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1课 《诗经》二首寄 人
张 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赏析】 这是一首情诗,写得深情婉转,含蓄隽永。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曾和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分手了,然而诗人未能忘怀她,于是以诗代柬,曲折而又隐约地表达了希望她能够彻底了解自己的心意。全诗写的是一个梦境,前两句写诗人在梦里来到了恋人的家,但见眼前廊栏依旧,却独不见所思之人。这两句虽不着一个“情”字,但当年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梦中不见的惆怅情怀,都体现在不言之中。后两句诗中虽只有一轮皎月,却依然把幽冷的清辉投洒于庭院,为离别归来的人多情地照着满地落花。言外之意,诗人对这位女子断绝音信有点抱怨,希望彼此以后能互通音信。全诗通过富于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深沉曲折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动人心弦。【思考】 诗中前两句是如何抒情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1课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基础自主学案二、通假字
①爱而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怿女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牧归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匪女之为美 _________________
⑤彼尔维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彼路斯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狁孔棘 ________________“爱”通“薆(ài)”隐蔽,藏起来;“见”通“现”出现“说”通“悦”;“女”通“汝”“归”通“馈”,赠送“匪”通“非”“路”通“辂”,高大的马车 “棘”通“急”“见”通“现”,出现动词,看到动词,拜见表被动动词,发现 通“暮”代词,没有人代词,没有人四、词类活用
①自牧归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岂不日戒, 狁孔棘 __________________
③雨雪霏霏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洞;窟窿动词活用为名词,牧场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用作动词,下古义:很,甚....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道路;路程;途径
六、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 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句默写
①自牧归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②昔我往矣,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小雅·采薇》高大的马车介词结构后置句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其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2.写作背景诗歌总集《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静女》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3.资料链接
(1)风、雅、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______”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_______”、“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风土风、风谣大雅(2)赋、比、兴
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一作铺陈,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即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两句是说:一位文静又漂亮的姑娘,她在城角等着我。开头就用“静女其姝”来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的“俟我于城隅”一句,生动地写出了男子赴约时的欢欣。仅此9字,人物、事件、地点、情感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可谓简练之至而又生动之至。2.“彤管”和“归荑”皆静女所赠,男主人公对这两种赠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提示】 男主人公对“彤管”只是一般性的欣赏,他说“彤管有炜”而已,而对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因为“荑草”在《诗经》中常常被拿来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荑草既有特定的内涵,那么小伙子高声歌颂“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则是小伙子的真情体验和真情流露。3.从艺术手法上看,《采薇》一诗具有怎样的特点?
【名师点拨】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再次,这首诗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4.清人王夫之在他的《薑斋诗话》中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理解的?
【名师点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借杨柳摇曳的美好景色, 突出表现离家出征,生死难卜的内心悲哀;借雨雪交加的哀景,衬托“我”侥幸归来能与亲人团聚的欣喜。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写作素材积累《邶风·静女》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大胆而炽热的情爱,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赞美与歌颂。
《小雅·釆薇》描写一个服役士兵艰苦的戍边生活,以及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错综心理。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主题感悟递进的运用
《静女》三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一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殊”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技法借鉴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更利于抒发对爱情的赞美之情。《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凄惨情景。为了抵御 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这两首诗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采薇》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帖。第四章以棠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归来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知能优化演练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美文佳作欣赏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锁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士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麦当劳”,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赏评】 《诗经》是一本包含至纯至美的书,对《诗经》的解读正是对这种至纯至美的发现与挖掘。本文通过想象与联想,串连了《诗经》意象,丰富的了诗歌的情景,使那些“往时越千年”的事件与人物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语言华美,手法多样,是一篇不可多见的优美散文。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