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第9课 宋词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2第3单元第9课 宋词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16 20: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第9课 宋词二首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赏析】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致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诫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思考】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第9课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基础自主学案二、通假字
①一尊还酹江月 __________________
②早生华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尊”通“樽”“华”通“花”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名词,学说动词,取道当道,指当权者名词,儒家的思想、学说
副词,指过去某一时间介词,面对动词,主管通“挡”,抵挡副词,临近通“倘”,倘使形容词,旧的连词,因此连词,所以名词,老朋友名词,老交情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语气词,表疑问语气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动词,吃饭有功业有文采风骚,轻浮放荡都城,也指诸侯封地国家六、特殊句式
①故国神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情应笑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装句,应该为:神游故国。倒装句,应该为:应笑我多情。被动句,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东坡居士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_________,历城(山东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虽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有一定的才能,但长期不被重用,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67岁抑郁以殁,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
稼轩稼轩长短句2.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己。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3.资料链接
豪放派和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张孝祥等,代表作品为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触景伤情等内容,词句委婉、绚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念奴娇·赤壁怀古》八、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提示】 这首词先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借对壮美山河的描绘、对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的赞羡,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2.在赤壁之战中,涌现了众多英雄,为何词人独衷情于周瑜?
【提示】 此时苏轼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西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关战事,目睹边疆危机和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感情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触。而且,周瑜年轻有为,雄姿英发,而此时自己“早生华发”,不由得让词人对周瑜仰慕不已!3.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提示】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他们有着共同点: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名师点拨】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5.辛弃疾的词好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
【名师点拨】 在这首词的上片两处用典:孙权曾在京口建吴都,并打败曹军;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这里起事北伐,恢复中原。词人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自己抗金救国的雄才大略,写的是英雄盛事。下片写的是衰败之史:词人由刘裕自然想到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其中又包含了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典故,“封狼居胥”是说有北伐必胜的信心。结果宋文帝不但没有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 因而从此不振。拓跋焘南侵,在瓜步山建行宫,后成庙宇,这里如今全无战斗气氛,也使词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颇老矣,不被赵王重用,抒发自己功业无成、报国无门的忧愤。写作素材积累《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主题感悟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孙权,一是刘裕。表达了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词的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的好大喜功仓皇败阵。再写自己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最后以赵国老将廉颇自况,表达了自己运气不如廉颇的叹息。全词苍劲悲壮,爱国之情真挚感人!
酣畅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 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技法借鉴全部的词作由“江” 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徊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借典抒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 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侂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 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 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侂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用典精当, 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
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是年岁老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知能优化演练读懂苏轼
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
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
胡须, 昂首挺胸,眺望着那
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美文佳作欣赏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
“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被称作
“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遣出心中的郁闷, 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袒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 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飒爽英姿时, 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 卷起的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摘自《美文》)
【赏评】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位大家,其文学才华和思想胸襟都值得后人学习、 品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解读苏轼的文章。其文最大的特点是广博的引证和清晰结构:文中大量摘引苏轼的诗词,以其文解读其人,准确而真实;文章主体部分三段都以“读苏轼”开头,从苏轼的胸襟、多情、爱国三个方面解读其人,条理清晰;此外,文章首尾照应,结构谨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