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2.知道处理污水的几种常用方法,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能;
3.学会液体的过滤操作;
4.学习粗盐提纯。
1.晶体
(1)晶体拥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2)晶体拥有固定的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 。
2.结晶
(1)定义: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说明:结晶与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3)获取方法:①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3.结晶水合物: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为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蓝矾)。
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晶是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
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
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大 B.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小
C.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下更大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
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以下是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
A.氯化钾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时,100 g饱和KCl溶液中含氯化钾 34.0 g
C.20℃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4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60℃时将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钾溶液降温至40℃时,有晶体析出
图甲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烧杯中盛有t℃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100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升高温度,该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
D.在t℃时,该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是a克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如图回答:
(1)用S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在______℃时,SA=SB>SC。
(2)随着温度的升高,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有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_。
(3)要将B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冷却”或“蒸发”)结晶法。
(4)t3℃时,50g水中加入50g A物质,可形成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
可用结晶方法分离的混合物是( )
A.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相混合
B.液体与固体混合物
C.两种物质,一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另一种随温度变化不大
D.在同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可溶性物质相混合
具有下列如图溶解度曲线的几种物质,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的是( )
A. B. C. D.
在20℃时,甲、乙两烧杯中分别放入200克和500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若各蒸发10克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甲多 B.乙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我国的海岸线幅员辽阔,有充足的海水资源.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 )
A.溶剂的质量不变 B.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氯化钠的溶液质量保持不变
如图是氯化钠、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曲线得到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氯化钠和氯化铵是易溶物质;
②在20℃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NH4Cl>NaCl> NaHCO3;
③在30℃时,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各20g分别溶于50g水,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④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以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如表是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20 40
溶解度(g/100g水) 13.3 31.6 63.9
(1)称取30g KNO3固体时,在加一定量的KNO3固体后,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
(2)20℃时,将30g KNO3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20℃时的KNO3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写一种即可)
现象?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利用凝聚剂吸附水中的 ,使其凝聚成较大的固体颗粒而沉到水底的方法。 和 是常用的凝聚剂。
2.适用范围:分离液体中混有的 杂质。
在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
A.杀菌消毒
B.将硬水变为软水
C.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
D.增加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在自制的简易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__;发生地震、洪涝灾害地区的灾民用以下几个步骤可将已通过自然沉降滤去泥沙的河水转化为饮用水,其处理过程为:①加入明矾、②加入漂白粉、③静置沉淀、④加热煮沸。其合理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
自来水生产中起凝聚作用的是( )
A.明矾 B.氯气 C.活性炭 D.木炭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中加入明矾作絮凝剂 B.净化后的水为纯净物
C.步骤④的作用是消毒杀菌 D.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
1.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 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2.过滤装置: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3.操作要点:
(1)一贴:滤纸紧贴 。紧贴时用水润湿,使漏斗内壁和滤纸间不留气泡;
(2)二低: a.滤纸边缘低于 ,b.漏斗内液面略低于 。(以防滤液从滤纸与器壁间渗出);
(3)三靠: a.烧杯口紧靠 (作用: );
b.玻璃棒末端轻靠 滤纸处;
c.漏斗末端紧靠 。
下列混合物适合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的是( )
A.糖中混有少量食盐 B.氯化钠中混有少量泥沙 C.食盐中混有少量硝酸钾 D.水中混有酒精
下列过滤装置及其操作的简图(图中固定装置和混合液、滤液均省略,且玻璃棒末端均已轻靠漏斗内的三层滤纸处),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如图为过滤装置,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C ;D 。图中A的作用是 ,某同学用如图的装置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后发现滤液仍浑浊,请你写出可能的原因: (答出一点即可)。
小强同学将浑浊的河水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然后进行过滤,请问:
(1)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时,向过滤器内倾注液体时,玻璃棒应____(填序号)。
A.插入过滤器中心 B.下端靠住过滤器内任意位置 C.下端靠住过滤器内三层滤纸一边(3)过滤后,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小强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小强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 。
(3)60℃时,100g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水后,可析出KNO3的质量为______g。
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下列关于该净水器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能杀菌消毒
B.纱布无任何作用
C.能得到纯净水
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杂质的作用
在溶解固体物质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 )
①搅拌溶液,加速其溶解 ②搅拌溶液,增大其溶解
③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 ④用玻璃棒起固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的过滤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滤法可以将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
B.滤纸放入漏斗时边缘要稍低于漏斗边缘
C.过滤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D.过滤所得溶液若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已经破损导致
小明在实验室想把一杯混浊的河水简单的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请根据如图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如图过滤操作中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2)在过滤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如图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填序号)
(3)小明同学将红色液体静置后进行过滤的操作,发现过滤速率比较慢,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 。
1.蒸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 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蒸馏装置及注意事项
(1)蒸馏的条件:液体是混合物,各组分沸点不同;
(2)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
(3)蒸馏瓶中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 ;
(4)冷却管的水应 ,有利于水蒸气的冷却。
小明在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高锰酸钾使水变成紫红色,他制得的蒸馏水颜色将是( )
A.无色 B.白色 C.红色 D.微带点红色
在野外和灾区可以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漂白粉)③自然沉降 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再加入约体积的自来水,连接装置,进行制取蒸馏水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
B.图中所示装置,温度计的位置不对,应该插入液态水中
C.石棉网的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
D.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小雨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______,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活性炭
(2)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该过程主要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雨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______水。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经过操作③以后,小雨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______。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D.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如图所示实验中,试管①中的水通过实验后转移到试管②中,且为纯净水.则该实验的原理是( )
A.过滤 B.吸附 C.蒸馏 D.沉降
目前许多学校都安装了直饮水机,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作用是______(填字母,下同),原因是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步骤③的作用是______。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蒸馏 D.过滤
(2)直饮水机使用方便:只要将它与自来水管网对接,截留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等),便得到直饮水,直饮水属于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石油分馏的实验。
(1)指出实验装置中仪器A.B.C.D的名称: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指出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装置改正后,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蒸馏烧瓶中放入几片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
粗盐提纯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搅拌, ;
(2)过滤时 ,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
(3)蒸发时搅拌,使液体 ,防止暴沸;
(4)结晶: 。
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把浑浊的滤液倒入蒸发皿里加热蒸发 B.开始析出晶体后,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
C.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 D.待滤液完全蒸干时,才停止加热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提纯实验,如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的实验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③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
(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_______;
(3)粗盐提纯实验中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操作序号)。以及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发现产率偏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过滤时滤纸破损
B.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
C.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的称量的纸上
D.溶解时加入的粗盐过多,未完全溶解
(4)操作④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_______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A.加速反应 B.加速溶解
C.引流防止飞溅 D.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
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粗盐提纯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操作①④⑤可完成粗盐提纯实验,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①④⑤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按照操作③所示量取液体,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1g/cm3)
D.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两个实验都没有影响
回忆教科书中有关“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的主要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溶解】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尚未向烧杯中加入的粗盐质量。
【过滤】…
【蒸发】…
【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提纯后的精盐转移到纸上,称其质量,计算精盐的产率。
精盐的产率=×100%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蒸发过程中,待蒸发皿中出现______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3)某同学所得产率与其他同学比较明显偏低,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产率明显偏低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溶解时将5.0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C.提纯后的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就称其质量。1.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酒精和水--(蒸馏) B.泥沙和食盐--(溶解和过滤)
C.食盐和碘--(加热) D.汽油和水--(过滤)
2.下列哪种方法不可能用于分离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
A.过滤 B.蒸发 C.蒸馏 D.结晶
3.“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航天飞船的失重环境中,下列实验操作最难完成的是( )
A.结晶 B.蒸发 C.溶解 D.过滤
4.在蒸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蒸馏烧瓶中盛约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
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自来水中
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
D.蒸馏结束,冷凝管中应持续通冷水一段时间
5.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某直饮水机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
A.过滤 B.吸附杂质 C.杀菌消毒 D.蒸馏
6.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溶剂不蒸发),溶液浓度增大
D.当甲含有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7.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I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的恒温蒸发也可以是降温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8.从所给数据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A.欲从海水中获取氯化钠,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B.将5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10℃,有晶体析出
C.60℃时,往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可得到饱和溶液200g
D.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
9.如图所示,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最好是常温下的溶液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用显微镜
C.实验主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
D.滴到玻片上的溶液,一般需要10滴左右
10.小明同学收集了一瓶浑浊的永宁江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净化过程如图甲所示,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B. 其中水净化程度最高的装置是丙
C. 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乙 D. 最终制成的蒸馏水是纯净物
11.物质分离常用方法有:结晶、沉淀、过滤和蒸馏。
(1)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用________法。
(2)下表记录了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氯化钠 S/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硝酸钾 S/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氢氧化钙 S/g 0.18 0.17 0.16 0.15 0.14 0.13
表中________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12.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某组实验有:A.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B.蒸发氯化钠的溶液获得晶体;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一)甲同学抽到的是该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图1器材,则他抽到的实验是______(选填序号)。
(二)如图2是乙同学抽到的实验操作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中在已经调平衡的天平上称取15克氯化钠过程中,若出现指针向左偏,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
(2)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用序号表示)
(3)如果配制的氢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了,则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13.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样品,实验过程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溶解度(g/100g水)
20 36.0
40 36.6
60 37.3
(1)操作Ⅲ的名称是______。
(2)如果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仍然浑浊,请写出造成滤液浑浊的可能原因:______(写一条)
(3)关于蒸发叙述正确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a.蒸发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汽化除去 b.所需仪器为酒精灯、蒸发皿、温度计
c.搅拌可以防止蒸发过程中食盐飞溅 d.加热过程中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移动,使其均匀受热
(4)溶解时,加入水的合适的量约为______(选填“15”、“30”或“60”)mL。
(5)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都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第7讲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讲义
1.物质的结晶
知识检测
1.晶体
(1)晶体拥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2)晶体拥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2.结晶
(1)定义: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说明:结晶与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
(3)获取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3.结晶水合物: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为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蓝矾)。
典型例题
例1-1. 【解答】A、晶体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所以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故A正确;
B、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形状,故B正确;
C、结晶分为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故C错误;
D、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所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它结晶,故D正确;
故选C。
例1-2. 【解答】解:冷却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饱和溶液,析出的晶体中几乎不含氯化钠,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几乎不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几乎不析出氯化钠晶体;
故选:D。
例1-3. 【解答】解:A、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杯7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例1-4. 【解答】解:A、氯化钾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氯化钾,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故A错;
B、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34g,所以134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含有34g氯化钾,故B错;
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所以20℃时K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4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但本题没说溶液是否饱和,所以无法判断,故C错;
D、40℃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8.57%,由于28.57%<30%,所以60℃时将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钾溶液降温至40℃,一定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例1-5. 【解答】解:A、据图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
B、升高温度,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可以继续溶解该物质,该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正确;
C、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正确;
D、在t℃时,100g水中含有A物质的质量是ag,100g溶液中含有A物质的质量不是ag,错误。
故选:D。
例1-6.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用S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在t2℃时,SA=SB>SC;故答案为:t2
(2)随着温度的升高,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有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是C,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答案为:C
(3)要将B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应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法,因为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故答案为:蒸发
(4)t3℃时,A溶解度是80g,因此50g水中加入50g A物质,可形成饱和溶液;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饱和;44.4%;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A、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相混合,采用过滤的方法即可,故选项错误。
B、液体与固体混合物,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时,可以直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难溶于液体的固体,可用过滤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两种物质,一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另一种随温度变化不大,可以用结晶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故选项正确。
D、在同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可溶性物质相混合,不一定能用结晶法分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变2. 【解答】解:适合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的物质应该是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升高的物质,降低温度,溶解度降低,会有物质结晶析出,
故选:D。
变3. 【解答】解:同一温度下,分别将饱和的KNO3溶液200克和500克各蒸发掉10g水,由于蒸发掉水的质量相等,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故选:C。
变4. 【解答】解:A、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溶剂的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且饱和后不再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溶液达到饱和后,氯化钠析出,氯化钠的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变5. 【解答】①0在20°C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10g,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1小于10,是可溶物质,故正确;
②在20°C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为NH4Cl>NaCl> NaHCO3,,由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所以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NH4Cl > NaCl > NaHCO3,故正确;
③30°C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40g ,20g氨化铵能完全溶于50g水,所得溶液不是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20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错误;
④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可知∶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C以下,故正确。
故选C。
变6. 【解答】解:(1)称取30gKNO3固体时,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说明KNO3偏少,故接下来的操作是继续加KNO3固体至天平平衡;
根据表格即可查出4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6g,
(2)根据表格即可查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在20℃时,100g水中加入3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受温度影响较大降低温度会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会变成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
(1)继续加KNO3固体至天平平衡;
(2)不饱和溶液;
(3)降温或蒸发水或加溶质。
2.沉淀法
知识检测
1.利用凝聚剂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凝聚成较大的固体颗粒而沉到水底的方法。明矾和活性炭是常用的凝聚剂。
2.适用范围: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典型例题
例2-1. 【解答】解:自来水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溶于水形成胶体,吸附杂质,使其沉降。
故选:C。
例2-2. 【解答】(1)在自制的简易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色素及异味;
(2)发生地震、洪涝灾害地区的灾民用以下几个步骤可将已通过自然沉降滤去泥沙的河水转化为饮用水,其处理过程为︰①加入明矾、③静置沉淀、②加入漂白粉、④加热煮沸,其合理的顺序是①③②④.
【答案】吸附色素及异味 ①③②④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A.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所以起到了凝聚作用,符合题意;
B.自来水生产中通入氯气的作用是杀菌消毒,不能起到凝聚作用,不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起到凝聚作用,不合题意;
D.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起到凝聚作用,不合题意。
故选:A。
变2. 【解答】解:A.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所以步骤①中加入明矾作絮凝剂,选项说法正确;
B.净化后的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C.步骤④的作用是消毒杀菌,选项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过滤法
知识检测
1.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2.过滤装置: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3.操作要点: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紧贴时用水润湿,使漏斗内壁和滤纸间不留气泡;
(2)二低:a.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b.漏斗内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以防滤液从滤纸与器壁间渗出);
(3)三靠:a.烧杯口紧靠玻璃棒_(作用:引流)。
b.玻璃棒末端轻靠三层滤纸处;
c.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典型例题
例3-1. 【解答】解:A.糖、食盐均溶于水,不能过滤分离,故A不选;
B.泥沙不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则过滤法可分离,故B选;
C.食盐、硝酸钾均溶于水,不能过滤分离,故C不选;
D.水中混有酒精,二者互溶,不能利用过滤法分离,故D不选;
故选:B。
例3-2. 【解答】解:过滤液体时,为防止液体外流,要用玻璃棒引流,烧杯嘴要靠玻璃棒的中下部,为加快过滤的速度,防止滤液溅出,漏斗末端的尖嘴要靠在烧杯的内壁,仔细观察装置图,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D图。
故选:D。
例3-3. 【解答】解: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防止弄破滤纸,故A正确。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滤纸和漏斗的空隙内不能留有气泡,故B正确。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C不正确。
D、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D正确。
故选:C。
例3-4. 【解答】解:仪器C、D的名称分别是漏斗、烧杯。
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A是玻璃棒,作用是引流。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故答案为:
漏斗;烧杯;引流;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例3-5. 【解答】(1)明矾能够吸附水中的是浮物,从而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2)过滤时,玻璃棒应靠住过滤器内三层滤纸一边,故填:C。
(3 )小强说法错误,过滤后的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不是纯净水。
【答案】(1)吸附杂质 (2) C (3) 否 含有可溶性杂质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
A、要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需要加入消毒剂,而图示净水器中不含有消毒剂,则该净水器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纱布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要达到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水的效果,应进行蒸馏操作,该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变2. 【解答】解:溶解固体物质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物质的溶解;过滤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选:C。
变3. 【解答】解:A、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不能将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滤纸放入漏斗时边缘要稍低于漏斗边缘,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以防止损坏滤纸,故选项说法正确。
D、过滤所得溶液若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已经破损导致,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变4. 【解答】解:(1)过滤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滴管等,其中用到的三种玻璃仪器是漏斗、烧杯、玻璃棒。
故填:玻璃棒。
(2)在过滤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C中的滤纸,接口处出现缝隙,液体会直接的进入下面的烧杯,故不该出现。故填C。
(3)操作过程中,过滤的速率太慢了,可能是因为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故填: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4.蒸馏法
知识检测
1.蒸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蒸馏装置及注意事项
(1)蒸馏的条件:液体是混合物,各组分沸点不同;
(2)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
(3)蒸馏瓶中要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防止加热时,出现液体暴沸;
(4)冷却管的水应下进上出,有利于水蒸气的冷却。
典型例题
例4-1. 【解答】解:小明在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高锰酸钾使水变成紫红色,在蒸馏时,水变为水蒸气,再冷凝,得到的是液态的水,制得的蒸馏水颜色是无色的。
故选:A。
例4-2. 【解答】解:③自然沉降,此操作只是把固体颗粒沉降而并未进行彻底分离,在此净化过程中应是最初的阶段;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可除去水中沉降下来的小固体颗粒,因此应排在沉降后;
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使用漂白粉在水中生成氯气杀死水中病菌,此时水中含有少量氯气不能直接饮用,在此过程中不能为最后的净化操作;
④加热煮沸,通过加热煮沸,可使水中氯气挥发,并进一步杀菌,经过此步净化后的水达到了饮用标准,为此净化过程的最后步骤。
故选:B。
例4-3. 【解答】解:A.实验时,为增强冷凝效果,下端管口是进水管,上端管口是出水管,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b进a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测量水蒸气的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蒸馏时,石棉网的作用是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防止烧瓶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例4-4. 【解答】解:(1)加入明矾后,明矾溶于水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过滤可以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而得到蒸馏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2)操作②是吸附,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此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3)小雨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硬水。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图2中的Ⅰ,经过操作③以后,得到了蒸馏水,蒸馏水是软水,小雨重复上述实验,他观察到有较多泡沫;
(4)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说法正确;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说法正确;
C.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说法错误;
D.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明矾 过滤 蒸馏 ac;(2)Ⅱ 物理;(3)硬 Ⅰ 有较多泡沫;(4)C。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A、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B、吸附是利用明矾除去水中固体颗粒的一种操作。
C、蒸馏是分离液态混合物一种操作,加热使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在遇冷变为水。
D、沉降是除去不溶性杂质的一种操作。
故选:C。
变2. 【解答】解:(1)①中碳罐中含活性炭,根据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则①的作用是吸附杂质,步骤③紫外线照射能杀菌,(2)只要将直饮水机与自来水管网对接,截留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等),便得到直饮水,则直饮水中含有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B A; (2)混合物
变3. 【解答】解:(1)仪器A、B、C、D的名称分别为圆底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2)图中错误为:①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以下、②冷凝管水流方向是上口进水、下口出水;改正:①温度计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②冷凝管水流方向应是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3)实验装置改正后,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方法为连接好装置后,将牛角管的下口浸入水槽中,对烧瓶的底部微热,牛角管的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若牛角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4)蒸馏烧瓶中放入几片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故答案为:(1)圆底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2)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以下,温度计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冷凝管水流方向是上口进水、下口出水,冷凝管水流方向应是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3)连接好装置后,将牛角管的下口浸入水槽中,对烧瓶的底部微热,牛角管的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后,若牛角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4)故答案为:防止暴沸。
5.粗盐提纯
知识检测
粗盐提纯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时搅拌,加速溶解。
(2)过滤时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
(3)蒸发时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暴沸。
(4)结晶:转移固体。
典型例题
例5-1. 【解答】解: A、在取用粗盐时,应将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用药匙取粗盐,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溶解粗盐要在烧杯中进行,为了加速粗盐的溶解,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在蒸发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例5-2. 【解答】解:A、把还浑浊的滤液倒入蒸发皿里加热蒸发,会造成所得食盐中含有泥沙等杂质,应将过滤后澄清的滤液倒入蒸发皿里加热蒸发,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而不是开始析出晶体后才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选项说法错误。
C、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正确。
D、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例5-3. 【解答】解:(1)操作③是粗盐的溶解,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搅拌,能加快溶解的的速率;
(2)操作⑥是过滤,由图示可知,错误是未用玻璃棒引流;
(3)粗盐提纯实验中首先要称取一定质量的粗盐,然后溶解、过滤最后蒸发得到精盐,所以操作顺序为:①⑤②③⑥④,以及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A、过滤时滤纸破损,杂质会进入精盐中,精盐质量偏大,产率偏大,故错误;
B、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精盐质量偏大,产率偏大,故错误;
C、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的称量的纸上,精盐质量偏小,产率偏小,故正确;
D、溶解时加入的粗盐过多,未完全溶解,导致得到的精盐质量偏小,产率偏小,故正确。
故选:CD;
(4)操作④是蒸发食盐水得到食盐,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故答案为:(1)加速溶解;(2)未用玻璃棒引流;(3)①⑤②③⑥④ CD;(4)出现较多量固体。
变式训练
变1. 【解答】解:A、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而不是加速反应,故选项错误。
B、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而不是加速溶解,故选项错误。
C、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而不是引流防止飞溅,故选项错误。
D、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变2. 【解答】解: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各步操作中,①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④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⑤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该选项说法错误。
C、按照操作③所示量取液体,体积偏小,则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变3. 【解答】解:(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节约能源,利用余热蒸干;
(3)根据精盐的产率计算方法,A中粗盐不能全部溶解,全部加入,造成计算时分母偏大,所以结果偏低;B中有液体或固体溅出,则造成精盐减少,分子偏小,计算结果偏低;C中未完全干燥就称量,会造成精盐质量增加,里面还有部分水分,使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引流; (2)较多; (3)AB。
第7讲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后练习
1. 【解答】解:A、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可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错误。
C、碘加热易升华,食盐不能,可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错误。
D、汽油和水是液体,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 【解答】解:A、过滤只能将没有溶解的固体物质和溶液进行分离,而饱和溶液中溶质是均匀的分布在溶剂中的,不能够分离,故A错误,
B、饱和的氯化钠溶液随着溶剂的蒸发,固体会逐渐的析出,故B正确,
C、蒸馏是将水提纯的一个过程,将水分离出来,氯化钠就随之析出了,故C正确,
D、结晶是将水分蒸发使晶体析出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A。
3. 【解答】解:A、结晶不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进行。故错误;
B、蒸发不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进行。故错误;
C、溶解不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进行。故错误;
D、过滤需要通过重力的作用才能进行。故正确。
故选:D。
4. 【解答】解:A.防止液体沸腾溅出,在蒸馏烧瓶中盛约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以防止水暴沸,所以操作合理,故A正确;
B.制备蒸馏水,可不用温度计,若用温度计,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错误;
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冷却时间长、效果好,故C正确;
D.玻璃仪器骤冷骤热易破裂,所以蒸馏结束,冷凝管中应持续通冷水一段时间,同时冷却时间略长,效果会更好,故D正确;
故选:B。
5. 【解答】解:因为硫酸铜晶体和硫酸铜溶液存在着溶解平衡,即硫酸铜晶体不断溶解,溶液中的硫酸铜不断析出,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结晶形成的晶体形状都是规则的,所以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时硫酸铜晶体的形状会变得规则,而质量不发生变化,
故选:D。
6. 【解答】解:超滤膜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所以步骤②对应的操作是过滤。
故选:A。
7. 【解答】解:A、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溶剂的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且饱和后不再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水分蒸发,溶液达到饱和后,氯化钠析出,氯化钠的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 【解答】解:A、通过图示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说法正确;
B、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而在t1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说法正确;
C、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后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溶剂都不变,所以溶液浓度不变,故C说法错误;
D、由于甲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比较大,所以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9. 【解答】解: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操作I可能采用的加入硝酸钾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到③,有晶体析出,可以恒温蒸发,也可以降温,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没有指明温度,尽管②是饱和溶液,操作I可能采用的降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不一定比①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到③有晶体析出,②与③的溶质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 【解答】解:A、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所以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故A正确;
B、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温后,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故B正确;
C、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所以100g水中溶解110g,往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没有饱和,故C错;
D、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D错。
故选: B。
11. 【解答】解:A、由于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为了使硫酸铜晶体体析出,实验时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最好是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A错误;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用显微镜,故B正确;
C、实验主要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故C错误;
D、为了使实验的效果更好,滴到玻片上的溶液,一般需要1滴左右,故D错误。
故选:B。
12. 【解答】A、由于过滤能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所以,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故正确;
B、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蒸馏可以得到纯净的水,净化水程度才是最高的,故错误;
C、操作②是除去有色、有味的物质,因该用活性炭进行吸附并过滤,应用装置乙,故正确
D、通过蒸馏可以得到蒸馏水,蒸馏水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故选B。
13. 【解答】(1)蒸馏是加热到水的沸点使水从混合物中蒸发出来,然后再被冷凝成液态的水,酒精和水都是液体,但沸点不同,所以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用蒸馏的方法;
(2)由表中所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知,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的为硝酸钾。
【答案】蒸馏 硝酸钾
14. 【解答】(一)提供的仪器有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该组仪器能完成蒸发操作,则他抽到的实验是B;
(二)(1 )用托盘天平称取15g食盐的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调好砝码和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食盐,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指针偏向左偏,说明食盐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食盐,直到托盘平衡为止;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先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然后用托盘天平称取氨化钠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所需水倒入烧杯中,在烧杯中溶解,然后装瓶,故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④③;
(3 )氨化钠中有杂质,使食盐质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或用量筒星取水时,仰视读数,使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等。
【答案】一、B
二、(1)减少食盐,直到托盘平衡为止
(2)②①④③
(3)氯化钠中有杂质或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15. 【解答】解:(1)操作Ⅲ将固体与液体分开,操作的名称是过滤,
(2)滤纸破损、液面超过了滤纸的上边缘可能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能使得滤液浑浊。故填:滤纸破损或液面超过了滤纸的上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3)a、蒸发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汽化除去,该选项说法正确;
b、所需仪器为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搅拌可以防止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该选项说法正确;
d、加热过程中不能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移动,使其均匀受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ac。
(4)溶解时,加入水的合适的量约为30mL,理由是: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实验中称取的粗盐质量为10g,加入约30mL水既可使粗盐中的氯化钠充分溶解,又不会因加水过多而影响后续蒸发操作的效率。故填:30;
(5)根据精盐制得率=×100%,则: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精盐质量减少,则精盐制得率较低。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精盐质量减少,则精盐制得率较低。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含有部分水分,造成精盐质量增加,则精盐制得率较高。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称量的精盐质量减少,则精盐制得率较低。
故选: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