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下作业(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下作业(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6-16 20:56:17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画龙的衮衣和冠冕,诸侯穿戴黑中带红的衮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穿戴裨衣礼冠,位次于大夫的士则穿皮弁之衣。材料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级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A。
答案:A
2.右图是山西太原晋祠(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晋国属于(  )
A.功臣封国
B.姬姓封国
C.商族后裔的封国
D.周人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晋国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立国之处,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答案:B
3.《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载,屡建功勋,忠孝两全,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这主要体现了古代哪一制度的影响(  )
A.世袭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皇帝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分析材料中“忠孝两全”“孝烈将军”所隐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C项。
答案:C
4.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该诸侯爵位的应是(  )
妻室
子嗣
妻(正配)
A.二哥(20岁) B.四弟(15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3岁)
妾二(侧室)
D.三哥(18岁)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资格继承该诸侯爵位的是妻所生的“二哥
(20岁)”。
答案:A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某一官职“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从“掌武事”来看,该官职应当是太尉,因为秦朝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B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宗法制和郡县制
解析:“周之失,在于制”,是指西周分封制后来导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出现,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是指秦亡于暴政,而不在于郡县制的推行。
答案:A
7.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从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郡县制虽然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但不能消除内乱。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省制,不同于A、B、C三个朝代的郡县制。
答案:D
9.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来看关键信息即选官标准注重文化素质,四个选项里只有C项能够体现。
答案:C
10.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明代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A属于秦代,C属于宋代,D属于元代。
答案:B
11.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乾纲独揽……大权无从旁落”反映了君权的空前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D
12.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乾隆(1736~1796年)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下一代“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10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组织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得出“意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皇帝是世袭产生的。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知工部负责工程建设;第二、三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中“从无旁落”等信息,可知君臣是一种主仆关系,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皇帝产生方式:世袭。
(2)工部。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3)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基本特征:君主专制。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8分)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中“举秀才”“举孝廉”分析出制度和标准;第(2)问要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前三品对官员选拔的垄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用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来回答。
答案:(1)察举制度。推荐。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3)隋唐时期。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
A.禹死后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由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出现了私有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答案:A
2.“家天下”制度是制度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②政治权力由“传子”演化为“传贤”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④王位是世袭的,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②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3.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氏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史料可知,曹氏被周武王“封之於陶丘”,是周武王分封的对象,因此其姓氏来源与分封制有关。
答案:A
4.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的《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解析:西周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土地和人民是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A项正确。
答案:A
5.“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2011年10月27 日,“洪洞大槐树‘寒衣’节祭祖活动”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隆重举行。(见右图)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河北等多个省市的移民后裔聚首大槐树景区,共祭移民祖先,共话同根亲情。中国人这种寻根问祖的情结可能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
A.祭祀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解析: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家谱、宗族祠堂、祭祀祖先等,所以寻根问祖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答案:C
6.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原配夫人皇后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继承皇位的应该是(  )
A.李建成 B.李世民
C.李玄霸 D.李元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宗法制度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位应由嫡长子,即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来继承。
答案:A
7.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要求不相符。
答案:C
8.有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这些“遗产”不包括(  )
A.统治权 B.指定继承人的权力
C.财富与爵位 D.封地与人口
解析:宗法制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伦理体制,其显著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依照当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规定,下一任天子、诸侯、卿、士等均由现任者的嫡长子继承,而不是由现任者任命;作为继任者同样没有此项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则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6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第(2)问根据材料“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第(3)问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随堂基础巩固]
1.下列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C.采取民主的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解析:禹死后,其儿子启夺得王位,并非民主推选,故C项说法错误。
答案:C
2.山东省的“富民兴鲁”政策深得民心,齐鲁大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谓来源于(  )
A.山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
B.宗法制下嫡长子的族姓
C.母系氏族公社母系的族姓
D.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西周分封时,今天的山东境内有齐和鲁两个主要的封国,故山东称“齐鲁大地”。
答案:D
3.电视剧《三国》中有这样的场景:曹操向汉献帝引荐刘备,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让人查看宗族世谱印证,刘备为叔,自此人皆称刘备为“刘皇叔”。其中宗族世谱的记录内容所反映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世袭制
解析:该题取材于影视艺术作品,所描述的是汉朝刘氏宗族的发展脉络,主要描述了刘备与汉献帝为同一祖先以及二人的辈分情况,这是宗法制的特点,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
A.嫡长子继承制
B.君主专制制度
C.禅让制
D.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此漫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宗法制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基本特点。
答案:A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该题属组合式选择题,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最好用排除法,即排除一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唐朝时由于设节度使而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可将含有③的选项排除,故选D。
答案:D
2.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解析: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种体制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答案:A
3.《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
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解析:元朝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C项表述有误。A、B、D三项都正确。
答案:C
4.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继业的故事改编的。杨继业是前方打仗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却受到皇帝、_______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文中“________”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题干上下文判断应是属于军事方面的机构,而A、B两项属于行政机构,D项属于监察机构。
答案:C
5.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后由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礼部负责考试。所以选B项。
答案:B
6.纵观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朝的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宰相机构和名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秦朝和汉初称为丞相府和丞相
B.东汉初年称为尚书台和尚书令
C.隋朝时首创了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宰相机构
D.宋朝设有中书门下,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宰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宰相制度的演变。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三省体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说法不准确。其他各项均符合史实。
答案:C
7.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孝廉”即可判断这是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
答案:D
8.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记》,形容读书十年无人问津,考中科举后一举成名。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可知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因为兵力薄弱,不足以“藩屏”;
第(2)问由材料即可得出是郡县制,其主要作用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第(3)问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结合材料“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即可得知,结果导致了王国问题;第(4)问由材料四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来有效管理辽阔的疆域。
答案:(1)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2)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
(3)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4)疆域辽阔。行省制。
[随堂基础巩固]
1.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处于西汉初期。材料中“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不但存在县级行政区划,还存在侯国的行政区划。因此,当时实行的应该是郡国并行制。
答案:B
2.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其主要措施是(  )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 ②枢密使的设立 ③通判的设置 ④三司使的设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枢密使和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分割宰相权力,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三省职能的掌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有不可行的政令可驳回,因此崔佑应供职于门下省。
答案:B
4.(2011·江苏高考)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科举制度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均得以跻身进士,可见科举制度兼顾了社会多个阶层;由士族子弟占据了71%而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仅占29%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D项正确;A、B、C三项显然不符合该统计图,均可以排除。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解析: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而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的特点。
答案:B
2.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答案:D
3.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
(  )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解析:本题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皇权至上,事无大小皆决于皇帝。
答案:D
4.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答案:B
5.下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中的金字塔状图直观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都由君主直接控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B
6.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  )
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 ③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④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从阶级史观来分析,封建社会的用人不论亲疏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
答案:B
7.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项正确。
答案:C
8.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
①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②负责监察百官 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④执掌群臣奏章
A.① B.②
C.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①属于太尉的权力,②④属于御史大夫的权力,③属于丞相的权力。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材料二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上均引自《史记》
(1)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他主张“议帝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3分)
(3)材料三讨论了哪两种制度?结果如何?(6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指出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突出特点?(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答出。
答案:(1)秦王嬴政。确立皇位的至高无上,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严刑酷法、集权中央、勤政治国。
(3)分封制与郡县制。推行郡县制。
(4)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集权中央等。

[随堂基础巩固]
1.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最能表明秦朝(  )
A.国家统一        B.经济繁荣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解析:“海内皆臣”表明国家统一,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答案:A
2.《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九卿
解析: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群臣奏章即包含在律令之中。
答案:B
3.“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A.皇帝制度 B.县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从材料中的“县、令、丞”等关键字即可判断应与县有关。A、C两项不包含县制内容。D项太笼统,只有B项最确切。
答案:B
4.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解析:分封制下各级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而郡县制下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有利于集权。A、B、C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
答案:D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  )
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
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解析: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因而说刘墉是宰相是错误的。
答案:C
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解析:本段材料摘自《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胡惟庸案的描述。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达到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大大加强了皇权,故选B。
答案:B
3.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依据“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的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4.“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事咨询机构”是指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B项是军机处的影响;明太祖已经废除了丞相,C项错误;D项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A
5.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看出明代的阁臣(  )
A.位高权重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解析: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项正确;由“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即使有个别位高权重者、剥夺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故A、C两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B
6.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
C.军机处设立 D.南书房设立
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C
7.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这是因为(  )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
D.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解析: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D
8.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明成祖时,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设置奴尔干都司
B.顺治帝赐予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的称号
C.康熙年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帝时,设置伊犁将军
解析: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是在雍正年间,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4分)
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是紧扣“职权”和“影响”两个核心词解答。“职权”主要结合示意图归纳;“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二中明太祖的言论理解“元朝灭亡的教训”是什么。第(3)问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答案:(1)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影响:①三省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措施: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②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
(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
职权:承旨、出政。
[随堂基础巩固]
1.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历史上有贤相和奸相,但丞相制度和社会动乱没有必然的联系,故B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2.《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殿阁大学士“官不备”,无“表现”“无闻”“无关政本”,其地位与位高权重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答案:A
3.“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务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管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依样画葫芦”很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军机大臣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C、D三项。
答案:B
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解析: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
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