B.三倍体、六倍体
C.单倍体、六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
解析:选C。对花粉进行组织培养,是把精子培育成新的生物体,属于单倍体。把普通小麦的体细胞组织培育成新的生物体,属于生物的营养生殖;普通小麦的体细胞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其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因此属于六倍体。
8.萝卜和甘蓝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但偶然发现有个别的种子种下去后可产生能育的后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基因的自由组合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析:选D。萝卜、甘蓝是异源的,因此它们杂交得到的种子长成的植株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一般是不育的。个别种子种下去后可产生可育的后代,说明其体细胞中一定有能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即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9.(2011·高考海南卷)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解析:选D。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化,但基因种类不变;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不一定会有新基因产生;染色体片段的重复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基因种类减少,也可能不变。
10.以下是某同学对生物可遗传变异进行的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因为基因重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频率很高,产生相当数目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B.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对DNA结构影响最小,因此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不大
C.染色体畸变出现在动物中的概率较小,而在植物中较大,这与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因素无关,而与植物细胞全能性较高、发生染色体畸变后存活和形成个体机会大有关
D.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三种变异之间没有联系,只是基因或染色体变化大小有差异
答案:C
11.(2012·金华十校联考)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
B.B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两条染色体
C.C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
D.D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通过对图像的识别来考查判断推理能力。A图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应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组中,每个染色体组中含一条染色体,但该生物若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则为二倍体,若是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形成的则为单倍体。根据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B图细胞中应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两条染色体,该生物若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则为三倍体,若是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形成的则为单倍体。同样可知C图细胞中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该生物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D图细胞中四条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应为一个染色体组,该细胞若是体细胞,则该生物为单倍体,该细胞若是生殖细胞,则该生物为二倍体。
1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之一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解析:选C。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自然界中的多倍体主要是低温诱导产生的;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13.下面是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请根据图回答:
(1)此果蝇的性染色体为________,这是________性果蝇;其性别决定方式属于________型。
(2)该果蝇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是________倍体。
(3)此果蝇体细胞中,有________对常染色体,________对等位基因,1和3是________染色体,A和a是________基因,A和B是________基因。
(4)在果蝇产生的配子中,含ABCD基因的配子占________。
(5)图中A与a基因在遗传中应遵循基因的________定律;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应遵循基因的________定律;D与d基因在遗传中不仅遵守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还属于________遗传;D、d与B、b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________定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学会区分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及非等位基因,以及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再计算某基因型配子出现的概率,特别注意相关基因是否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在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分离定律,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5和6 雄 XY (2)4 2 二 (3)3 4 非同源 等位 非等位 (4)1/16 (5)分离 自由组合 分离 伴性 自由组合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4.一位孕妇两次怀孕都是在60天左右死胎、流产。医生对夫妇俩做的常规检查都无异常。根据经验,医生怀疑这种自然流产与遗传因素有关,就建议她接受基因检查,经基因检测发现这位孕妇有四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如图所示。(即:3号和21号、12号和18号染色体发生了平衡易位,通俗地说就是3号和21号染色体各有一段跑到对方那里“串门”了,12号和18号也是如此)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染色体结构变异除了“易位”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这位孕妇不管外形上还是生理上都和正常人并无两样,但在生育下一代时就会出现流产死胎、早产和生育早夭的畸形儿等现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极为罕见的染色体核型虽然给这名孕妇及一家人带来了痛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重要意义,你认为这种染色体核型发现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这名妇女想体会一下做母亲的感觉,即十月怀胎生下一个健康的后代,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缺失 重复 倒位
(2)虽然这位妇女染色体结构异常,但并没有导致遗传物质的丢失,所以和常人并无两样。但是这位妇女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会导致遗传物质的失衡(增加或减少)
(3)对丰富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登记库、遗传学的临床研究、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以及指导优生优育都有重要意义
(4)“试管婴儿”,即取他人的正常卵细胞,与丈夫精子体外受精后,移入自己子宫内
15.(探究创新题)玉米是用来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①花大且单性花,雌雄同株,在进行遗传杂交实验时,可免去母本去雄的繁琐操作,只需对母本进行雄花套袋处理即可。
②子粒数量较多,数据统计时可靠性强。已知玉米的抗病植株与非抗病植株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另一对性状黄粒与紫粒由等位基因B-b控制。生物兴趣小组模拟孟德尔自由组合实验如下:选择纯种抗病黄粒与非抗病紫粒为亲本,通过杂交得到F1,全部为抗病黄粒,F1自交及测交结果如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抗病黄粒
抗病紫粒
非抗病黄粒
非抗病紫粒
自交(后代)
898
305
198
65
测交(后代)
210
207
139
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上述结果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你认为哪位同学判断正确,请分别给出理由及探究两位同学结论正确与否的实验设计思路。
(1)甲同学的观点________,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的观点________,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性实验设计思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确 自交结果和测交结果出现相同偏差,可能是病虫害引起非抗病类型减少,排除此因素影响后,原数据应该是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9∶3∶3∶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1∶1∶1∶1 利用F1重复完成测交及自交实验,实验中严格做好病虫害防治,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判断是否出现正常性状分离比
(2)不正确 染色体畸变是没有规律的,这与数据中的规律性差异(减少只出现在非抗病类型)相违背 利用实验产生的植株根尖细胞和正常植株根尖细胞制作临时装片,对比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是否发生变化

1.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无子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B.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了单倍体育种的原理
C.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
D.“多莉”羊的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的原理
答案:C
2.获得无籽西瓜、青霉素高产菌株、矮秆抗病小麦的方法分别是(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A.①②④         B.④①②
C.②①③ D.①④③
解析:选B。无籽西瓜的产生过程是利用了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是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属于诱变育种。矮秆抗病小麦的获得是把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集中到同一个体上,可以用杂交育种也可用单倍体育种。
3.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常规方法,其选育新品种的一般方法是(  )
A.若新品种含显性基因,则从子一代中即可选出
B.从子三代中选出,因为子三代才出现纯合子
C.既可从子二代中选出,也可从子三代中选出
D.只能从子四代中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解析:选C。若选育的新品种含显性基因,则在子二代选种后须再自交以确认是否为纯合子,若选育的新品种为隐性类型,则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即可确认为纯合子,可直接选出。
4.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解析:选A。物理因素如X射线可以提高基因的突变率;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并没有形成新的基因;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三倍体无籽西瓜;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5.(2012·嘉兴高二检测)基因型为AABBC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用秋水仙素处理F2幼苗后得到的植株是(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解析:选C。从基因型可以看出,亲本植株均为二倍体,其后代F1、F2也为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四倍体。
6.下图表示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种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种品种。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①和②培育⑤所采用的方法Ⅰ称为________,方法Ⅱ称为________,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2)用③培育出④的常用方法Ⅲ是__________________,由④培育成⑤的过程中需用化学药剂________处理④的幼苗,方法Ⅲ和Ⅴ合称为________育种,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③培育出⑥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⑥叫__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过程可看出方法Ⅰ是杂交,方法Ⅱ是自交,由①和②利用方法Ⅰ和Ⅱ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用③培育出④所采用的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Ab的单倍体,由该单倍体再培育成⑤。通常利用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从而得到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由图中③培育出⑥,常用方法是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的⑥是多倍体,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1)杂交 自交 基因重组
(2)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单倍体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人工诱导多倍体 多倍体 染色体变异
1.用烟草的花药离体培育成烟草新品种;用抗倒伏易染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培育成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培育无籽西瓜;用60Co辐射稻种,培育成水稻优良品种。以上育种方法依次属于(  )
①诱变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单倍体育种 ④多倍体育种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各种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得到纯合新品种,这是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利用具有优良性状的两亲本培育出具有两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为杂交育种;无籽西瓜的培育利用了多倍体育种;用60Co辐射育种是利用辐射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从而选育出具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是人工诱变育种。
2.用基因型为AAdd和aaDD的亲本进行杂交,并对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该植株的基因型和染色体倍数分别是(  )
A.AAaaDDDD,四倍体 B.AAaaDDdd,四倍体
C.AaDd,二倍体 D.AAdd,二倍体
解析:选B。考查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基因型为AAdd和aaDD的亲本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Dd,对其幼苗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即变成四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都加倍,加倍后的植株基因型为AAaaDDdd,为四倍体。
3.(2012·嘉兴一中高二测试)下列各种育种措施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高秆抗锈病小麦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获矮秆抗锈病优良品种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无籽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菌株
D.用离体花药培育小麦植株
解析:选C。A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B项属于多倍体育种,C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项属于单倍体育种。
4.(2012·杭州高二检测)若从一杂合的亲本中选育某一显性性状(该性状由单基因控制),每次自交后都淘汰掉隐性个体,则需要经多少代连续自交能使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显性个体比例超过95%(  )
A.5 B.6
C.7 D.8
解析:选D。两杂合个体自交,F1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3,杂合子占2/3。让它们各自自交,F2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5/9,杂合子占4/9,因此在Fn的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2/3)n,当n=8时,纯合子占1-256/6561,大于95%。
5.自然界中多倍体植株的形成过程一般是(  )
①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形成加倍合子 ③减数分裂受阻 ④形成加倍配子 ⑤有丝分裂受阻 ⑥细胞染色体减半
A.⑤①④② B.①②⑥⑤
C.③⑥⑤② D.④①②③
解析:选A。自然界中多倍体的产生一般是正常植物体处在种子萌发或幼苗期,细胞有丝分裂旺盛时,遇到环境条件剧烈变化而使有丝分裂受阻,先有体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后有加倍的配子,最后形成加倍的合子,进而发育成多倍体。
6.用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因为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关于这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染色体加倍的可育植株,等位基因纯合,这样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B.单倍体植株只有一套染色体,不会出现等位基因,也就不会有杂合子,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C.两单倍体交配后,后代都是纯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以上三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单倍体育种的理解。A项正确,因为经秋水仙素作用后植株为纯合子,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现象。B项和C项错误,两者都忽视了单倍体高度不育的关键问题。因此,D项答案显而易见是错误的。
7.某植物的一个体细胞如图所示,该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共获得n株幼苗,其中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  )
A.株 B.株
C.株 D.0株
解析:选D。植株是花粉培养成的,而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其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8.(2012·宁波高二检测)为了培育节水、高产品种,科学家将大麦中与抗旱、节水有关的基因导入小麦中,得到转基因小麦,其水分利用率提高20%。这项技术的遗传学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复制 D.基因分离
答案:B
9.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多倍体育种
解析:选B。人工诱变育种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都不能产生基因重组,对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单倍体育种之前先要杂交育种形成AaBb的新品种,所以,最简捷的方法是杂交育种。
10.如图所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
D.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
解析:选D。图中考查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①和②杂交后得到③,③应为种子,经多次射线处理萌发的种子应为诱变育种,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产生的性状有可能有利也有可能是有害的;⑤至⑥过程表示的是杂交育种的自交阶段,遵循的原理为基因重组;由③到⑨是花药离体培养,所得到的幼苗是单倍体,可以为aBd等四种基因型;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11.下列与育种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分体时期常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就是单倍体
C.秋水仙素只用于多倍体的形成
D.三倍体西瓜无种子是因为体内无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B。四分体时期常发生交叉互换;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是单倍体;秋水仙素也可用于单倍体育种;三倍体西瓜无子是因为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12.(2010·高考江苏卷改编)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2个染色体组)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解析:选D。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四倍体),由此判断A项错误;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单倍体),由此判断B项错误;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二倍体),由此判断C项错误;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2个染色体组)释放极体(1个染色体组),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三倍体),由此判断D项正确。
13.1943年,青霉素产量只有20单位/mL,产量很低,不能满足要求。后来科学家用X射线、紫外线等照射青霉菌,结果大部分青霉菌死亡,少量生存下来。在存活下来的青霉菌中,青霉素的产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有的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的量提高了几百倍(最高达到20000单位/mL),从而选育出了高产青霉菌株。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射线照射青霉菌株,目的是诱发青霉菌发生________。
(2)从分子水平看,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3)存活下来的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的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育种方式叫________育种,所获得的高产青霉菌株的青霉素产量提高了几百甚至几千倍,这说明这种育种方式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射线照射青霉菌株,目的是诱发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产生的后代有产量高的也有产量低的,但大部分青霉菌还是保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对少量的高产菌株做进一步选育,即可得到所需品种。
答案:(1)基因突变 (2)DNA分子
(3)突变是不定向的
(4)诱变 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并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14.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获得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性状,科学工作者往往要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民要求的新品种,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套育种方案。
生物材料: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
B.小麦的矮秆不抗锈病纯种。
C.水稻的迟熟种子。
非生物材料:根据需要自选。
(1)育种名称:________育种。
(2)所选择的生物材料:________。
(3)希望得到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4)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要性状的类型)的概率:____________。
(5)写出育种的简要过程(可用图解)。
(6)简答选择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杂交 (2)A、B
(3)矮秆抗锈病小麦
(4)3/16
(5)高抗×矮病→F1高抗F2
(注:高——高秆,矮——矮秆,抗——抗锈病,病——不抗锈病)
(6)将F2矮秆抗锈病品种连续自交,提纯到基本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15.(探究创新题)大学生野外实习时偶见一株桃树,其上有一枝条开出明显大于其他桃花的花,假定其来源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加倍(已知桃树为二倍体),为探究其变异来源,请完善以下实验。
(1)实验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思路:取该花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枝条变异来自染色体加倍(或该枝条变异来自基因突变)
(2)观察单倍体开花结实情况,并根据其是否结实来判断其染色体组数,从而推测原枝条变异来源
(3)①若单倍体正常结实,则假设正确(或错误)
②若单倍体不能结实,则假设错误(或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