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4课 边 城(节选)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 牧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赏析】 唐文宗开成二年,作者的弟弟杜凯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前往扬州探视。按唐制,作者因假逾百日而离职。本诗首联以“蝉噪”反衬其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风秋雨则烘托出寺的冷寂。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阶、白鸟徘徊,暗示寺的空寂人稀。全诗以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与禅智寺的静寂落寞作对比,暗示作者的身世感慨与凄凉情怀。【思考】 诗中首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4课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基础自主学案二、字形辨认
放sì(肆) 船xián(舷) yínɡ(萤)火虫
huánɡ(篁)竹 灵hún(魂) yǎn(俨)然
悲mǐn(悯) chuānɡ(疮)疤 黑yǒu yǒu(黝黝)
wǎn(莞)尔而笑 xián(涎)皮赖脸三、词语辨析
(1)熟习·熟悉
“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熟习业务。“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如:熟悉情况。
例:①这样________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
②他对那个村子太______了,闭着眼睛也迷不了路。熟习熟悉(2)俨然·居然·竟然·果然
“俨然”:形容庄严;装得或显然很像的样子。“居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相反,出乎意料,含有“没有料到真会这样”的意思。“竟然”也表示结果如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果然”含有表示结果和预想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例:①等到第二天早上, 山头上的云雾______消散了。
②美国任意干涉别国事务,_______成了世界警察。
③现在_______有了一头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④你_______提出这么傻的问题!
四、词语释义
①放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锐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喁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然俨然居然(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形容声音尖锐刺耳。文中指声音很大。象声词,形容低声说话。竟然④莞尔:_______________
⑤涎皮赖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⑥张冠李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信口开河:________________形容微笑。厚着脸皮跟人纠缠,惹人厌烦的样子。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随口乱说一气。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________、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沈岳焕。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_________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散文家西南联大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散文次之,作品有《长河》、《湘行散记》等。其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其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是现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2.写作背景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3.资料链接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它指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 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 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废名和沈从文;其他作家有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提示】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是由于她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是由于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又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翠翠怀着满腔心事,却无人能诉说,所以没人能帮助她;又因为确实存在,所以总在折磨她——这就是孤独感。2.文章中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3.翠翠和爷爷各是怎样的形象?
【名师点拨】 翠翠:聪明乖巧、善解人意、腼腆多情、渴望爱情的少女形象。她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爱情,喜欢“水上英雄”二老,但少女的羞涩又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对相依为命的祖父无限深沉的依恋,沉醉在朦胧的爱情梦幻之中,是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爷爷: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形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每天都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不收客人多给的钱。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明白孙女的心情,关心孙女的终身大事;他赞赏天保,但不勉强孙女同意;但他又暗中为孙女担心,怕自己不能永远陪伴孙女。
4.小说是怎样体现人物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名师点拨】 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画的是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和风情美。小说集中表现了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及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 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从时,她感到日子有点痛苦,曾胡思乱想过用出走的方式“惩罚”爷爷。但这种“惩罚”的手段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的。因此当爷爷用试探的口吻与她开玩笑时,她又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表达了对爷爷无限深沉的依恋,表现了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幸福而弃他人于不顾的女孩。爷爷也因为身边只有翠翠一个亲人而时时处处关心着她。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的爱情。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在生活上,对翠翠也关怀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坐热石头,惟恐她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传神地抒写了感人至深的祖孙情。小说节选部分没有直接写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傩送用最动人的歌声,没有任何物欲成分的歌声传达着对翠翠纯洁的爱情。天保和傩送没有因为同时爱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于良心和道德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总之,小说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和至善至美的人性。写作素材积累小说通过对湘西农村秀丽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的描写和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的细致刻画,描绘了翠翠这样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健康、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热烈追求的感情。主题感悟独特的意境
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原始的蒙昧,却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优美的健康的人性,把自然环境变成了人性的外化。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他所写地域环境的选择、翠翠形象的捕捉创作,都有这方面的因素。为了“造境”,沈从文行文时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这样就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使《边城》体现出清新、淡远的田园牧歌情调。技法借鉴环境描写不但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梦似幻的景物刻画使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娴熟运用,使《边城》充满诗情画意,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与人性光辉,能够唤起都市人失落的良知与扭曲的人性。知能优化演练吊脚楼:苗乡永远的风景
每当说起作家沈从文,人们不自主地就会想起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想起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
美文佳作欣赏吊脚楼前临街道后临河,小巧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立于沱江之畔。看清流荡漾,载乡土情谊,汇入湖海波涛,缠绵萦绕。 吊脚楼多用木材建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临河悬出走廊,下以根根木柱支撑。房子一般有两层,楼上楼下皆铺楼板,走路时发出特有的咚咚声。窗棂也是木制的,雕有双凤朝阳、狮子滚球、各种花卉等图案,栏杆上亦如此。悬楼通常是八棱形和四方形,底端刻有金爪、腾龙等各种象征物,古朴典雅,美观耐用。根根木柱,块块木板,支撑起了一座座吊脚楼,也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馨的家。到过凤凰的人都说,苗乡美,美就美在吊脚楼。
清晨,天气微亮,小城还在朦胧之中。沱江上层雾缭绕,吊脚楼也在其中忽隐忽现,偶尔露出房檐翘起的一角或一两根木柱。是那样的静:宛如云霄中的村屋小舍。待第一丝的晨光洒在沱江河上,泛起粼粼波光倒映在吊脚楼的窗棂上,于是,酣睡了一晚的吊脚楼惺惺然张开了眼,在清脆的锅碗瓢盆中开始了新的一天。白天的吊脚楼当然也是不甘寂寞的。听楼上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用说一定是苗家姑娘们聚在一起正聊得开心,或者又是几声嘹亮的歌声飞出窗外,洒在清脆的沱江河上。但楼下沿河的青石块边的浣衣女们也“不甘示弱”,那咚咚的槌衣声,那哗哗的泼水声,还有愉快的欢声,楼上楼下,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随着悠悠的河水荡漾开去。假如说白天的吊脚楼是生动的,那么傍晚的吊脚楼则别具另一番风姿。每当夕阳照在窗棂上,独自一人凭栏而望,看着那一座座吊脚楼倒映在清流之中,看着那残阳映红的河面上的点点渔舟,微风又温柔地抚在你的胸上。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温情溢于胸间,俨然置于一幅风景画中。吊脚楼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时观看龙舟赛。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凤凰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而赛龙舟更是必不可少。到了那天,桥上,河边,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片欢腾。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铜锣声,呐喊声、吆喝声同时响成一片。人在欢腾,水在叫喊,被挤在身后的人则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左看右看,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后脑勺,不由得唉声叹气,深感遗憾。而此时,站在吊脚楼上的人们也正兴致勃勃地为赛龙舟呐喊助威,只不过他们不用受拥挤之苦,而且更能把赛况看得一清二楚,更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紧张与兴奋的气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时此景, 吊脚楼好像与沱江水融为一体,共享着它的快乐与欢腾。
随着时代的变迁, 吊脚楼也获得了新的内涵。昔日的木质吊脚楼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已修成了楼阁式样。古式新式交相辉映,更加多姿多彩,成了凤凰一道永恒的风景线。【赏评】 沱江之水养育了沈从文,沱江边的凤凰古城是他的家乡,湘西吊脚楼是他心中永远的梦。因为沈从文,人们对那梦幻一般的吊脚楼充满了无限的神往:究竟那是怎样灵秀而神奇的建筑啊,竟能养育出那么美丽可爱的翠翠,竟能哺育出如此伟人的作家!本文作者满怀对沱江、对凤凰、对吊脚楼的喜爱之情,向我们娓娓描述吊脚楼独有的美丽,描述凤凰的这道永恒的风景,让我们大饱眼福。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