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溶液与溶解度-讲义
1.溶液
知识检测
1.溶液:(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溶剂 (如水、酒精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 溶质 。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 均一的 、 稳定的 混合物。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 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 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分层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混合物:由 多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5.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__药匙__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
6. 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倒放,试剂瓶的标签 朝向手心 ,瓶口紧挨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典型例题
例1-1. 【解答】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冰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D。
例1-2. 【解答】解: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溶液是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B正确;
C、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悬浊液不属于溶液,故C错;
D、溶液的是均一的,溶液的上层浓度和下层浓度相同,故D错。
故选:B。
例1-3. 【解答】解:(1)生理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食盐),溶剂是水;故答案为:氯化钠;水;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故答案为:酒精;水;
(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白磷,溶剂是二硫化碳;故答案为:白磷;二硫化碳;
例1-4. 【解答】解:A、手拿试剂瓶,标签向里,故A错
B、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B错;
C、试管要倾斜,故C错;
D、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容易下次取放,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①食盐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②钡餐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③牛奶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④血液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⑤肥皂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⑥泥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悬浊液,⑦色拉油溶于水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⑧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溶液。
故答案为:①⑧;③⑤⑦。
变2. 【解答】解:A、无色透明是通过观察得到的,故A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故B正确;
C、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属于混合物,不能由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故C错误;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分离,不能由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故D错误。
故选:B。
变3. 【解答】解:A、取用固体药品氢氧化钠时,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氯化钾颗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氯化钾颗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变4. 【解答】解:(1)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形成的.
(2)若外界条件不变,在溶液中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出来.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故答案为:(1)氯化钠
(2)不会; 在常温、密封放置情况下,氯化钠溶液是稳定的.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知识检测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溶质的性质 、 溶剂的性质 、 温度 。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在 一定量的溶剂 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 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做 稀溶液 。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典型例题
例2-1.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未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
故选:C。
例2-2. 【解答】解:A、不断搅拌能加速溶解而不影响实验效果,正确;
B、加热能加速溶解而不影响实验效果,正确;
C、将固体颗粒粉碎能加速溶解而不影响实验效果,正确;
D、加溶剂不影响溶解速度,错误;
故选:D。
例2-3. 【解答】解: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其次取决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而与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无关。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例2-4. 【解答】解:A、温度一定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说明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升高时,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氢氧化钙,故此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中存在某种物质的固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D、条件改变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例2-5. 【解答】解:A、M溶液蒸发20g水,无晶体析出,所以M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再蒸发10g水,析出5g的晶体,M1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M1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M2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M溶液蒸发20g水,没有物质析出,说明M溶液一定时不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5g的晶体的M1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M2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M1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M2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例2-6. 【解答】解:A、由图示知,A处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交集,表示饱和的稀溶液,故A说法正确;
B、由图示知,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硝酸钾不溶解,故C说法正确;
D、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A、温度相同,溶剂的量也相同,且白糖和食盐全部溶解,所以无法比较出室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性大小,故A错误;
B、温度相同,溶剂的量也相同,6g白糖全部溶解,而4g食盐不能全部溶解,所以在室温时白糖的溶解性大于食盐的溶解性,故B正确;
C、温度不相同,所以不能比较出白糖和食盐溶解性大小,故C错误;
D、溶剂的种类不同,所以无法比较出白糖和食盐溶解性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变2. 【解答】解:A、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为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故选项错误。
B、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很稀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C、不能利用100克水的溶液来判断饱和溶液,主要看某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故选项错误。
D、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变3.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②加入氢氧化钙,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③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A。
变4. 【解答】解:A、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的溶液没说是否有不溶物,所以不一定饱和,故A错;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B错;
C、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说明此时有不溶物,属于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与浓度有关,与是否饱和无关,故D错。
故选:C。
变5. 【解答】解: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质量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对同一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②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较浓的溶液.
故答案为:浓溶液;稀溶液;①浓;②正确;正确.
3.溶解度
知识检测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 , 100g溶剂 , 达到饱和 , 溶质的质量 ;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公式:S=×100(克)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 而明显增大,如 硝酸钾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氯化钠 ;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 氢氧化钙 。
3.物质的溶解性等级(以20℃的溶解度为标准):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举例 食盐 氯酸钾 氢氧化钙 碳酸钙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表示方法
①溶解度表(会查看);
②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描绘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曲线。
(2)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陡升型),代表物质是 硝酸钾 ;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平缓型),代表物质是氯化钠;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下降型),代表物质是 氢氧化钙 ;
④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压强的增大而 增大 ,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
典型例题
例3-1. 【解答】解:20℃时,四种物质各10克,分别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有固体剩余的物质,溶解度应小于10g。
A、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小于10g,有固体剩余,故选项正确。
B、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0g,没有固体剩余,故选项错误。
C、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0g,没有固体剩余,故选项错误。
D、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0g,没有固体剩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例3-2. 【解答】解:A、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和100克溶剂。
B、不是100克溶液,是100克溶剂。
C、没有指明温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是不变的。
D、符合溶解度的定义,正确。
故选:D。
例3-3. 【解答】在20℃时,将18.6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搅拌,有1.6克A物质未溶解,则溶解了17g,所以100g水中最多溶解34g,所以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4g。
故选:D。
例3-4. 【解答】解:溶解度是在温度相同时衡量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大小的,温度不同,大小无法比较。
故选:D。
例3-5. 【解答】解:由于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而且硝酸钾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为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只能升温。
故选:A。
例3-6. 【解答】解: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30℃时,甲的溶解度为25g,所以此温度下,50g水最多可以溶解12.5g甲物质,故A错。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曲线向下倾斜,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B错。
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20℃时,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析出晶体一样多,故C错。
D、乙曲线向下倾斜,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甲曲线向上倾斜,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甲有溶质析出,乙溶质质量不变,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D对。
综上,故答案为:D
例3-7. 【解答】解:(1)20℃时KNO3的溶解度31.6g,说明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所以20℃时,在装有5g 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2)40℃时KNO3的溶解度63.9g,4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6.39g硝酸钾,所以5g KNO3晶体全部溶解,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g:5g=2:1;
(3)60℃时,KNO3的溶解度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故60℃时,100g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水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1g.
故答案为:(1)饱和;(2)2:1;(3)11.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A、在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氯化铵50克,因此,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克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20°C时,100克硫酸钠溶液里含有20克硫酸钠,所以20°C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20克错误,不是100g水中,也没有说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C、10C时,100克水里溶解20克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10℃时的溶解度为20克错误,因为没有说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错误
;D、60C时,5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55克硝酸钾,因此,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克正确,因为它符合溶解度的四要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变2. 【解答】解:A、溶解度是带有单位“克”的;故不正确;
B、溶液的质量等于溶剂质量加溶质质量,此时饱和溶液质量应为136克,故B不正确
C、该溶液在20℃时已形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了;故不正确;
D、该溶液在20℃时已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再加10g水后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故正确;
故选:D。
变3. 【解答】解:A、t℃时,向一支盛有0.15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所以t℃时100g水中溶解熟石灰的质量小于0.3g,所以t℃时,熟石灰的溶解度小于0.3 g,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降低温度后,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会减少,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0.15g熟石灰的烧杯内加入50g水,烧杯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说明氢氧化钙未全溶,溶质的质量应该小于0.15g,所以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低,升温会使溶解在水中的氢氧化钙析出,所剩溶液仍饱和,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4. 【解答】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析出晶体以后溶液就饱和了,比较两次蒸发可以发现,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5克无水晶体,相当于在第一次恒温蒸发10克水,析出2克无水晶体的基础上,又蒸发了10克水,蒸发出3克无水晶体。说明后蒸发10克水和3克晶体组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设物质的溶解度是S.。解得:S=30克
故选C
变5. 【解答】解:A、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氯化钠溶液中有固体剩余,则20℃时,在50g水中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有剩余,则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因在20℃时,在50g的水中蔗糖固体没有剩余,则可能是恰好达到溶解的最大极限,也可能是还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变6.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t1℃时,a、b的溶解度都是20g;
(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不能形成80g溶液;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cba;
(4)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c.
故答案为:(1)t1℃时,a、b的溶解度都是20g;
(2)不能;
(3)cba;
(4)c.
变7. 【解答】解:(1)据表格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多余的硝酸钾继续溶解,需要升高温度,故填:升高;
(2)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1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钠的质量为150g,形成硝酸钠溶液的质量是250g,要降温析出70g晶体,就是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钠80g,查表可知,相应的温度为10℃,故填:10;
(3)从表中可知,温度在60~70℃之间的某一点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相应的W值数值最小范围是125~136g;在0~100℃之间任意两个相邻的温度下,硝酸钾饱和的溶解度之差都比相应的硝酸钠的溶解度之差要大,也就是在该温度范围内将溶剂质量相同的硝酸钾和硝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后硝酸钾析出的晶体都比硝酸钠多,故填:125~136,C.
第5讲 溶液与溶解度-课后练习
1. 【解答】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粉笔灰,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硫酸钙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C、植物油不溶于水,但是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汽油,能够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B。
2. 【解答】解:A、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
B、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下降,不能使石蜡融化。
C、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能使石蜡融化。
故选:D。
3. 【解答】解:溶剂水的质量是:20g-4g=16g。
故选:D。
4. 【解答】解:由题中信息可知,碘在酒精中可溶,在汽油和苯中易溶,但汽油和苯对人健康不利,故应该选择酒精来洗净衣服上的碘。
故选:B。
5. 【解答】解:A、根据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溶液加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所以不能用检验某温度下某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根据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溶液冷却,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所以不能用检验某温度下某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再添加一些溶质,不溶解的是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再添加一些溶剂,无论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6. 【解答】解:A、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不受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多少的影响,故选项错误。
B、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与是否充分搅拌无关,故选项错误。
C、恒温蒸发水,由于温度没有改变,则溶解度不变,故选项错误。
D、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升高温度,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 【答案】C
【详解】A、刚开始溶液的质量不为0,质量不是一直增大,故错误;
B、刚开始溶液的质量不为0,故错误;
C、刚开始是不饱和氯化钠溶液,质星大于0;当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增加;当氯化钠不再溶解时,溶液饱和,溶质不变,溶液的质量也恒定不变,故正确;
D、因为未饱和,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固体,溶液的质量是有变化的,故错误。
8. 【解答】解:A.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也是很小的。错误;
B.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某一溶质来说的,可以溶解其它溶质,错误;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说明有不溶解的溶质了,所以是饱和溶液,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温才能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C。
9. 【解答】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鱼呼吸需要氧气,鱼死亡的原因应与氧气在水中的含量有关。
解: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了,故选项错误。
B、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故选项错误。
C、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中溶解的氧气在煮沸的过程中逸出而减少,鱼因为缺氧而死亡,故选项正确。
D、水中的细菌在煮沸的过程中被杀死与鱼死亡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 【解答】解:A、由实验情况记录表可知,20℃,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而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则20℃,硝酸钾的溶解能力一定小于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40℃,100g水中加入36g氯化钠全部溶解,加入31.6g硝酸钾也全部溶解,但由于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无法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20℃,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而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即20℃,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则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氯化钠>硝酸钾,故选项说法错误。
D、80℃100g水中最多溶解38.4g氯化钠,最多溶解169g硝酸钾;实验2所得溶液即40℃100g水中加入36g氯化钠全部溶解、加入31.6g硝酸钾全部溶解形成的溶液,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后,由于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则溶液的浓度氯化钠>硝酸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 【答案】D
【解答】A、由图可知, b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时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溶剂后得到c时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6g-1g=5g,如a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则恒温蒸发10g溶剂后析出晶体的质量是5g而不是1g,所以a时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恒温蒸发溶剂后的b、c、d时的溶液均为20°C时的饱和溶液,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而a时得到溶液是20°C时的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c、d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溶剂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g , b时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溶剂后会结晶析出5g晶体,此时溶液底音部的晶体的质量=6g+5g=11g,即即n的值为11,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20°C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溶剂后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5g,即20C时10g溶剂与5g甲物质混合后形成饱和溶液,则20°℃甲在水中的的溶解度为50克,选项正确。
故选:D.
12. 【解答】(1)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水:酒精溶液等。
(2)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水:糖水等。
(3)溶质是固体,溶剂是酒精:碘酒等。
(4)溶质是气体,溶剂是液体:汽水等。
故答案为:
(1)酒精溶液;
(2)糖水;
(3)碘酒;
(4)汽水。
13. 【解答】解:设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
x=40g
设溶质质量为y
y=60g
所以水的质量为:210g-60g=150.
故答案为:40,60,150.
14. 【解答】解:A试管中得到的是乳浊液,B试管中得到的是悬浊液,C试管中得到的是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都不稳定,A试管中小液滴和水分层,B试管中悬浮在水面上固体沉淀下来,溶液具有稳定性,C试管中无变化.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C中的液体,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都是混合物.故填:乳浊;悬浊;溶.小液滴和水分层;B试管中悬浮在水面上固体沉淀下来;无变化.C中的液体;都是混合物.
15. 【解答】解:(1)由曲线图中查出20℃时,M的溶解度为35g,大于10g,属易溶。
(2)20℃时,M、N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它们的溶解度相等。
(3)由曲线图看出,30℃时,M溶液要变成饱和,需要再加入30gM,或将温度降低到10℃。
故答案为:(1)易溶。
(2)溶解度。
(3)AB。1.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
A. B. C. D.
2.小琪同学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蔗糖 硝酸铵 氯化钠 氢氧化钠
3.把20克食盐水放在蒸发皿内,加热蒸干后,得到食盐4克,则其溶剂水的质量是( )
A.24克 B.4克 C.20克 D.16克
4.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最快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5.下列几种方法可用来检验某温度下某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
A.将溶液加热 B.将溶液冷却 C.再添加一些溶质 D.再添加一些溶剂
6.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7.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溶液中溶液的质量(b)与加入氯化钠质量(a)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B. C. D.
8.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升温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9.小华用煮沸后刚冷却的水养鱼,不久鱼儿就死了.下列能合理地解释此现象的叙述是( )
A.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入更多的氧气 B.煮沸后刚冷却的水中溶入更多的二氧化碳
C.水中溶解的氧气在煮沸过程中逸出而减少 D.水中细菌在煮沸的过程中被杀死
10.在不同温度下,将一定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钾分别加入100g水中,实验情况记录于下表中,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溶解情况
实验1 20℃ 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 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
实验2 40℃ 加入36g 氯化钠全部溶解 加入31.6g 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3 80℃ 最多溶解38.4g 氯化钠 最多溶解169g 硝酸钾
A.硝酸钾的溶解能力一定大于氯化钠
B.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一定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C.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氯化钠<硝酸钾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后,溶液的浓度:氯化钠>硝酸钾
1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C.“n”的值是6
C. B.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b、c溶液
D. 20℃甲在水中的的溶解度为50克
12.按下列要求各举出一个实例。
(1)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水:______等。
(2)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水:______等。
(3)溶质是固体,溶剂是酒精:______等。
(4)溶质是气体,溶剂是液体:______等。
13.t℃将12克某物质溶于30克水中,恰好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克;现有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210克,则含溶质______克,溶剂______克.
14.在盛有等体积水的A、B、C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物质,充分振荡后,看到A试管的液体里分散着小液滴,B试管中分散着固体小颗粒,只有C试管中看不到加入的丙物质,但试管内透明液体呈黄色.则A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液,B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液,C试管中得到的是______液.如果外界条件不变,三支试管静置片刻后可以看到:A试管中_______,B试管中____________,C试管中______.三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______,三种液体的共同点是______.
15.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20℃时溶解度/g >10 10-1 1-0.01 <0.01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问题:
(1)M物质的溶解性属于______。
(2)在20℃时,M、N两种物质的______相等。
(3)在30℃时,将20gM物质(不含结晶水)完全溶于100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若要将其转化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______。
A.再加入30gM物质B.将温度降低到10℃.倒掉溶液30g。1.掌握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组成,能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理解溶解度的含义,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1.溶液:(1)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如水、酒精等物质)。
(2)被溶解的物质叫 ;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 、 混合物。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悬浮在液体里 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由 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5.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 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瓶塞倒放,试剂瓶的标签 ,瓶口紧挨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我们熟悉的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 B.豆浆 C.冰水 D.糖水
溶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C.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D.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生理盐水中中,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
(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______,溶剂是______。
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A.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给下列混合物归类:
①食盐水,②钡餐,③牛奶,④血液,⑤肥皂水,⑥泥水,⑦色拉油溶于水,⑧色拉油溶于汽油。属于溶液的是_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
A.无色透明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
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锌粒 C.氯化钾颗粒 D.二氧化锰粉末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图中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______。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 下,在 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饱和溶液 ① ② 不饱和溶液
② ③
5.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 ;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做 。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一般情况下,在做溶解实验时,若要加快某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而不影响实验效果,则下列方法不适宜的是( )
A.不断搅拌 B.加热 C.将固体粉碎 D.加溶剂
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
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在温度保持t℃不变时,某物质M的溶液经过如下变化,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M溶液 M1溶液 M2溶液.
A.M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M1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M1溶液、M2溶液都一定是饱和溶液
C.M溶液、M1溶液、M2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M1可能是饱和溶液,M2一定是饱和溶液
已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之间的关系如图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处的含义饱和的稀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不饱和
C.在一定的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D.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能比较出室温下白糖和食盐溶解性大小的一组实验是( )
A. B.
C. D.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含100克水的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水 ②加入Ca(OH)2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都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______,含溶质的质量较少的是______。
①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______(填“浓”或“稀”)。
②判断: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______;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______。
1.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1)四个关键词: , , , ;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公式:S=×100(克)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而明显增大,如 ;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如 ;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
3.物质的溶解性等级(以20℃的溶解度为标准):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举例 食盐 氯酸钾 氢氧化钙 碳酸钙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表示方法
①溶解度表(会查看);
②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描绘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曲线。
(2)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陡升型),代表物质是 ;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平缓型),代表物质是氯化钠(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下降型),代表物质是 ;
④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压强的增大而 ,随温度的升高而 。
20℃时,取下表中的四种物质各10克,分别加入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有固体剩余的是( )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名称 氯酸钾 硝酸钾 氯化钠 蔗糖
溶解度/克 7.4 31.6 36.0 203.9
A.氯酸钾 B.硝酸钾 C.氯化钠 D.蔗糖
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20℃时,100g饱和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
C.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在20℃时,将18.6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搅拌,有1.6克A物质未溶解.则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
A.37.2克 B.18.6克 C.34 D.34克
例3-4.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3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 克,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加入溶剂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时,50g水最多可以溶解25g甲物质
B.升温能使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20℃时,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后,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物质
D.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20℃时,在装有5g 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振荡,此时所得溶液为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该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使试管内溶液温度升至40℃,此时试管内的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______。
(3)60℃时,100g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水后,可析出KNO3的质量为______g。
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氯化铵50克,因此,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克
B. 20℃时,100克硫酸钠溶液里含有20克硫酸钠,所以2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20克
C. 10℃时,100克水里溶解20克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10℃时的溶解度为20克
D. 60℃时,5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55克硝酸钾,因此,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ll0克
20℃时,将36gNaCl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B.该溶液的质量为100克
C.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g固体NaCl,则溶液质量为138g
D.向该溶液中加入10g水,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t℃时,向一只盛有0.15 g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50 g水,充分振荡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0.3 g B.降低温度后,未溶解的白色固体会增加
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小于50.15 g D.升高温度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在t℃时,某物质A的溶液,如果恒温蒸发10克水,析出2克无水晶体;如果恒温蒸发20克水,析出5克无水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B. 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克
C. 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 D. t℃时,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______(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硝酸钾和硝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硝酸钠 73 80 87 95 103 114 125 136 150 163 170
(1)20℃时,向100g水中加入35g硝酸钾,要使其完全溶解,应______溶液温度;
(2)现有80℃的硝酸钠饱和溶液250g,要使其析出晶体70g,应降温至______℃;
(3)硝酸钾和硝酸钠在t℃时的溶解度均为W,分析上表可推知,W的数值所在的最小范围是_______;将溶剂质量相同的硝酸钾和硝酸钠的饱和溶液从t1℃降温至t2℃,前者析出的晶体比后者多,则t1、t2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仅0≤t2<t1≤t B.仅t≤t2<t1≤100 C.0≤t2<t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