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2课 给我的孩子们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 本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思考】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2课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基础自主学案三、词义辨析
(1)委曲·委屈
“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委婉,②指事情的经过底细,③指屈身折节。“委屈”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心里难过。
例:①他辛辛苦苦工作了半天还受埋怨,觉着很________。
②你问我为何来得这么晚,让我慢慢告知_______。委屈委曲(2)安静·安宁
“安静”指①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②安稳平静。主要强调环境静,不嘈杂。“安宁”指①秩序正常,没有骚扰;②(心情)安定,宁静。主要强调社会生活平和,没有动乱。
例:梁先生说:“这里以前开了10多家麻将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经常进进出出,扰得我们没有半点______。自《关于禁止赌博的通告》发出后,这里的夜晚_______了,我们再也不与哗啦哗啦的麻将声为伴,可以安稳地睡一个好觉了。”安宁安静四、词语释义
①憧憬:__________
②龌龊:_____________
③考妣: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惊骇:_________________
⑤端相:__________
⑥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全军覆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多多益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局促不安:_______________向往。不干净,脏。(死去的)父亲和母亲。惊讶,害怕。细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比喻全部力量损毁。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拘谨不自然。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_________、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________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丰子恺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画全集》,译著《苦闷的象征》、《初恋》、《源氏物语》等。散文家漫画家2.写作背景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率真天性的高度肯定,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3.资料链接
1927年,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遵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拈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
“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写“缘缘堂”横额
(见《告缘缘堂在天之灵》)。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漫画大师的风采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他的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这些事表现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提示】 趣事:①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②阿宝:给凳子穿鞋子。③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性格: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象力。2.这是丰子恺给自己的画集写的序,为什么他不在序中介绍他的画集,而是写了他的孩子们?
【提示】 因为丰子恺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们,于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中,孩子自然成了他的模特。他的画中大部分以孩子的生活为蓝本,可以说这本画集是孩子们的生活写照。作者通过自己的画留下对孩子的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所以,他的画仍旧以孩子为主题,作者在其中尽情表达对孩子们的赞美,对童真的热爱和贪恋。这也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贪恋。正如作者所说的:“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孩子和艺术是等同的,所以,在这本画集的序里,他仍然在尽情地表达对孩子的爱。3.第二人称的使用如何理解?
【名师点拨】 文章以第二人称的笔法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你们”的字样,犹如同自己的孩子对话,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整篇文章就像是一幅父子交流的图画。文章中作者常常揣测孩子的心理,如“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煞风景而野蛮’吧”,“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吧”。只有第二人称才便于写这种猜测,因为这是问孩子们的,也是这位富有爱心的父亲的一种自责。他是要让直面这篇文章的孩子了解他的内心感受,所以用第二人称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的表述方式。4.对“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如何理解?
【名师点拨】 生活中大人常常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做不理解孩子的事情。然而,孩子们虽然常常用哭声以示反抗,但是,他们坦坦荡荡的心胸里,从不会将这些不愉快装上。所以,作者说“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因为那样孩子们肯定还未长大。长大成人的孩子往往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当他们真的理解了父母,就意味着童真不在了,就意味着无所顾忌的生活再不会有了,这对作者这位热爱儿童的人来说是“悲哀”的。写作素材积累《给我的孩子们》是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通过从心灵上对孩子们健康的关心,真情地赞扬了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抒发了自己想回到童年的感情。主题感悟孩子的天性
儿童是这世间最美好的群体。然而,受长达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大都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严厉有加,慈爱不足。对儿童的世界给予关注并且去盛赞儿童的成人则更少,至少在丰子恺生活的年代里是这样。所以,丰子恺对他的孩子的爱,尤其是在《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爱就让人感受极深。作者以幽默的口技法借鉴吻,叙述了孩子一件一件充满童真的趣事,孩子们的创造都被作者认为是人间“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是让艺术家、创作家惭愧的艺术创作。对孩子的一切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知能优化演练阿 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美文佳作欣赏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赏评】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记述了平民阿庆的生活琐事。写他对音乐“天赋独厚”,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写他对音乐的悟性高,听几遍留声机,自己就会拉。文章最后一句揭示了主旨。全文写法自然朴素,如行云流水,文质纯真。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